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复 活
列夫·托尔斯泰
第1课时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新课导入
在世界文学史上有两位文学家因为文学成就巨大,而被中国的读者尊称为“翁”:一位是莎翁——英国的剧作家莎士比亚,另一位是谁呢?
19世纪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文坛巨匠——列夫·托尔斯泰。
列宁称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鲁迅称他是十九世纪俄国的巨人。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他的长篇小说《复活》。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生平及文学常识
1
根据课外资料掌握全文内容梗概,了解主要事件。
2
阅读选文,梳理文章结构,概括重要情节及人物心理变化。
3
作者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出身名门贵族。1844年考人喀山大学东方系,1851-1854年在高加索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从塞瓦斯托波尔来到圣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创作了一批作品。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镇,享年82岁。
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高尔基评)
人生经历
托尔斯泰出身于莫斯科一个贵族伯爵家庭,年幼失怙,童年家庭生活不幸。大学期间深受卢梭思想的影响,对学校教育充满不满,主动退学回到自己的世袭庄园。他曾对身受奴役的农民表示了极大的同情,努力通过改革以缓解农民与地主的关系,但以失败告终。他曾在莫斯科的上流社会中度过了一段懒散而荒唐的生活,同时也在心烦意乱、焦虑不安中思索着道德纯洁完善的问题。
他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道德的自我完善,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从19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托尔斯泰增强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对自己宣传的博爱和不以暴力抗恶思想也常常感到怀疑。沙皇政府早就因他的《论饥荒》一文而企图将他监禁或流放,但慑于他的声望和社会舆论而中止。至此又因《复活》的发表,指责他反对上帝,不信来世,于1901年以俄国东正教至圣宗教院的名义革除他的教籍。
这个决定引起举世的抗议,托尔斯泰却处之泰然。同年他因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而写《致沙皇及其助手们一文》;次年致函尼古拉二世要求给人民自由并废除土地私有制;1904年撰文反对日俄战争。他同情革命者,也曾对革命的到来表示欢迎,但却不了解并回避1905年革命。在革命失败后,他又反对沙皇政府残酷杀害革命者,写出《我不能沉默》。
作品介绍
列夫·托尔斯泰“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
《战争与和平》
1863~1869
1873~1877
《安娜·卡列尼娜》
1889~1899
《复活》
自传体小说三部曲
《童年》、《少年》《青年》
《忏悔录》
《黑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魔鬼》《伊凡·伊里奇之死》…
1852、1854
70年代末
80年代
写作背景
托尔斯泰晚年致力于“平民化”工作,生活简朴,希望通过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在极度苦闷与矛盾中出走来彻底摆脱贵族生活。《复活》是他晚年最重要的作品,是他世界观转变之后思想与艺术探索的结晶。
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当时战争的重负、连年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这时托尔斯泰越发地关心人民的困苦。他积极地参加当时的救灾工作,目睹了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可怕处境,在他多年探索、思考的基础上终于看清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 他参加1891至1892年的赈灾工作,体会农民与地主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农民贫困的根源是地主土地私有制。此外,在晚年,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了根本转变,他的艺术批判力量达到了高峰,达到了“撕毁一切假面具”的“清醒现实主义”。这无疑是他艺术探索的结果,同时更是他精神探索的结果。以广大农民的眼光观察俄国现实生活,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这是他晚期创作巨大批判力量的主要源泉,长篇小说《复活》中表现得最鲜明、也最为突出。《复活》被誉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
