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基础达标】
1.石器时代是考古界对早期人类历史划定分期的第一个时代,代指从人类出现到青铜器出现这一时期,始于距今二三百万年,止于距今5000年至2000年。由此可知,考古界划定石器时代的主要依据是( )。
A.氏族公社取代原始人群
B.贫富分化已经出现
C.生产工具及其制作水平
D.古人类所处的地域环境
2.距今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遗址,在空间上分为宫殿区、内城区与外城区三部分。古城还有祭坛、贵族墓地、手工业作坊等处。良渚先民创造出一套包括玉璧、玉琮、玉钺在内的玉礼器系统。据此可知,当时可能( )。
A.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B.氏族制度不复存在
C.形成规范的礼乐制度 D.青铜铸造技术成熟
3.下图是海岱地区(今山东渤海至泰山一带)发现的商周青铜器统计图(单位:件)。这可用于说明当时该地区( )。
A.农业发展迅速 B.青铜铸造业繁荣
C.礼乐逐步崩坏 D.百姓日用品丰富
4.西周王畿以距城百里为郊,郊内为乡,郊外为遂。《周礼》记载,治理“六遂”的各级官吏,都负有监督耕作之责。由此可知,西周( )。
A.等级制度森严 B.加强地方控制
C.基层管理完善 D.重视农业生产
5.(原创·情境创新+视角创新)下图所示为考古发掘出土的凌家滩遗址中的一处墓葬及其随葬品,该墓葬共出土文物330件,多数为玉器,墓主人的尸身被几层玉器覆盖,难以看见。这反映出当时( )。
A.已经产生国家形态
B.社会阶级分化严重
C.私有制已经产生
D.厚葬之风盛行
【拓展提升】
6.《世本·作篇》记载,三皇五帝传说时代的一些创造发明有:伯余作衣裳,史皇作图,仓颉作书,鲧作城郭,禹作宫室,昆吾作陶,蚩尤以金作兵,巫彭作医……这些又与现今的考古发明相参照。据此可以得出( )。
A.英雄人物作用巨大 B.文明社会略具雏形
C.史书所载真实可靠 D.阶级分化日趋明显
7.“夏”原是夏禹所在的部落通过融合异姓宗族,占据中原一带的夏邦或夏国。夏禹继承舜主政的邦国联盟之后,把夏人原有邦国之名“夏”升级为他所统领的“天下万邦”的国号。这反映出夏( )。
A.由部落发展为国家 B.继续推行禅让制度
C.政治统治比较稳定 D.对部族实行直接统治
8.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
A.土地国有制被废除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
C.诸侯国国君权力得到巩固
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9.(原创·情境创新+视角创新)《尚书》中对于西周初期的统治思想有这样的记载:“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西周统治者提出这些统治观的主要目的在于( )。
A.扩大王朝的统治基础 B.建立完整的分封制度
C.巩固贵族的根本利益 D.树立人文主义价值观
10.(原创·情境创新+视角创新)西周分封了一些旁系姬姓贵族到较远地区建立诸侯国,如汉阳(汉水以北)的随国,燕地(今北京一带)的燕国,这些诸侯国深入原来少数部族居住的地区。西周这样做的主要意图是( )。
A.主动缓和民族间的矛盾
B.便于中央直接控制地方
C.增进文化交流与政治认同
D.推动边远地区经济发展
11.西周时期的宗法制是具有血缘关系的宗族组织内部的制度,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在姬姓宗亲内,周王是大宗,诸侯是小宗。在诸侯国内,诸侯是大宗,卿大夫是小宗。以此类推,层层区别。由此可见,这一制度( )。
A.受到神权思想的影响
B.使政权和族权相结合
C.沿袭了前代的内外服制度
D.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12.商朝是内聚型的社会结构,注重凝聚自身以形成方国部落联盟;西周的社会结构是较为开放的,更注重“分”,而不是“合”。这一变化( )。
A.扩大了周文化的影响力
B.形成了分散的方国联盟
C.开启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发展进程
D.推动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非选择题(12分)
13.(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距今二三十万年前,进入人类学上的“智人”阶段。“智人”阶段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我国境内的智人化石和遗存较为丰富,特别重要的有大荔人、许家窑人、丁村人。许家窑人和丁村人生存的环境差不多,周围湖泊河流和岸边浅水中生活的鱼、蚌、螺等是其重要的生活资料来源,他们过着渔猎兼采集的生活。许家窑人和丁村人遗址出土的石器多用打击碰撞法制造。他们在打制石器时,发现两石对击会冒出火花,或在砍砸树木时,发现较长时间的摩擦会生热而引起燃烧,由此学会了人工取火方法。这种方法,到智人时代大概已应用在实际生活中。智人阶段,人类排斥血亲婚配,盛行族外婚,这大大加快了人类自身体质向更健康、更完善的方向发展。
