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明朝皇帝在法理上,变成了政府里的真正领袖,一切最高命令,全由皇帝发布。”形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 B.宦官专权局面形成
C.明成祖设立内阁制度 D.中央集权日趋加强
【解析】据材料“明朝皇帝在法理上,变成了政府里的真正领袖,一切最高命令,全由皇帝发布”可知,明朝皇帝成为政府的真正领袖,最高命令由皇帝发布,说明当时皇权专制强化,据所学可知,明朝加强皇权的突出措施是废除宰相制度,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与宦官专权局面形成无关,排除B项;内阁制形成是明朝皇权强化的表现,不是原因,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无法得出“中央集权日趋加强”的结论,排除D项。2.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指出,明朝时期“批红的实权,落到太监手里,太监变成了真皇帝,掌握政府一切最高最后的决定权”。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专制皇权的空前强大 B.太监政治地位的提升
C.内阁的职能遭到削弱 D.君主失去朝堂掌控权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太监专权的根本原因是君主专制的强化,君主权力缺乏制衡,A项正确,排除D项;太监地位的提升是表象,非本质,也不是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排除B项;内阁职能受到削弱的根本原因也是君主专制的强化,排除C项。
3.史书记载,印度次大陆上的古里、柯枝等国,几乎每次都随郑和使团入贡明朝;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后,阿拉伯地区的忽鲁谟斯、阿丹、佐法尔,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竹步、麻林等国也多次遣使纳贡。这表明郑和使团( )。
A.开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新局面
B.大大增加了明朝的财政收入
C.扩大了明朝在印度洋沿岸的影响力
D.促使明廷放弃了“海禁”政策
【解析】郑和下西洋后,印度次大陆、阿拉伯地区和非洲东海岸的多个国家的使者来到中国纳贡,这说明郑和下西洋扩大了明朝在印度洋沿岸的影响力,故选C项;“开创”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不追求经济效益,不但没有增加财政收入,反而耗费了大量国力,排除B项;明代并没有放弃“海禁”政策,排除D项。
4.1787年,陕西巡抚在奏折中称西藏达赖喇嘛的使者为“夷使”,乾隆帝斥责:“‘夷使’字样,甚属错谬。国家中外一家,况卫藏(今西藏地区)久隶版图,非若俄罗斯……以外夷目之者可比。”这说明乾隆皇帝( )。
A.对大臣的思想控制严密
B.强调对西藏的主权管辖
C.通过外交解决中俄争端
D.意在消除“华夷之辨”
【解析】根据材料“国家中外一家,况卫藏(今西藏地区)久隶版图,非若俄罗斯……以外夷目之者可比”可知当时乾隆帝强调的是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归中国管辖,不能与外国相比,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乾隆帝对西藏的态度,而不是对大臣的思想控制,故A项错误;材料仅仅是以俄罗斯举例,并不涉及中俄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不能以“华夷”观念对待西藏,而不是说消除“华夷之辨”,故D项错误。
5.清朝规定奏折由具奏人派遣专人或通过驿站直接送入内宫,由皇帝亲自拆阅并用朱笔批示,然后再交来人或通过驿站发回原奏人遵行,中间不必经过任何机构或个人转手。这一做法( )。
A.使中枢秘书机构发生了变化
B.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C.杜绝了官场营私舞弊现象
D.减轻了皇帝处理政务的负担
【解析】根据材料“具奏人派遣专人或通过驿站直接送入内宫,由皇帝亲自拆阅并用朱笔批示,然后再交来人或通过驿站发回原奏人遵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奏折制度实现了皇帝同大臣之间的直接联系,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B项正确;使中枢秘书机构发生了变化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杜绝了官场营私舞弊现象”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奏折制度会增加皇帝政务负担,排除D项。
6.下表是清朝部分时期军机大臣人数统计表。据此推知,军机处( )。
皇帝 乾隆 嘉庆、道光、咸丰 同治 光绪
军机大臣人数 60%时间6—7人 89%以上时间4—6人 5—6人 76.5%时间4—6人
A.机构健全 B.精干高效
C.权力扩大 D.决策开放
【解析】据表格内容可知,从乾隆到光绪年间,军机处的军机大臣的人数始终维持在五六人左右,机构规模并没有扩大,说明军机处精干高效,故选B项;材料体现了军机处人数较少,没有体现其机构健全,排除A项;由军机处的人数变化无法看出其权力扩大,排除C项;军机处强化了决策的封闭性,而非开放性,排除D项。
7.康熙时期始设巡台御史,每年委派满、汉御史各一人巡视台湾,“厘核案牍,查盘仓库,阅视军伍,周巡南北疆圉”。巡台御史最初由各道监察御史充任,雍正五年(1727年)改由皇帝亲选钦命,雍正帝有时还亲自为巡台御史选定启程吉日。由此可知,清政府( )。
A.进一步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B.对台湾战略地位认识提高
