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2.2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课件(27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2.2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课件(27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9-16 21:58: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生态脆弱区也称生态交错区,是指两种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交接过渡区域,目前泛指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低、系统稳定性差的地区。
生态脆弱区的含义
Meaning of desertification
荒漠化的含义
Meaning of desertification
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不当或其他因素,导致耕地、草原和森林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
我国各地荒漠化的具体表现
C
F
A
E
D
土地沙漠化
土壤盐碱化
红色荒漠化
石质荒漠化
水土流失
土地沙漠化是指风力作用引起的沙质荒漠化,它属于荒漠化的一种。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另外在藏北高原、东北地区的西部和华北地区的北部也有较大面积分布。
土地沙漠化
从海陆位置、气候、土壤、植被、河流等方面,分析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沙化自然原因
自然因素(为荒漠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1)干旱的气候: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基本条件)
(2)疏松的沙质沉积物: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物质基础)
(3)多大风天气: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风沙活动多。(动力因素)
(4)气候异常: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若多年持续干旱,则会加速荒漠化进程。(重要影响因素)
(1)过度放牧
(3)过度开垦
(2)过度樵采
(4)资源开采
沙化人为原因
人文因素(决定性的作用)
破坏行为 破坏原因 主要危害
过度樵采 能源缺乏,生活燃料短缺;乱挖药材、发菜等 草场遭破坏
过度放牧 追求短期经济效益,放牧牲畜数量过多 加速草场退化和沙化
过度农垦 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在沙区边缘从事农业生产 使沙质土壤肥力逐年下降,废弃耕地变沙地
水资源利用不当 迫于人口压力,盲目扩大开垦规模 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绿洲荒漠化日趋严重
耕地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干旱地区蒸发旺盛 土壤次生盐渍化
世界荒漠化分布
荒漠化危害程度深
The degree of desertification is deep
经济方面
许多村庄、铁路、公路、水库,以及灌渠等受到风沙的威胁,经济损失巨大。
生态方面
造成表土裸露,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生产方面
导致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使得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继而引发饥荒。
荒漠化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方针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措施
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保护并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
举例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目的
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针对西北荒漠化,具体的措施?
(1)利用生物措施(营造防护林、恢复天然植被)和工程措施(草方格沙障)构筑防护体系;
(2)生态移民、控制人口增长;
(3)禁樵禁采,积极开发太阳能、风能;
(4)封沙禁牧、合理载畜量;
(5)退耕还牧、发展农产品加工;
(6)合理利用水资源(灌溉技术、上中下游);
(7)发展第三产业(旅游业);
破坏行为 破坏原因
过度樵采 能源缺乏,生活燃料短缺;乱挖药材、发菜等
过度放牧 追求短期经济效益,放牧牲畜数量过多
过度农垦 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在沙区边缘从事农业生产
水资源利用不当 迫于人口压力,盲目扩大开垦规模
耕地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干旱地区蒸发旺盛
湿润区


湿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开荒 耕作 抛荒 开荒
轮荒制度
原有的林草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加剧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露天开矿
导致大面积开挖地表土,破坏地表植被。
土壤抗侵蚀能力下降,加剧水土流失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无计划地修路、修筑窑洞
加剧水土流失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破坏植被
哪些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植被造成了严重破坏?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毁林开荒、营造宫殿、战争等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自然原因:
土壤因素: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遇水崩解;
气候因素:降水集中在7-9月,暴雨过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
地形因素:地形起伏过大加剧了流水侵蚀;
植被因素:荒山秃岭造成雨水和风力直接侵蚀。
人为原因:
长期开垦、过度放牧和樵采,导致土壤侵蚀加剧;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促使环境进一步恶化。
2.针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具体的措施?
红色荒漠化
红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江南丘陵以红色砂岩为主的地区,当地表土流失后,露出光秃秃的红色石山,土地丧失了生产力,所以被称为红漠化。
300N
红壤含铁铝成分多,有机质少,土质粘重,是我国南方低产土壤之一
其形成原因与新疆荒漠化面积扩大有何异同?
人口激增
滥牧
垦荒
植被破坏
水源减少
用水量加大
河流水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
植被枯死
植被遭破坏
水土流失
红壤裸露
红漠化
同:植被被破坏后导致土地退化
针对南方地区红漠化的问题,具体的措施?
1.退耕还林,封山育林;
2.解决能源需求问题:推广生活用煤,减少森林砍伐、推广使用省柴灶、发展沼气、营造速生薪炭林、开发小水电;
3.矿区开展土地复垦;
4.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土壤盐碱化又称“次生盐碱化”,指由于不合理的灌溉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多发生在气候干旱、蒸发量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半湿润地区。在我国多发生在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
①地形因素:地形低洼;
②气候因素:春秋季节干旱,蒸发旺盛;土壤中盐分向地表积聚。
③水文条件:河流及渠道两旁的土地,因河水侧渗而使地下水位抬高,促使积盐。沿海地区因海水浸渍,可形成滨海盐碱土。
自然原因:
2. 人为因素:
不合理灌溉(只灌不排、大水漫灌)
针对土壤盐碱化的问题,具体的措施?
物理改良:平整土地、深耕深翻、台田模式、客土置换、暗管排盐、灌水洗盐;
生物改良:种植耐盐碱植物和牧草、种植绿肥、植树造林、秸秆还田等;
化学改良: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