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 《声声慢(寻寻觅觅)》课件(共3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3 《声声慢(寻寻觅觅)》课件(共3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16 15:32: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9.3
新课导入
闺院之中,多喜乐,亦多忧悲,也正因此中国古典诗歌孕育出了一种独特题材的诗“闺怨诗”。那么,对于经过国破家亡后的李清照来说,独处闺阁又有怎样的情感迸发呢?让我们一起走近《声声慢》。
学习目标
01
02
03
了解词人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和文学创作概况,了解词作的创作背景。
在阅读与鉴赏的过程中,分析词作是如何通过意象渲染愁情的。
在阅读和鉴赏的过程中,体会词人南渡后孤独、寂寞的凄凉心境。
作者介绍
李清照(1104-1155),今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派词宗。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进士出身,藏书甚富,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与夫赵明诚(吏部侍郎赵挺之子)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编写了《金石录》。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早年还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生平经历
1103年
新婚燕尔幸福日,金石书画共倾心。
1131年
孑然一身无子嗣,悲苦离世人不知。
1131年
卜居会稽逢盗贼,重病缠身欲丧命。
1127年
金人入侵灭北宋,金石书画化灰尘。
1129年
丈夫赴任染病去,时值中年有遗孀。
1129年
不幸再嫁张汝舟,仓促离婚被判刑。
作品风格
——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前:生活闲适,夫妻志趣相投、感情深厚;
风格:清新明快、细腻婉转,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
后:北宋灭亡,漂泊江南,丈夫身亡、书画丢失。
风格:哀婉凄清、苍凉悲楚,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写作背景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后晚年作品。
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染病逝世,辗转南方逃亡避难中又丢失大量珍爱的文物、古籍。国破家亡,丈夫去世,境况凄凉,词人尝尽颠沛流离的苦痛,写下这首《声声慢》。
题目解读
声声慢,词牌名,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笔下。
慢:就是慢词,其名称从“慢曲子”而来,指依慢曲所填写的调长拍缓的词。
此调风格缓慢哽咽,如泣如诉,多写愁苦忧思题材。
文学常识
李清照的词一方面继承了婉约派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一方面又有所创新和发展。她的词于苏豪、柳俗、周律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
易安体
婉约派为中国宋词流派之一。婉约,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等。
婉约派
文学常识
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专门用来表现妇女的生活和情感的。但其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他们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也就是代替妇女说话。
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闺怨词”是写自己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是说自己要说的话。所以,她的出现使词坛放射出了一道新奇的光芒。
闺怨词
整体感知
1.跟随范读朗读诗词,标注读音、划分节奏
2.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词意,勾画重点字词。
朗读诗歌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李清照

zhà
huán
zhǎn
cuì
朗读诗歌
一读:
用低沉舒缓的语调和语气吟读
二读:
突出词句中的重音
三读:
读出惨淡的意境、凄清的氛围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中的“冷冷”、“惨惨”;“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中的“最难”;“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中的正时”中的“正”、“却是”、“旧时”;“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中的“独自“怎生”等,要重读。
整体感知
思考1:用一个字概括本词的内容
思考2:词人是怎样来表达自己的“愁”的?
思考3:请同学们找出直接写愁的词句

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①直接抒情
②直接抒情
诗词赏析
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
逐句赏析艺术手法
体会作者蕴藏的思想感情
直接抒情
1.这首词开头三句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色?抒发了词人心中哪些清愁哀怨?


①开头三句运用七组叠字,声情并茂,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词人心中的清愁哀怨,奠定了全词哀伤愁苦的基调。
②“寻寻觅觅”写词人内心的空虚,若有所失;“冷冷清清”写词人处境的孤独,形单影只,无人相伴;“凄凄惨惨戚戚”则极言词人的心情之悲怆。
直接抒情
2.开篇七组叠字的运用,被历代评论家称为妙句。妙在何处?
1.形式上,具有节奏感、音乐美,增强语气。
2.(本文)内容上,奠定哀婉、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
动作、神态
环境
心情
寻觅无果,若有所失
处境冷清,心境清冷
悲愁哀伤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叠词作用
间接抒情
3.怎样入愁
围绕“愁”,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急风
淡酒
细雨
北雁
黄花
梧桐
间接抒情
4.请同学们试着给诗中每幅画面拟个名字,在品读意象中感受意境。
秋雁南飞图
雨打梧桐图
黄花憔悴图
淡酒急风图
淡酒急风图
思考:为何说是“淡酒”?
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淡酒急风图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杜甫《登高》
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风渲染愁情
思考:为何用“急”字?
一个“急”字给人以迅猛、寒冷之感,风之急可见身之冷、心之凄,渲染愁情。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秋雁南飞图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思考:如何理解“却是旧时相识”?
雁从北方飞到南方,作者从北方避难南方,便有似曾相识之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那时的大雁带来的是甜蜜的回忆,相逢的希望,同是大雁飞过,这次想起的却是逝去的丈夫,以及陷入敌手难以再回的故国,大雁来年可飞回北方,诗人却只能漂泊南方。
过雁象征离愁,音信之盼、离愁别恨、思乡念亲。
黄花憔悴图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黄花:孤独愁情的寄托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王实甫《西厢记》
思考:赏析这几句词表达的情感?
1.“黄花”既是憔悴无人怜惜的菊花,也是作者自喻,比喻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2.“有谁堪摘”:
反问,强调无人可摘,怀人伤己,表达作者孤寂之情。
雨打梧桐图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一叶知秋,梧桐是哀愁的象征;秋雨绵绵,落在叶上,打在心上,雨也是哀伤、愁思的象征。绵绵的细雨就像词人细细密密的愁思,无穷无尽。
这几句渲染了满目凄凉、满耳苦雨声的凄苦的气氛。恰好和词人孤苦凄凉的心情融为一体。