C.开始推进内地与边疆一体化
D.对西方殖民势力保持警惕
【解析】据材料可知,巡台御史地位特殊,从人员的构成、选任方式、钦定吉日等可以看出清朝统治者对台湾的重视程度,B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清政府对台湾的巡视,不能说明完善地方监察制度,排除A项;清朝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一体化”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西方殖民势力,排除D项。
8.清代在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和东北等地区设置特殊行政区,采取和内地不同的行政管理办法,例如在蒙古族地区实行盟旗制度,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政策。该特殊行政区的设置( )。
A.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B.进一步加强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C.解决了少数民族的叛乱问题
D.极大地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清朝中央政府在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这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A项正确;材料与君权加强无关,而是强调清朝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B项;“解决了”说法太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D项。
9.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1727年,派遣驻藏大臣;1757年,平定准噶尔部叛乱。以上历史事件共同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
A.制度的成熟与创新 B.文明的碰撞与交流
C.疆域的开拓与巩固 D.宗教的冲突与危机
【解析】据“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1727年,派遣驻藏大臣;1757年,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可知,清朝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清朝的疆域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制度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无法体现文明的碰撞与交流,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宗教的冲突,排除D项。
10.“马戛尔尼来华使命的失败是由于他触犯了广州商人和官员的既得利益。由于利益极丰,东印度公司在其最后几年中又格外小心,因此广州的商业体制不论西方人作出何种外交努力都依然故我。”材料所述广州的商业体制的形成是因为( )。
A.重农抑商政策 B.闭关锁国政策
C.朝贡贸易 D.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根据材料“马戛尔尼来华使命的失败是由于他触犯了广州商人和官员的既得利益……因此广州的商业体制不论西方人作出何种外交努力都依然故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保留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口岸,由官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故广州这一商业体制的形成是因为闭关锁国政策,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朝贡贸易是指中国政府准许外国使节在进贡的前提下,携带商货来中国进行贸易,与材料“东印度公司”不符,排除C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排除D项。
11.明朝时期,松江、嘉定、常熟等地,流传着“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魏塘竹枝词》中也写道:“玉臂弯弯纺木棉,兼斤一陌是庄钱。织成不让丁娘子,只待苏松抄布船。”这些现象反映了当地( )。
A.男女社会生产分工异位
B.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C.农产品生产日益商品化
D.经济结构转型倾向初现
【解析】材料反映出江南地区棉纺织业发展兴盛,且主要以销售为目的,这说明当地工商业经济较为发达,从而有助于当地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的转型,D项正确;“男女社会生产分工异位”表述错误,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明朝松江、嘉定、常熟等地纺织业的发展,并未突出民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工商业,而不是农业,排除C项。
12.清初,茶叶均由西客经营,由江西转运河南再运销关外。西客者,山西商人也,每家资本约二三十万至百万。货物往返,络绎不绝。由此推断,这一时期( )。
A.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 B.重农抑商政策破产
