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第一章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标解读
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该节课的内容要求为:“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课标呈现】
【课标解读】
一方面,要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结构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核心素养
从地球圈层的角度,认识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区域认知
综合思维
人 地
协调观
地 理
实践力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各圈层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
从人地关系的角度,描述地球各圈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观察、识别、描述与地球圈层相关的一些自然现象。
目录
地震与地震波
地球的内部圈层
01
02
03
地球的外部圈层
前苏联—科拉超深钻井
前苏联在科拉半岛进行科学钻探,其中最深的一个钻井达12262米,是当时世界上最深的钻井(现已被超越)
13
目前,人类在地球表层的最深钻井并不足13千米
6371
地球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1
516
人类已达部分只占地球平均半径的1/516
思考:
既然人类暂时无法直接探测到地球内部,有什么更加行之有效的办法呢?
火山口进入
温泉
钻井
地震与地震波
01
地震
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动。
地震是一种危害和影响巨大的自然灾害。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震源深度
震中
等震线
震中距
震 源
地震
世界地震分布区:
板块交界处:环太平洋地震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中国地震分布区:
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地震
延迟符
震源深度
震中
等震线
震中距
震 源
等震线:将烈度相同的点连成封闭的曲线。
震中距:从观测点(如地震台)到震中的直线距离。
震中:震源在地面的垂直投影,即地面正对震源的点。
震源深度:从震中到震源垂直距离。
震源:地球内部岩石发生断裂引起震动位置。
地震波:震源释放的能量波。
地面出现的各种破坏现象,都是地震波冲击造成。
地震构造示意图
思考:震级与烈度
地震
震级
地震的大小,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烈度
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如果将地震看作一个炸弹,那炸药量的多少相当于震级,爆炸后造成的破坏相当于烈度。一分炸弹的炸药量(震级)是固定的,但对不同地点的破坏程度是有大有小点的(烈度)。
地震波
1、什么是地震波?
概念: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就叫地震波。
2.地震波可以分为哪两类呢?
纵波(P波)
横波(S波)
波的震动方向与质点传播方向一致(平行)
波的震动方向与质点传播方向垂直
3.作用:科学家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透视”了地球的内部的结构。
波的传播方向
质点的震动方向
地震波
纵波(P波)
横波(S波)
传播速度
较快
较慢
所经过物质状态
固液气
固态
共性
传播速度都会随着通过的物质性质而改变
感受
上下颠簸
左右摇晃
1、当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觉到上下晃动还是左右晃动?为什么?
2、地震在海洋中发生时,坐在船上的渔民是感觉到上下晃动还是左右晃动?为什么?
先上下晃动再左右晃动;因为纵波的速度大于横波。
只有上下晃动;因为纵波在固体、液体和气态中传播,而横波只在固体中传播。
思考
地球的内部圈层
02
1.思考:观察图片:判断哪个是横波,哪个是纵波?
绿色点所在的波为横波,蓝色点所在的波为纵波。
2.你还发现哪些规律?
随着深度的变化,地震波的速度发生了改变,说明地下物质性质不同。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的内部圈层
2.思考:观察动画:找出横波和纵波波速发生明显变化的地方,并说明在此处横波和纵波波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平均33千米
平均2900千米
不连续面
地震波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
横波和纵波波速明显增加
横波消失,纵波速度明显下降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根据两个不连续面,把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为三层
地壳
地幔
地核
地球的内部圈层
3.思考:仔细观察下列图片,找出其他不连续面地方吗?他们深度多少千米呢?又可以把地球内部圈层细分为哪几层?
上地幔
下地幔
外核
内核
地幔: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地核:外核和内核;
地球的内部圈层
4.思考:
①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②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
①说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上下的物质性质发生了变化,由此可将地球内部划分出若干个圈层
②地幔物质应以固态为主,也可能呈现塑性状态;地核的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
1.地壳的厚度是不是均一的?陆壳和洋壳的厚度有何差异?
2.岩石圈和地壳的范围是否一致?
概念: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的固体外壳;
特点: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岩石圈:上地幔顶部与地壳都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
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大陆地壳
大洋地壳
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
3.组成地壳的主要元素有哪些?
