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时训练(含答案解析) 高中历史部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时训练(含答案解析) 高中历史部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16 20:21:08

文档简介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基础达标】
1.史学上有“左图右史”之说,小明同学利用地图(下图)进行研究性学习。据此判断,他研究的内容应是(  )。
A.西周分封 B.春秋五霸
C.战国七雄 D.秦灭六国
2.战国时期,随着列国疆域的扩大,如何处理好“大地域”国家的治理问题,成为各国所面临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一些诸侯国推行(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县制 D.郡国并行制
3.司马迁在《史记·秦本纪》中写道:“及孝公卒,太子立,宗室多怨鞅,鞅亡,因以为反,而卒车裂以徇秦国。”其中,“宗室多怨鞅”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
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B.奖励军功,限制贵族特权
C.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D.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4.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宽容”具体指(  )。
A.诸子“百家争鸣” B.商人地位提高
C.私田的大量开垦 D.诸侯重视教育
5.荀子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趋利避害,追求享乐是人的天性,只有通过后天的努力,才能够使人向善。正因为如此,所以需要礼义来教导民众,需要法令来制约民众。由此可见,荀子强调统治者治国要(  )。
A.无为而治 B.德主刑辅
C.隆礼重法 D.以法治国
【拓展提升】
6.春秋时期,从大夫执国命到陪臣执国命,乱象丛生。到战国时期,各国无一例外都通过变法来削弱世卿大族的权势,选用出身于底层的可控人才,培养忠于国君的官僚群体。这体现的政治变革趋势是(  )。
A.从权力下移到君主集权 B.从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
C.从世官制度到军功爵制 D.从分封制度到郡县制度
7.史料记载,周襄王想要讨伐郑国,于是娶了戎狄女子作为王后,与戎狄之兵一起讨伐郑国。这一现象表明(  )。
A.华夏认同形成 B.分封制度崩坏
C.民族交融发展 D.华夷观念消失
8.(原创·情境创新+视角创新)下表所示是春秋战国时期,楚、魏、秦三国水利灌溉工程的部分记载。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人物 时期 水利工程 概况
孙叔敖 春秋 期思—雩 娄灌区 采用了陂渠串联技术,逐渐形成“百里不求天灌区”的繁荣景象
西门豹 战国 引漳 十二渠 引漳十二渠首创引多泥沙河流灌溉,且灌且淤,改良了盐碱地,使邺所在的河内富裕起来
李冰 战国 都江堰 使蜀地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
A.农耕经济有一定的发展 B.诸侯国实现了权力集中
C.各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D.水利灌溉技术已经成熟
9.战国时期的货币呈现出不同于春秋时期货币的特点,从货币材质上看,天然货币和实物货币的使用比例下降,金属铸币则占据了主要地位,而且表现出更小、更轻、更简的发展趋势。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长途贩运贸易频繁
C.赋税制度的优化 D.国家分裂势力猖獗
10.(原创·情境创新+视角创新)墨子强调:“今天下之君子之为文学、出言谈也,非将勤劳其惟舌,而利其唇呡(同‘吻’)也,中实将欲为其国家邑里万民刑政者也。”这反映出墨子(  )。
A.具有民本思想的倾向
B.思想具有鲜明的实用主义色彩
C.具有治乱兴衰的责任意识
D.试图重构社会秩序
11.(原创·情境创新+视角创新)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上述核心思想(  )。
A.直接来自周公的政治思想
B.是可以超越时空的博大情怀
C.代表了孔子思想创新的成就
D.根植于西周的礼乐制度
12.有学者指出,战国时期,学术领域“百家争鸣”的出现绝非偶然,夏商周三代,尤其在春秋时期,为之奠定了两个并重且不可分离的历史基础:人才和思想资源。该学者意在强调“百家争鸣”(  )。
A.是社会大变革的反映 B.出现有历史必然性
C.在思想文化上的创造 D.各派思想博大精深
二、非选择题
13.(原创·情境创新+视角创新)(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
——《战国策》
(1)据材料一、二,分析两者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不同。(6分)
(2)你更赞同哪一种评价 请结合所学谈一谈理由。(6分,没有写理由不得分)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基础达标】