C.明清资本主义开始产生 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山西商人把福建、浙江等地的茶叶集中到江西,通过水路北上运到内蒙古、东北一带,而且贸易额大,体现出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A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破产是在19世纪末,排除B项;明清时期并没有产生资本主义,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D项。
13.下表所示为顾炎武对宋明理学与“禅学”论述的摘录。据表可知,顾炎武认为宋明理学( )。
来源 摘录
《下学指南序》 今之语录几于充栋矣。而淫于禅学者实多,然其说盖出于程(程颐、程颢)门
横浦(南宋张九成)则以禅而入于儒
象山(陆九渊)则自立一说,以排千五百年之学者,而其所谓“收拾精神,扫去阶级”,亦无非禅之宗旨矣
A.丧失了正统地位 B.重塑了道德体系
C.汲取了佛教思想 D.延续了孔孟道统
【解析】据材料可知,顾炎武在《下学指南序》中关于宋明理学与“禅学”关系的阐述说明儒学借鉴吸收了佛教思想,体现了宋明理学对禅学思想的汲取,C项正确;宋明时期,儒学在吸收佛教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理学、心学,并具有正统地位,排除A项;宋明理学的确立重塑了儒家伦理价值体系,但表格内容反映的主旨是禅学对宋明理学的影响,排除B项;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14.在价值层面上,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也”,是“吾人禀赋之自然”。这说明( )。
A.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 B.经济发展促使思想变化
C.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 D.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以个性解放为核心、反映社会需要的早期启蒙思想悄然滋长,从而在价值观上重视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故选B项;A项“主流”说法太绝对,排除;理学家认为没有被欲望蒙蔽的人性与天理是一致的,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市民文学,排除D项。
15.在明末小说“三言”“二拍”中,商人群体得到了作者的肯定和赞美。在作者笔下,他们地位崇高、英俊儒雅、讲求品德、爱情得意、追求个性解放,“爱财而取之有道”,“修雅”而不“轻薄”。这说明当时( )。
A.经济发展助推文学体裁创新
B.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凸显
C.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D.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嬗变
【解析】材料“他们地位崇高、英俊儒雅、讲求品德、爱情得意、追求个性解放”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发展壮大了市民阶层,B项正确;A项表述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明朝政府并未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仍然是程朱理学,排除D项。
16.徐光启热衷于新作物的试验与推广。当听到闽越一带有甘薯的消息后,他便从莆田引来薯种试种,并取得了成功。随后他写下了《甘薯疏》,用以推广甘薯种植方法,后对其进行整理并收录进《农政全书》中。据此可以推知,《农政全书》( )。
A.介绍西方农学知识
B.突破传统科技藩篱
C.渗透近代科学思想
D.汇总历代农学成就
【解析】“试验”行为反映了近代科学思想,材料“热衷于新作物的试验与推广”说明《农政全书》渗透了近代科学思想,C项符合题意;A项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表述,排除;《农政全书》并未突破传统科技藩篱,汇总历代农学成就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B、D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清(1840年以前)处于中国封建社会晚期,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极端强化是该时期政治的主要特征,其中双轨制政治表现得尤为明显。明朝设立司礼监,“其长与首揆(内阁)对柄机要,佥书、秉笔与管文书房,则职同次相”。内阁一切事务须经内府堪合,方可行使。到了清代,双轨辅政体系仍在沿用,只是军机处替换司礼监与内阁构成双轨辅政体系,所谓“章疏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毫无疑问,军机处在二者中占主导地位,但清朝并未因此而废除内阁,而是借内阁的力量来牵制军机处,这种体制一直沿用到清末。
——摘编自余才忠《明清政治体制的基本特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14分,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答案】 示例
论题:明清时期实行的双轨制政治有效地强化了君主专制。(2分)
