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基础达标】
1.雍正时期的军机处,如同国家紧急事务办公室,来自各部门、各品级的官员充任“军机大臣上行走”,如走马灯似的轮流值班,上传下达,照章办事。这说明军机处( )。
A.提升行政效率 B.有最高决策权
C.人员构成简单 D.是个临时机构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处如同国家紧急事务办公室,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承旨遵办,行政效率高,A项正确。
2.在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方面,清朝政府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根据这一政策,清朝统治者在西藏地区采取的措施是( )。
A.推行猛安谋克制度 B.设立盟、旗两级单位
C.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D.设立澎湖巡检司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清朝派遣驻藏大臣,册封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C项正确;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排除B项;猛安谋克制度是金推行的管理制度,排除A项;元朝在澎湖设置巡检司,以经略台湾,排除D项。
3.有学者认为,这是中国帝制史上第一个为直接统治地域之外而设立的机关,包括蒙古、西藏等,其地位等同于六部。这一机关是( )。
A.行省 B.内阁 C.理藩院 D.军机处
【解析】根据“第一个为直接统治地域之外而设立的机关,包括蒙古、西藏等,其地位等同于六部”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第一个管辖西藏、蒙古等地,而且机构不设置在西藏、蒙古等地的是清朝时期设立的理藩院,C项正确;西藏地区没有设置行省,排除A项;内阁和军机处都不是管理西藏、蒙古的机构,排除B、D两项。
4.“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史学家戴逸这样评价康乾盛世的主要视角应是( )。
A.古今历史的变迁 B.政治经济的互动
C.中外历史的比较 D.民族意识的消长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滑向衰世凄凉”的真正含义,它是指封建专制体制和经济形态的高度发展,压抑了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科技等新的社会发展因素,于是和同时代的西方相比,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故选C项。5.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湖北江陵县发生了一起抢劫案。一群流氓抢劫了附近的富有寡妇家,寡妇认出了抢劫者,事后便报官了。但这样一个小小的案件,换了五任地方官居然还没有结案。这一现象揭示了清朝( )。
A.潜伏着统治危机 B.社会治安状况不佳
C.官匪勾结现象普遍 D.官员缺乏实际权力
【解析】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一个小小的案件,换了五任地方官居然还没有结案。这一现象揭示了清朝潜伏着统治危机,故A项正确;清朝社会治安状况不佳只是材料的现象,不是本质,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清朝官匪勾结现象普遍,故C项错误;清朝官员缺乏实际权力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拓展提升】
6.雍正时期,除中央的文武大臣外,各省的布政使和按察使,甚至经特许的道员、知府、个别知县以至通判等中下级官吏都可以上奏折,还规定同一部门和同一省区的官员彼此之间不许告知上奏及所得批示的情况。据此可知,奏折制度( )。
A.提升了政府官员的行政执行力
B.减轻了皇帝处理政务的负担
C.增强了中央决策过程的民主性
D.有利于官员之间的相互监督
【解析】据材料可知,雍正时期,中央、地方官员都可以直接给皇帝上奏折,且“彼此之间不许告知”,官员可以在奏折里汇报几乎所有事情,包括举报其他官员的违逆行为,而且奏折直接由皇帝批阅,比较机密,举报官员不用害怕遭到报复,这有利于加强官员之间的相互监督,维护君主专制,D项正确;奏折制度加强了官员之间的监督,一定程度上可以督促官员勤政,但是过分监督一定程度上又会使官员畏首畏尾,不利于提升政府官员的行政执行力,排除A项;皇帝直接处理奏折,不利于减轻皇帝的政务负担,排除B项;当时是专制主义政体,并不是“民主”的,排除C项。
7.(原创·情境创新+视角创新)下图是清代某一时期的形势图。它( )。
A.说明了清代对西北边疆地区的行政管理
B.是研究清军平定回部叛乱的第一手史料
C.反映了清代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作出的努力
D.说明了清朝反抗外来侵略维护主权的斗争
【解析】该图是清军平定回部叛乱的形势图,反映了清代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与分裂势力进行斗争,故C项正确;平定叛乱不属于行政管理,故A项错误;该图是形势图,不属于第一手史料,故B项错误;该图反映的是清朝平定国内的叛乱,不是反抗外来的侵略,故D项错误。
8.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府,后又特设巡视台湾监察御史,满汉各一员,一年一换。台湾学子也可以参加福建的举人考试,且有固定的录取名额。台湾发生震灾、水灾后,清政府也进行赈济。清政府上述举措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
A.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利于增强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感
C.助推了台湾地区文化发展
D.有效缓解了满汉官僚间的纷争
【解析】材料“清政府在台湾设府”“台湾学子也可以参加福建的举人考试,且有固定的录取名额”“台湾发生震灾、水灾后,清政府也进行赈济”反映了清政府对台湾的管理,涉及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这些措施均有利于增强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感,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辖,未体现皇权的强化,排除A项;材料涉及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的措施,“助推了台湾地区文化发展”未能全面反映材料中措施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与缓解满汉官僚间的纷争无关,排除D项。
