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黄遵宪评论清政府:“其所用之人,所治之事……比前又甚焉……然后乃知,变法之诏,第为辟祸全生,徒以媚外人而骗吾民也。”黄遵宪意在( )。
A.谴责洋务运动仅学技术
B.批评戊戌变法用人不当
C.揭露清末新政欺骗国人
D.指出辛亥革命的阶级局限
2.兴中会宣言指出:“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由此可知,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理论与实践的目标是( )。
A.民主共和 B.拯救中国
C.资本主义 D.思想启蒙
3.武昌起义消息传到广西后,当地旧官僚连夜制作写有“广西全省人民恭请沈大都督领导广西独立”的三角旗。随后,广西咨议局开大会推选广西旧官僚为都督、副都督,并通电各府、县广西独立,成立军政府。这一现象的出现最能说明( )。
A.革命派具有软弱性 B.革命赢得大众支持
C.清朝统治陷入孤立 D.民主共和思想逐渐传播
4.1911年11月13日,《民立报》报道:“自鄂事发生后,粤垣官吏异常戒严,民间谣言尤多,无日不宣传党人将于某日举事。粤督大恐,因邀集省中大绅江孔殷、梁鼎芬等筹商解息之策。”这可用于解释( )。
A.辛亥革命产生深远影响 B.武昌起义重创北洋军阀
C.清廷专制统治难以维系 D.广东革命力量较为强大
5.中国人的家中一般都有牌位,传统写法是“天地君亲师”五个字,“君”是指皇帝。民国以后,一些家庭将牌位改写为“天地国亲师”,将“君”易为“国”,表示不要皇帝而崇奉民国。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动摇 B.近代国家观念得到传播
C.西方民主思想影响深远 D.救亡图存运动效果明显
6.下图为创作并发表于1912年的漫画《博物院之最新陈列品》,副题为“大人老爷所用”,描绘的是清王朝宫廷所用之各种物品被送进了“博物院”,成为“最新陈列品”。这反映了作者( )。
A.受到维新变法思想的影响
B.期待建立民主共和新政体
C.支持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D.封建等级观念依然根深蒂固
7.陈旭麓先生指出:辛亥革命促成了旧体制的瓦解和新体制的建立,中国历史因之而越出了改朝换代的旧轨。然而旧体制却留下了旧的社会心理。这种几千年岁月积淀而成的沉重惯性如同一种板结的地块,使新的体制难以把自己的根须扎进社会的深处。该学者( )。
A.揭示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
B.指出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潮
C.否定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D.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
8.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行总统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责任内阁制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中国缺乏民主共和的社会基础
D.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
9.某学者认为辛亥革命的成果之一是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引进了西方的民主政治机制,但是很不成功,造成了北洋军阀混战、中国国际地位低下、人民生活困苦的局面。该学者意在说明( )。
A.西方民主政治在中国行不通
B.辛亥革命为走向共和创造了条件
C.军阀混战导致辛亥革命失败
D.辛亥革命造成中国国际地位下降
10.1912年,南京参议院曾规定全国常规武装的编制为50个师,每师1万人。但到1919年,调查公布的结果显示,军队人数已逾150万,比之实际人数,这还不过是一个缩小了的数目。这一状况( )。
A.反映出军阀势力的恶性膨胀
B.满足了抵抗外来侵略的需要
C.体现出军事强国的势头
D.表明了“自强”目标的实现
11.近代杨荫杭在一篇文章中说道:“斯时的北京政府好似梁、唐、晋、汉、周居于中原;督军各有地盘,犹如南唐、吴、越、汉、蜀、楚、闽各踞一方。”该文意在说明民国初年( )。
A.封建专制思想浓厚 B.地方割据混战
C.帝国主义分而治之 D.军事冲突不断
12.下图反映了中国某一时期的社会变化。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政府田赋收入占财政收入比例由25%降至21% ·官办企业年均增长由14.5%降至3.81% ·政府明确规定各种大礼服、常礼服、大礼帽等“料用本国纺织品” ·“今兹共和政体成立,喁喁望治之民,可共此运会,建设我新社会”
A.民族企业发展环境改善
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蓬勃发展
D.官僚资本阻碍民族工业发展
13.下图反映的是1912年和1921年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比重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清政府放宽对民间投资设厂的限制
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D.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14.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发文引用日本学者的主张:“教育儿童,十岁以前,当以兽性主义;十岁以后,方以人性主义。”陈独秀指出,所谓兽性,“曰,意志顽狠,善斗不屈也;曰,体魄强健,力抗自然也”;此外,“或仅保兽性,或独尊人性,而兽性全失,是皆堕落衰弱之民也”。陈独秀的这一主张旨在( )。
A.倡导培养综合发展的新式人才
B.推动民主与科学思想普及
C.重塑国民精神以实现救亡图存
D.批判封建教育体制的弊端
15.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刊词中宣称:“盖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之天职。批评时政,非其旨也。”据此可知,此时的陈独秀认为( )。
A.改造国民性比政治变革更为迫切
B.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具有局限性
C.政治斗争无益于现实问题的解决
D.批评时政不利于改造青年思想