阐述:明朝废除宰相制度以后,设立了内阁,内阁大学士逐渐获得“票拟”的权力。后来,为了限制内阁势力的膨胀,加之宦官比内阁更得到皇帝信任,设立内廷宦官机构,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除了负责管理特务机构,还协助甚至代理皇帝进行“批红”。清朝继承和发展了明朝的双轨制政治,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在皇帝监督下负责起草或者处理机要文书,商议军国大政。虽然内阁权力有所下降,只负责处理一般文书,但是它仍牵制和制约了军机处权力。
由此可见,明清双轨制政治体现了一定的权力制约的制度设计,有效地强化了君主专制。(12分)
【解析】首先阅读材料,确定观点。根据材料“明清(1840年以前)处于中国封建社会晚期,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极端强化是该时期政治的主要特征,其中双轨制政治表现得尤为明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观点:明清时期实行的双轨制政治有效地强化了君主专制。其次,依托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据材料“内阁一切事务须经内府堪合,方可行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的双轨辅政体系是内阁与司礼监,明代建立内阁作为辅佐皇帝的顾问机构,无法对皇权起到制约的作用。但是,内阁作为外廷机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皇帝决策。所以,为防止内阁权力膨胀,明代皇帝设立了由宦官组成的司礼监。由司礼监制约内阁,起到了内廷与外廷相互牵制的作用。根据材料“到了清代,双轨辅政体系仍在沿用,只是军机处替换司礼监与内阁构成双轨辅政体系”可知,清代的双轨辅政体系是内阁与军机处,清代设立军机处作为辅佐皇帝的最高中枢机构,主要职责是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而清代内阁主要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文书工作。在两者关系中军机处占主导地位,但是内阁可以借助自身的职权对军机处形成制约,保证军机处的权力不会过大。最后进行总结:明清双轨制政治体现了一定的权力制约的制度设计,有效地强化了君主专制。
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所示是明清时期加强边疆管理的部分措施。
方位 明朝 清朝
台湾 派兵收复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
东北 设奴儿干都司,对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反击沙俄入侵;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分了东北部边疆
蒙古 重修长城;隆庆和议;册封鞑靼首领,恢复贸易 平定噶尔丹叛乱;设立盟、旗两级单位管辖;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
新疆 平定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西藏 册封当地僧俗首领;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确立对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和金瓶掣签制度;设立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权
西南 设立宣慰司;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实行土司制度;明朝中后期开始实行改土归流,朝廷派遣流官直接统治 平定“三藩之乱”,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
材料二 1761年,为解决乌鲁木齐兵屯地荒和流民无地可种的问题,乾隆帝命令陕甘总督杨应琚招募内地流民前往乌鲁木齐种地,杨遂从甘肃安西、高台等处招募贫民四百户,携眷前往屯种。1764年,甘肃大旱,乾隆帝再次提出移民乌鲁木齐,杨从肃州、敦煌共招七百零八户前往。至乾隆末年,乌鲁木齐地区共开垦土地五十多万亩。
——据《清高宗实录》整理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两代边疆管理的共同特点。(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移民乌鲁木齐的历史作用。(6分)
【答案】 (1)特点:有战有和;武力平叛;册封当地首领;设立管理机构;尊重各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人士。(6分)
(2)作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地矛盾;促进了新疆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民族交融、文化交流;加强了边疆管理。(6分)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反击沙俄入侵;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分了东部边疆”得出有战有和;据材料一“平定噶尔丹叛乱”得出武力平叛;据材料一“确立对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和金瓶掣签制度”得出册封当地首领;据材料一“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和“设立盟、旗两级单位管辖”得出设立管理机构;据材料一“册封当地僧俗首领;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得出尊重各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人士。第(2)问,据材料二“为解决乌鲁木齐兵屯地荒和流民无地可种的问题”得出缓解人地矛盾;据材料二“至乾隆末年,乌鲁木齐地区共开垦土地五十多万亩”得出促进了新疆地区的开发;据材料二“杨遂从甘肃安西、高台等处招募贫民四百户,携眷前往屯种”和“1764年,甘肃大旱,乾隆帝再次提出移民乌鲁木齐,杨从肃州、敦煌共招七百零八户前往”得出促进民族交融、文化交流;据材料二“为解决乌鲁木齐兵屯地荒和流民无地可种的问题”得出加强了边疆管理。