地壳中主要化学元素平均含量百分比
地壳由90多种化学元素组成,他们多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氧(约1/2)、硅(约1/4)、铝、铁、镁、钙、钠、钾、镁
养(氧)闺(硅)女(铝)贴(铁)给(钙)哪(钠)家(钾)没(镁)
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
4.地壳是怎么分层的,各层有什么特点?
分层 名称 特征
上层 硅铝层 密度小,分布不连续,大洋底部往往缺失
下层 硅镁层 密度大,连续分布
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幔
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圈层,在莫霍界面以下到古登堡界面以上,深度从地壳底界到2900千米。
问题:地幔在哪里?可以分哪两层?岩石圈与软流层之间位置关系怎样?
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幔
问题:岩浆主要发源地在哪里?地幔的物质性质为哪种状态?岩石圈和软流层之间位置关系?
软流层:位于上地幔,呈缓慢流动的熔融状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组成。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地球的内部圈层——地核
问题:地核可以分哪两层?温度和压力有何特点?地核的物质性质为哪种状态?
地球核心部分,即古登堡界面所包围的球体,分为内核和外核
一般认为,外核在高温高压下呈液态或熔融状态的铁和镍。可能是地球磁场产生的主要原因。
而地球内核呈固态。
比一比
试着比较一下地球内部圈层与煮熟的鸡蛋的异同。
地壳
地幔
地核(外核)
地核(内核)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如上图所示,我们将煮熟的鸡蛋一切两半,便会呈现蛋壳、蛋白、蛋黄三个圈层。结合所学知识和生活常识,比较煮熟的鸡蛋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异同点。
活动
同:在内部圈层和结构和比例上,煮熟的鸡蛋和地球很相似。
异:鸡蛋整体上呈椭圆,地球接近正圆;
鸡蛋壳较均匀,而地壳(陆地和海洋)厚薄不均匀;
熟鸡蛋蛋白结构一致,呈固态,地幔分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上部有软流层;
地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而熟鸡蛋的蛋黄呈固态。
名称 划分 主要特点
地壳 地表至莫霍面 主要由岩石组成
厚度不一,大陆厚,海洋薄
地幔 莫霍面至古登堡面 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存在软流层,是岩浆发源地
上地幔顶部与地壳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地核 古登堡面至地心 主要由铁、镍组成
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
外核可能为熔融状态;内核为固态金属球
地球内部圈层特点
地球的外部圈层
03
地球的外部圈层
通常把地壳表层以外的由大气、水体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划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三个圈层。
大气圈
大气圈是指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近地面大气密度大,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密度迅速减少。
水圈
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连续:地球上的各种水体通过自然界的物质的循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
不规则:水圈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没有一个完整的形状。
水圈
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按照存在的位置和状态
陆地水又分为
海洋水
陆地水
大气水
生物水
地表水
地下水
生物圈
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生物圈的范围:
大气圈的底部
水圈的全部
岩石圈的上部
大气圈
岩石圈
水 圈
生物圈
为什么说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圈层呢?
生物圈中的生物,不仅使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进行了迁移,而且改造了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从而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此,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是生物圈。
思考:尝试绘制表格对比地球外部各圈层的特点(提示:可以从概念、组成、特点、地理意义等方面分析)
圈层名称 概念 组成及特点 地理意义
大气圈 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 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范围最广 ①调节地球温度;②提供了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氧气③形成了复杂的天气,如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与人类息息相关
水圈 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 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连续但是不规则 ①参与地球表面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
②人类与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
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存在于水圈(全部)、大气圈(底部)、岩石圈(上部) 最活跃 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同时也在促进太阳能转化、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组成、改造地表形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究竟是什么?
请同学们观察该图片
图片中所呈现的主体地理事物都包括什么?
这些地理事物与地球的外部圈层有着怎么样的关系?
