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跨越120年的时代对话,
两个辛丑年的历史对比。
“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
“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对中国说话,中国人不吃这一套。”
中国是带着首都被敌人攻占的耻辱进入20世纪的。
——邓小平
2001,带着自信与成功跨入新世纪……
第8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课程标准:
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事,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学习目标:
1.知道义和团运动的时间、背景、口号和影响,了解八国联军侵华以及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运用史料分析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影响,认识到《辛丑条约》对历史发展进程的作用。(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本课学习,感悟聂士成、廊坊阻击战等为国牺牲的爱国英雄,挽救民族危亡反对外来侵略的反抗斗争精神。(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失败
他们是何方神圣?
这一次,能挽救中国吗?
【壹】
义和团运动
材料研读:
义和团运动的背景
材料 近代经济改组的过程,触目地表现为来自西方的机制品夺走了小生产者的饭碗……来自西方的轮船火车夺走了船夫、纤夫、脚夫、驿站夫、水手、店员的饭碗。“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柏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此其大者。尚有小者不胜枚举"。庚子前后,仅顺天府属州县的穷民之中,"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即在4万人以上……
成批成批的小生产者在这个过程里破产失业,困苦无告,生计堵绝,不仅反映了旧生产方式解体时的历史阵痛,而且反映了一个民族在外来压力下的窒息。
伴随着列强对中国侵略程度的加深尤其是经济领域侵略的加深,严重影响到了中国民众的生存。
自主学习:
义和团(义和拳)
时间 19世纪末
地点 山东、直隶一带
背景 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
成员 主要成员是贫苦农民,也有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
性质 由反清的秘密结社或单纯的习武团体,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
材料研读:
助神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天无雨,地焦旱,全是教堂止住天。……
兵法艺,都学全,要平鬼子不费难。
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
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消然。
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
——《只因鬼子闹中原》揭帖
问题:这个揭帖宣传了哪些主张?你怎样看待这些主张?
(1)主张:主张通过武力反抗将列强赶出中国;主张保清、扶清。
(2)这些主张鲜明地表达了义和团群众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但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带有迷信色彩,且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
扶清灭洋
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
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意志,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迷信落后
为清政府控制、利用和镇压义和团提供了条件
清政府为利用义和团,以“招抚”代替“剿灭”,并承认其合法地位。于是,义和团纷纷进入天津、北京。到1900年夏、义和团已经控制了京津地区。
材料1 载漪等在慈禧面前力赞义和团,“力言团民忠勇有神术,若倚以灭夷,夷必无幸”……
——《中国近代历史资料丛刊·义和团》
材料2 慈禧向东北地区的将军面授机宜说:“各省如有战事,仍应令拳民作为前驱,我则不必明张旗帜……”
——《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
【贰】
抗击八国联军
问题思考:
法国总领事杜士兰函称:“代各国领事公启英、法、德、俄、美、意、日本驻京大臣,以现在情形险要,公同议定,各抽调兵丁百名登岸。此项队伍不日到来,遣赴北京。各国领事与本总领事,请速饬所属。于各队伍到时,竭力帮助登岸;并饬备火车,届时运送赴京,以期妥速。如何办理之处,即请示复。”
——裕禄《致总署电》(1900年5月29日)
思考:面对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外国侵略者采取了什么措施?
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引起了外国侵略者的密切关注,决定调遣军队,镇压义和团。
合作探究:
有人认为,八国联军侵华完全是由义和团运动造成的,如果没有发生义和团运动,也就不会发生八国联军侵华。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列强“想使人相信,它只是在平定暴乱,帮助合法的中国政府恢复正常的秩序。但是问题的本质并没有因此而有丝毫改变。” ——列宁
从世界背景来看,作为瓜分中国狂潮的延续,八国联军侵华是服务于帝国主义扩张需要的,是其瓜分世界的一个过程。 ——赵立行
直接原因:
镇压义和团运动
根本原因:
维护和扩大列强在华权益
自主学习:
八国联军侵华
时间 1900年6月
直接原因 镇压义和团运动
根本原因 进一步瓜分中国,维护和扩大帝国主义在华利益
侵略国家 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奥匈帝国)
主要战役 廊坊阻击战、大沽炮台战斗、天津保卫战
一起来排序
1
4
5
3
2
战 争 经 过
开始
1900年6月,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天津向北京进犯。
义和团在廊坊一带狙击
八国联军被迫撤回天津
进攻天津的联军战败退阵
抗击
结果
扩大
各国联合舰队攻占天津大沽炮台。
义和团和清军与侵略军在老龙头火车站展开争夺战,并炮轰紫竹林租界;在天津保卫战中,清军直隶提督聂士成壮烈殉国。
7月中旬,天津失陷。
北京东交民巷的外国军队也不断四处寻衅,射杀团民、清军。
在北京,义和团和清军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
8月14日,北京失陷。
慈禧太后携光绪帝狼狈西逃
抗击
抗击
结果
结果
围攻西什库教堂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6月15日傍晚,由端王载漪所率领的一队义和团开始进攻西什库教堂。6月17日起,清军也参加了进攻。但是教堂依旧顽强坚守。由于缺少粮食,经过半个月的围困后,教堂内的人员将作役用骡马和战马全部吃光,并且开始食用院内的树皮和野草。驻守部队的指挥官和副指挥官以及教堂的主教陆续战死。
同年8月16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组建了专门的解救队,才将轰动一时的西什库教堂事件告终结。庚子议和后由清政府赔偿出资重修了损毁严重的西什库教堂建筑,形成了如今的西什库教堂的建筑群。
攻打东交民巷
1900年义和团运动之前有法国、日本、美国、德国、比利时、荷兰等多国使馆,义和团运动爆发后,因洋人糜集而被作为攻击的重点。
1900年义和团运动之后,根据《辛丑条约》的规定东江米巷改名Legation Street(使馆街),其在中方绘制的地图中则正式更名为东交民巷,成为由各个使馆自行管理的使馆区,这块使馆区在辛亥革命后一直保留。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除德国、意大利等轴心国外,其他使馆移交给国民政府。
在逃跑途中,慈禧下令剿杀义和团,并无耻地请求八国联军“助剿”。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