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在人口膨胀、耕地紧张、赋税繁重的背景下,江南农民只有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来寻求出路。原来用以种植粮食的耕地,改种了棉花、桑树等经济作物;原先的副业——纺织业成了人们的主业;原来的重要粮食产区江南地区,在粮食上开始依赖湖广地区的供应。农业结构的调整和纺织业的兴起、粮食贸易的频繁,终于成就了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兴起。江南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最集中地体现为棉纺业和丝织业的发展,而棉纺业和丝织业专业市镇也占江南市镇的绝大多数。在南方个别地方,出现“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的景象。
——摘编自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明清》
材料二 明政府规定,“政府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但钱粮往往每发后期,且多扣克,以浚削(剥削)之余,市腾踊(积压之意)之料”。
——摘编自江苏省博物馆编《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新变化。(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新的经营方式发展缓慢的原因。(8分)
【答案】 (1)新变化: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业生产区域化;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手工业发展具有区域性;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6分)
(2)原因: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导致国内市场狭小,劳动力缺乏;缺乏资本原始积累;闭关锁国导致对外缺乏交流;“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的传统观念导致缺乏资金;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碍;等等。(8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原来用以种植粮食的耕地,改种了棉花、桑树等经济作物”可知,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根据材料一“原来的重要粮食产区江南地区,在粮食上开始依赖湖广地区的供应”可知,农业生产区域化;根据材料一“粮食贸易的频繁”可知,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根据材料一“江南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最集中地体现为棉纺业和丝织业的发展”可知,手工业发展具有区域性;根据材料一“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可知,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第(2)问,根据材料二“但钱粮往往每发后期,且多扣克,以浚削(剥削)之余,市腾踊(积压之意)之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可从自然经济的封闭性、缺乏资本原始积累、政府政策压制、传统观念的影响及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碍等角度进行分析。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杨家将”的故事源于北宋武将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祖孙三代抵抗契丹、防御西夏的真实历史,之后人们根据现实需求对其事迹不断演绎加工,影响不断扩大。
“杨家将”故事发展演变概况(部分)
时代 阶段特征 新增故事情节节选
宋元 时期 萌芽期 将各种史实杂糅后,掺入虚构成分,如杨业父子莫州救驾宋太宗、杨五郎出家五台山等。同时,故事主题从史实中的精忠报国又衍生出忠奸斗争这一线索,将压制杨业的同僚潘美塑造成奸恶的太师潘仁美
明代 定型期 宫廷王府演出所用的“内府本”中台词满是“忠孝节义”等内容;塑造了以佘太君、穆桂英为代表的杨门女将群体形象,出现穆桂英以武艺技压杨宗保、主动求爱、私订婚约、大破天门阵等情节
清代 鼎盛期 嘉庆帝命宫廷御用文人撰写“杨家将”相关剧本,对宋辽双方尽忠尽孝的人物都进行歌颂,以坏人伏诛、好人受赏、萧太后降宋、辽宋议和的大团圆结局告终;民间戏曲则显示出嘲讽帝权等内容
——摘编自陈小林《杨家将故事与水浒故事关系考述》
根据表格内容,从“杨家将”故事情节发展中任选两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予以说明。(12分)
【答案】 示例
变化一:宋元时期将各种史实杂糅后,掺入虚构成分,如杨业父子莫州救驾宋太宗等。同时,故事主题从史实中的精忠报国又衍生出忠奸斗争这一线索。(2分)