16.某学者在其著作中指出:至于引入“赛先生”,这一诉求原是人类追求知识的大势。可是在中国,科学主义弥漫于人心,“科学”两字被当作信仰。很多人以为科学呈现的知识是绝对的真理,竟不知科学是不断在假设与求证,不断地验证与开拓,是永无休止的求知过程。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国( )。
A.开启了中国近代科学革命的序幕
B.对待西方文化持盲目接受的态度
C.对中、西方文化缺少批判精神
D.倡导普及白话文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晚清政府的改革
时间 改革
鸦片战争后到甲午中日 战争前 新设的政治机构和新官职主要有:五口通商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海关总税务司以及南北洋通商大臣
1898年 光绪帝诏令裁撤詹事府、通政司、光禄寺、鸿胪寺、太仆寺、大理寺等衙门,各衙一切事宜,并归内阁及六部分办。同时增设农工商总局,设立铁路矿务总局,各省设立商务局
1901—1906年 1901年,清廷谕令:“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1903年成立财务处,统筹全国财政;设练兵处,以统一军制;设商部,兼办农工及铁路事务。1905年设立学部,以统率各省学堂,广育人才。1906年设立税务处,这是外务部、户部合设的机构
1907—1911年 清政府设立资政院、责任内阁,以皇族充任责任内阁阁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鸦片战争后到甲午中日战争前的改革与1901—1906年改革的相似之处。(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政府改革的积极作用。(8分)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小鄂同学在校园文化节中承担“武汉与近代中国”展板的设计任务,通过搜集整理。摘抄出如下资料:
★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代表签订了《天津条约》,规定中国开放汉口、九江等为通商口岸。
★1890年,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武汉创办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大规模钢铁企业——汉阳铁厂,以及民用企业——湖北织布局。此后,以食品、纺织等轻工业为主的工厂纷纷建立,武汉地区逐渐成为中国的工业中心之一,号称“东方芝加哥”。
★1900年,张之洞主张修建的粤汉铁路开始动工,武汉开始成为中国铁路的枢纽。此外,张之洞创办的自强学堂,成为武汉大学的前身。
★20世纪初,清末新政期间,在咨议局代表赴京请愿时,汉口商界1万多人送行。1911年,武汉商民多次集会,抗议清政府“铁路国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中的革命士兵发动了旨在推翻清王朝的武装起义。次日,湖北军政府成立,宣布脱离清政府。
★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北伐,10月占领武汉三镇,国民政府自广州迁至汉口;次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组织下,以湖北总工会为代表的武汉各界人士,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运动,最终收回了汉口英租界。
请为小鄂同学提供设计展板的主题,并结合材料加以论述。(14分,可从武汉与近代中国工业化、民主政治、民主革命等方面的关系任选角度展开论述。)
19.(1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40年,中国以“陈腐世界的通义原则”对抗英国“现代的社会”,最终英国的大炮轰掉了千年以来中国皇帝的权威。至咸同年间(1851—1875年),面对“发捻交乘”的“心腹之害”,俄国“蚕食上国之志”带来的“肘腋之患”,英国“志在通商”带来的“肢体之患”,“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的洋货之患,清政府举步维艰,著名学者辜鸿铭曾形容“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着)手”。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等
材料二
洪秀全 曾国藩 康有为 孙中山
材料三 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 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 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摘编自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犹如“一丛病之躯”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人物救亡图存的努力。他们的努力有何局限 (6分)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人民学习西方、探索国家出路历程的趋势。(4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鸦片战争以来,在西方的挑战持续震撼长达近六十年之后,中国士绅精英与民众才真正开始动员起来,并投身于一场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变革进程。自19世纪末以来,为了摆脱民族危机和实现富强,中国政治精英与知识精英在思想与精神生活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新问题,他们为应对这种问题作出了各种选择。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三十年,是一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时期,中国人开始自觉地通过体制创新来谋求国家富强。这些选择中,有的较为激进,有的则相对保守,彼此相互冲突对立,种种选择又与社会变迁中出现的种种不同的既得利益的考虑与动机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中国从此也就在这种种选择的交替中,从传统社会向更具现代性特征的社会转变。
——摘编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
提取材料中有关近代中国“现代化变革”的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鸦片战争后至20世纪初期的具体史实予以阐释。(12分,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黄遵宪评论清政府:“其所用之人,所治之事……比前又甚焉……然后乃知,变法之诏,第为辟祸全生,徒以媚外人而骗吾民也。”黄遵宪意在( )。
