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16 16:03:36

文档简介

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基础达标】
1.毛泽东曾说:“五四运动所反对的是卖国政府,是勾结帝国主义出卖民族利益的政府,是压迫人民的政府。”据此可见,五四运动是一场(  )。
A.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B.伟大社会革命运动
C.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D.伟大政治改良运动
2.下图所示为中共某次会议制定的纲领内容(节选)。该会议是(  )。
(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
(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
(三)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七大
3.下表所示为近代部分刊物的发刊词摘选。
时间 刊物名称 发刊词
1919年 《浙江新潮》 改造旧社会,实现理想中的“自由”“互助”“劳动”的新社会
1920年 《劳动界》 启发工人阶级的觉悟、促进工人阶级的团结
1922年 《人声》 为全人类谋均等幸福
据此可知,此类刊物的创办旨在(  )。
A.发展新文化运动 B.阐明民主革命道路
C.宣传马克思主义 D.寻找国共合作基础
4.共产国际指出,“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压迫者及其中国走狗的斗争正在迅速发展,代表南方各省的……民主反帝的广州政府军队不断推进,从而使军阀及其支持者帝国主义列强受到沉重打击”。材料描述的是(  )。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辛亥革命 D.秋收起义
5.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因军事胜利而首先得利的并不是革命本身,而是叛变了革命的人物。这种包含着成功的失败,同辛亥革命的结局非常相似。陈旭麓评价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国民革命
【拓展提升】
6.(原创·情境创新+视角创新)习近平总书记说:“通过五四运动,中国青年发现了自己的力量,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现了自己的力量。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斗争实践中懂得,中国社会发展,中华民族振兴,中国人民幸福,必须依靠自己的英勇奋斗来实现,没有人会恩赐给我们一个光明的中国。”这主要说明五四运动(  )。
A.充分显示了中国青年的重要作用
B.对中国社会进步起了重大作用
C.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重要意义
D.在民主革命斗争中产生重要影响
7.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无退避者……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  )。
A.对社会改造道路的认识趋于一致
B.爱国觉悟得到提高
C.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
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8.(改编·情境创新+视角创新)下图所示是1917—1921年《每周评论》与《新青年》发表文章的主题情况。它可以说明(  )。
A.近代中国从经济近代化走向政治近代化
B.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C.两种刊物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
D.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强大思潮
9.陈独秀说:“中共一大时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的实际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
A.适时调整革命目标与任务
B.在制定革命纲领时忽视国情
C.坚持城市中心的革命道路
D.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的道路
10.下图反映了1926年12月广东国民党党员的职业构成情况(据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整理而成)。这一现象(  )。
A.奠定了国民党改组基础
B.表明国民党已成农民党
C.是国共合作推动的结果
D.说明土地革命成果显著
11.1927年3月,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所有各种反对农民运动的议论,都必须迅速矫正……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毛泽东意在强调(  )。
A.开创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
B.坚持党对农村革命运动的领导权
C.发动土地革命夺取政权的紧迫性
D.农民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
12.下表是黄埔军校第三至六期入学人数与毕业人数的情况表。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表解读正确的是(  )。
期别 时间 入学人数 毕业人数
第三期 1925年10月—1926年1月 1300人 1233人
第四期 1926年3月—1926年10月 2680人 2654人
第五期 1926年11月—1927年8月 3300人 2418人
第六期 1927年10月—1929年5月 4400人 3634人
A.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吸引入学人数达到顶峰
B.学员中政治组成成分相对单一的是第三期
C.第五期毕业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国内战争和政治分裂
D.第六期毕业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工农运动的推动
二、非选择题(12分)
1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的先进分子从巴黎和会的实际教训中,进一步认识到帝国主义列强联合压迫中国人民的实质。1920年四五月间,《东方杂志》《新青年》等刊物刊登了苏俄政府发表的第一次对华宣言。这个宣言宣布“废弃(沙俄在中国境内享有的)一切特权”。中国人民从苏俄政府对待中国的态度中,对社会主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感触。这对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给予了有力的推动。因此,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的突出特点是,研究和宣传社会主义逐渐成为进步思想界的主流。那时,各种社会主义的观点在刊物上纷然杂陈。
概括材料中的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背景。(12分)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基础达标】
1.毛泽东曾说:“五四运动所反对的是卖国政府,是勾结帝国主义出卖民族利益的政府,是压迫人民的政府。”据此可见,五四运动是一场(  )。