说明:宋元时期,民族政权间战争频发,人们对精忠报国的将帅之才心怀崇敬;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市民文学发展;程朱理学影响文艺创作;为增加故事趣味性,文人和民间艺人进行艺术加工。(4分)
变化二:明代增加了封建说教内容。(2分)
说明:明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程朱理学作为官方哲学影响力扩大。(4分)
变化三:明代塑造了以佘太君、穆桂英为代表的杨门女将群体形象。(2分)
说明: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队伍扩大,民众价值观念发生变化。(4分)
变化四:清代对宋辽双方能尽忠尽孝的人物都进行歌颂,以坏人伏诛、好人受赏、萧太后降宋、辽宋议和的大团圆结局告终。(2分)
说明:作为少数民族政权,清代统治者欲以“杨家将”故事为依托加强教化,宣扬精忠报国、满汉一家等思想以维护统治;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4分)
变化五:清代民间戏曲显示出嘲讽帝权等内容。(2分)
说明:清代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统治日益腐朽;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民众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出现具有反专制色彩的进步思想。(4分)
(任选两处变化进行说明即可)
【解析】变化一:依据材料“将各种史实杂糅后,掺入虚构成分,如杨业父子莫州救驾宋太宗、杨五郎出家五台山等。同时,故事主题从史实中的精忠报国又衍生出忠奸斗争这一线索”得出,宋元时期将各种史实杂糅后,掺入虚构成分,如杨业父子莫州救驾宋太宗等。同时,故事主题从史实中的精忠报国又衍生出忠奸斗争这一线索。说明:从宋元时期的政权纷争分析得出,宋元时期民族政权间战争频发,人们对精忠报国的将帅之才心怀崇敬;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得出,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市民文学发展;从理学的角度分析得出,程朱理学影响文艺创作;为增加故事趣味性,文人和民间艺人进行艺术加工。
变化二:依据材料“忠孝节义”得出,明代增加了封建说教内容。说明:从政治角度分析得出,明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从理学的影响分析得出,程朱理学作为官方哲学影响力扩大。
变化三:依据材料“塑造了以佘太君、穆桂英为代表的杨门女将群体形象,出现穆桂英以武艺技压杨宗保、主动求爱、私订婚约、大破天门阵等情节”得出,明代塑造了以佘太君、穆桂英为代表的杨门女将群体形象。说明:从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得出,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队伍扩大,民众价值观念发生变化。
变化四:依据材料“对宋辽双方尽忠尽孝的人物都进行歌颂,以坏人伏诛、好人受赏、萧太后降宋、辽宋议和的大团圆结局告终”得出,清代对宋辽双方能尽忠尽孝的人物都进行歌颂,以坏人伏诛、好人受赏、萧太后降宋、辽宋议和的大团圆结局告终。说明:从巩固统治角度分析得出,作为少数民族政权,清代统治者欲以“杨家将”故事为依托加强教化,宣扬精忠报国、满汉一家等思想以维护统治;从统一多民族国家角度分析得出,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变化五:依据材料“民间戏曲则显示出嘲讽帝权等内容”得出,清代民间戏曲显示出嘲讽帝权等内容。说明:从政治角度分析得出,清代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统治日益腐朽;从商品经济的发展角度分析得出,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民众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出现具有反专制色彩的进步思想。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明朝皇帝在法理上,变成了政府里的真正领袖,一切最高命令,全由皇帝发布。”形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 B.宦官专权局面形成
C.明成祖设立内阁制度 D.中央集权日趋加强
2.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指出,明朝时期“批红的实权,落到太监手里,太监变成了真皇帝,掌握政府一切最高最后的决定权”。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专制皇权的空前强大 B.太监政治地位的提升
C.内阁的职能遭到削弱 D.君主失去朝堂掌控权
3.史书记载,印度次大陆上的古里、柯枝等国,几乎每次都随郑和使团入贡明朝;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后,阿拉伯地区的忽鲁谟斯、阿丹、佐法尔,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竹步、麻林等国也多次遣使纳贡。这表明郑和使团( )。
A.开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新局面
B.大大增加了明朝的财政收入
C.扩大了明朝在印度洋沿岸的影响力
D.促使明廷放弃了“海禁”政策
4.1787年,陕西巡抚在奏折中称西藏达赖喇嘛的使者为“夷使”,乾隆帝斥责:“‘夷使’字样,甚属错谬。国家中外一家,况卫藏(今西藏地区)久隶版图,非若俄罗斯……以外夷目之者可比。”这说明乾隆皇帝( )。
A.对大臣的思想控制严密
B.强调对西藏的主权管辖
C.通过外交解决中俄争端
D.意在消除“华夷之辨”