A.谴责洋务运动仅学技术
B.批评戊戌变法用人不当
C.揭露清末新政欺骗国人
D.指出辛亥革命的阶级局限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面对内外危机,开始实行“新政”,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然而,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改革成效不佳,各方不满加剧,这一切都表明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因此,黄遵宪批评清政府实施“新政”是为了消弭反清运动,延续自身统治,取媚于帝国主义,欺骗国人,C项正确;A、B、D三项说法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2.兴中会宣言指出:“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由此可知,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理论与实践的目标是( )。
A.民主共和 B.拯救中国
C.资本主义 D.思想启蒙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瓜分豆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资产阶级革命派把救亡图存贯穿于理论和实践中,B项正确;实行民主共和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但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发展“资本主义”的问题,排除C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能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但这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
3.武昌起义消息传到广西后,当地旧官僚连夜制作写有“广西全省人民恭请沈大都督领导广西独立”的三角旗。随后,广西咨议局开大会推选广西旧官僚为都督、副都督,并通电各府、县广西独立,成立军政府。这一现象的出现最能说明( )。
A.革命派具有软弱性 B.革命赢得大众支持
C.清朝统治陷入孤立 D.民主共和思想逐渐传播
【解析】材料反映出清朝统治陷入孤立的局面,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立宪派和旧官僚的勾结,不能体现革命派的软弱性,排除A项;当地旧官僚的政治投机行为不能说明他们接受民主共和思想,真心支持革命,且材料仅反映的是广西一地的现象,不能说“赢得大众支持”“民主共和思想逐渐传播”,排除B、D两项。
4.1911年11月13日,《民立报》报道:“自鄂事发生后,粤垣官吏异常戒严,民间谣言尤多,无日不宣传党人将于某日举事。粤督大恐,因邀集省中大绅江孔殷、梁鼎芬等筹商解息之策。”这可用于解释( )。
A.辛亥革命产生深远影响 B.武昌起义重创北洋军阀
C.清廷专制统治难以维系 D.广东革命力量较为强大
【解析】据材料可知,清廷专制统治岌岌可危,C项正确;辛亥革命的深远影响是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传播,排除A项;北洋军阀在1911年尚未出现,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武昌起义使粤督大恐,没有表明广东革命力量较为强大,排除D项。
5.中国人的家中一般都有牌位,传统写法是“天地君亲师”五个字,“君”是指皇帝。民国以后,一些家庭将牌位改写为“天地国亲师”,将“君”易为“国”,表示不要皇帝而崇奉民国。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动摇 B.近代国家观念得到传播
C.西方民主思想影响深远 D.救亡图存运动效果明显
【解析】据材料可知,民国以后,中国一些家庭将牌位传统写法中的“君”改为“国”,表示抛弃皇帝而崇奉民国,这说明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也传播了近代民族国家观念,故选B项;“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动摇”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且“天地”“亲师”仍然存在,说明儒家思想依然有较大影响,排除A项;“影响深远”不符合题意,与材料“一些家庭将牌位改写为‘天地国亲师’”相悖,排除C项;“救亡图存运动效果明显”与材料中的“一些家庭”的表现不符,排除D项。
6.下图为创作并发表于1912年的漫画《博物院之最新陈列品》,副题为“大人老爷所用”,描绘的是清王朝宫廷所用之各种物品被送进了“博物院”,成为“最新陈列品”。这反映了作者( )。
A.受到维新变法思想的影响
B.期待建立民主共和新政体
C.支持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D.封建等级观念依然根深蒂固
【解析】根据材料“1912年的漫画《博物院之最新陈列品》”“描绘的是清王朝宫廷所用之各种物品被送进了‘博物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清朝统治土崩瓦解,中华民国建立,民主共和观念得到传播。作者的这幅漫画反映了其支持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C项正确;维新变法思想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且材料未体现作者期待建立民主共和新政体,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作者封建等级观念根深蒂固,排除D项。
7.陈旭麓先生指出:辛亥革命促成了旧体制的瓦解和新体制的建立,中国历史因之而越出了改朝换代的旧轨。然而旧体制却留下了旧的社会心理。这种几千年岁月积淀而成的沉重惯性如同一种板结的地块,使新的体制难以把自己的根须扎进社会的深处。该学者( )。
A.揭示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
B.指出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潮