1.史学上有“左图右史”之说,小明同学利用地图(下图)进行研究性学习。据此判断,他研究的内容应是(  )。
A.西周分封 B.春秋五霸
C.战国七雄 D.秦灭六国
【解析】据地图中的齐、鲁、宋、晋、燕及周都“洛邑”可知,这是春秋时期的示意图,可用于研究春秋五霸,故选B项。
2.战国时期,随着列国疆域的扩大,如何处理好“大地域”国家的治理问题,成为各国所面临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一些诸侯国推行(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县制 D.郡国并行制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面对疆域的扩大,诸侯国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通过推行县制强化了中央集权,故选C项;分封制和宗法制是各诸侯国在疆域扩大之前就实行了的制度,排除A、B两项;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期实行的制度,排除D项。
3.司马迁在《史记·秦本纪》中写道:“及孝公卒,太子立,宗室多怨鞅,鞅亡,因以为反,而卒车裂以徇秦国。”其中,“宗室多怨鞅”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
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B.奖励军功,限制贵族特权
C.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D.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解析】题干中的“宗室”主要是指当时秦国的旧贵族,商鞅在变法中用军功爵制取代了原来的世卿世禄制,限制贵族特权,从而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导致“宗室多怨鞅”局面的产生,B项正确。
4.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宽容”具体指(  )。
A.诸子“百家争鸣” B.商人地位提高
C.私田的大量开垦 D.诸侯重视教育
【解析】认为战国时期是宽容的时代,意指社会环境相对宽松,联系这一时期的史实可知,体现这一时期“宽容”的应是思想上的百家争鸣,故选A项。
5.荀子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趋利避害,追求享乐是人的天性,只有通过后天的努力,才能够使人向善。正因为如此,所以需要礼义来教导民众,需要法令来制约民众。由此可见,荀子强调统治者治国要(  )。
A.无为而治 B.德主刑辅
C.隆礼重法 D.以法治国
【解析】根据材料“所以需要礼义来教导民众,需要法令来制约民众”和所学知识可知,荀子主张礼法并治,将儒家的礼与法家的法进行融合,C项正确。
【拓展提升】
6.春秋时期,从大夫执国命到陪臣执国命,乱象丛生。到战国时期,各国无一例外都通过变法来削弱世卿大族的权势,选用出身于底层的可控人才,培养忠于国君的官僚群体。这体现的政治变革趋势是(  )。
A.从权力下移到君主集权 B.从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
C.从世官制度到军功爵制 D.从分封制度到郡县制度
【解析】据材料“从大夫执国命到陪臣执国命”可知,春秋时期权力下移,据材料“选用出身于底层的可控人才,培养忠于国君的官僚群体”可知,战国时期逐渐形成君主集权,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从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选官制度是军功爵制,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郡县制,排除D项。
7.史料记载,周襄王想要讨伐郑国,于是娶了戎狄女子作为王后,与戎狄之兵一起讨伐郑国。这一现象表明(  )。
A.华夏认同形成 B.分封制度崩坏
C.民族交融发展 D.华夷观念消失
【解析】根据材料“周襄王想要讨伐郑国,于是娶了戎狄女子作为王后,与戎狄之兵一起讨伐郑国”可知,周襄王与戎狄通婚,以此借戎狄之力讨伐郑国,这一现象表明当时民族交融发展,C项正确;此时华夏认同正逐步形成,排除A项;为了讨伐郑国,周襄王与戎狄通婚,说明周王室衰微,无法号令诸侯,但分封制崩坏并非材料主旨,排除B项;当时华夷观念并未消失,排除D项。
8.(原创·情境创新+视角创新)下表所示是春秋战国时期,楚、魏、秦三国水利灌溉工程的部分记载。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人物 时期 水利工程 概况
孙叔敖 春秋 期思—雩 娄灌区 采用了陂渠串联技术,逐渐形成“百里不求天灌区”的繁荣景象
西门豹 战国 引漳 十二渠 引漳十二渠首创引多泥沙河流灌溉,且灌且淤,改良了盐碱地,使邺所在的河内富裕起来
李冰 战国 都江堰 使蜀地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
A.农耕经济有一定的发展 B.诸侯国实现了权力集中
C.各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D.水利灌溉技术已经成熟
