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第一次月考训练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第一次月考训练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91.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9-17 14:42: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
初中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第一次月考训练卷
一、单选题
1.2022年北京冬奥举世瞩目。下列冬奥会中的现象与化学变化有关的是
A.越野滑雪 B.引燃圣火
C.转动冰壶 D.短道滑冰
2.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糖溶于水 B.苹果腐烂 C.汽车爆胎 D.水蒸发
3.广东有许多传统手工技艺被列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下列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枫溪瓷烧制技艺
B.粤绣
C.广东剪纸
D.增城核雕
4.在探究胆矾(硫酸铜晶体)性质的实验中进行了以下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A.取少量胆矾
B.加热胆矾
C.加入蒸馏水
D.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5.某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烧杯的质量,天平平衡后的状态如图所示,该同学称量烧杯的实际质量为(  )
A.16.7g B.16.8g C.13.3g D.13.2g
二、多选题
6.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有关因果关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磷燃烧能产生大量的白烟,可以制作烟幕弹
B.钨的熔点高,被用来做灯泡里的灯丝
C.氧气能支持燃烧,可用作燃料
D.氮气不易溶于水,可用于食品包装袋内防腐
三、填空题
7.空气的成分按   计算,大约是氮气占   ,   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   ,以及其他气体和杂质。
8.2020年,新冠肺炎肆虑,许多场所均采用消毒液进行消杀。阻断了病毒传播。请结合图片及文本信息,分析下列各题,表达自己的观点。
①医用双氧水主要成分过氧化氢的化学式为   ,消毒时,产生的无色气泡是   ,使用这种消毒液的优点是   。
②可随身携带或随时喷洒的小剂量皮肤清毒液是   。喷洒该消毒液进行消毒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有   ,不能通过饮用或注射消毒液来预防新冠肺炎。
③新冠肺炎肆虐,更应爱护环境,垃圾分类是新时尚。请补齐图中废弃物与垃圾桶的连线。   
9.蜡烛是由石蜡和棉线组成的.
(1)石蜡放入水中,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密度   (填“大”或“小”).
(2)点燃蜡烛在其燃烧过程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3)取一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可观察到两端变黑,中间无明显变化.说明火焰的   (填“外焰”“内焰”或“焰心”)部分温度最高.
(4)轻轻一吹即可使蜡烛熄灭,原因是   (填序号).
A.降低石蜡的着火点 B.隔绝了空气 C.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以下
10.在实验室使用药品时,要做到“三不原则”是   、   、   。
11.请为下列实验操作选取仪器(填写相应的序号):
①镊子、②烧杯、③试管、④胶头滴管、⑤药匙、⑥燃烧匙、⑦坩埚钳、⑧10mL量筒⑨50mL量筒
取用粉末状的固体用   
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用   
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是   
取8mL的液体用   
四、选择填充题
12.下列仪器中,能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的是   .
A.集气瓶 B.烧杯 C.燃烧匙 D.   .
13.下列仪器能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是    
A.试管  B.集气瓶   C.量筒       D.   
五、计算题
14.一名初三学生呼吸时,每天需从空气中得到5升氧气,则他一个月(按30天计算)可呼吸多少升空气?
六、综合题
15.选择仪器下方的字母填写在相应横线上.
(1)用来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仪器是   ;
(2)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   ;
(3)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是   ;
(4)排水集气法会用到的仪器是   ;
(5)量取液体时,需要用   ;
(6)少量溶液相互发生反应时,需要用   .
16.根据下列现象证明空气中存在着某种物质,请将物质的名称或符号写在题后空格内:
(1)小白鼠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可存活一段时间,证明空气中含有   
(2)石灰水长期露置在空气中,瓶壁会出现白色固体物质,说明空气中含有   .
(3)以空气为原料,可生产硝酸和氮肥,说明空气中含有   .
17.图1是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装置图。
(1)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
(2)实验过程:夹紧弹簧夹,在空气中点燃红磷,并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塞进橡胶塞,可以观察到    的现象。待火焰熄灭,装置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到    。
(3)实验结论:   。
(4)集气瓶中剩余的气体主要为    ,该气体在实验中体现出的性质有    (写出一条即可)。
(5)若某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则造成实验误差的可能原因是    ,   。
(6)利用图2中的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实验过程中装置内的压强、温度和氧气浓度,得到3条曲线,变化趋势如图3所示。
X曲线表示    (选填“温度”或“氧气浓度”)变化趋势。压强曲线中,BC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    ,CD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    。
七、推断题
18.氧气能与很多物质发生反应,小明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整理部分反应条件已略去。
(1)写出下列各物质的名称:X   ,黑色固体Y   ,Z   。
(2)描述反应①的实验现象   。
(3)若反应②是化合反应,请写出其文字表达式   。
(4)在实验室进行反应③的实验时,需要注意   (写出一项)。
(5)反应①-④中,现象是产生大量白烟的是   (填序号)。
八、科普阅读题
19.阅读科普文章:同防金属—镁。回答下列问题:
镁(Mg)是一种年轻的金属,1808年英国化学家戴维用电解法最早制得少量的镁。
镁呈银白色,熔点为649℃,质轻、密度为1.74g/cm3.镁的化学性质活泼,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镁在氮气中燃烧生成氮化镁,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碳和氧化镁。工业上主要利用电解熔融的氯化镁制取金属镁,同时生成氯气。烟花和照明弹里都含有镁粉,是利用了镁在空气中燃烧能发岀耀眼的白光,金属镁与战争有着密切的关系除照明弹里有镁粉外,燃烧弹里也装有镁粉。每架飞机的外表,是用耗费近半吨镁的铝镁合金制成的。世界上镁产量最高的年份,往往就是发生战争的年份。因此,镁产量就成了战争的晴雨表和指示剂,人们常把镁称为“国防金属”。
(1)上述材料中描述镁的物理性质有   (填一点即可)。
(2)在化学反应中,镁原子容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的镁离子符号是   。
(3)写出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符号表达式   。
(4)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不能用镁代替红磷,其原因是   。