5.清朝规定奏折由具奏人派遣专人或通过驿站直接送入内宫,由皇帝亲自拆阅并用朱笔批示,然后再交来人或通过驿站发回原奏人遵行,中间不必经过任何机构或个人转手。这一做法( )。
A.使中枢秘书机构发生了变化
B.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C.杜绝了官场营私舞弊现象
D.减轻了皇帝处理政务的负担
6.下表是清朝部分时期军机大臣人数统计表。据此推知,军机处( )。
皇帝 乾隆 嘉庆、道光、咸丰 同治 光绪
军机大臣人数 60%时间6—7人 89%以上时间4—6人 5—6人 76.5%时间4—6人
A.机构健全 B.精干高效
C.权力扩大 D.决策开放
7.康熙时期始设巡台御史,每年委派满、汉御史各一人巡视台湾,“厘核案牍,查盘仓库,阅视军伍,周巡南北疆圉”。巡台御史最初由各道监察御史充任,雍正五年(1727年)改由皇帝亲选钦命,雍正帝有时还亲自为巡台御史选定启程吉日。由此可知,清政府( )。
A.进一步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B.对台湾战略地位认识提高
C.开始推进内地与边疆一体化
D.对西方殖民势力保持警惕
8.清代在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和东北等地区设置特殊行政区,采取和内地不同的行政管理办法,例如在蒙古族地区实行盟旗制度,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政策。该特殊行政区的设置( )。
A.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B.进一步加强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C.解决了少数民族的叛乱问题
D.极大地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9.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1727年,派遣驻藏大臣;1757年,平定准噶尔部叛乱。以上历史事件共同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
A.制度的成熟与创新 B.文明的碰撞与交流
C.疆域的开拓与巩固 D.宗教的冲突与危机
10.“马戛尔尼来华使命的失败是由于他触犯了广州商人和官员的既得利益。由于利益极丰,东印度公司在其最后几年中又格外小心,因此广州的商业体制不论西方人作出何种外交努力都依然故我。”材料所述广州的商业体制的形成是因为( )。
A.重农抑商政策 B.闭关锁国政策
C.朝贡贸易 D.经济重心南移
11.明朝时期,松江、嘉定、常熟等地,流传着“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魏塘竹枝词》中也写道:“玉臂弯弯纺木棉,兼斤一陌是庄钱。织成不让丁娘子,只待苏松抄布船。”这些现象反映了当地( )。
A.男女社会生产分工异位
B.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C.农产品生产日益商品化
D.经济结构转型倾向初现
12.清初,茶叶均由西客经营,由江西转运河南再运销关外。西客者,山西商人也,每家资本约二三十万至百万。货物往返,络绎不绝。由此推断,这一时期( )。
A.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 B.重农抑商政策破产
C.明清资本主义开始产生 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3.下表所示为顾炎武对宋明理学与“禅学”论述的摘录。据表可知,顾炎武认为宋明理学( )。
来源 摘录
《下学指南序》 今之语录几于充栋矣。而淫于禅学者实多,然其说盖出于程(程颐、程颢)门
横浦(南宋张九成)则以禅而入于儒
象山(陆九渊)则自立一说,以排千五百年之学者,而其所谓“收拾精神,扫去阶级”,亦无非禅之宗旨矣
A.丧失了正统地位 B.重塑了道德体系
C.汲取了佛教思想 D.延续了孔孟道统
14.在价值层面上,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也”,是“吾人禀赋之自然”。这说明( )。
A.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 B.经济发展促使思想变化
C.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 D.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
15.在明末小说“三言”“二拍”中,商人群体得到了作者的肯定和赞美。在作者笔下,他们地位崇高、英俊儒雅、讲求品德、爱情得意、追求个性解放,“爱财而取之有道”,“修雅”而不“轻薄”。这说明当时( )。
A.经济发展助推文学体裁创新
B.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凸显
C.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D.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嬗变
16.徐光启热衷于新作物的试验与推广。当听到闽越一带有甘薯的消息后,他便从莆田引来薯种试种,并取得了成功。随后他写下了《甘薯疏》,用以推广甘薯种植方法,后对其进行整理并收录进《农政全书》中。据此可以推知,《农政全书》( )。
A.介绍西方农学知识
B.突破传统科技藩篱
C.渗透近代科学思想
