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1)“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也可以归为地球的宇宙环境,因为在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中,太阳是对地球影响最大的一个天体。本节主要是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这两个方面。其重点不是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本身,而是它们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应从对地理环境和对人类活动两方面来谈。要求学生应能够解释清楚太阳辐射、太阳活动是怎样影响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
(2)教材内容:位于第一章第二节,主要内容由“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两部分组成,核心内容是“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3)教材地位:
①承接上节《地球的宇宙环境》,本节具体到地球的环绕恒星太阳对地球本身的影响,结束地球的外部环境,为探究下节地球的内部环境《地球的圈层结构》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②篇末活动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③在第18~19页的活动材料中,教材介绍了“大气上界水平面太阳辐射的分布”与“太阳辐射常数”,让学生了解影响太阳辐射的主要因素。而在第22页活动中,更是引导学生对“太阳辐射常数”提出质疑,充分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
2.教学重难点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是本节的难点。
3.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材料和实验操作,了解太阳辐射的基本特征,培养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
(2)通过查询和分析资料,了解太阳外部基本结构和太阳活动的基本表现形式,培养综合思维。
(3)通过分析材料,理解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自然界和人类活动的意义,构建人地协调观。
二、说学情
1.学生的感性认知基础:高一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抽象思维阶段,但借助直观形象有助于其学习。因此,教学过程中配合使用图示辅助学生理解,并选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可以使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更加顺畅。
2.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通过上一课了解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知道了太阳和地球之间的位置和相互运动关系,以及关于太阳的一些简单属性。
3.学生的能力基础: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他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地理技能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已有了一定积累。但对于学习地球科学知识、更深入的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还有待加强,学生对于地理研究方法的掌握还有待提高。
4.学生认识这一问题的困难:高一学生,对地理学习尚处于初期起步阶段,无论是地理知识还是思维方法都是较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教材中阐述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不能很好区分,对地球的某些影响理解不了,以及教材结构不能充分理解。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
读图分析法:读图方法的掌握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来说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读图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回忆、总结、提高。对于地理原理和教学重难点,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适当的视频动态资料也是不可缺少的最为直观的学习方式。
分组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同时鼓励学生发言,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正确表述新知识。
讲授法:对地理原理和难点,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并适当运用一定的联想记忆将浅显的知识点牢牢掌握。
2.学法:
阅读法:培养学生识图、析图、说图、填图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巩固地理知识,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合作探究法:通过引导学生读、思、议,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读: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习惯和能力;思: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议:学生围绕教师的质疑,展开讨论,进一步理解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教学素材准备:《彩虹》、《欧若拉》音乐素材;
教学工具准备:教材、无色透明玻璃球、白色幕布;
教学平台准备:投影;
2.教材处理:
P17探究涉及主干知识较少,故删除。
将“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作为本节知识主要的两大脉络,调整到开头首先阐述;然后以“彩虹”和“极光”两大脉络的典型案例为主要切入点,开展双线教学。
3.教学过程:
(1)理论依据:学生利用仪器设备,在人为控制条件下,引起实验对象的变化,通过观察、测定和分析,获得知识与发展能力。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广泛应用。其目的不仅验证书本知识,更着重于培养学生正确使用仪器设备,进行测试、调整、分析、综合和设计实验方案、编写实验报告等能力。
(2)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欣赏流行音乐《彩虹》和《欧若拉》精彩片段 以学生熟悉的流行文化引入课堂,充分调动学生对新知识的期待。
导入新课 总结导引:以上两首音乐作品以优秀的制作获得了广大听众的喜爱。请两位同学说说看你对“彩虹”和“欧若拉(即极光)”这两种现象的了解。 两位同学表达对“彩虹”和“欧若拉”的了解。 通过生活经验,探查学生相关内容的知识储备基础。
过渡 总结学生发言:其实“彩虹”和“欧若拉”这两种非常绚丽的光学现象分别是“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的典型现象。 引入新概念:结合教材相关内容,说说对“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理解。 学习教材; 表达对“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理解。 调动学生根据教材内容总结重要概念的区别,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思维。
知识总结: 太阳辐射是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是太阳的正常现象。典型现象:彩虹。 太阳活动,是指太阳释放能量的不稳定性所导致的一些明显现象。是太阳的异常现象。典型现象:极光。
实验评估 将全体同学分为“彩虹”和“极光”两个教学实验评估组。 两个评估组分别通过分析教材内容及相关资料、查阅网络资源、合作探究讨论等方式,对本组的现象进行教学实验可行性评估。 1.分组协作,锻炼合作学习的能力; 2.多渠道查询、分析资料,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思维。
评估结论: “彩虹”现象,较为简单,教学实验可行; “极光”现象,缺乏专业仪器,教学实验不可行。
实验操作 “彩虹”实验 实验人员:“彩虹”实验组 实验器材:无色透明玻璃球、白色幕布 实验过程: 1.打开教室南侧一扇窗帘,让阳光从该处照进教室。关闭其它所有窗帘和教室所有光源; 2.在阳光正对面垂挂白色幕布; 3.将无色透明玻璃球放在留光窗户和白色幕布之间。 实验结果:白色幕布上出现“彩虹”。试验成功。 实验结论:幕布相当于天空,玻璃球相当于雨后空气中的水汽。太阳光穿入玻璃球,不同波长被色散后穿出玻璃球,落在幕布上,形成七色“彩虹”。 实验推论:穿入玻璃球的该部分阳光在入球前是圆柱状,穿过玻璃球色散后落在幕布上应为由内而外不同颜色的同心圆。但该同心圆中紫色环以内的部分和红色环以外的部分超出可见光范围,人的肉眼无法看到,因此只能看到局部环状(即拱形)七彩“彩虹”。 实验观众:“极光”实验评估组及老师。观后可提出改进建议。 1.课堂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学习能力,增强“真看、真感受”体验感; 2.以实验推出结论,加深知识领悟程度,培养地理实践力。
知识补充: 1.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量占比; 2.太阳辐射能量随波长的分布; 3.太阳能。
困难分析 “极光”教学实验不可行性分析 分析人员:“极光”实验评估组 分析成因:太阳表面光球层中高速旋转的气体涡旋(即黑子)导致外部色球层某些区域出现短时间内突然增亮(即耀斑)导致最外部日冕层高温使高能带电粒子向外运动,脱离太阳引力飞向宇宙空间,形成带电粒子流,即太阳风。太阳风到达地球时,受地球磁场作用,偏向极地上空,轰击高层大气,使大气电离,产生发光现象,即极光。 分析困难: 1.无法捕捉太阳风。太阳活动峰年(周期11年),太阳风强度大。当前为太阳活动谷年,太阳风强度小。且太阳风只能到达地球极地高层大气,不会到达地表任何地区。 2.缺乏专业设备。普通仪器无法模拟带电粒子流,也无法模拟带有磁场和电离层的地球。 分析结论:“极光”教学实验不可行 听析观众:“彩虹”实验组及老师。听后可提出操作建议。 在全面分析实验不可行性过程中,贯通学习该部分太阳圈层、黑子、耀斑等相关知识点。在自主学习中将分散知识点整理成体系,培养综合思维。
知识补充:黑子和耀斑的影响
延伸活动 有观点认为: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都是有利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都是不利的。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思考并阐述 综合全节内容思考对观点的看法,调动综合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