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5】高中生物一轮复习专题训练: 认识细胞(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5】高中生物一轮复习专题训练: 认识细胞(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85.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9-18 08:51: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训练: 认识细胞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显微镜的使用,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塑料薄膜上用笔写下“9>6”,在显微镜视野中观察到的图像应是“9<6”
B.若使用目镜10×、物镜10×的镜头组合观察某细胞,则显微镜下该细胞表面积被放大100倍。
C.视野中有一异物,若移动装片和转动目镜后异物仍不动,则异物位于反光镜上
D.放大100倍时观察到视野被相连的64个细胞所充满,则放大400倍后视野中可观察到的细胞大约有16个
2.下列关于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及内容要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②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多样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③施莱登和施旺是细胞学说的建立者
④细胞学说认为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⑤列文虎克发现并命名了细胞
⑥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A.②③⑤ B.③④⑥ C.①⑤⑥ D.①③⑥
3.①②③④⑤是有关显微镜的几个操作步骤。下图所示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几何图形,要使图1转化成图2,所列ABCD四种操作顺序中,正确的应是( )
①转动粗准焦螺旋
②转动细准焦螺旋
③调节光圈
④转动转换器
⑤移动玻片
A.⑤-④-②-① B.④-③-①-② C.⑤-④-③-② D.④-⑤-①-②
4.下列关于显微镜的使用,说法错误的是( )
A.在透明纸上写上“p”字,则在显微镜的视野中看到一个“d”字
B.观察临时装片时,由低倍镜转换到高倍镜,视野亮度变亮,细胞数目增多
C.目镜选用10×,物镜选用40×,观察的物像被放大到400倍
D.当观察到的物像不清晰时,可以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
5.观察同一材料的同一部位时,高倍镜与低倍镜相比( )
A.物像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B.物像小,视野暗,看到的细胞数目少
C.物像大,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D.物像大,视野暗,看到的细胞数目少
6.有关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终建立了细胞学说
B.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是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C.德国科学家魏尔肖对细胞学说做出重要补充
D.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7.细胞学说建立于19世纪,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下列符合细胞学说的是( )
①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
②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③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④细胞分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大类
⑤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⑥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
A.①③⑤⑥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8.使用相同的目镜,但在两种不同的放大倍数下,所呈现的视野分别为甲和乙(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有几项正确( )
①若使用相同的光圈,则甲比乙亮
②图甲显示的是显微结构,图乙显示的是亚显微结构
③若玻片右移,则甲的物像会右移而乙的物像左移
④若在甲中看到的物像模糊,则改换成乙就可以看到清晰的物像
⑤在乙中观察应使用细准焦螺旋,并调整光圈
A.5项 B.2项 C.4项 D.3项
9.关于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高倍镜下观察时,用粗准焦螺旋调整焦距
B.高倍镜下无法观察到花生子叶中被染色的脂肪颗粒
C.由低倍镜转到高倍镜前,将待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
D.高倍镜下可以观察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
10.下列关于细胞学说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学说的诞生离不开显微镜
B.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C.细胞学说是关于当今所有生物基本单位的学说
D.“所有细胞都必定来自已经存在的活细胞”是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
