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大卫·科波菲尔
查尔斯·狄更斯
一生颠沛永葆赤诚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1课时
新课导入
“酗酒的爸,监狱的家,早死的姐姐破碎的他。”
苦难激发灵感,煎熬锻造不屈灵魂,我以我笔写我心,痛吻无助的青春。
有些人一生都在疗愈童年,同学们能想到的最悲惨的童年经历都有哪些呢?
就是这样一个人,却通过自己的作品,深深影响了一代人。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狄更斯的血泪之作,了解英国社会的底层民众生活在怎样的水深火热之中。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文章的创作背景,掌握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文学常识。
1
阅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概括文章大意,做到整体感知。
2
体会体会不同人称叙述视角的优劣,赏析儿童视角的作用。
3
PART 01
作家作品
了解作者人生经历及本文的创作背景,学习自传体小说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色,了解文章内容。
作者简介
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英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大卫·科波菲尔》《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 《老古玩店》《艰难时世》《我们共同的朋友》《双城记》等。
他特别注意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作品对英国文学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1812年狄更斯出生在朴次茅斯市郊。祖父、祖母在克鲁勋爵府当佣人。
父亲约翰是海军军需处职员,嗜酒成性,挥霍无度,常常入不敷出。
在狄更斯12岁那年,父亲因负债被捕入狱,数周后其母伊丽莎白及幼年子女们也迁入其中。
此前狄更斯在黑鞋油作坊当童工,他没有随家人住进监狱,而是在朋友家借宿。约翰获释后,全家在索默斯镇栖身。
1825年,狄更斯进威灵顿豪斯学校读书。
1826年,全家因欠缴房租而遭驱逐。狄更斯被迫辍学,在律师事务所当学徒。
20岁开始当报馆采访员。1870年3月9日,受维多利亚女王接见。6月9日,因患脑溢血逝世。
人生经历
写作背景
《大卫·科波菲尔》属于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范畴,为我们细致勾勒出一幅19世纪中叶涵盖英国社会各个层面的生活画卷。
故事背景依托于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这一时代的英国享受着工业革命带来的显著成果,表面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繁荣盛世,但实际社会贫富差距悬殊,社会矛盾日益凸显。
文学常识
定义:批判现实主义特指19世纪在欧洲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最早作出“现实主义是批判”论断的是法国作家蒲鲁东,正式提出“批判现实主义”并为其下定义的是高尔基。
特点:比较广阔和真实地展示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现实矛盾的揭示十分深刻。
代表作家:司汤达、巴尔扎克、狄更斯、托尔斯泰等。
批判现实主义
作品介绍
“在我所有的著作中,我最喜爱的是这一部。像许多偏爱的父母一样,在我内心的最深处,我有一个最宠爱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大卫·科波菲尔》。”
——狄更斯在《大卫·科波菲尔》(1850)的序言中这样写道
《大卫·科波菲尔》带有自传色彩,许多内容的取材来源于狄更斯的亲身经历和见闻,全书以深刻反映作家个人生活和际遇为基调。可以说小说中的主人公大卫就是狄更斯笔下的第二个自己。
文学常识
自传体小说
自传体小说是从主人公自述生平经历和事迹角度写成的一种传记体小说。这种小说是在作者亲身经历的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运用小说的艺术写法和表达技巧经过虚构、想象、加工而成。它一方面不同于一般的自传和回忆录,另一方面又必须以作者或自述主人公为原型。
比如:卢梭的《忏悔录》、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章回体
日记体
自传体
书信体
小说文体特点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定义
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
写人技巧
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
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
篇幅及容量
表现的内容
语言形式
长篇
中篇
短篇
神话
文言小说
白话小说
小说分类
体制
微型
仙侠
武侠
科幻
悬疑
PART 02
整体感知
根据老师补充的资料,了解全文内容梗概,划分本文节选部分的层次结构,思考第一人称叙事有何作用?
整体感知
《大卫·科波菲尔》内容简介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David Copperfield
大卫·科波菲尔是个遗腹子,在母亲及女仆佩格蒂的抚养照管下长大。就在母亲再婚前,大卫去佩格蒂哥哥家住了两星期,他们的善良深深地感染了他。
不久,母亲嫁给了谋得斯通,此人凶狠贪婪,觊觎大卫家的财产,常常责打大卫,并且剥夺了母亲对他关怀和爱抚的权利。
大卫的母亲去世后,谋得斯通立即把尚不足10岁的大卫送去当童工,衣食无着。后来大卫历尽艰辛,终于找到了姨婆贝西小姐。
整体感知
《大卫·科波菲尔》内容简介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David Copperfield
贝西小姐性格怪异,但心地善良。她不仅把大卫留下,还供他上学。大卫求学期间,寄宿在律师威克菲尔家,与他的女儿爱格妮斯相处融洽。
大卫回到伦敦后,爱上了斯潘洛律师的女儿朵拉。但两人婚后生活并不幸福,因为朵拉虽然容貌美丽,但头脑简单。
大卫成了作家,朵拉却患了重病去世。大卫满怀悲痛,出国旅行。
当他三年后回到英国时,发觉爱格妮斯始终爱着他。他们终于喜结良缘,与姨婆贝西还有女仆佩格蒂愉快地生活在一起。
整体感知
第一章 来到人间
第二章 初识世事
第三章 生活有了变化
第四章 蒙受屈辱
第五章 遣送离家
第六章 相识增多
第七章 第一学期
第八章 我的假期