C.否定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D.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陈旭麓先生认为辛亥革命推翻了旧体制,建立了新体制,但是旧体制留下的社会心理,仍然在阻碍新体制的发展,这强调的是辛亥革命的局限性,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辛亥革命的认识,未涉及历史发展规律,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社会的主流思潮,排除B项;陈旭麓先生并未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排除C项。
8.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行总统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责任内阁制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中国缺乏民主共和的社会基础
D.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
【解析】“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行总统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实际上反映了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责任内阁制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中国缺乏民主共和的社会基础”,排除A、C两项;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说明君主专制制度已被推翻,排除B项。
9.某学者认为辛亥革命的成果之一是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引进了西方的民主政治机制,但是很不成功,造成了北洋军阀混战、中国国际地位低下、人民生活困苦的局面。该学者意在说明( )。
A.西方民主政治在中国行不通
B.辛亥革命为走向共和创造了条件
C.军阀混战导致辛亥革命失败
D.辛亥革命造成中国国际地位下降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是没有改变中国所面临的问题,说明西方民主政治在中国行不通,A项正确,排除B项;C项说法错误,且不符合史实,排除;中国国际地位下降主要是因为国力衰落和列强入侵,排除D项。
10.1912年,南京参议院曾规定全国常规武装的编制为50个师,每师1万人。但到1919年,调查公布的结果显示,军队人数已逾150万,比之实际人数,这还不过是一个缩小了的数目。这一状况( )。
A.反映出军阀势力的恶性膨胀
B.满足了抵抗外来侵略的需要
C.体现出军事强国的势头
D.表明了“自强”目标的实现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12年到1919年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队代表的是北洋军阀势力,1919年军队人数远远超过1912年南京参议院规定的人数,体现的是北洋军阀势力的恶性膨胀,A项正确;北洋军阀是帝国主义在华的代理人,北洋军阀势力扩大,不会满足抵抗外来侵略的需要,排除B项;军阀是中国近代反动势力的代表,军队人数增多不能够体现出军事强国的势头,排除C项;民国时期的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西方列强仍然控制、影响着中国各地军阀,中国并未实现“自强”的目标,排除D项。
11.近代杨荫杭在一篇文章中说道:“斯时的北京政府好似梁、唐、晋、汉、周居于中原;督军各有地盘,犹如南唐、吴、越、汉、蜀、楚、闽各踞一方。”该文意在说明民国初年( )。
A.封建专制思想浓厚 B.地方割据混战
C.帝国主义分而治之 D.军事冲突不断
【解析】材料反映了民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如同五代十国时期一般,出现了地方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B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封建专制思想浓厚,材料反映的是民国初年的军阀割据现象,排除A项;C项表述符合民国初年的史实,但是材料不能体现,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不是军事冲突而是军阀割据混战,排除D项。
12.下图反映了中国某一时期的社会变化。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政府田赋收入占财政收入比例由25%降至21% ·官办企业年均增长由14.5%降至3.81% ·政府明确规定各种大礼服、常礼服、大礼帽等“料用本国纺织品” ·“今兹共和政体成立,喁喁望治之民,可共此运会,建设我新社会”
A.民族企业发展环境改善
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蓬勃发展
D.官僚资本阻碍民族工业发展
【解析】据材料“政府田赋收入占财政收入比例由25%降至21%”“官办企业年均增长由14.5%降至3.81%”“料用本国纺织品”“今兹共和政体成立”,可以得出此时中华民国成立,民族企业发展环境有所改善,A项正确;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此时清政府已经被推翻,排除;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开展的,排除C项;“官僚资本阻碍民族工业发展”不符合中华民国初期的史实,排除D项。
13.下图反映的是1912年和1921年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比重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清政府放宽对民间投资设厂的限制
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D.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解析】材料反映了1912—1921年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的比重大幅下降,这是由于1914年一战爆发后,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B项正确;清政府放宽对民间投资设厂的限制是在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项错误;C、D两项是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均排除。