11.下列关于使用显微镜观察组织切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大,每个细胞的物像越大
B.低倍镜下找到观察目标就可换成高倍镜,然后调节粗准焦螺旋至图像清晰为止
C.换用较长的物镜,看到的细胞数目减少,视野变暗
D.发现视野中有污点,移动载玻片,污点不动,说明污点在物镜上
12.下面有关细胞和细胞学说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施莱登与施旺运用了不完全归纳的方法得出了所有的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这一结论是不可靠的
B.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均有细胞膜、细胞质,且均以DNA作为遗传物质
C.细胞学说使动植物结构统一于细胞水平,有力地证明了生物之间存在亲缘关系
D.理论和科学实验的结合促进了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完善
13.细胞学说的主要建立者是施莱登和( )
A.胡克 B.施旺 C.达尔文 D.克里克
14.请把显微镜视野下的标本从下图中的A转为B其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
①调节平面镜使视野变暗
②调节凹面镜使视野明亮
③调节细准焦螺旋
④转动转换器
⑤调节粗准焦螺旋
⑥向左下方移动载玻片
A.①⑥④③ B.⑤⑥④③ C.⑥④①③ D.⑥④②③
15.显微镜的发明使人类打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历时一百多年的研究,建立了生物学的基石——细胞学说。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因此细胞内能进行一切生命活动
B.细胞学说利用完全归纳法总结出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
C.光学显微镜下能观察到病毒结构,通常都是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D.原核生物是单细胞生物,真核生物既有单细胞生物也有多细胞生物
16.下列有关普通光学显微镜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观察装片时,视野中一半清晰,一半模糊不清,原因是切片厚薄不均,导致透光不均匀
B.在塑料薄膜上用笔写下“9>6”,在显微镜视野中观察到的图像应是“9<6”
C.目镜长度与放大倍数呈正比,视野亮度与显微镜放大倍数呈反比
D.某一视野中充满64个细胞,若目镜不变,物镜放大4倍,则该视野可观察到约4个细胞
二、多选题
17.显微镜的发明使人类打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历时一百多年的研究,建立了生物学的基石——细胞学说。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因此细胞内能进行一切生命活动
B.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认为新细胞都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
C.光学显微镜下能观察到病毒结构,通常都是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D.原核生物是单细胞生物,真核生物既有单细胞生物也有多细胞生物
18.某同学在《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探究·实践活动过程中,用显微镜观察多种玻片标本,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①为目镜镜头,安装在镜筒的上方,先选择b镜头对光
B.图②是光学显微镜下的真核细胞局部图像,装片向左下方移动可将该细胞的核仁移至视野中央
C.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质流动时,图③中叶绿体随细胞质顺时针流动,实际上叶绿体逆时针流动
D.图④中100倍下视野中细胞为64个,则400倍下可看到4个细胞
19.下列有关光学显微镜使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观察切片时,先用低倍镜再换用高倍镜,其原因是低倍镜视野大,易找到目标
B.从低倍镜转到高倍镜时,需要使用物镜转换器
C.低倍镜下物像清晰,换高倍镜后视野变暗,可以调节细准焦螺旋使视野变亮
D.显微镜对光时,应让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20.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生物的细胞与组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用10X物镜观察水绵玻片时,其玻片与物镜的距离为0.5cm,若改用30X物镜观察时,则玻片与物
镜的距离应调整在1.5cm左右
B.观察向日葵叶片的保卫细胞,若将玻片标本向右方移动,则视野下保卫细胞向左方移动
C.若载玻片上有字“上”,则视野下改字呈现为“下”
D.由低倍镜换成高倍镜的过程中,只需要调细准焦螺旋
21.图1、图2是利用不同放大倍数的光学显微镜观察某种细胞时看到的图像。据图分析,若不换目镜,由图1切换到图2,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观察时,图1的物镜离玻片的距离比图2远
B.若切换后不调光,则图1的视野比图2暗
C.若图1的物镜是10×的,则图2的物镜应为40×的
D.若移动装片,视野中的细胞向左移,则实际上装片也向左移
三、判断题
22.使用高倍镜时,可以转动粗准焦螺旋进行调焦( )
23.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多样性( )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A、在塑料薄膜上用笔写下9>6,由于显微镜下呈现的是倒立的虚像,在显微镜视野中观察到的图像应是9<6(可以尝试在纸上写出来然后将其倒180度看),A正确;
B、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将长或宽放大,因此若使用目镜10×、物镜10×的镜头组合观察某细胞,则显微镜下该细胞直径被放大100倍,面积被放大了10000倍,B错误;