PART 01
作品梗概
了解《复活》全文的内容梗概,阅读主要事件,明确卡秋莎·玛丝洛娃人物的悲剧性,体会“复活”的内涵。
作品梗概
卡秋莎·玛丝洛娃原本是一个贵族地主家的女仆,她天真、善良,真诚地爱上了聂赫留朵夫。但这个腐化堕落的贵族少爷却诱奸并抛弃了她,使她陷入种种悲惨遭遇,最后沦为妓女。妓女生活使她的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她再也不相信什么善了,于是她拼命吸烟、喝酒,麻醉自己。一次,她被诬告谋财害命,关进监狱,并被昏庸的法官判处四年苦役,流放西伯利亚。
在审判玛丝洛娃时,正巧聂赫留朵夫做陪审员。当他认出她时,良心受到谴责,想通过拯救她以赎前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选择与她同行。
《复活》内容简介
途中,传来了皇帝恩准玛丝洛娃减刑的通知,苦役改为流放。玛丝洛娃在聂赫留朵夫的真诚忏悔和关怀下,消除前怨,逐步恢复过去的爱情,重新唤起埋藏在内心深处的美德,自动戒了烟酒。聂赫留朵夫准备和她结婚。为了不损害聂赫留朵夫的名誉地位,玛丝洛娃拒绝了他的求婚,而与另一她心爱的犯人西蒙斯结合,从而走向“新生”。
聂赫留朵夫也放弃贵族生活,把土地分给农民,与上流社会断绝交往,虔诚信奉宗教,认为这是克服种种社会罪恶的做法。这两个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
《复活》内容简介
作品梗概
《复活》原文重要事件梗概
聂赫留朵夫去服兵役,因顺路经过姑母家,在姑母家住了四天。在一个复活节的晚上,他诱奸了玛丝洛娃。临别,他塞给玛丝洛娃一百卢布,便到部队去了。此后,聂赫留朵夫连封信也没捎给过她。她已怀孕了。
1.始乱终弃
玛丝洛娃怀孕后,被涅赫留朵夫抛弃,但仍非常想见他,一次听说他会在晚上经过某火车站,就赶到那,在车窗外找到他所在那节车厢,这时火车开动了,玛丝洛娃边敲着窗子,边跟着火车跑,头巾吹掉了,她还是跑,火车无情地远去了,她倒在了地上,抱头痛哭。她当时想到了死,但想到孩子,于是慢慢地站了起.....从这天起,她不再相信人,认为一切都是欺骗。
2.车站绝望
作品梗概
《复活》原文重要事件梗概
一个西伯利亚商人到妓院寻欢作乐。茶房和使女见商人有钱便起了谋财害命的念头。他们把一包药粉交给玛丝洛娃,要她放到商人茶杯里,骗她说是安眠药。当时,玛丝洛娃正被商人纠缠得厉害,想摆脱他,便照样做了。结果商人被药死了。案发生后,茶房和使女贿赂律师,把罪责全栽在玛丝洛娃身上。
3.人命案件
法庭要审判玛丝洛娃。法庭的庭长早就到法院了,他要在六点前去会他的情妇,急切希望案子快点审完。书记官故意提出要先审玛丝洛娃一案,因为他知道副检察官喝了一整晚的酒,案子的卷宗还没有看。这里岂是庄严神圣的法庭?这是由骗子、酒鬼、淫棍来主持的审判,多腐败、虚伪的统治。
4.法庭群丑
作品梗概
一个法官跟妻子吵架,心情不佳,愁容满面,在整个审判过程一直担心回家后老婆不给饭吃。
另一个法官是“机会论者”,他玩弄数字来决定受审者的命运。
另一个法官老是迟到,他关心的是自己的疾病,他想,从门边走到他的座位那儿,如果走的步数能用三除尽,他患的胃黏膜炎就会好,这段距离走走26步就可走完,他赶紧加了一不步,凑成27步。
一个书记在法庭上偷着一篇秘密文章,完全没有注意审判案件。
尤其那个副检察官,他在妓院寻欢作乐一夜,匆忙赶到法庭连钮
扣还没来得及扣上,以致开庭前还不知案情。副检察官以犯罪的遗
传学来判定玛丝洛娃有罪。
参加审判玛丝洛娃的法庭人员众生相
作品梗概
《复活》原文重要事件梗概
5.终审判决
最后陪审员们对玛丝洛娃写定罪意见,他们认为玛丝洛娃没有抢劫、偷钱的意思,可是忘了加上“没有谋害性命的意思”,聂赫留朵夫也一时疏忽了。这样玛丝洛娃必须判罪了。本来,庭长不同意这意见,但他怕耽误和红头发姑娘的约会,便匆忙结案。宣判玛丝洛娃押赴西伯利亚服苦役四年。
6.请求宽恕
聂赫留朵夫见到了玛丝洛娃,要求她宽恕他,并把自己要和她结婚的决定告诉她。但玛丝洛娃不能饶恕他的过去。她气愤地说“ 你去找你的公爵小姐们好了,我的价钱是一张十卢布的钞…我是犯人,你是公爵,这儿没你什么…我讨厌你——你那眼镜,你那肮脏的胖脸!去,去!”聂赫留朵夫吃了闭门羹,但他想为了对得起良心,即使玛丝洛娃不愿和他结婚,他也要跟她一道去流放。
作品梗概
《复活》原文重要事件梗概
7.找回旧爱
由于聂赫留朵夫的诚心,玛丝洛娃又重新爱上了聂赫留朵夫,而且爱得那么深,不知不觉间她完全依照他希望她做的去做了:戒了烟酒,不再卖弄风情。但她又想到这种结合,对他是一种不幸。她不能接受所爱的人为她作出的牺牲。
8.爱的抉择
政治犯西蒙松是个腼腆、谦虚而又意志力极强的人,他爱上了玛丝洛娃。这时,玛丝洛娃必须在西蒙松和聂赫留朵夫之间作出选择。
她感到:“聂赫留朵夫是出于慷慨,又由于过去发生的事情,才向她求婚。可是西蒙松却在她现在的境遇里爱她,只因为爱她而爱她。”于是,她接受了西蒙松的爱。
作品梗概
PART 02
整体感知
根据以上补充的资料,划分本文节选部分的层次结构,概括出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
《复活》原文重要事件梗概
9.灵魂复活