D.汇总历代农学成就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清(1840年以前)处于中国封建社会晚期,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极端强化是该时期政治的主要特征,其中双轨制政治表现得尤为明显。明朝设立司礼监,“其长与首揆(内阁)对柄机要,佥书、秉笔与管文书房,则职同次相”。内阁一切事务须经内府堪合,方可行使。到了清代,双轨辅政体系仍在沿用,只是军机处替换司礼监与内阁构成双轨辅政体系,所谓“章疏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毫无疑问,军机处在二者中占主导地位,但清朝并未因此而废除内阁,而是借内阁的力量来牵制军机处,这种体制一直沿用到清末。
——摘编自余才忠《明清政治体制的基本特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14分,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所示是明清时期加强边疆管理的部分措施。
方位 明朝 清朝
台湾 派兵收复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
东北 设奴儿干都司,对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反击沙俄入侵;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分了东北部边疆
蒙古 重修长城;隆庆和议;册封鞑靼首领,恢复贸易 平定噶尔丹叛乱;设立盟、旗两级单位管辖;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
新疆 平定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西藏 册封当地僧俗首领;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确立对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和金瓶掣签制度;设立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权
西南 设立宣慰司;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实行土司制度;明朝中后期开始实行改土归流,朝廷派遣流官直接统治 平定“三藩之乱”,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
材料二 1761年,为解决乌鲁木齐兵屯地荒和流民无地可种的问题,乾隆帝命令陕甘总督杨应琚招募内地流民前往乌鲁木齐种地,杨遂从甘肃安西、高台等处招募贫民四百户,携眷前往屯种。1764年,甘肃大旱,乾隆帝再次提出移民乌鲁木齐,杨从肃州、敦煌共招七百零八户前往。至乾隆末年,乌鲁木齐地区共开垦土地五十多万亩。
——据《清高宗实录》整理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两代边疆管理的共同特点。(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移民乌鲁木齐的历史作用。(6分)
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在人口膨胀、耕地紧张、赋税繁重的背景下,江南农民只有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来寻求出路。原来用以种植粮食的耕地,改种了棉花、桑树等经济作物;原先的副业——纺织业成了人们的主业;原来的重要粮食产区江南地区,在粮食上开始依赖湖广地区的供应。农业结构的调整和纺织业的兴起、粮食贸易的频繁,终于成就了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兴起。江南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最集中地体现为棉纺业和丝织业的发展,而棉纺业和丝织业专业市镇也占江南市镇的绝大多数。在南方个别地方,出现“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的景象。
——摘编自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明清》
材料二 明政府规定,“政府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但钱粮往往每发后期,且多扣克,以浚削(剥削)之余,市腾踊(积压之意)之料”。
——摘编自江苏省博物馆编《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新变化。(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新的经营方式发展缓慢的原因。(8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杨家将”的故事源于北宋武将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祖孙三代抵抗契丹、防御西夏的真实历史,之后人们根据现实需求对其事迹不断演绎加工,影响不断扩大。
“杨家将”故事发展演变概况(部分)
时代 阶段特征 新增故事情节节选
宋元 时期 萌芽期 将各种史实杂糅后,掺入虚构成分,如杨业父子莫州救驾宋太宗、杨五郎出家五台山等。同时,故事主题从史实中的精忠报国又衍生出忠奸斗争这一线索,将压制杨业的同僚潘美塑造成奸恶的太师潘仁美
明代 定型期 宫廷王府演出所用的“内府本”中台词满是“忠孝节义”等内容;塑造了以佘太君、穆桂英为代表的杨门女将群体形象,出现穆桂英以武艺技压杨宗保、主动求爱、私订婚约、大破天门阵等情节
清代 鼎盛期 嘉庆帝命宫廷御用文人撰写“杨家将”相关剧本,对宋辽双方尽忠尽孝的人物都进行歌颂,以坏人伏诛、好人受赏、萧太后降宋、辽宋议和的大团圆结局告终;民间戏曲则显示出嘲讽帝权等内容
——摘编自陈小林《杨家将故事与水浒故事关系考述》
根据表格内容,从“杨家将”故事情节发展中任选两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予以说明。(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