C、视野中有一异物,若移动装片和转动目镜后异物仍不动,则异物最可能位于物镜上,C错误;
D、放大100倍时观察到视野被相连的64个细胞所充满,则放大400倍后(面积被放大了16倍)视野中可观察到的细胞大约有64÷16=4(个),D错误。
故选A。
2.答案:D
解析: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这是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之一,①正确;②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②错误;③细胞学说主要是由施莱登和施旺建立,③正确;④细胞学说没有认为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④错误;⑤罗伯特 虎克发现并命名了细胞,⑤错误;⑥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新细胞通过分裂产生,⑥正确。综上所述,①③⑥正确,②④⑤错误。故选D。
3.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从图1转为图2是由低倍镜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由低倍镜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的步骤是:移动玻片标本使要观察的某一物像到达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选择高倍镜对准通光孔→调节光圈,换用较大光圈使视野较为明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所以①-⑤是利用显微镜观察时的几个操作步骤,在显微镜下要把视野里的图像从左图转为右图,正确的操作步骤⑤→④→③→②,切记使用高倍镜时,不能转动粗准焦螺旋。故C正确。
4.答案:B
解析:A、显微镜成像是倒立的虚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若载玻片上有p字母,则视野中呈现d字母,A正确;
B、由低倍镜转换到高倍镜,视野亮度变暗,视野中细胞数目减少,B错误;
C、显微镜放大倍数是指物镜放大倍数与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目镜选用10×,物镜选用40×,观察的物像被放大到400倍,C正确;
D、当观察到的物象不清晰时,可以转动细准焦螺旋调节物镜与标本之间的距离,使物象更清晰,D正确。
故选B。
5.答案:D
解析:高倍物镜的透镜小,曲度大,离玻片近,进入透镜的光线少,所以视野变暗;由低倍镜换成高倍镜后,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变大,因此观察到的物像与原物像相比物像变大,细胞数目少,综上所述,ABC错误,D正确。故选D。
6.答案:C
解析:A、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是细胞学说的创立者,A错误;B、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是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B错误;C、德国科学家魏尔肖的名言是“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他认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为细胞学说作了重要补充,C正确;D、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的统一性,而不是多样性,D错误。故选C。
7.答案:A
解析:①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①正确;②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这不是细胞学说的内容,②错误;③细胞学说指出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③正确;④细胞学说没有揭示细胞分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大类,④错误;⑤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⑤正确;⑥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⑥正确。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8.答案:B
解析:①显微镜使用相同的光圈,甲放大倍数小,可视范围大,也就是有光的面积比乙大,所以比较亮,①正确;②图甲与图乙都是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都属于显微结构,②错误;③若玻片右移,则甲的物像和乙的物像都会左移,③错误;④若在低倍镜看到的物像模糊,则改换成高倍镜仍不能看到清晰的物像,④错误;⑤在高倍镜中观察应使用细准焦螺旋,并调整光圈,但是不能使用粗准焦螺旋,⑤正确。综上所述①⑤正确,B正确,ACD错误。故选B。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显微镜的使用。粗准焦螺旋使显微镜的镜筒大幅度位移,而在高倍镜下观察时,镜筒不需要大幅度位移,因此应用细准焦螺旋调整焦距,A错误;脂肪的鉴定实验中用高倍显微镜可以观察到被染成橘黄色或红色的脂肪颗粒,B错误;在低倍镜下比高倍镜下更容易找到要观察的目标,换高倍镜前,需在低倍镜下将待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C正确;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属于亚显微结构,在电镜下才能观察到,D错误。
10.答案:C