材料二 母系氏族公社繁荣了几千年,当社会生产力更进一步发展时,男子的劳动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等主要的生产部门中作用得到大大加强,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距今5000年左右,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众多氏族部落,先后转化为父系氏族公社,在考古学上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几个氏族公社组合成一个部落,之后发展为部落联盟。部落有部落的首领,部落联盟有共同的首领,传说中的尧、舜、禹就是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到后来,私有制不断发展,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智人阶段人类的社会生活状况。(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社会发展的新变化。(6分)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基础达标】
1.石器时代是考古界对早期人类历史划定分期的第一个时代,代指从人类出现到青铜器出现这一时期,始于距今二三百万年,止于距今5000年至2000年。由此可知,考古界划定石器时代的主要依据是( )。
A.氏族公社取代原始人群
B.贫富分化已经出现
C.生产工具及其制作水平
D.古人类所处的地域环境
【解析】据材料“石器时代……代指从人类出现到青铜器出现这一时期”可知,划定石器时代的依据是青铜器的出现,即生产工具及其制作水平,C项正确;氏族公社属于原始社会,A项说法错误;材料与贫富分化无关,B项错误;古人类所处的地域环境不是“划定石器时代”的主要依据,D项错误。
2.距今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遗址,在空间上分为宫殿区、内城区与外城区三部分。古城还有祭坛、贵族墓地、手工业作坊等处。良渚先民创造出一套包括玉璧、玉琮、玉钺在内的玉礼器系统。据此可知,当时可能( )。
A.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B.氏族制度不复存在
C.形成规范的礼乐制度 D.青铜铸造技术成熟
【解析】据材料可知良渚文化时期城市及城内功能分区已出现,宫殿、贵族墓地和玉礼器说明社会分化已达到一定程度,城内出现特权阶层,这说明良渚文化在当时已经具备了早期国家的基本形态,故选A项;氏族制度是原始社会时期的基本社会形态,排除B项;规范的礼乐制度形成于西周时期,排除C项;商周时期,中国青铜铸造技术成熟,处于青铜时代,排除D项。
3.下图是海岱地区(今山东渤海至泰山一带)发现的商周青铜器统计图(单位:件)。这可用于说明当时该地区( )。
A.农业发展迅速 B.青铜铸造业繁荣
C.礼乐逐步崩坏 D.百姓日用品丰富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商周青铜器适用范围广泛,包含了容器、乐器、兵器等,这反映了当时该地区青铜铸造业繁荣,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农业,排除A项;C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结合所学可知,商周青铜器一般是政治权力的象征,无法体现普通百姓日用品丰富,排除D项。
4.西周王畿以距城百里为郊,郊内为乡,郊外为遂。《周礼》记载,治理“六遂”的各级官吏,都负有监督耕作之责。由此可知,西周( )。
A.等级制度森严 B.加强地方控制
C.基层管理完善 D.重视农业生产
【解析】据材料“治理‘六遂’的各级官吏,都负有监督耕作之责”可知,西周时期重视农业生产,D项正确。A、B、C三项材料未体现,均排除。
5.(原创·情境创新+视角创新)下图所示为考古发掘出土的凌家滩遗址中的一处墓葬及其随葬品,该墓葬共出土文物330件,多数为玉器,墓主人的尸身被几层玉器覆盖,难以看见。这反映出当时( )。
A.已经产生国家形态
B.社会阶级分化严重
C.私有制已经产生
D.厚葬之风盛行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凌家滩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材料中该墓葬陪葬品之多反映出当时产生了私有制,C项正确;“国家”形态需要具备城市、文字、阶级、国家机器等诸多元素,仅由陪葬品的数量不能得出“已经产生国家形态”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凌家滩遗址中的一处墓葬,没有对比信息,无法反映出当时社会阶级分化严重,排除B项;仅凌家滩遗址中的一处墓葬无法反映当时厚葬之风盛行,排除D项。
【拓展提升】
6.《世本·作篇》记载,三皇五帝传说时代的一些创造发明有:伯余作衣裳,史皇作图,仓颉作书,鲧作城郭,禹作宫室,昆吾作陶,蚩尤以金作兵,巫彭作医……这些又与现今的考古发明相参照。据此可以得出( )。
