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17 15:44: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定风波》教学设计
课题内容 定风波 课时安排 1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类型 阅读课
学情分析 学生欣赏古代诗歌,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原因大致有三个:一是缺少知识,包括古诗的体裁特征、常用表现手法、格律及相关文化背景等;二是欠缺经验,即长期欣赏诗歌所形成的语感的欠缺;三是缺乏能力,即理解、分析、评价的能力。本课难度不大,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诵,感受作者的激情,体会作品的思想,得到丰富感性认识,从而深化审美理解,增强审美能力。
教材分析 《定风波》为苏词名作,历来被人评为悠闲从容、旷达乐观。它不仅是苏轼的一首闲适词,更是一篇夫子自道之作。该词作于黄州谪所。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了作者任天而动、苦乐随缘、开朗达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描绘了一幅极传神的“东坡雨中行吟图”,表现了他处变不惊、笑对苍茫、“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潇洒气度,流露出悠游自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达观之思,揭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恬淡妙境,也是苏轼人生的真实写照。
教学目标 1.诵读本词的韵律,体味本词精美的语言。2.领会词中所表现的开朗、乐观的人生态度。3.学习苏轼开阔旷达的胸襟,明了面对人生中的坎坷起伏我们应有的心态。
教学重点 1.领会词中所表现的开朗、乐观的人生态度。2.学习苏轼开阔旷达的胸襟。
教学难点 明了面对人生中的坎坷起伏我们应有的心态。
教学方法 启发式、任务驱动法
学习方法 诵读法、练习法、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环节时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预习 课前作业:查找苏轼的相关知识。 搜集资料。 养成搜集、筛选信息和整理材料的习惯。
一、导入(5分钟) 多媒体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头曲。同学们,在这音乐声中,我们除了能回想起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还能想起写这首凭吊词的苏轼吗?苏轼的一生是怎样的呢?坎坷多磨难。苏轼自己曾写一首诗自嘲,精炼地概括了他坎坷的一生。自题金山画像苏轼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要问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多媒体展示)面对人生磨难,苏轼的心态如何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定风波》来了解吧。(多媒体课件展示:定风波) 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作者生平的资料。
二、感悟品读(20分钟) 1.教师范读《定风波》(或多媒体播放录音)。2.提问:听这首词,苏轼给你们的最大印象是什么? 总结。(多媒体展示:最大印象——沉着、豪迈、随遇而安、通达) 3.提问:上阕是怎样描写自然风雨的?(多媒体展示:穿林打叶——大、猛、急)4.说说哪些词最能体现苏轼面对眼前风雨的态度?去掉这些词读,再把这些词放回原句中读,说说通过这些词你看到了什么样的苏轼?①莫听、何妨、谁怕。②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在疾风骤雨中且缓行且吟啸,从容不迫,处之若常,从容潇洒的苏轼(多媒体展示)。5.如何理解“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轻”字?竹杖芒鞋诚然是轻的,轻巧、轻便,然而在雨中行路用它,拖泥带水的,比起骑马的便捷来又差远了。竹杖芒鞋,是步行所用,属于闲人的(百姓的),为身份比较卑微的人所用。马,则是官员或忙人的坐骑,是忙人所用的。赢在心态:作者此时被贬黄州,已经等同于一个农民。分明是“无官一身轻”的超旷、达观。6.怎样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指政治上的风风雨雨。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平生祸难——从时间上看,过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十年的贬谪生活,之后因乌台诗案,入狱103天;现在:被贬黄州,人生不自由;以后:预测不到的风雨更多,改贬汝州,后回朝,又外调到杭州,再回朝,又贬谪到颍州、惠州、儋州,再被召还,却死于途中。时间长达32年,被贬的地方之多达10个,无人能及,足可见他的心灵伤害之大(多媒体展示)。然而作者却用一个“任”字,随便,不怕,我可以像对待眼前风雨这样从容应对任何一场政治风雨。7.朗读指导。 “何妨——平生”,应该读得从容点,潇洒点,豁达点。豁达怎么读:不温不火,不骄不躁,这是节拍。调子呢?不扬不抑。 “竹杖芒鞋轻胜马”有点喜悦和豪迈在里面,可以调子略高点。能不能读成“大江东去”那种?语言风格不一样,这首词更随意、更朴拙点,豪放在骨子里,在不经意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如何读出无所畏惧、从容面对的积极态度?“谁怕?”要读出反问语气,读后稍作停顿;用平缓语气读“一蓑烟雨”后稍作停顿;“任平生”三字慢读且连而不断,其中“任”字重读。8.朗读指导。“料峭……微冷,相迎”应读出对人生阴晴圆缺、捉摸不定的复杂情绪…… 默读,并借助注释和译意读懂字句含义,疏通文意。 带问题诵读课文并与同学讨论问题。抽1-2名同学回答提问。诵读全文。揣摩语言、语调、停顿等朗读技巧对诗词的表意作用。 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三、探究(10分钟) 1.请朗读下阕。说说“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晴)’ (词眼) ”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提示:这句话的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其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多媒体展示:风雨:逆境、挫折、穷、失;晴:顺境、达、得。顺和逆,穷和通,在智者的心目中,都是无所谓的,都不在乎。)2.作者对待人生风雨的这种襟怀叫做什么?旷达(多媒体展示)。3.如果我们想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多媒体展示:归。上下阕合在一起便是全词思想情感的核心所在,那就是:作者不怕任何风雨,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一心渴望退隐,归去。)4.由此让你联想到谁?(多媒体展示:庄子《逍遥游》御风而行,泠然善者。一死生,齐彭殇。陶潜《归去来兮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5.苏轼和庄子、陶潜能画等号吗?(多媒体展示:不能,我特别赞赏这位同学联系背景生平来谈的做法。前面同学也已经说了,苏轼的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6.词人想归哪儿?(多媒体展示:归于心。不同于曹操的天下归心,而是自归于心。)小结全文:提到东坡为何不躲雨,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他从来就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归隐”,是因为没有必要。他不需要躲避官场,逃离尘嚣,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就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心灵的超脱! 设问:面对人生中的坎坷起伏我们应有怎样的心态?(多媒体展示: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的像他一样明亮豁达!) 小组讨论,探究并回答。 培养学生合作探讨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5分钟) 1.课堂作业:①原文的“雨”到底是什么意思?(既是自然风雨,又是政治风雨、人生风雨。)②诗中的“风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双关)2.课外作业:诵读苏轼另一首诗《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练习。
教学反思 通过品读和探究,帮助学生学会理性思辨,笑对人生挑战。
板书设计 印象:沉着、豪迈、随意而安、通达 一、上阕: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定风波 雨雨,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二、下阕:抒写作者对待人生风雨的旷达胸怀 风雨(政治和人生):逆境、挫折、穷、失 晴:顺境、达、得
旷达胸怀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