14.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发文引用日本学者的主张:“教育儿童,十岁以前,当以兽性主义;十岁以后,方以人性主义。”陈独秀指出,所谓兽性,“曰,意志顽狠,善斗不屈也;曰,体魄强健,力抗自然也”;此外,“或仅保兽性,或独尊人性,而兽性全失,是皆堕落衰弱之民也”。陈独秀的这一主张旨在( )。
A.倡导培养综合发展的新式人才
B.推动民主与科学思想普及
C.重塑国民精神以实现救亡图存
D.批判封建教育体制的弊端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陈独秀的“兽性教育”意在培养中国人民的坚强意志和强健中国人民的体魄,以形成积极向上的国民精神,结合当时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可知,这一主张旨在通过塑造国民精神以实现救亡图存,C项正确;培养综合发展的新式人才的目的仍是实现救亡图存,A项并非其根本目的,排除A项;陈独秀的这一主张旨在重塑国民精神以实现救亡图存,与推动民主与科学思想普及无关,排除B项;20世纪初,清末新政时期已开启教育近代化改革,且材料未涉及批判封建教育体制,排除D项。
15.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刊词中宣称:“盖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之天职。批评时政,非其旨也。”据此可知,此时的陈独秀认为( )。
A.改造国民性比政治变革更为迫切
B.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具有局限性
C.政治斗争无益于现实问题的解决
D.批评时政不利于改造青年思想
【解析】中华民国的成立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反思中认识到,要改造中国,必须进行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因此陈独秀认为,改造国民性比政治变革更为迫切,所以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未得到体现,均排除。
16.某学者在其著作中指出:至于引入“赛先生”,这一诉求原是人类追求知识的大势。可是在中国,科学主义弥漫于人心,“科学”两字被当作信仰。很多人以为科学呈现的知识是绝对的真理,竟不知科学是不断在假设与求证,不断地验证与开拓,是永无休止的求知过程。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国( )。
A.开启了中国近代科学革命的序幕
B.对待西方文化持盲目接受的态度
C.对中、西方文化缺少批判精神
D.倡导普及白话文
【解析】根据材料“至于引入‘赛先生’,这一诉求原是人类追求知识的大势……‘科学’两字被当作信仰。很多人以为科学呈现的知识是绝对的真理,竟不知科学是不断在假设与求证,不断地验证与开拓,是永无休止的求知过程”及所学可知,题干描述的是新文化运动,学者认为当时的中国对西方文化存在盲目推崇的态度,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并未开启中国近代科学革命的序幕,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晚清政府的改革
时间 改革
鸦片战争后到甲午中日 战争前 新设的政治机构和新官职主要有:五口通商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海关总税务司以及南北洋通商大臣
1898年 光绪帝诏令裁撤詹事府、通政司、光禄寺、鸿胪寺、太仆寺、大理寺等衙门,各衙一切事宜,并归内阁及六部分办。同时增设农工商总局,设立铁路矿务总局,各省设立商务局
1901—1906年 1901年,清廷谕令:“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1903年成立财务处,统筹全国财政;设练兵处,以统一军制;设商部,兼办农工及铁路事务。1905年设立学部,以统率各省学堂,广育人才。1906年设立税务处,这是外务部、户部合设的机构
1907—1911年 清政府设立资政院、责任内阁,以皇族充任责任内阁阁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鸦片战争后到甲午中日战争前的改革与1901—1906年改革的相似之处。(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政府改革的积极作用。(8分)
【答案】 (1)相似之处:都是清政府主持的改革;都是在列强发动侵华战争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形势下进行的;都是为了抵抗列强侵略和巩固清王朝统治;均没有挽救民族危亡。(4分,言之成理即可)
(2)积极作用:促进了中国教育、外交、军事的近代化;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当时世界发展潮流;为后世提供了借鉴。(8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第(1)问需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概括。从改革的主导者上看,都是清政府主持的改革;从背景上看,都是在列强发动侵华战争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形势下进行的;从目的上看,都是为了抵抗列强侵略和巩固清王朝统治;从结果上看,均没有挽救民族危亡。第(2)问,晚清改革时已经处于社会转型期,因而改革有利于促进中国近代化,尤其促进了中国教育、外交、军事的近代化;根据材料“增设农工商总局,设立铁路矿务总局,各省设立商务局”可以得出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材料“责任内阁”“外务部”等可以得出,改革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当时世界发展潮流,晚清改革也为后世提供了借鉴。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小鄂同学在校园文化节中承担“武汉与近代中国”展板的设计任务,通过搜集整理。摘抄出如下资料:
★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代表签订了《天津条约》,规定中国开放汉口、九江等为通商口岸。
★1890年,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武汉创办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大规模钢铁企业——汉阳铁厂,以及民用企业——湖北织布局。此后,以食品、纺织等轻工业为主的工厂纷纷建立,武汉地区逐渐成为中国的工业中心之一,号称“东方芝加哥”。
