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精神的三间小屋
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其给予的生活启示。
分析比喻论证、正反论证的方法,体会其作用。
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积极建构个体精神空间。
1
2
3
我们生活的世界,按常规来看,可以被称之为三维空间。空间如此广阔,时间如此漫长,不是我们这些弱小的生命体能够完全体会到的。但是,我们人类除了拥有空间感之外,还拥有精神,它能够穿越一切空间和时间,造就一种永恒的力量。那么,人的精神是如何发挥这种作用的呢?那就必须要给人的精神活动以空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毕淑敏,女,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预约死亡》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经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
著有《毕淑敏文集》八卷,代表作有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长篇小说《红处方》等。
宽宥( ) 游弋( ) 积攒( )
麾下( ) 濡养( ) 嘟囔( )
灰烬( ) 自惭形秽( ) 间不容发( )
困厄 ( ) 鸠占鹊巢( ) 金戈铁马( )
形销骨立( ) 抽丝剥茧( ) 相得益彰( )
李代桃僵( ) 可望而不可即( )
yòu
yì
zǎn
huī
rú
nang
jìn
huì
jiān
è
jiū
gē
xiāo
bō
zhāng
jiāng
jí
广袤:
驰骋:
坍塌:
襟怀:
自惭形秽:
李代桃僵:
土地的面积。东西的宽度为广,南北的长度为袤。
自由地或随意地到处走动;漫游。
崩塌。
胸怀;心胸。
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比喻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文中指事业因事业之外的赘生物而不得发展或荒废。
形销骨立:
林林总总:
俯拾皆是:
鸠占鹊巢:
形容身体非常消瘦。
形容众多。
形容多而易得。
比喻强占别人的住屋。
作者说的是哪三间精神的小屋呢?
a.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与恨。
b.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
c.第三间安放我们的自身。
给文章分层,理清作者思路。
第一部分(1~6)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
第二部分(7~18)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
第一层(7~9)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二层(10~14)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第三层(15~18)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19~20)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细读1~6段,思考:这一部分可以分为两层,说说两个层次之间的联系,以及第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
1~3段:通过引用名言和类比的方式,引起话题。由使用空间概念描述人的心灵引出“那容心之所,该有怎样的面积和布置”,引发读者思考。
4~6段:紧承前文内容,继续用类比的方式,由身体活动的空间自然引出为精神修建“三间小屋”的论题。
关系:层层深入,这一部分引出下文对“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的论述。
作者认为应修建三间精神小屋的原因是什么?
为了给精神建立栖息地,使人健康、美丽、庄严、伟大、真诚、完满、永恒。
细读7~18段,思考:第一间小屋中有什么?作者希望我们如何处理它们的关系?
爱和恨
经常打扫,给爱留下足够的空间。
作者是怎样描述第一间小屋的?
作者首先选用两组带有对立情感的排比句,说明这种对比鲜明的爱和恨会将小屋挤得满满的,接着又用了比喻句来形象地论证人生爱恨交织的经历。接下来用一个假设句,告诉人们精神的小屋应多装爱。充分体现了作者如大地、海洋、天空般深广的胸怀。
分析“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的表达效果。
运用比喻论证,把有爱的小屋比作金色的池塘,生动形象地体现了有爱的小屋的美好,幸福。
第二间小屋盛放什么?作者是如何描述的?
盛放事业
作者先列出一组庞大的数字,给人们一个对事业的时间概念。揭示出一个道理:不要小看人们所从事的事业对人产生的深远影响。并告诫人们适合自己的事业要自己寻找,只有规划好自己的事业,才能使事业和人生相得益彰。
如何理解“否则,鸠占鹊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的含义。
如果事业以外的赘生物占据了事业的位置,或者事业为其他方面所替代,家必定不会稳定安宁。
如何让第二间精神小屋坚固优雅?
背负着事业,努力奋斗的同时,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事业,使事业和人生缤纷和谐、相得益彰。
写第三间小屋时作者为什么说“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
这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我们能从不同渠道接受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有的人渐渐就被这个信息社会所同化了,常常随波逐流,用他人的观点来肯定事物的价值,常常以为众人所追求的就是他们自己想要的。于是别人的思想、外在的信息代替了他们自己的思想,使自己成为缺乏思想和思考的人,所以说“唯独没有我们自己”。
你认为在第三间精神小屋中应该怎样“安放我们自身”呢?
安放自身需要思考,拥有独立的思想。
作者是如何描述第三间小屋的?
作者首先用一个反问句引出下文,接着用了两个比喻句说明没有自己的悲哀。告诫人们:做人不能迷失了自我。
根据你的理解,谈谈“精神的三间小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分析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这三间小屋的。
第一间“盛放我们的爱和恨”,即安放精神世界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其内涵侧重人之常情,这是精神世界最普遍、同时也是最基础的情感。
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即规划事业生涯,寻找并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指向的是个体精神的纯粹和充沛,从精神层面比第一件小屋有提高。
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即要有独立自主的思想,指向自我精神的健全、独立,这又是一个提升。
三间小屋的精神内涵,各有侧重,从情感到理性的构建,逐步提高,共同构建了作者心目中的精神大厦。
细读19~20段,概括这两段的内容。
总结全文,指出建立精神栖息地是我们的义务和权利,向人们提出扩大精神空间的建议。
1.本文在语言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请做简要分析。
①文本虽然为说理文,但是巧用比喻、拟人等修辞,说理形象,文辞优美,增添了文章的美感和可读性。
如“如果想重温祥和……从天窗洒入”一句,以“精神垃圾”指心中的恨以及不健康的情感;以“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指除掉那些不健康的情感,让关心、爱等健康的情感驻足心间。
②语言富有哲理性。
如“安放我们自身”“给爱留下足够的容量”等句子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都是对人生的高度审视,越读越妙,越品越见文章的深刻性。
人类情感丰富多彩,事业五色斑斓,对自身的认识也是逐渐拨云见日的,房屋虽“小”,可盛放的宝物却是无法用数字来计算的。作者是借几间小屋使大心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大中求小,衬托呼应,既是作者行文的机智,更是作者谦逊人格的体现。
三间小屋组成了作者辽阔的精神世界,如果人人都能像毕淑敏那样建造好自己的精神小屋,间间累积势必会矗起一幢民族的精神大厦!
精神的三间小屋
爱和恨—打扫—给爱留下足够的容量
事业—自我寻找—选择自己适合和爱好的事业
自身—思考—拥有独立的思想
撑起精神世界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