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教学课件(共2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1 《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教学课件(共2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17 07:38: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论语》十二章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2课时
孔子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论语》十二章的前六章,请同学们齐背前六章内容。
1.《论语》是 体为主的文集。
2.孔子认为“文”与“质”孰轻孰重?
回忆所学知识:
语录
二者同样重要。文质不可以相胜,它们要均衡,哪个都不能过多。君子要做到“文”与“质”的平衡。



学习目标
了解孔子及《论语》的文学常识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理解每章阐述的道理
疏通文意,熟读文章并能背诵全篇

勾画重难点字词,结合课下注释,简要赏析7—12章。
研读文本
研读文本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 而:表并列。
以为:把…作为。 已:停止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当的责任重大,而且路程遥远。把仁作为自己担当的责任,不是也很重大吗?到死才停止,不也很遥远吗? ”
说理特点: 运用双重否定和反问句的形式,增强语气。
研读文本
思考1:曾子怎么看待“仁”?
从精神状态的角度出发,点明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够不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实现仁道是漫长而艰巨的。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应当勇于担当时代的重任,坚毅刚强,戮力奋斗。
研读文本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为:堆积。 篑:筐。
平:形作动,填平。
覆:倾倒。 往:坚持。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定去做,是我自己要坚持的。”
主题分析: 孔子用“堆土成山”和“平整土地”的比喻,说明做事不可以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而进退的责任在自己而不在别人。
说理特点: 运用比喻和散句,说理生动自然。
研读文本
思考2:这句话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主张?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知:同“智”
孔子说:“聪明的人不会迷惑,仁德的人不会有仇,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说理特点: 用否定和整句的形式,增强气势,简洁明确。
从“智、仁、勇”的道德范畴出发,点明一个人要达到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
研读文本
思考3:“智者”为何“不惑”,“仁者”为何“不忧”,“勇者”为何“不惧”?请谈谈你的看法。
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因为他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自然就强;仁德的人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会招人怨恨,行忠道(立人、达人)则会令人感激,人际关系处理得完善了,就不会忧虑;真正的勇者不在于行为壮烈,而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横逆忧患来临时,能淡然处之,这才是大勇。
研读文本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克:约束。 复:归复。 一日:一旦。
归:称赞。 由:依靠。 目:细则。
事:实践。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赞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要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克己复礼的细则。”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堪,不合于礼的不听,不合于礼的不说,不合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颖,愿意实践这些话。
说理特点: 以对话的形式,层层深入,说出符合“礼”的具体做法。
研读文本
思考4:孔子认为要如何实践“仁”?
其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仁”是“礼”的内化和自觉。克己复礼,克己对内(内圣),复礼对外(外王),这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也是孔子的毕生追求。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克己复礼
排比
具体条目
运用排比,点明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内心向仁,行动合礼。
研读文本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一言:一个字。
行:实践。
其:大概。
子贡问道:“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去实践它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到别人身上。
主题分析: 从人的行为准则的角度出发,提出孔子认为推己及人的“恕”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的也是“修己”。
以对话的形式,点出“恕”这一准则,以及具体的做法,明确而详细。
研读文本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何莫:为什么不。
夫:那。
兴:指激发人的感情。
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群: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怨:指讽刺时政。
迩:近。
事:通“侍”,侍奉。
孔子说:“年轻人为什么不学习《诗》呢?《诗》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察政治、风俗的盛衰得失,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在礼的准则下讽刺时政。从近处讲可以懂得怎样侍奉父母,从长远将可以懂得如何侍奉君主。而且能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说理特点: 运用反问和铺陈的手法,详细而全面,语气更强。
研读文本
思考5:《诗》的作用有哪些?

古人重视《诗经》的兴发作用,很多人都是受《诗经》的感召,确立了自己的人生志向。

“观风俗之得失”。有助于以古证今,提高现实观察力,提高洞察人情世态、分辨是非的能力。

群是使人们聚积起来,即《诗经》具有团结民众的作用。如《无衣》篇。
怨,不满。“刺上政”,如《硕鼠》《伐檀》等。《采薇》,人民遭受战争痛苦后的不满,《氓》,弃妇的不满……

