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戊戌变法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出现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以康、梁为首的新兴民族资产阶级把向西方学习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见表)。材料中的“新的高度”是指( )
人物 主要活动
康有为 发起“公车上书”,组织保国会
梁启超 《中外纪闻》《时务报》主笔
严复 翻译《天演论》,主持《国闻报》
A.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B.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
C.高举民主科学大旗 D.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
2.当《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时,群情激愤。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一千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该事件( )
A.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B.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C.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D.结束了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
3.1895年2月以来,严复在天津《直报》上连续发文,呼吁变法刻不容缓;4月,广东、湖北举人数百名上书,要求变法,各省举人相继跟进;6月,巡抚陶模提出了十三点变法建议;就连被称作“老顽固”的大学士徐桐也上奏对闲员“痛加删汰”。这表明当时( )
A.变法诉求日趋强烈 B.革命形势逐渐成熟
C.阶级矛盾渐趋激化 D.革命思想逐步形成
4.报刊是人们了解信息的方式之一。下列报刊中有助于了解维新运动期间的思想主张的是( )
A. B.
C. D.
5.康有为曾向皇帝上折道:“今天下治之不举,由教学之不修也。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基于这一观点,维新派在戊戌变法中的实践是( )
A.裁撤冗官冗员 B.开办新式学堂
C.训练新式军队 D.发展农、工、商业
6.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出现了以王韬、郑观应等一批知识分子为代表的思潮,这种思潮要求抵抗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要求实现君主立宪制度。这为戊戌变法提供了( )
A.经济保障 B.政治条件 C.阶级基础 D.思想基础
7.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曾要求裁撤以六部为代表的传统官僚机构;康有为在与荣禄谈话时提出:“杀二、三品以上阻挠新法的大臣一、二人,则新法行矣。”维新派的这些行为( )
A.加快了变法失败的步伐 B.是导致变法失败的根源
C.表达了反封建的坚定性 D.体现了扶清灭洋的口号
8.“1898年, 光绪帝按照维新派的意图, 发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下列维新变法的措施中,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的一项是( )
A.训练新式军队 B.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C.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D.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9.据《清实录》记载,1898年5月光绪帝将维新派人士的部分著作刊印,让京官对其可行不可行提出意见,以此测验官员对变法的态度,其中在体现地方改革的一篇文章中,有252条意见,认为不可行的有189条,认为可行的只有63条。这表明( )
A.维新变法阻力很大 B.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C.近代民用工业出现 D.变法缺乏思想动员
10.赫德于1898年在《致马士函》中说:“他们(康有为和他的伙伴)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内都填塞给它吃了。”由此可知,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严重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 B.资产阶级维新派自身局限性
C.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D.仅仅依靠没实权的光绪皇帝
11.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
A.梁启超意识到发动民众的重要性
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各国的经验
C.康、梁认为变法只能依靠朝廷
D.戊戌变法中广大国民普遍参与
12.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近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变法失败而消失,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材料旨在表明戊戌变法( )
A.促进了思想启蒙 B.开启了中国近代化
C.发展了社会经济 D.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二、材料题
13.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站在时代的前列,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极大的推动 了中国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
年代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总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 年 3281 77 969 23 4250 100
1885 年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
——摘编自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材料二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既 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患。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 光绪皇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主要内容有: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 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文,改试策 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 上册
材料四 维新运动只是少数人的运动。他们不仅不接近广大的劳动群众,而且与广大劳动群众对 立,维新运动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只依靠光绪这样一个无权无力的皇帝下命令,其失败 是必然的。
——荣孟源《中国近百年革命史略》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该历史事件对中国近代化有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的背景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哪些变法措施对封建势力的冲击最大?
(4)根据材料四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请你说说戊戌变法的影响有哪些?
14.近代以来教育的发展反映了时代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项目 时期 教育发展概况
项目一 19世纪60—80年代 主要是为科举考试培养人才的官学和书院,同时官办的洋务学堂增多,其中60年代创办的广州同文馆开始就模仿西方近代学校制度,80年代创办了广东水陆师学堂,为广东培养了大量军事和科技人才。
项目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广州教育逐步抛弃科举附庸的经史研究,民间开始兴办新式学堂。其中较有影响的万木草堂成为维新变法培养人才和宣传理论的基地。1901年,朝廷将书院改为初等、中等和高等学堂,近代学校系统开始。
——广州近代史博物馆
材料二、盖学堂教育之宗旨,必以造就人才为指归。而造就人才之方必严德育、体育而后为完备讲堂上所授学科……东西各国知其然也,故无不以体育一事为造就人才之基。
—《京师大学堂运动大会敬告来宾诸君子文》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该项目的历史时期与教育发展的新特点?