四大圈层关系
尘 埃
降水、风能
矿物质
水
降水、热能
水汽、热能
二氧化碳等气体、降水
氧气等气体
有机物
无机物
有机物
水、无机盐
四大圈层关系
大气圈
岩石圈
生物圈
水圈
各个圈层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活动
1.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2017 年 8 月 8 日 21 时 19 分,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发生里氏 7.0级地震。地震预警系统在地震波抵达甘肃陇南前 19 秒、抵达四川成都前 71 秒对外发布预警信息,预警信息以广播预警、电视弹窗、手机 App 报警、专用接收终端预警等形式发出。地震预警是一个全自动的物联网。通过在主要地震区布设密集的地震预警监测仪,在地震发生时,利用地震波比电波传播速度慢的特点,在地震造成破坏前,通过手机、应急广播和专用接收终端等,提前几秒到几十秒为用户发出全
自动秒级响应的预警警报。
(1)地震预警与地震预报属同一概念吗?为什么?
(2)讨论开展地震预警应用的重大意义。
地震预警
2 秒后
地震横波到达成都市
震中距你150千米
震中
四川资中
预警震级
4.1
预估烈度1.0
震感轻微
信息来自 成都市应急管理局
9
8
7
6
5
4
3
2
1
在地震发生时,利用地震波比电波传播速度慢的特点
在地震造成,破坏前,通过手机、应急广播和专用接收终端等,提前几秒到几十秒为用户发出全自动秒级响应的预警警报
地震预警
地震信号传输
(光速)
地震震源
盲目区
横波(约3.5千米每秒)
纵波(约6千米每秒)
地震预警信息传输
(光速)
地震监测站
数据中心
# 地震监测地质原理示意图
避震小知识
1.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2017 年 8 月 8 日 21 时 19 分,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发生里氏 7.0级地震。地震预警系统在地震波抵达甘肃陇南前 19 秒、抵达四川成都前 71 秒对外发布预警信息,预警信息以广播预警、电视弹窗、手机 App 报警、专用接收终端预警等形式发出。地震预警是一个全自动的物联网。通过在主要地震区布设密集的地震预警监测仪,在地震发生时,利用地震波比电波传播速度慢的特点,在地震造成破坏前,通过手机、应急广播和专用接收终端等,提前几秒到几十秒为用户发出全
自动秒级响应的预警警报。
(3)当地震发生时,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情况应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收集相关资料,与同学交流避震方法。
(4)在教师的组织下,开展地震应急演练,以掌握应急避震的正确方法,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活动
2. 绘制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将自己的作品拿到同学之间去交流。如果有可能,把你的作品给家人欣赏,向他们介绍地球的圈层结构,并力求讲解严谨科学、形象生动,且富有特色。
思考:尝试绘制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并尝试一下将以下选项分别填入该图空白处。
①莫霍界面
②古登堡界面
③地壳
④地幔
⑤上地幔
⑥下地幔
⑦外核
⑧内核
⑨岩石圈
⑩软流层
课堂小结
(2019年北京市高考真题)1.莫霍面深度不一,下图为长江中下游某区域莫霍面的等深线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据图可推断( )
A.①地地壳厚度最薄 B.②地金属矿产丰富
C.③地地幔深度最浅 D.④地地下水埋藏深
【分析】判断图中的等值线的值,①处等深线为(38.5,39),②处等深线(35.0,35.5),③处等深线值为(37.5,38.0),④处等深线的值为(35.0,35.5)。
A:根据地球的圈层划分,莫霍界面为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①处等深线比②③④处都深,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地表起伏不大,因此①处地壳最厚,A不对;
B:根据材料信息判断②地地壳较薄,且位于河流流经地区,推测可能堆积了富含金属矿产的岩石,B对;
C:从图中看,②④的莫霍界面的深度较浅,地幔深度较浅,③不是最浅的,C不对;
D:根据一般规律,④地位于河流沿岸地区,地势较低,是集水区域,地下水埋深浅,D不对。
故选B。
B
典例讲解
典例讲解
位于俄罗斯堪察加半岛上的Plosky Tolbachik火山爆发,火山灰云有10千米高,并散布到了太平洋的上空。据此完成2~3题。
7.本次火山喷发,影响到的地球圈层有( )
①大气圈 ②水圈 ③生物圈 ④岩石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火山灰漫天飞扬,对地球的外部圈层产生了很大影响。有关地球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系统
B.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就是指地球表层的各种动物
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与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
【解析】第7题,火山喷发,首先影响到的圈层是大气圈,然后降落到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选D。
第8题,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的总称。地球的外部圈层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因此地球的外部圈层与内部圈层的关系也比较密切。选B。
D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