★1900年,张之洞主张修建的粤汉铁路开始动工,武汉开始成为中国铁路的枢纽。此外,张之洞创办的自强学堂,成为武汉大学的前身。
★20世纪初,清末新政期间,在咨议局代表赴京请愿时,汉口商界1万多人送行。1911年,武汉商民多次集会,抗议清政府“铁路国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中的革命士兵发动了旨在推翻清王朝的武装起义。次日,湖北军政府成立,宣布脱离清政府。
★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北伐,10月占领武汉三镇,国民政府自广州迁至汉口;次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组织下,以湖北总工会为代表的武汉各界人士,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运动,最终收回了汉口英租界。
请为小鄂同学提供设计展板的主题,并结合材料加以论述。(14分,可从武汉与近代中国工业化、民主政治、民主革命等方面的关系任选角度展开论述。)
【答案】 示例
主题:武汉是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城,推动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2分)
论述:武汉受外来侵略,1858年汉口开埠通商,自然经济逐步瓦解;洋务运动时期,张之洞在武汉创办了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近代企业纷纷建立,武汉成为中国工业中心之一,民族资产阶级不断壮大;张之洞创办自强学堂,派遣大量学生赴日本留学,武汉的革命力量不断壮大;武汉成为辛亥革命的摇篮。1911年,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武汉商民多次集会抗议。四川发生保路运动,清政府调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湖北力量空虚,武汉革命党人策划起义,消息不慎泄露。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1911年10月10日,武昌的湖北新军敢为人先,果断发动起义。起义成功后,湖北军政府成立,宣布脱离清政府,其他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随后清帝退位。
总之,武昌起义引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是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伟大丰碑。(12分)
(其他主题:武汉是近代工业中心之一,推动中国近代工业化;武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之一,推动近代民主革命的发展;等等。)
【解析】首先,根据材料“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中的革命士兵发动了旨在推翻清王朝的武装起义。次日,湖北军政府成立,宣布脱离清政府”以及材料中所涉及的武汉整个近代化历程,可得出主题为武汉是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城,推动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其次,结合材料进行论述:根据“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代表签订了《天津条约》,规定中国开放汉口、九江等为通商口岸”可得出武汉受外来侵略,1858年汉口开埠通商,自然经济逐步瓦解;根据“1890年,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武汉创办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大规模钢铁企业——汉阳铁厂,以及民用企业——湖北织布局”可得出洋务运动时期,张之洞在武汉创办了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近代企业纷纷建立,武汉成为中国工业中心之一,民族资产阶级不断壮大;据“张之洞创办的自强学堂,成为武汉大学的前身”可得出张之洞创办自强学堂,派遣大量学生赴日本留学,武汉的革命力量不断壮大,武汉成为辛亥革命的摇篮。根据“20世纪初,清末新政期间,在咨议局代表赴京请愿时,汉口商界1万多人送行。1911年,武汉商民多次集会,抗议清政府‘铁路国有’”可得出1911年,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武汉商民多次集会抗议。结合所学可知,四川发生保路运动,清政府调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湖北力量空虚,武汉革命党人策划起义,消息不慎泄露。根据“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中的革命士兵发动了旨在推翻清王朝的武装起义。次日,湖北军政府成立,宣布脱离清政府”可得出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1911年10月10日,武昌的湖北新军敢为人先,果断发动起义。起义成功后,湖北军政府成立,宣布脱离清政府,其他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随后清帝退位。最后,再进行总结。
19.(1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40年,中国以“陈腐世界的通义原则”对抗英国“现代的社会”,最终英国的大炮轰掉了千年以来中国皇帝的权威。至咸同年间(1851—1875年),面对“发捻交乘”的“心腹之害”,俄国“蚕食上国之志”带来的“肘腋之患”,英国“志在通商”带来的“肢体之患”,“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的洋货之患,清政府举步维艰,著名学者辜鸿铭曾形容“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着)手”。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等
材料二
洪秀全 曾国藩 康有为 孙中山