A.英雄人物作用巨大 B.文明社会略具雏形
C.史书所载真实可靠 D.阶级分化日趋明显
【解析】据材料“史皇作图,仓颉作书,鲧作城郭,禹作宫室,昆吾作陶,蚩尤以金作兵”可知,三皇五帝传说时代,存在文字、城郭以及宫室等,这些都是文明出现的标志,说明当时文明社会略具雏形,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文明社会的特点,并不是突出英雄人物的作用,排除A项;史书记载的真实性有待考证,排除C项;仅由材料无法得出“阶级分化日趋明显”的结论,排除D项。
7.“夏”原是夏禹所在的部落通过融合异姓宗族,占据中原一带的夏邦或夏国。夏禹继承舜主政的邦国联盟之后,把夏人原有邦国之名“夏”升级为他所统领的“天下万邦”的国号。这反映出夏( )。
A.由部落发展为国家 B.继续推行禅让制度
C.政治统治比较稳定 D.对部族实行直接统治
【解析】根据“夏禹继承舜主政的邦国联盟之后,把夏人原有邦国之名‘夏’升级为他所统领的‘天下万邦’的国号”可知,“夏”不再是以部落为主的实体,而是发展成为一个原始的国家,A项正确;禹死后,其子启继位,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夏朝政治统治比较稳定,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除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排除D项。
8.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
A.土地国有制被废除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
C.诸侯国国君权力得到巩固
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解析】西周分封制下,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出现了铁农具,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所以诸侯国的采邑能够经营得很好,数量不断增加,D项符合题意;土地国有制于战国时期在一些诸侯国中被废除,而且题干仅提到了采邑数量的增多,没有提及土地所有制的改变,排除A项;分封制在春秋时期开始逐步瓦解,而不是不断强化,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诸侯国大夫的采邑越来越多,其实力逐渐增强,大夫等贵族实力增强,将会危及诸侯国国君的权力,排除C项。
9.(原创·情境创新+视角创新)《尚书》中对于西周初期的统治思想有这样的记载:“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西周统治者提出这些统治观的主要目的在于( )。
A.扩大王朝的统治基础 B.建立完整的分封制度
C.巩固贵族的根本利益 D.树立人文主义价值观
【解析】据材料“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等可知,这些统治观体现了西周初期的民本观念,统治者以民为本,目的在于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C项正确;西周初期的“民本”思想并不能扩大其统治基础,其统治基础是奴隶主阶级,排除A项;分封制度与民本思想无关,排除B项;人文主义不同于民本主义,排除D项。
10.(原创·情境创新+视角创新)西周分封了一些旁系姬姓贵族到较远地区建立诸侯国,如汉阳(汉水以北)的随国,燕地(今北京一带)的燕国,这些诸侯国深入原来少数部族居住的地区。西周这样做的主要意图是( )。
A.主动缓和民族间的矛盾
B.便于中央直接控制地方
C.增进文化交流与政治认同
D.推动边远地区经济发展
【解析】西周初期周王分封旁系姬姓贵族到边远地区,以此扩大中原文明的传播范围,促进边远地区部族对周朝的认同感,C项正确;西周在边远地区分封诸侯,一定程度上会加剧民族间的矛盾,排除A项;封国自主权很大,“直接控制”说法错误,排除B项;分封诸侯国深入边远地区,主要是为了开发边远地区,使其尽可能归顺西周,发展边远地区经济不是西周这么做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
11.西周时期的宗法制是具有血缘关系的宗族组织内部的制度,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在姬姓宗亲内,周王是大宗,诸侯是小宗。在诸侯国内,诸侯是大宗,卿大夫是小宗。以此类推,层层区别。由此可见,这一制度( )。
A.受到神权思想的影响
B.使政权和族权相结合
C.沿袭了前代的内外服制度
D.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解析】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以周天子为中心的宗法制度,大宗和小宗在血缘上一般是兄弟,在政治上是君臣,体现了宗法制政权和族权相结合,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神权思想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宗法制,与商代管理地方的内外服制度无关,排除C项;虽然宗法制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但“解决了”的表述太绝对,排除D项。