9.1751年,清朝废除西藏郡王制,授权达赖喇嘛“亲政”,管理西藏地方政府,组建噶厦地方政府,设噶伦四人,听命于驻藏大臣和达赖喇嘛,共同协商处理日常事务。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明确“事无大小,均应禀明驻藏大臣办理”。这一制度调整( )。
A.体现出对“华夷之辨”的继承
B.形成了内地与边疆治理一体化
C.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实现了对西南地区的直接管理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废除西藏郡王制度,任命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并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华、夷的区分,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排除B项;对西南地区的直接管理表现为中央在西南地区设置机构等,排除D项。
10.早在明洪武年间的严格海禁时期,“缘海之人往往私下诸番贸易香货”,一些官员也不顾禁令,以权谋私。上述材料意在说明( )。
A.海禁政策名存实亡 B.明朝政治黑暗腐败
C.民间海外贸易并未断绝 D.官府独占海外贸易
【解析】根据材料“‘缘海之人往往私下诸番贸易香货’,一些官员也不顾禁令,以权谋私”可知,虽然当时明朝官方严格海禁,但民间依然存在走私贸易的现象,C项正确;海禁政策名存实亡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海禁时期民间海外贸易并没有断绝,无法得出明朝政治黑暗腐败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官府独占海外贸易,排除D项。
11.(改编·情境创新+视角创新)卡伦是清朝一种特有的防御、管理设施。清初,清政府就在东北、蒙古地区设立卡伦,平定新疆后,清政府在新疆先后共设立250多座卡伦,分南、北两路。这表明清朝( )。
A.形成了保卫边疆的机制
B.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C.奠定了收复新疆的基础
D.完成了国家领土的勘测
【解析】据材料“卡伦是清朝特有的一种防御、管理设施”“东北、蒙古地区”“新疆”可知,清朝在边疆地区设置防御和管理的设施,以保卫边疆,故选A项;闭关锁国是指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边疆边防设施的设置,而不是收复新疆,排除C项;勘测是指到实地进行调查测量,与材料“防御、管理设施”等不符,排除D项。
12.“康乾盛世”真正达到了盛世的标准,其中判断的标准:为打破“华夷之辨”思想的束缚,倡导“满汉一体”的新民族观;废长城,破“华夷之辨”,视边疆与内地为一体,真正实现了国家的完全统一,建立了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拥有主权的疆土有1300余万平方千米。这一事实可用来说明清朝前中期( )。
A.思想的高度统一 B.经济的繁荣发展
C.制度的不断创新 D.大一统国家的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提倡“满汉一体”,打破了“华夷之辨”的狭隘民族观,有利于化解民族偏见,缓和民族矛盾,加强民族认同;废长城,转而重视“民心”的力量,视边疆与内地为一体,真正实现了国家的完全统一。由此可见,清朝是我国大一统国家发展和巩固的关键时期,D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清朝对“大一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但未体现思想的高度统一,排除A项;经济发展和制度创新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B、C两项。
二、非选择题(12分)
13.(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认为18世纪中叶以后,到1840年以前中国的疆域是我们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自然形成的疆域,也就是我们历史上的疆域。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即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朝实现全国统一的重要时期。从整个中国古代史来说,这一时期是中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最后阶段。清朝的统一,实际上是先统一了满族地区,即广义的满洲;再统一汉族地区,即明王朝的故土;再统一蒙古族地区和蒙古族所统治的其他民族地区。主要是满、蒙、汉三区的统一。
——摘编自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
材料二 清朝政府在继承中国历代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对边疆地区行使主权,进行有效的管辖,将一个清晰完整的中国边疆展现在世界面前,在近代以前奠定了中国疆域的版图。
——摘编自成崇德《清代前期边疆通论(上)》
(1)阅读材料一,概括谭其骧的主要观点。(4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版图奠定的历史意义。(8分)
【答案】 (1)观点:清朝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的重要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清朝的统一经历了三个阶段。(4分)
(2)意义: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辖;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8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是清朝实现全国统一的重要时期……是中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最后阶段”可归纳出,清朝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的重要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根据“清朝的统一,实际上是先统一了……再统一……再统一……”可得出清朝的统一经历了三个阶段。第(2)问,根据材料“对边疆地区行使主权,进行有效的管辖”“在近代以前奠定了中国疆域的版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疆域版图奠定的历史意义需要从奠定现代中国的版图、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等方面进行分析。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基础达标】