研读文本
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近可以侍奉父母。
远可以侍奉君王。
可以多知道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思考5:《诗》的作用有哪些?
主题分析:从学习的内容的角度,点出《诗经》的重要价值。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孔子很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这段文字全面而精确地概括了《诗经》的审美价值、社会价值、认识价值。
总结:《论语》十二章分别主要阐释了什么观点?又分别运用了什么艺术方法?请填下表:
内容 主要观点 说理方法
第一章
安贫乐道,就有道而正(谨言慎行)
理证
第二章
礼、乐以仁为基础(重视仁德)
理证
第三章
执着追求“道”(真理)
理证
第四章
君子重义轻利
对比
第五章
虚心学习(自我反省)
对比
第六章
文质兼备,方为君子(表里如一)
理证
总结:《论语》十二章分别主要阐释了什么观点?又分别运用了什么艺术方法?请填下表:
内容 主要观点 说理方法
第七章
“仁”为己任,要意志坚强(勇于担当)
理证
第八章
不半途而废,持之以恒(锲而不舍)
喻证
第九章
智、仁、勇(完美人格)
例证
第十章
克己复礼为仁(自我约束)
理证
第十一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爱之心)
例证
第十二章
《诗》的社会功用(养德增智)
例证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总结重点实词虚词,归纳写作特色、论证特点,做到当堂掌握。
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
“君子”之德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修身养性
外求
内修
朝闻道,夕死可矣
止,吾止也;进,吾往也。
人而不仁,如礼何?如乐何?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克己复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诗》,兴、观、群、怨
《论语》
十二章
归纳总结
(1)语录体散文
语录体散文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
1.请你分析一下《论语》的语言特点
(2)文学色彩
《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归纳总结
2.孔子“仁”的学说中蕴含着哪些值得现代人弘扬的思想精华?(至少写出两点)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基本精神在现代仍具有重要意义。它意味着,我们不是在对方对我们友好的情况下才对对方友好;我们对对方好,不是为了得到回报,而是以自己的心来体贴对方的心。这凸显了中华民族纯正而崇高的道德精神。
②“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对现代人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人是社会性动物,为人处事必须考虑他人的存在、社群的秩序,也必须对自我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加以规范。孔子宣扬的“礼”中蕴含的严于律已的基本精神在今天仍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归纳总结
3.通过学习《<论语>十二章》,我们可以发现孔子非常看重对《诗》的学习,那么《诗》真的是一个人提高修养所必须研读的吗?
观点一:是必须研读的。孔子认为,不学习《诗》,就没有办法说话,学《诗》能知言善语,可以激发人的情感,可以观察政治、风俗的盛衰得失,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在礼的准则下讽刺时政。
观点二:不是必须研读的。孔子只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提出要学习《诗》的建议,孔子看重《诗》,其本质是对教化和德行的重视。
如果一个人通过其他途径能够获得相关的教育,不一定必须研读这部书。
归纳总结
总结文中的成语并积累:
克己复礼:儒家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她)看齐。
文质彬彬: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任重道远: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亲自强加给对方。
未成一篑:犹功亏一篑。比喻功败垂成。

记背课文及文言实词虚词,完成当堂检测,巩固新知识。
当堂检测
当堂检测
1.指出下列加粗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见贤思齐焉
贤:_______ 齐:_______
(2)请事斯语矣 事:_______
(3)朝闻道,夕死可矣朝: 夕:_______
(4)譬如平地 平:_______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古义和今义。
(1)仁以为己任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
(2)一日克己复礼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
3.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可以兴,可以观
兴:激发人的感情
B.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
C.文胜质则史 史:虚饰,浮夸
D.君子喻于义 喻:知晓,明白
向……看齐
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实践,从事
在晚上
动词,填平
把……当作
认为
一旦
一天,有一天
解析:敏:勤勉。
B
当堂检测
4.下列对课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曾子认为,“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而且责任重大,应为此奋斗终生。
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见孔子的义利观,是从个人道德着眼,主张舍利取义。这里的“利”,主要是私利。
C.“克己复礼”就是加强自我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从这个层面来说,“礼”是“仁”的内化和自觉。
D.孔子认为学《诗经》好处很多,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礼’是‘仁’的内化和自觉”说法有误。应为“仁”是“礼”的内化和自觉。
C
当堂检测
5.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有学问、有修养、品德高尚的人,也指妻称夫或青年女子称恋人。
B.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还可以指《诗》《书》《礼》《论语》《易》《春秋》六种儒家经书。
C.小人,西周、春秋时统治者对被统治的劳动人民的蔑称。也指人格卑贱或见识短浅的人。
D.士,在春秋时期,士在政治上居于卿大夫与庶民之间,处于贵族的最低层。也泛指读书人。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B项,“还可以指《诗》《书》《礼》《论语》《易》《春秋》六种儒家经书”错误,应该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儒家经书。
B
当堂检测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青年担当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 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勉。
(2)《论语 八佾》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里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最能体现孔子对真理、信仰等迫切而热烈的追求。
(4)《增广贤文》有言“知己知彼,将心比心”,此语与《论语 卫灵公》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讲的道理相似。
(5)《论语 里仁》中,反映“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论语 雍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很好地阐释了“文”和“质”的关系: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人而不仁 如礼何
朝闻道 夕死可矣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