A.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B.伟大社会革命运动
C.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D.伟大政治改良运动
【解析】根据材料“五四运动所反对的是卖国政府,是勾结帝国主义出卖民族利益的政府”可知,五四运动反对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的行为,充分体现了爱国精神,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五四运动的爱国精神,未涉及社会革命、思想启蒙、政治改良等内容,故排除B、C、D三项。
2.下图所示为中共某次会议制定的纲领内容(节选)。该会议是(  )。
(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
(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
(三)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七大
【解析】根据“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次会议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因此这次会议应该是中共二大,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
3.下表所示为近代部分刊物的发刊词摘选。
时间 刊物名称 发刊词
1919年 《浙江新潮》 改造旧社会,实现理想中的“自由”“互助”“劳动”的新社会
1920年 《劳动界》 启发工人阶级的觉悟、促进工人阶级的团结
1922年 《人声》 为全人类谋均等幸福
据此可知,此类刊物的创办旨在(  )。
A.发展新文化运动 B.阐明民主革命道路
C.宣传马克思主义 D.寻找国共合作基础
【解析】根据刊物发刊时间可知,这一时期处于新文化运动后期,根据“劳动”“工人阶级的团结”“均等幸福”可知,此类刊物的创办旨在宣传马克思主义,C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民主革命和国共合作,且1921年中国共产党才成立,排除B、D两项。
4.共产国际指出,“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压迫者及其中国走狗的斗争正在迅速发展,代表南方各省的……民主反帝的广州政府军队不断推进,从而使军阀及其支持者帝国主义列强受到沉重打击”。材料描述的是(  )。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辛亥革命 D.秋收起义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信息“代表南方各省的……民主反帝的广州政府军队不断推进”以及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国共两党通力合作,发动北伐战争,共同打击军阀势力,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A项正确。
5.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因军事胜利而首先得利的并不是革命本身,而是叛变了革命的人物。这种包含着成功的失败,同辛亥革命的结局非常相似。陈旭麓评价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国民革命
【解析】材料表明这次革命在军事上获得了胜利,但由于革命人物叛变了革命,革命最终失败。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陈旭麓评价的是国民革命,故选D项。
【拓展提升】
6.(原创·情境创新+视角创新)习近平总书记说:“通过五四运动,中国青年发现了自己的力量,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现了自己的力量。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斗争实践中懂得,中国社会发展,中华民族振兴,中国人民幸福,必须依靠自己的英勇奋斗来实现,没有人会恩赐给我们一个光明的中国。”这主要说明五四运动(  )。
A.充分显示了中国青年的重要作用
B.对中国社会进步起了重大作用
C.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重要意义
D.在民主革命斗争中产生重要影响
【解析】从材料中看,国家主席习近平阐述了五四运动对于中国青年、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重要作用,这表明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进步起了重大作用,故选B项;A、C、D三项均不如B项表述完整,排除。
7.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无退避者……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  )。
A.对社会改造道路的认识趋于一致
B.爱国觉悟得到提高
C.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
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解析】根据材料“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无退避者”等内容,可以看出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以民族大义为重,爱国觉悟显著提高,B项正确;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对社会改造道路存在多种认识,A项排除;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不符合当时的总体氛围,C项排除;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只是部分群体,D项排除。
8.(改编·情境创新+视角创新)下图所示是1917—1921年《每周评论》与《新青年》发表文章的主题情况。它可以说明(  )。
A.近代中国从经济近代化走向政治近代化
B.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C.两种刊物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
D.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强大思潮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1917—1921年《每周评论》和《新青年》发表了大量介绍马克思主义和国事要闻的文章,结合所学俄国十月革命的史实可知,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强大思潮,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思想领域的内容,排除A项;1921年中国共产党才成立,且材料与中国共产党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每周评论》《新青年》宣传马克思主义,不能由此得出这两种刊物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的结论,排除C项。
9.陈独秀说:“中共一大时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的实际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
A.适时调整革命目标与任务
B.在制定革命纲领时忽视国情
C.坚持城市中心的革命道路