依我想起来,还算是有主意的,我本来是执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间一段时期,因洋人欺负得太狠了,也不免有些动气。但虽是没拦阻他们,始终总没有叫他们十分尽意的胡闹,火气一过,我也就回转头来,处处留着余地。我若是真正由他们尽意的,难道一个使馆有打不下来的道理。
——吴永《庚子西狩丛谈》
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材料分析:
义和团运动的意义
材料1 在庚子事变的枪炮沉寂以后,自胶州湾事件以来的瓜分狂潮也失去了其滔滔势头。这种转向是多种原因的结果,而列强之见及“中国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正是主要原因之一。它反映了战胜者对于战败者的忌惮。
材料2 通过血的教训,中国人民对清政府改变了看法,“扶清灭洋”的口号改变了,改为“扫清灭洋”。从“扶清”到“扫清”,反映中国人民的政治认识又提高了一步,清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的忠实走狗,不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也就赶不走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华民族就不可能有振兴之日。中国人民的反清斗争日益高涨,清政府日益孤立,终于在十年之后的辛亥革命浪潮中垮台了。
义和团运动的意义:
“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
(1)它是一场农民反帝爱国运动(性质)。
(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3)人民由此认清了清政府的反动本质,革命运动由此开始。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采取了报复性的屠杀、劫掠,充分暴露了侵略者的凶恶本质。(近代中国首都第二次被侵略者攻陷)
1900年9月接任八国联军统帅的瓦德西,后来在给德皇的报告中供认,“联军占领北京之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其后更继以私人抢劫”,“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北京珍贵图书文物,如著名的《永乐大典》等均被洗劫一空。户部银库的300万两存银全被日本劫掠。八国联军烧杀淫掠,犯下骇人听闻的累累暴行。当时的北京城到处残垣断壁,尸骸枕藉。
【叁】
《辛丑条约》的签订
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上图为李鸿章(前右二)和庆亲王奕劻 (kuāng 前右一)代表清政府与列强各国签约时的情景
“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合作探究:
《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内容 影响
经济 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 增加人民负担,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政治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军事 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便利侵略者进行军事控制和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活动
外交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
其他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体现中国外交体制的近代化,但打上了屈辱的烙印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于1861年正式成立。初称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或译署,为清政府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派出驻外国使节,并兼管通商、海防、关税、路矿、邮电、军工、同文馆、派遣留学生等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
是19世纪后期清政府为适应当时内忧外患并作的形势而设立的对外机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和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相互勾结的产物。在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进程中,总理衙门作为中国第一个正式的外交常设机构,标志着中国近代外交机构的萌生,开启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历程。
《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对列强没有把她作为“祸首”来惩办,感激涕零,保证今后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夫人们退到接待室,慈禧太后进屋一把抓住康格夫人(美国公使夫人)的手,好几分钟没有放开。她浑身颤抖、抽泣哽噎地说进攻使馆区是极大错误,她后悔莫及。 ——【澳】骆惠敏《清末民初政情内幕》
影响:《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中国在同西方国家直接发生关系的70年以后,经历了一系列的步骤——1842年、1858年、1860年、1885年、1895年——而到了现在1901年,它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低到只是保持了独立主权国家的极少的属性的地步。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南京条约》
《北京条约》等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开始沦为
进一步加深
大大加深
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华民族危机全面加深
归纳总结:
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兴起
清政府
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
扶清
灭洋
利用
侵华
失败
《辛丑条约》签订
剿杀
镇压
知识小结:
练习巩固:
1.写实的民谣能够勾勒出一幅幅尘封的历史画面,常常唤醒人们的历史记忆。义和团民谣“拆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义和团运动( )
A.盲目排外 B.斗争矛头是帝国主义
C.主张推翻清朝统治 D.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
2.近代某条约第七款:“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中国国家应允诸国分应自主,常留兵队分保使馆。”该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C
D
3.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素养之一。下列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火烧圆明园 ②割香港岛给英国
③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 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②①④ D.④①②③
4.美国历史学家马士在《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一书中描述中国“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低到只是保护了独立主权国家的极少的属性的地步了。”“国家地位非常低落”表现在(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C.清政府彻底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D.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B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