材料三 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 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 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摘编自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犹如“一丛病之躯”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人物救亡图存的努力。他们的努力有何局限 (6分)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人民学习西方、探索国家出路历程的趋势。(4分)
【答案】 (1)列强入侵;君主专制;自然经济;农民起义。(4分)
(2)努力: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
局限: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未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6分)
(3)趋势:从学习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4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 1840年,中国以‘陈腐世界的通义原则’对抗英国‘现代的社会’,最终英国的大炮轰掉了千年以来中国皇帝的权威”并结合所学,可从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的角度分析。第(2)问第①小问,结合所学回答。第②小问,结合所学可从社会性质未改变、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未实现的角度分析。第(3)问,根据材料三“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并结合所学,归纳得出答案。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鸦片战争以来,在西方的挑战持续震撼长达近六十年之后,中国士绅精英与民众才真正开始动员起来,并投身于一场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变革进程。自19世纪末以来,为了摆脱民族危机和实现富强,中国政治精英与知识精英在思想与精神生活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新问题,他们为应对这种问题作出了各种选择。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三十年,是一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时期,中国人开始自觉地通过体制创新来谋求国家富强。这些选择中,有的较为激进,有的则相对保守,彼此相互冲突对立,种种选择又与社会变迁中出现的种种不同的既得利益的考虑与动机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中国从此也就在这种种选择的交替中,从传统社会向更具现代性特征的社会转变。
——摘编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
提取材料中有关近代中国“现代化变革”的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鸦片战争后至20世纪初期的具体史实予以阐释。(12分,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 示例一
论题:民族危机的加深迫使中国走上现代化变革的道路。(2分)
阐释:鸦片战争的失败及《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国门被打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挽救民族危机,林则徐、魏源等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这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为救亡图存,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掀起了戊戌维新运动;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在民族危机加深的形势下,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都意图通过体制变革来谋求国家富强。(8分)
可见,外来压力迫使中国作出回应,进而踏上现代化变革的道路。(2分)
示例二
论题:近代中国现代化变革不断深入。(2分)
阐释:两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主张通过学习西方的器物来挽救日益衰败的清王朝。甲午中日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戊戌变法,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意图通过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来达到民族自强的目的;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意图复辟帝制,激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掀起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号,寻求思想解放的途径。(8分)
可见,近代中国现代化变革呈现出从学习西方器物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不断深入的特征。(2分)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答案)
【解析】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如由材料“在西方的挑战持续震撼长达近六十年之后”“投身于一场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变革进程”得出论题:民族危机的加深迫使中国走上现代化变革的道路;或者由材料“自觉地通过体制创新来谋求国家富强”“从传统社会向更具现代性特征的社会转变”得出论题:近代中国现代化变革不断深入。其次,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史实,从国人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向西方学习等角度阐述分析。最后,总结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