最后,玛丝洛娃和西蒙松走了。聂赫留朵夫被留了下来。他在福音书里找到了五条生活准则:对上帝要虔诚、不起誓、要忍辱、爱敌人、勿反抗。他认为人们如果遵循这五条法则,并不断悔过自新,便可以“获得最大的幸福,地上的天国也会建立起来”。他开始过一种全新的精神生活。他的灵魂复活了。
作品梗概
整体感知
本文节选的是第一部第四十三章。小说前面的情节是:玛丝洛娃无辜卷入一起谋财害命官司,蒙受冤屈,即将去服苦役。担任陪审员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发现玛丝洛娃正是自己年轻时抛弃了的姑娘,良心深受谴责,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决定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宽恕。
《复活》选文前情回顾
整体感知
1.明确字音
嫣然(yān) 斜睨(nì)
啰唆(luō suō)褴褛(lán lǚ)
哽住(gěng) 饶恕(shù)
害臊(sào) 擤鼻涕(xǐng)
瞟一眼(piǎo) 鬈发(quán)
窘态(jiǒng) 踱步(duó)
2.解释词语
嫣然一笑:
夺眶而出:
衣衫褴褛:
步履轻盈:
衣冠楚楚:
截然不同:
饱经风霜:
鄙夷不屑:
形容女子笑得很美。
眼泪一下子从眼眶中涌出。形容人因极度悲伤或极度欢喜而落泪。
指衣服破旧,其布料破烂不堪。
形容脚步轻盈,走路很快。
形容衣帽穿戴得整齐漂亮。
意思是事物之间,界限分明,全然不一样。
意思是指经历过种种艰难困苦。
意思是指轻视,看不起。
阅读课文 整体把握,理清结构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标清段落,按照小说几大情节划分结构层次,并完成下列表格。
情节 情节内容 聂赫留朵夫 玛丝洛娃 描写手法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整体感知
观看节选部分视频片段
梳理结构
结局(59-78段):
聂赫留朵夫决定在精神上唤醒玛丝洛娃,使她恢复本性。
高潮(44-58段):
玛丝洛娃经过激烈的心理活动后,决定利用这个男人弄到些好处。
发展(22-43段):
二人交谈,聂赫留朵夫请求玛丝洛娃原谅,但被拒绝。
开端(1-21段):
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
隔栏相见
长凳问旧
卢布插曲
结束会面
阅读课文 整体把握,理清结构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标清段落,按照小说几大情节划分结构层次,并完成下列表格。
情节 情节内容 聂赫留朵夫 玛丝洛娃 描写手法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隔栏相见
长凳问旧
卢布插曲
结束会面
忐忑激动
羞愧悔恨
意外吃惊
同情自省
意外震惊
愤怒悲伤
讨好利用
心凉意冷
聂赫留朵夫:
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玛丝洛娃:
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描写
初见
确认
问 旧
要钱
表态
告别
玛丝洛娃
聂赫留朵夫
浏览文本,找出主要人物并分析他们的心理活动
PART 03
课堂小结
根据对原文内容的了解、以及课文节选部分的梳理,总结本文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完成下列小题。
整体感知
被抛弃的情人
堕落的风尘女人
忏悔的罪人
始乱终弃的贵族老爷
请同学们总结主要角色的形象特点
聂赫留朵夫
玛丝洛娃
整体感知
1.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相认时,在对方眼中是什么样的?(肖像描写)
乌黑的鬈发也像前天那样一圈圈飘在额上;苍白而微肿的脸有点病态,但很可爱,而且十分镇定;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
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
(27段)
现在这个衣冠楚楚、脸色红润、胡子上洒过香水的老爷,对她来说,已不是她所爱过的那个聂赫留朵夫,而是另外一个人。这种人在需要的时候可以玩弄象她这样的女人,而象她这样的女人也总是要尽量从他们身上多弄到些好处。(44段)
年华已老,但依旧体面贵气,可以玩弄人心。
外表沧桑病态,纯真不再,但仍有残存的俊俏和神采。
玛丝洛娃
聂赫留朵夫
整体感知
2.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相认时,彼此是什么样的心理?
但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不过,她的笑容消失了,眉头痛苦地皱起来。(9段)
“您说什么,我听不见。“她叫起来,眯细眼睛,眉头皱得更紧了。(10段)
“您好像是......但我不敢认。”玛丝洛娃眼睛不看他,叫道。她那涨红的脸突然变得阴沉了。(16段)
“我来是......”(11段)
“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感情,免得哭出声来。(12段)
震惊、痛苦、蔑视、怨恨
玛丝洛娃
犹豫、激动、愧疚、忏悔
聂赫留朵夫
感谢观看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