(2)根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近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因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京师学堂教育”的宗旨,谈谈“以体育一事为造就人才之基”的重要意义?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A B B D A D A B
题号 11 12
答案 A A
1.A
【详解】根据题干“以康、梁为首的新兴民族资产阶级把向西方学习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和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康有为和梁启超领导的公车上书,使酝酿多年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次觉醒。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所以,“新的高度”即表格内容体现的是宣传维新启蒙思想,A项正确;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与“表格人物”不符,排除B项;1915年,陈独秀等掀起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大旗,与“表格人物”不符,排除C项;1919年,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表格人物”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A
【详解】据题干“当《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时,群情激愤。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一千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和所学知识可知,该事件是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A项正确;《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排除B项;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排除C项;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3.A
【详解】根据材料“1895年2月以来,严复在天津《直报》上连续发文,呼吁变法刻不容缓;4月,广东、湖北举人数百名上书,要求变法,各省举人相继跟进;6月,巡抚陶模提出了十三点变法建议;就连被称作‘老顽固’的大学士徐桐也上奏对闲员‘痛加删汰’”可知,当时,社会各个阶层都采取不同方式呼吁进行变法,表明变法诉求日趋强烈,A项正确;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的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而非革命,排除BD项;材料主旨反映了变法诉求日趋强烈,材料中没有涉及阶级矛盾渐趋激化的有关情况,排除C项。故选A项。
4.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B项正确;《民报》时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排除A项;《解放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市委员会的机关报。最早创刊于1941年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原为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排除C项;《大公报》是中国近代报纸。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创刊。初由天主教徒柴天宠、主教樊国梁、法公使鲍渥等集资筹办,宗教色彩比较浓厚,曾受法国势力的干预,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今天下治之不举,由教学之不修也。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观点强调教育重要性,培养人才对国家作用,维新派在戊戌变法中开办新式学堂,兴办京师大学堂,B项正确;裁撤冗官冗员是戊戌变法在政治方面的内容,排除A项;训练新式军队是戊戌变法在军事方面内容,排除C项;发展农、工、商业是戊戌变法在经济方面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根据材料“这种思潮要求抵抗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要求实现君主立宪制度”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思潮中明确提出了抵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和实现君主立宪制度的要求,这些观点与戊戌变法的核心思想高度契合。思想基础是指某一变革或运动所依赖的思想观念、理论支持或社会舆论等,这里的知识分子思潮无疑为戊戌变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D项正确;经济保障通常指的是具体的经济资源或条件,如财政支持、资金储备等,而这里只是提出了一个发展方向或目标,并未直接说明为戊戌变法提供了具体的经济资源,排除A项;政治条件通常指的是政治环境、政治制度或政治力量的支持等,而这里并未明确说明这些方面,排除B项;阶级基础通常指的是支持某一变革或运动的广泛社会阶层或群体,而这里只是提到了部分知识分子的观点,并未涉及更广泛的社会阶层,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详解】根据题干“杀二、三品以上阻挠新法的大臣一、二人,则新法行矣”可知,维新派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导致阻力较大,会加快变法失败的步伐,A项正确;变法失败的根源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排除B项;材料没有表达反封建的坚定性,只是为了变法,排除C项;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排除D项。故选A项。
8.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能学习西方的思想和先进的科学技术,D项正确;训练新式军队有利用军事力量的发展,排除A项;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属于政治措施,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项;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9.A
【详解】依据题干“其中在体现地方改革的一篇文章中,有252条意见,认为不可行的有189条,认为可行的只有63条”,可见对于维新派人士的变法主张,反对者居多,由此表明维新变法面临的阻力因素很大,A项正确;1898年时中国社会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并没有发生变化,排除B项;洋务运动时期近代民用工业出现,排除C项;材料表明多数人对变法持反对意见,并不代表缺乏思想动员,排除D项。故选A项。
10.B