解析:A、细胞学说的诞生离不开显微镜技术的进步,显微镜的发明帮助科学家观察到细胞,为细胞学说的建立奠定了基础,A正确;B、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组成,故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B正确;C、细胞学说不是关于当今所有生物基本单位的学说,如病毒也属于生物,但无细胞结构,C错误;D、德国的魏尔肖提出“所有的细胞都必定来自存在的活细胞”,是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D正确。故选C。
11.答案:C
解析:A、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每个细胞的物像越大,A错误;
B、换高倍物镜后,不能用粗准焦螺旋调焦,只能用细准焦螺旋调至物像最清晰,B错误;
C、换用较长的物镜,即换为高倍镜,看到的细胞数目减少,视野变暗,C正确;
D、发现视野中有污点,移动载玻片,污点不动,说明污点可能在物镜或目镜上,D错误。
故选C。
12.答案:A
解析:A、细胞学说的建立是理论思维和科学实验的结合,结论是可靠的,A错误;B、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均有细胞膜、细胞质,且均以DNA作为遗传物质,体现了细胞结构的统一性,B正确;C、细胞学说使动植物结构在细胞结构有相同的结构,所以统一于细胞水平,同时有力地证明了生物之间存在亲缘关系,C正确;D、细胞学说的建立是在众多前人观察和思维的启发下,通过理论和科学实验的结合提出的,D正确。故选A。
13.答案:B
解析:由分析可知,细胞学说主要由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建立,后来魏尔肖对细胞学说进行了补充,细胞学说指出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从而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4.答案:D
解析:据图A、图B分析可知,图A中气孔在视野的左边,图B中气孔比图A中的大,位于视野中央,因此由图A转为图B经过了低倍镜到高倍物镜的转换。低倍镜转换为高倍镜的操作步聚是:⑥向左下方移动载玻片→④转动转换器→②调节凹面镜使视野明亮→③调节细准焦螺旋,D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
15.答案:D
解析:A、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但并非所有的生命活动都能在细胞内进行,如多细胞生物的单个细胞只能完成部分生命活动,A错误;B、细胞学说利用不完全归纳法总结出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B错误;C、光学显微镜下不能观察到病毒结构,C错误;D、原核生物是单细胞生物,真核生物既有单细胞生物(如酵母菌等)也有多细胞生物(如动植物等),D正确。故选D。
16.答案:C
解析:A、观察装片时,视野中一半清晰,一半模糊不清,应该是由于切片厚薄不均,导致透光不均匀引起的,A正确;B、在塑料薄膜上用笔写下“9>6”,由于显微镜下的物象与实物之间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关系,因此,在显微镜视野中观察到的图象应是“9<6”,B正确;C、目镜长度与放大倍数呈反比,物镜的放大倍数与长度呈正比,视野亮度与显微镜放大倍数呈反比,C错误;D、某一视野中充满64个细胞,若目镜不变,物镜放大4倍,则再放大4倍后视野中可观察到的细胞大约有=64÷42=4个,D正确。故选C。
17.答案:ABC
解析: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单细胞生物的细胞内能进行一切生命活动,但多细胞生物的单个细胞只能完成部分生命活动,A错误;细胞学说主要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从而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B错误;光学显微镜下不能观察到病毒结构,C错误;原核生物是单细胞生物,真核生物既有单细胞生物(如酵母菌)也有多细胞生物(如动植物),D正确。
18.答案:ABC
解析:A、图①为物镜,物镜镜头安装在转换器上,对光应先选择低倍物镜a对光,A错误;
B、图②为低等植物细胞(含叶绿体和中心体)在电子显微下的部分亚显微结构,显微镜下观察到核仁位于右上方,实际位于左下方,因此,装片向右上方移动可将该细胞的核仁移至视野中央,B错误;
C、显微镜下呈左右颠倒,上下颠倒的像,图③中叶绿体随细胞质顺时针流动,实际上叶绿体仍是顺时针流动,C错误;
D、显微镜放大的是物体的长度或宽度,由题干信息可知,在100倍下视野中细胞为64个,则400倍下,该细胞的长度或宽度都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放大4倍,故此时视野中看见的细胞数目为64÷(4×4)=4个细胞,D正确。
故选ABC。
19.答案:ABD
解析:观察切片时,先用低倍镜再换用高倍镜,其原因是低倍镜视野大,易找到目标,A项正确;从低倍镜转到高倍镜时,必须转动转换器,B项正确;细准焦螺旋不能调节亮度,C项错误;显微镜对光时,应让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D项正确。
20.答案:BD
解析:A、物镜放大倍数越大,镜头越长,离玻片的距离越近,将10倍物镜改用30倍物镜观察时,则玻片与物镜的距离降低,小于0.5cm,A错误;B、高倍显微镜下观察的物像是倒像,物像移动的方向与玻片移动的方向相反,将玻片标本向右方移动,则视野物像向左方移动,B正确;C、高倍显微镜下观察的物像是倒像,不仅左右倒,而且上下倒,因此载玻片上有字“上”,则视野下该字呈现不是“下”,C错误;D、由低倍镜换成高倍镜的过程中,只需要调细准焦螺旋,D正确;故选BD。
21.答案:BD
解析:A、物镜的镜头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大,与玻片的距离也越近,反之则越远。图1是低倍镜,其物镜镜头比图2高倍镜要短,故图1的物镜离玻片的距离比图2远,A正确;B、若不调光,低倍镜下观察时的亮度比高倍镜亮度高,则图1的视野比图2亮,B错误;C、由图1观察可知,图1中有8个细胞,图2视野中细胞数是图1中的1/4,若图1的物镜是10×的,则图2的物镜应为40×的,C正确;D、根据显微镜的成像原理可知,视野中的物像是实物的倒像,所以视野中的细胞向左移,实际上装片是向右移,即视野中的细胞向左移,则实际上装片也向右移,D错误。
22.答案:×
解析:
23.答案:×
解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