【解析】根据材料“采用了陂渠串联技术,逐渐形成‘百里不求天灌区’的繁荣景象”“改良了盐碱地,使邺所在的河内富裕起来”“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等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秦、楚、魏三国建设水利灌溉工程,促进其社会经济发展,说明这一时期农耕经济有一定的发展,A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这一时期诸侯国没有实现权力集中,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抑制商业发展的政策,排除C项;材料述及了秦、楚等国的水利灌溉工程,但不代表这一时期水利灌溉技术已经成熟,排除D项。
9.战国时期的货币呈现出不同于春秋时期货币的特点,从货币材质上看,天然货币和实物货币的使用比例下降,金属铸币则占据了主要地位,而且表现出更小、更轻、更简的发展趋势。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长途贩运贸易频繁
C.赋税制度的优化 D.国家分裂势力猖獗
【解析】据材料可知,从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金属货币逐渐取代了天然货币和实物货币,这是由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易活动的增加,金属货币轻巧方便的优势逐渐凸显出来,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货币形态的变化,没有涉及长途贩运,排除B项;赋税制度的优化与货币形态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而不是“国家分裂势力猖獗”,排除D项。
10.(原创·情境创新+视角创新)墨子强调:“今天下之君子之为文学、出言谈也,非将勤劳其惟舌,而利其唇呡(同‘吻’)也,中实将欲为其国家邑里万民刑政者也。”这反映出墨子(  )。
A.具有民本思想的倾向
B.思想具有鲜明的实用主义色彩
C.具有治乱兴衰的责任意识
D.试图重构社会秩序
【解析】根据材料“今天下之君子之为文学、出言谈也,非将勤劳其惟舌,而利其唇呡(同‘吻’)也,中实将欲为其国家邑里万民刑政者也”可知,墨子强调文学的实际作用,体现了墨子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实用主义色彩,B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民本思想,排除A项;材料内容无法体现墨子具有治乱兴衰的责任意识,排除C项;材料内容不涉及社会秩序的重构问题,排除D项。
11.(原创·情境创新+视角创新)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上述核心思想(  )。
A.直接来自周公的政治思想
B.是可以超越时空的博大情怀
C.代表了孔子思想创新的成就
D.根植于西周的礼乐制度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仁”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是孔子的创造,C项正确;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西周初期周公的思想主要是“德治”“民本”,“直接来自”说法错误,排除A项;孔子的“仁”以“孝悌”为先,具有时代局限性,排除B项;“仁”的逻辑起点是人性,与“礼”并列,两者没有因果关系,排除D项。
12.有学者指出,战国时期,学术领域“百家争鸣”的出现绝非偶然,夏商周三代,尤其在春秋时期,为之奠定了两个并重且不可分离的历史基础:人才和思想资源。该学者意在强调“百家争鸣”(  )。
A.是社会大变革的反映 B.出现有历史必然性
C.在思想文化上的创造 D.各派思想博大精深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旨在强调“百家争鸣”是对前代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百家争鸣”的出现有历史必然性,B项正确;“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的反映,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题干并未强调“百家争鸣”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创造,排除C项;“百家争鸣”时期形成了众多学派,各派著书立说,游说争辩,各派思想具有博大精深的特征,对当时思想、学术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对后世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3.(原创·情境创新+视角创新)(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
——《战国策》
(1)据材料一、二,分析两者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不同。(6分)
(2)你更赞同哪一种评价 请结合所学谈一谈理由。(6分,没有写理由不得分)
【答案】 (1)不同:材料一认为,商鞅变法得到民众拥护,使社会道德良好,普通百姓得以富裕,地方秩序井然。而材料二更倾向对商鞅变法中法制力量的赞许,认为商鞅变法强调人人平等,公平公正,但商鞅本人过于严苛,缺少恩惠,以力压制,使人屈服。(6分)
(2)略。(6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二进行概括,把不同点叙述出来即可。第(2)问,任选一个评价均可,必须写出理由。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