意象赏析
淡酒
秋风
秋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愁情太重
渲染愁情
悼亡之悲、怀乡之思
憔悴的容颜
牵愁惹恨
愁思(丝)的象征
营造了冷清凄美的意境,传递出孤寂愁苦的心境。

诗词赏析
思考1:《声声慢》的结尾为什么不将“愁”形象化地表现出来?
独辟蹊径,不言愁如何多,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繁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概括得尽,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巧妙又不落俗套。
亡国之痛
孀居之悲
沦落之苦
思考2:试分析李清照有哪些“愁”?
归纳总结
诗词主旨: 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写作特色
1.巧用叠字,使全词极富表现力
起首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组叠词,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寻寻觅觅”写动作,“冷冷清清”写环境氛围,“凄凄惨惨戚戚”写内心感受。这样的开头委婉、细致地表达了词人的愁苦之情。词末“点点滴滴”,拟写雨打梧桐叶的声音。这雨点虽然是打在梧桐叶上,却又像是打在词人心头,一滴滴、一声声,敲击着满腔愁绪。
2.语言浅显自然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等语,几近白话。“这次第”,是宋代口语。以家常话,写心中事,发肺腑情,似是信手拈来,但语浅意深,显得非常自然、真挚。
3.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作者选取了一系列具有典型意义的景物,如急风、大雁、黄花、梧桐、细雨等,作为愁情的衬托,情景映衬,极力渲染了一个“愁”字,营造出凄凉、惨淡的意境。
板书设计
声声慢
上片
下片
七组叠词
酒、风、雁
渲染愁苦之情
借景抒情
黄花、梧桐、细雨
怎一个“愁”字了得
点明主旨

当堂检测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声声慢》中开头有七组叠词,看似平平淡淡无一愁字,却字字含愁,声声写愁,营造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乐效果,委婉细致地表达了词人在遭受深创剧痛后的愁苦之情。这七组叠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声声慢》中写词人晚年愁苦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词人满心皆愁,酒入愁肠愁更愁。
(3)《声声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述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写出了词人不能自抑的凄苦。
(4)《声声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说身世之痛、家国之恨、孤独之悲等如何是一个愁字能包括得尽、概括得了的。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 晚来风急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当堂检测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
念奴娇①
李清照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②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③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销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注]①这首词作于词人南渡之前,时丈夫赵明诚出仕在外,词人独处深闺。②寒食:节令名,清明节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③扶头酒:饮后易醉的一种酒。
当堂检测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时近寒食节,风雨之夕,词人饮酒赋诗,借以排遣愁绪。诗成酒醒之后,词人目睹春景,心境发生变化,一扫前愁,别有一番悠闲的旨趣。
B.开头三句写环境气候,景色萧条。然后写“柳”“花”,分别用“宠”“娇”修饰,隐有妒春之意。接着写作诗填词醉酒,但闲愁却无法排解,已有万般怨尤。
C.下片“帘垂四面”,是上片“重门须闭”的进一步发展,既关上重门,又垂下帘幕,则小楼之幽暗可知;楼中人情怀之落寞,亦不言而喻了。
D.“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写晨起时庭院中的景色,从“清露晨流”到篇终,词境为之一变。此前,词清调苦,婉曲深挚;此后,清空疏朗,低回蕴藉。
解析:“心境发生变化,一扫前愁,别有一番悠闲的旨趣”错误。词人诗成酒醒之后,无端愁绪重又袭上心头,“闲”并非悠闲,而是“闲愁”,表现出一种伤春念远的情怀。
A
当堂检测
3.词中蕴含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寂寞无聊的惆怅。词人所居庭院景象萧条,寂寥无人,倍感凄清,透露出词人惆怅自怜的感慨。②思念亲人的忧愁。丈夫远离,欲寄相思,而信使难逢,只能把思念埋藏在心底,表明词人为离情所苦。③悲时伤春的伤感。寒食时节,垂柳繁花异常美丽,但因多雨,游赏不成,而花受风雨摧残,透露出词人的伤感。④天晴赏春的喜悦。“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写晨起时庭院中的景色,令人感到盎然生趣,日高烟收的清朗带给词人些许喜悦。
当堂检测
解析:①寂寞无聊的惆怅。首先写环境气候,最色萧条。萧条冷落的庭院中斜风细雨,重重院门紧紧关闭。春天的娇花即将开放,嫩柳也渐渐染绿,寒食节临近,又到了令人烦恼的时日。写词人所处的环境,给人以寂寞幽深之感。庭院深深,寂寥无人,令人伤感;兼以细雨斜风,则景象之萧条,心境之凄苦,更觉怆然。一句“重门须闭”,写词人要把门关上,实际上她是想关闭心灵的窗户。接着写作诗填词醉酒,但闲愁却无法排解,已有万般怨尤。词人所居庭院景象萧条,寂寥无人,倍感凄清,透露出词人惆怅自怜的感慨。②思念亲人的忧愁。“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道出词人闲愁的原因:自己思念远行的丈夫,欲寄相思,而信使难逢,只能把思念埋藏在心底。“万千心事”却无法寄,表明词人为离情所苦。③悲时伤春的伤感。临近寒食时节,垂柳繁花,尤得天宠,人来柳下花前流连玩赏,花与柳便也如宠儿娇女,成为备受人们爱怜的角色。奈何时节多雨,游赏不成,只好深闭重门,而花受风雨摧残,也是“恼人”之事。透露出词人的伤感。④天晴赏春的喜悦。“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写晨起时庭院中的景色。从“重门须闭”“帘垂四面”,至此帘卷门开,顿时令人感到一股盎然生意。日既高,烟既收,这种清朗带给词人些许的喜悦。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