D.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的道路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陈独秀认为中共二大比中共一大更脚踏实地,因为中共二大结合中国国情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革命目标与任务,A项正确;“找到了中国的实际”表明结合了中国国情,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坚持城市中心的革命道路,排除C项;结合史实可知,中国共产党没有放弃无产阶级专政的道路,排除D项。
10.下图反映了1926年12月广东国民党党员的职业构成情况(据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整理而成)。这一现象(  )。
A.奠定了国民党改组基础
B.表明国民党已成农民党
C.是国共合作推动的结果
D.说明土地革命成果显著
【解析】据材料可知,当时广东国民党的党员中农民、工人占比较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国共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故有此结果,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民党改组的结果,不是基础,故A项错误;当时国民党仍然是资产阶级政党,不是农民党,故B项错误;土地革命发生在1927年之后,不符合题干时间,故D项错误。
11.1927年3月,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所有各种反对农民运动的议论,都必须迅速矫正……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毛泽东意在强调(  )。
A.开创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
B.坚持党对农村革命运动的领导权
C.发动土地革命夺取政权的紧迫性
D.农民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毛泽东认识到农民运动的重要性,认为农民力量的发动是不可阻挡的,因此要重视农民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D项正确;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在井冈山时期提出的,此时还没有提出,排除A项;毛泽东强调的不是党需坚持对农村革命运动的领导权,而是农民阶级对中国革命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中毛泽东只是认识到农民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重要作用,1927年3月中国共产党还没有作出发动土地革命的决定,排除C项。
12.下表是黄埔军校第三至六期入学人数与毕业人数的情况表。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表解读正确的是(  )。
期别 时间 入学人数 毕业人数
第三期 1925年10月—1926年1月 1300人 1233人
第四期 1926年3月—1926年10月 2680人 2654人
第五期 1926年11月—1927年8月 3300人 2418人
第六期 1927年10月—1929年5月 4400人 3634人
A.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吸引入学人数达到顶峰
B.学员中政治组成成分相对单一的是第三期
C.第五期毕业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国内战争和政治分裂
D.第六期毕业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工农运动的推动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6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开始北伐,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所以第五期毕业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国内战争和政治分裂,故选C项;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失败,故排除A项;表格中的内容无法体现学员中政治组成成分是否单一,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国民革命失败后工农运动陷入低潮,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12分)
1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的先进分子从巴黎和会的实际教训中,进一步认识到帝国主义列强联合压迫中国人民的实质。1920年四五月间,《东方杂志》《新青年》等刊物刊登了苏俄政府发表的第一次对华宣言。这个宣言宣布“废弃(沙俄在中国境内享有的)一切特权”。中国人民从苏俄政府对待中国的态度中,对社会主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感触。这对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给予了有力的推动。因此,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的突出特点是,研究和宣传社会主义逐渐成为进步思想界的主流。那时,各种社会主义的观点在刊物上纷然杂陈。
概括材料中的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背景。(12分)
【答案】 历史现象: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使社会主义思想逐渐成为思想界的主流。(2分)
背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民族危机的加深;十月革命的推动;苏俄政府对华的友好态度;李大钊等知识分子积极探索救亡图存道路;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及其早期组织的成立。(10分)
【解析】第①小问,据材料“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的突出特点是,研究和宣传社会主义逐渐成为进步思想界的主流”可知,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使社会主义思想逐渐成为思想界的主流。第②小问,据材料“中国的先进分子从巴黎和会的实际教训中”可知,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据材料“进一步认识到帝国主义列强联合压迫中国人民的实质”可知,民族危机的加深;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十月革命的推动;据材料“这个宣言宣布‘废弃(沙俄在中国境内享有的)一切特权’”可知,苏俄政府对华的友好态度;据材料“中国人民从苏俄政府对待中国的态度中,对社会主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感触”可知,李大钊等知识分子积极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结合所学从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及其早期组织的成立等角度分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