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师说》(第2课时)课件(共29张PPT)统编版统编版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0.2 《师说》(第2课时)课件(共29张PPT)统编版统编版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16 15:28: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师说
10.2
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
第2课时
韩愈
复习导入
请同学们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人为什么要从师?
2、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a学者必有师;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人非生而知之者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学习目标
1
了解“说”的文体知识、时代背景等信息,掌握重点字词和文言句式,背诵全文。
2
学习文章正反对比的论证结构,学会有破有立的论述方式,提升写作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3
正确认识师者的职能及择师标准,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本课重点
PART 01
深入探究
请同学们研读文本,探究本文论述技巧和正反论证方法,学习修辞手法。
深入探究
1.第一自然段中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分几个角度进行分析论述?
提出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从师的必要性
老师的作用(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正面论述】
人非生而知之者
【反面论述】
择师的原则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深入探究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这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
顶真
作用:前后紧凑,气势通畅,前后事理有机联系,充分阐明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
深入探究
3.诵读第二自然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段对“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耻师”相对比后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古之圣人,从师问焉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圣益圣
愚益愚
纵向对比
在对比中论证“学者必有师”的重要性
深入探究
②第二自然段中“今之众人”在从师一事上存在自相矛盾的事实,韩愈因此得出来怎样的结论?
在对比中论证“学者必有师”的重要性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习句读
惑不解
小学大遗未见其明
自身对比
深入探究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分别怎样做的?这样的做法带来怎样的结局?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结局: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再一次通过对比论证“学者必有师”的重要性,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风气
纵向对比
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深入探究
分论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论据(三组对比) 正确态度 错误态度 作者的议论和态度
古圣人与今众人 (纵比)
对其子与对其身 (自比)
百工之人与士大夫 (横比)
4.根据对第二段的分析,完成下列表格。
古之圣人
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
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
(反问)
于其子
择师而教
于其身
则耻师焉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否定)
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
群聚而笑之
师道之不复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讽刺)
(1)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闻焉。
深入探究
句式探究:
(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排偶句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排偶句
排偶句
长散句
5.联系第一、二段,分析第三段举出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
孔子事例
证明观点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学者必有师”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深入探究
深入探究
6.概括第四段主要内容
交代写作缘由:
作《师说》赠李蟠
分论点:
不拘于时;能行古道。
7.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小组讨论
组内讨论1:虽然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学完以后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作者还是写给谁看的呢?
① 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再读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我想我们就不难理解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感情了,那种社会风气造成的忧心如焚是远远超过李蟠个人勤学好问带给自己的喜悦的。
②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
小组讨论
组内讨论2:由以上分析,谈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师”“道”的实际内涵及关系。
文中的“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师,不是“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的“彼童子之师”,而应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这里的“道”从后文看,应是“六艺经传”即儒家思想。由此可知“师”是掌握“道”的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小组讨论
组内讨论3:韩愈在《师说》当中,对“从师”问题有什么深刻认识、进步的观念?
一是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作用认识的局限,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受业”,扩大到“传道”“解惑”,明确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个对教师作用的全面的界定,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进步,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二是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从师之道的观念:从师即学道,唯“道”是问,凡是闻道者无论贵贱长幼都可为师。这个观念,拓宽了为师者的领域。
三是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指导下,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客观事实出发,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光辉。
PART 02
归纳总结
根据对本课的学习,总结写作特色、文章主旨,归纳重点字词,并完成当堂检测。
写作特色
1.多种论证方法灵活运用
a.对比论证。作者在论证从师的重要性时,运用了三组对比。第一组是“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结果是“圣益圣,愚益愚”。第二组是某些人为孩子选择老师与自己“耻师”的行为的对比。第三组是“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对比。
b.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作者在第三段以孔子从师学习的行为为例,并引用孔子名言,说明了从师的必要性。孔子在古代被尊为“圣人”,有着很高的学问和修养,这样的“圣人”尚且需向多人请教,那一般人就更不用说了。
写作特色
2.运用对偶句和顶真句(骈散结合)
韩愈的散文以气势磅礴、笔力雄放著称,这体现在多用对偶句和顶真句式上。前者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后者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这些句式的运用,使文章形式整齐,增强了表现力。
3.丰富的语气表达
文章的第二段,一连用了三组对比揭示“耻学于师”的不明智,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但语气却各不相同。“其皆出于此乎”是用推测语气作判断,“吾未见其明也”是用责备语气作判断,“其可怪也欤”是用反讽语气作判断。“同”中有“变”,感情一层比一层强烈。
文章主旨
全文通过对从师问题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赞扬,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强烈批判。我们深切体会到作者那因“师道不传”而痛心疾首的情感,同时也为这位伟大文豪非凡的斗争勇气和正直的品行所倾倒。

重点字词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
小学而大遗
位卑则足羞
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
1.词类活用现象
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意动用法,以……为耻
意动用法,以……为羞
意动用法,以……为师
名词作动词,学习
2.通假字
传道受业解惑。
“受”通“授”,传授。
“不”通“否”。
或不焉,或师焉。
重点字词
3.古今异义的词
古之学者必有师:
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
译为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
㈡……的原因(或缘由)。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古:无论,不论。
今:没有。
重点字词
3.古今异义的词
句读之不知:
今之众人:
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许多的人。
小学而大遗:
重点字词
4.一词多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吾师道也
吾从而师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名词,老师
动词,学习
意动用法,以……为师
动词,从师
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动词,拜师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动词,流传
动词,传授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重点字词
4.一词多义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师道也
道相似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余嘉其能行古道

道理
道理
道德学问
风尚
从师的风尚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代词,他
代词,那些
代词,指圣人
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
副词,大概
前指士大夫,后为语气词,表感叹,或代词,这
当堂检测
1.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读,古人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
B.童子,与科举考试中的“童生”意思相同,都指未成年(古代一般是14岁以下)的读书人。
C.小学,古代把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叫小学,今天指的是人们接受初等正规教育的学校。
D.六艺经传,六艺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传是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解析:B项错误,明清的科举制度,凡是准备参加科举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或“儒童”。“童子”指未成年的男子。
B
当堂检测
2.成语积累: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粗成语使用的正误。
(1)古语云:“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想要成功都需要不断学习,一国之君也不例外。( )
(2)有大智慧的人能够洞察别人的优缺点,以他人为镜,审视自己之长短,择善而从。( )
(3)不同地区的教师待遇差别很大,所以部分地区中小学教师流失严重,往往教无常师。( )
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择善而从:指采纳正确的意见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

教无常师:受教育不一定有固定的老师。
指凡是有长处的人,都可以做老师。不合语境。
×
当堂检测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观点与《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相似。
(2)《师说》中说明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在《师说》中提到,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______________”,对自身“______________”。
(4)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慨叹。
(5)“雏凤清于老凤声”,年轻者未必弱于年长者,何以如此?韩愈在《师说》中告诉了我们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择师而教之
则耻师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