第九章 难忘的生日
第十章 遭受遗弃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决计出逃
《大卫·科波菲尔》全章
The whole chapter of the David Copperfield
独自谋生
明确字音
咄咄(duō) 污垢(gòu) 颤抖(chàn) 佣金(yònɡ) 诨名(hùn) 呜咽(yè)
伶仃(dīng) 放肆(sì) 纠葛(gé) 干酪(lào) 琢磨(mo) 邋遢(lā ta) 慰藉(jiè)孑然(jié rán)契据(qì jù )
积累字词
咄咄怪事:形容不合常理、令人惊讶的怪事。
屈尊俯就:委屈对方俯下身将就你。有对方高人一等、看不起人的意思。
时来运转:本来处境不利,时机来了,命运、情境有了很大变化。
自食其果:指做了坏事,结果害了自己;自作自受。
患难与共:意思是同心协力,共同承担危险和困难。
孑然一身:指孤孤单单一个人。
整体感知
问题1:梳理文章情节,并思考小说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情节的?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1-5段):“我”来到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童工
(6-23段):米考伯邀请“我”做房客
(24-44段):米考伯一家被催债,靠典当度日
(45-51段):米考伯一家入狱
(52-54段): “我”有了新住所,米考伯先生渡过难关
双线交织
整体感知
问题2:根据我的行踪顺序划分文章结构
《大卫 · 科波菲尔》(节选)
“我”到货行做童工
“我”入住米考伯家
“我”搬离米考伯家
环境恶劣
生活贫苦
初识米考伯
入住米考伯家
米考伯被追债
和米考伯太太成为知己
米考伯入狱
“我”探视米考伯
“我”搬离米考伯家
整体感知
“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是主要人物“米考伯先生”故事的叙述者和见证者, 作者并不拘泥于描摹现实中实际发生的事,而是充分发挥想象力,以一个孩童的视角去揣摩、想象,丰富了小说情节,以“我”(第一人称)的视角为读者塑造了一个爱慕虚荣又乐观仁慈的人物形象,交代出必要的内容。
线索人物
整体感知
问题3: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有什么好处
①小说是作者带有自传性的作品,全书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其中融进了作者本人的许多生活经历,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使叙述更有说服力。
②小说是以“我”的口吻,以亲身经历者的眼光去观察和叙述,使小说主观色彩更为浓厚。便于更直观地抒发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批判之情,有利于作者表达对社会诸多现象的认识;
③“我”是小说的线索,以“我”的见闻串起故事情节,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集中。作者并不拘泥于描摹现实中实际发生的事,而是充分发挥想象力,以一个儿童的视角去揣摩、想象,丰富了小说情节,交代出必要的内容。
④便于揭示主人公的深层心理。拉近了小说主人公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走进小说主人公的世界,产生强烈共鸣。
主旨
情节
情节
人物/读者
拓展延伸
叙述人称 优点 缺点
第一人称(有限视角) 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第二人称(有限视角) 强制性地把读者拉进了故事中,使读者觉得有点奇怪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叙述自由灵活,客观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局限于个人所见,造成叙述的主观性,且易局限于叙述的时态,不便于对广阔历史主题的叙述。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便于感情交流
叙述者对作品中人物及其命运,对所有事件可完全预知和任意摆布,读者在阅读中只能被动地等待叙述者将自己还未知悉的一切讲述出来,剥夺了接受者的大部分探索、解释作品的权利。
叙述视角
整体感知
问题4:这篇选文以一个儿童的视角进行讲述有何好处?
①增添了本文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②有利于突出本文“成长”的主题;
③语言质朴平实,通俗易懂,且纯朴真挚;
④以一个儿童的视角去旁观成年人生活的艰辛,运用陌生化手法,更能突出主题;
⑤使作品增添一种童真童趣和诗意美,从而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⑥使读者重新审视自己的故事,从而引人深思。
鲁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莫言:《透明的红萝卜》
狄更斯:《双城记》
马克·吐温:
《汤姆·索亚历险记》
儿童视角
整体感知
问题5:请思考大卫的经历对他的成长有哪些影响?
主要事件 事件梗概 人生成长
“我”到破败货行 做童工
“我”到米考伯家 做房客
“我”和米考伯太太 成为知己
“我”到狱中探望 米考伯
“我”搬家、 经常探望米考伯一家
内心痛苦,心窝仿佛有一道裂口。孤独,感到这个世界不可理解。
成长的起点
米考伯关爱影响了“我”。
懂得了对关爱、温情予以回馈
关心米考伯一家的生计
以实际行动帮助别人
为米考伯先生的入狱而“心碎”;为了与米考伯吃羊腰肉而借刀叉。
在苦难生活中学会直面现实,变得坚强。
“我”在监狱附近租了房子,经常去探望米考伯一家。
学会珍惜患难之情,将苦难化作财富。
PART 03
名著品读
MASTERWORK
从文中找出和“大卫”有关的主要人物,梳理人物关系,并完成课下作业。
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
答题方法:文本例句+人物描写方法+效果及刻画的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心理描写
细节描写
形象/性格
效果:渲染、烘托、衬托……
方式
借助次要人物陪衬烘托
借助物象陪衬烘托
借助环境渲染烘托
人物形象
大卫·科波菲尔
贝西姨婆
克拉拉
谋德斯通
及其姐姐
佩葛蒂
及其家人
克里克尔 、梅尔 、斯蒂福斯
艾米丽
爱格尼丝 、威克菲尔、希普
朵拉
米考伯及其家人
主要人物关系图
布置作业
作业:全文花了大量篇幅塑造米考伯夫妇形象,请你从文章找出相关语段,概括人物性格特征。
要求:
1、找出经典语段
2、点明描写手法
3、概括性格特征
感谢观看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卫·科波菲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