1.雍正时期的军机处,如同国家紧急事务办公室,来自各部门、各品级的官员充任“军机大臣上行走”,如走马灯似的轮流值班,上传下达,照章办事。这说明军机处( )。
A.提升行政效率 B.有最高决策权
C.人员构成简单 D.是个临时机构
2.在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方面,清朝政府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根据这一政策,清朝统治者在西藏地区采取的措施是( )。
A.推行猛安谋克制度 B.设立盟、旗两级单位
C.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D.设立澎湖巡检司
3.有学者认为,这是中国帝制史上第一个为直接统治地域之外而设立的机关,包括蒙古、西藏等,其地位等同于六部。这一机关是( )。
A.行省 B.内阁 C.理藩院 D.军机处
4.“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史学家戴逸这样评价康乾盛世的主要视角应是( )。
A.古今历史的变迁 B.政治经济的互动
C.中外历史的比较 D.民族意识的消长
5.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湖北江陵县发生了一起抢劫案。一群流氓抢劫了附近的富有寡妇家,寡妇认出了抢劫者,事后便报官了。但这样一个小小的案件,换了五任地方官居然还没有结案。这一现象揭示了清朝( )。
A.潜伏着统治危机 B.社会治安状况不佳
C.官匪勾结现象普遍 D.官员缺乏实际权力
【拓展提升】
6.雍正时期,除中央的文武大臣外,各省的布政使和按察使,甚至经特许的道员、知府、个别知县以至通判等中下级官吏都可以上奏折,还规定同一部门和同一省区的官员彼此之间不许告知上奏及所得批示的情况。据此可知,奏折制度( )。
A.提升了政府官员的行政执行力
B.减轻了皇帝处理政务的负担
C.增强了中央决策过程的民主性
D.有利于官员之间的相互监督
7.(原创·情境创新+视角创新)下图是清代某一时期的形势图。它( )。
A.说明了清代对西北边疆地区的行政管理
B.是研究清军平定回部叛乱的第一手史料
C.反映了清代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作出的努力
D.说明了清朝反抗外来侵略维护主权的斗争
8.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府,后又特设巡视台湾监察御史,满汉各一员,一年一换。台湾学子也可以参加福建的举人考试,且有固定的录取名额。台湾发生震灾、水灾后,清政府也进行赈济。清政府上述举措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
A.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利于增强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感
C.助推了台湾地区文化发展
D.有效缓解了满汉官僚间的纷争
9.1751年,清朝废除西藏郡王制,授权达赖喇嘛“亲政”,管理西藏地方政府,组建噶厦地方政府,设噶伦四人,听命于驻藏大臣和达赖喇嘛,共同协商处理日常事务。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明确“事无大小,均应禀明驻藏大臣办理”。这一制度调整( )。
A.体现出对“华夷之辨”的继承
B.形成了内地与边疆治理一体化
C.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实现了对西南地区的直接管理
10.早在明洪武年间的严格海禁时期,“缘海之人往往私下诸番贸易香货”,一些官员也不顾禁令,以权谋私。上述材料意在说明( )。
A.海禁政策名存实亡 B.明朝政治黑暗腐败
C.民间海外贸易并未断绝 D.官府独占海外贸易
11.(改编·情境创新+视角创新)卡伦是清朝一种特有的防御、管理设施。清初,清政府就在东北、蒙古地区设立卡伦,平定新疆后,清政府在新疆先后共设立250多座卡伦,分南、北两路。这表明清朝( )。
A.形成了保卫边疆的机制
B.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C.奠定了收复新疆的基础
D.完成了国家领土的勘测
12.“康乾盛世”真正达到了盛世的标准,其中判断的标准:为打破“华夷之辨”思想的束缚,倡导“满汉一体”的新民族观;废长城,破“华夷之辨”,视边疆与内地为一体,真正实现了国家的完全统一,建立了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拥有主权的疆土有1300余万平方千米。这一事实可用来说明清朝前中期( )。
A.思想的高度统一 B.经济的繁荣发展
C.制度的不断创新 D.大一统国家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12分)
13.(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认为18世纪中叶以后,到1840年以前中国的疆域是我们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自然形成的疆域,也就是我们历史上的疆域。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即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朝实现全国统一的重要时期。从整个中国古代史来说,这一时期是中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最后阶段。清朝的统一,实际上是先统一了满族地区,即广义的满洲;再统一汉族地区,即明王朝的故土;再统一蒙古族地区和蒙古族所统治的其他民族地区。主要是满、蒙、汉三区的统一。
——摘编自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
材料二 清朝政府在继承中国历代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对边疆地区行使主权,进行有效的管辖,将一个清晰完整的中国边疆展现在世界面前,在近代以前奠定了中国疆域的版图。
——摘编自成崇德《清代前期边疆通论(上)》
(1)阅读材料一,概括谭其骧的主要观点。(4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版图奠定的历史意义。(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