【详解】根据题干“他们(康有为和他的伙伴)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和所学知识可知,赫德这句话形象地指出了戊戌变法在实施过程中,维新派急于求成,不顾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政治环境,在短时间内推行了过多的改革措施,表现出了资产阶级维新派自身局限性,B项正确;严重触犯顽固派利益是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但题干中并未直接体现这一点,排除A项;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是戊戌变法失败的外部因素,但在材料中未提及,排除C项;仅仅依靠没实权的光绪皇帝是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材料所强调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详解】根据所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国民而起”,“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体现启发民智的重要性,说明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A项正确;戊戌变法借鉴了外国经验,说法错误,排除B项;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迁,这个说法和史实相违背,排除C项;戊戌变法并未广泛发动群众,排除D项。故选A项。
12.A
【详解】据材料“戊戌变法……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变法失败而消失,相反更加深入人心。”并结合所学可知,戊戌变法传播了西方思想,促进了思想启蒙,A项正确;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排除B项;材料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无关,排除C项;在近代史上,中国的社会性质并没有改变,一直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项。故选A项。
13.(1)历史事件: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影响: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背景: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和社会矛盾的激化。
(3)措施: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4)原因:维新运动只是少数人的运动,不接近广大的劳动群众,与广大劳动群众对立,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只依靠光绪皇帝下命令。影响: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它传播了西方的先进思想,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详解】(1)历史事件:材料一显示了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的变化,1849年农业税收入占比77%,而1885年工商杂税收入占比上升到51%。这种变化与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直接相关,这些战争迫使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增加了工商杂税收入。影响:根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现代化。
(2)背景:材料二中康有为提到的“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和“瓜分豆剖,渐露机芽”反映了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的严重民族危机,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迫在眉睫。同时,国内要求变法图强的呼声高涨,成为戊戌变法的背景。
(3)措施:根据所学,材料三中的变法措施中,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这些措施对封建势力的冲击最大,因为它们直接削弱了封建官僚体系和传统教育制度,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4)原因:根据材料“维新运动只是少数人的运动。他们不仅不接近广大的劳动群众,而且与广大劳动群众对立,维新运动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只依靠光绪这样一个无权无力的皇帝下命令,其失败是必然的。”可知,维新运动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主要依靠光绪皇帝的支持,而光绪皇帝本身权力有限,无法有效推行变法,导致变法失败。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传播了民主、科学等西方先进思想,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为后来的革命运动提供了思想准备。
14.(1)
项目一是洋务运动时期,其特点是官办学堂增多,多模仿西方近代学校制度,也培养军事与科技人才。
项目二十无限变法时期,其特点是民间开始兴办新式学堂;万木草堂成为维新变法培养人才和宣传理论的基地;朝廷开始建立近代学校系统。
(2)因素:时代变迁的影响;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人民的努力;政府的推动;思想解放的深入;救亡图存的探索。
(3)宗旨:培养人才(或造就人才)。重要意义: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魄;有利于在体育运动中培养平等自由等民主精神(或团结拼搏等团队精神);有利于向西方学习,与西方教育接轨;有利于推动近代(或新式)教育的发展(或有利于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项目一“19世纪60—80年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项目一是洋务运动时期。根据材料一项目一“主要是为科举考试培养人才的官学和书院,同时官办的洋务学堂增多”可知,洋务运动期间官办学堂增多;根据材料一项目一“60年代创办的广州同文馆开始就模仿西方近代学校制度”可知,洋务运动时期,多模仿西方近代学校制度;根据材料一项目一“80年代创办了广东水陆师学堂,为广东培养了大量军事和科技人才”可知,洋务运动时期重视培养军事与科技人才。根据材料一项目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项目二十戊戌变法时期。根据材料一项目二“广州教育逐步抛弃科举附庸的经史研究,民间开始兴办新式学堂”可知,戊戌变法时期,民间开始兴办新式学堂;根据材料一项目二“万木草堂成为维新变法培养人才和宣传理论的基地”可知,戊戌变法时期,万木草堂成为维新变法培养人才和宣传理论的基地;根据材料一项目二“朝廷将书院改为初等、中等和高等学堂,近代学校系统开始”可知,戊戌变法时期朝廷开始建立近代学校系统。
(2)因素:根据材料一项目一和项目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课在,近代中国教育受到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影响;从外因分析得出,西方文化影响;从内因分析得出,时代变迁的影响;中国人民的努力;政府的推动;思想解放的深入;救亡图存的探索。
(3)宗旨:根据材料二“盖学堂教育之宗旨,必以造就人才为指归”可知,“京师学堂教育”的宗旨是培养人才(或造就人才)。
意义:根据材料二“造就人才之方必严德育、体育而后为完备讲堂上所授学科……东西各国知其然也,故无不以体育一事为造就人才之基”可知,强调体育在教育中重要作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魄;有利于在体育运动中培养平等自由等民主精神(或团结拼搏等团队精神);有利于向西方学习,与西方教育接轨;有利于推动近代(或新式)教育的发展(或有利于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