12.商朝是内聚型的社会结构,注重凝聚自身以形成方国部落联盟;西周的社会结构是较为开放的,更注重“分”,而不是“合”。这一变化( )。
A.扩大了周文化的影响力
B.形成了分散的方国联盟
C.开启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发展进程
D.推动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商朝是内聚型社会,强调凝聚自身,方国部落联盟与商王朝之间联系较为松散,而西周的社会结构则较为开放,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联系更密切,这有利于周文化的传播,A项正确,排除B项;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发展进程在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启,排除C项;商周时期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12分)
13.(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距今二三十万年前,进入人类学上的“智人”阶段。“智人”阶段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我国境内的智人化石和遗存较为丰富,特别重要的有大荔人、许家窑人、丁村人。许家窑人和丁村人生存的环境差不多,周围湖泊河流和岸边浅水中生活的鱼、蚌、螺等是其重要的生活资料来源,他们过着渔猎兼采集的生活。许家窑人和丁村人遗址出土的石器多用打击碰撞法制造。他们在打制石器时,发现两石对击会冒出火花,或在砍砸树木时,发现较长时间的摩擦会生热而引起燃烧,由此学会了人工取火方法。这种方法,到智人时代大概已应用在实际生活中。智人阶段,人类排斥血亲婚配,盛行族外婚,这大大加快了人类自身体质向更健康、更完善的方向发展。
材料二 母系氏族公社繁荣了几千年,当社会生产力更进一步发展时,男子的劳动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等主要的生产部门中作用得到大大加强,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距今5000年左右,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众多氏族部落,先后转化为父系氏族公社,在考古学上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几个氏族公社组合成一个部落,之后发展为部落联盟。部落有部落的首领,部落联盟有共同的首领,传说中的尧、舜、禹就是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到后来,私有制不断发展,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智人阶段人类的社会生活状况。(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社会发展的新变化。(6分)
【答案】 (1)状况:使用打制石器;过着采集兼渔猎的生活;懂得人工取火;实行族外婚;生产力水平低下;共同劳动。(6分)
(2)新变化:人类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使用磨制石器;部落和部落联盟出现;私有制出现并发展;出现贫富分化。(6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许家窑人和丁村人遗址出土的石器多用打击碰撞法制造”可归纳出使用打制石器;根据材料一“他们过着渔猎兼采集的生活”可归纳出过着采集兼渔猎的生活;根据材料一“由此学会了人工取火方法”可归纳出懂得人工取火;根据材料一“人类排斥血亲婚配,盛行族外婚”可归纳出实行族外婚;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进行共同劳动。第(2)问,根据材料二“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众多氏族部落,先后转化为父系氏族公社”可归纳出人类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从生产工具变化来看,可归纳出使用磨制石器;根据材料二“几个氏族公社组合成一个部落,之后发展为部落联盟”可归纳出部落和部落联盟出现;根据材料二“私有制不断发展,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可归纳出私有制出现并发展,出现贫富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