(5)写出镁的一条用途   。
九、流程题
20.空气中氮气的含量最多,氮气在高温、高能量条件下可与某些物质发生反应。下图是以空气和其他必要的原料合成氮肥(NH4NO3)的工业流程。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中发生的是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2)写出步骤③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3)上述化学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有   个。
(4)下图是化肥硝酸铵包装袋上的部分说明:硝酸铵应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填字母)。
A.易溶于水 B.有挥发性 C.受热易分解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2.【答案】B
【解析】【解答】A. 糖溶于水,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B. 苹果腐烂,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符合题意;
C. 汽车爆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D. 水蒸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变化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变化时都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3.【答案】A
【解析】【解答】A、枫溪瓷烧制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A选项符合题意;
B、粤绣制作过程中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选项不符合题意;
C、剪纸过程中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选项不符合题意;
D、核雕制作过程中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据此进行分析。
4.【答案】D
5.【答案】C
【解析】【解答】托盘天平称量物质时,要做到“左物右码”,这样称量的物质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因为题中物质和砝码防止颠倒;故物质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质量=15g-1.7g=13.3g,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托盘天平的游码质量永远加在右盘上,进行分析。
6.【答案】C,D
7.【答案】体积;78%;氧气/O2;0.03%
【解析】【解答】 空气中各成分及体积分数为: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水蒸气和杂质:0.03%。
【分析】根据空气的成分分析,空气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水蒸气和杂质:0.03%。
8.【答案】H2O2;氧气;无污染(或安全);医用酒精;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解析】【解答】①过氧化氢的化学式为H2O2,故填H2O2;
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消毒时,产生的无色气泡是氧气,故填氧气;
消毒时过氧化氢在生物酶的作用下分解为水和氧气,安全、无污染,故填无污染(或安全)。②随身携带或随时喷洒的小剂量皮肤清毒液是医用酒精,故填以用酒精;
喷洒该消毒液进行消毒的过程中发生的既有物理变化(酒精挥发等),又有化学变化(杀菌消毒),故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③鱼刺、菜叶属于厨余垃圾,空矿泉水瓶属于可回收垃圾,故填画为

【分析】 ① 根据过氧化氢分解会生成氧气分析
根据题中给出的物质的性质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9.【答案】小;蜡烛熔化;外焰;C
【解析】【解答】(1)根据石蜡放入水中,石蜡浮于水面,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
(2)点燃蜡烛时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点燃蜡烛后蜡烛会熔化,即由固态变为液态,但组成没有变化,也就是说没有新物质生成,该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3)取一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可观察到两端变黑,中间无明显变化,根据火柴梗的两端部分最先变黑,可以说明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
(4)吹蜡烛的过程中空气流动加快,燃烧放出的热量迅速散失而使温度低于蜡烛的着火点,燃着的蜡烛立即熄灭,即C选项合理.
故选C.
【分析】本题主要测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对石蜡的性质的了解,解答时注意联系题中信息正确分析实验现象.
10.【答案】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不能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解析】【解答】在实验室使用药品时,要做到的“三不原则”就是安全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不能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分析】根据实验室药品取用原则分析
11.【答案】⑤;⑥;③;④⑧
【解析】【解答】解:(1)取用粉末状药品选用药匙,取用块状药品要用镊子,故答案为:⑤.(2)做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将硫放于燃烧匙中进行,故答案为:⑥;(3)可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坩埚、燃烧匙,其中的玻璃仪器是试管,故答案为:③;(4)量筒量取液体时,尽量选取一次量取全部液体的最小规格的量筒,所以量取8mL的水应选10mL量筒,且用到胶头滴管,故答案为:④⑧.
【分析】(1)根据固体药品的取用方法进行分析;(2)做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将硫放于燃烧匙中进行;(3)根据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是试管进行分析(4)根据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用量筒,选取量筒时依据‘一次接近’的原则进行分析.
12.【答案】C;试管
【解析】【解答】解:A、集气瓶不能用来加热,故错误;
B、烧杯加热时需要垫上石棉网,故错误;
C、燃烧匙可以用来直接加热,故正确;
D、试管能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
故答案是:C;试管.
【分析】可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的仪器有:坩埚、燃烧匙、试管、蒸发皿.
13.【答案】A;燃烧匙
【解析】【解答】解:A、试管能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故A正确;
B、集气瓶不能用来加热,故B错误;
C、量筒不能用来加热,故C错误;
故选A.
D、燃烧匙等都能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
【分析】可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的仪器有:坩埚、燃烧匙、试管、蒸发皿.
14.【答案】空气按体积分数计算,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21%,故一个月(按30天计算)需空气的体积为:5 升÷21%×30=714.3升.
【解析】【分析】熟记空气中各成分及体积分数,并能灵活运用是解题的关键.
15.【答案】(1)f
(2)d
(3)g
(4)h
(5)c
(6)d
【解析】【解答】根据所学知识知,(1)用来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仪器是滴管;(2)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3)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是酒精灯;(4)排水集气法会用到的仪器是水槽;(5)量取液体时,需要用量筒;(6)少量溶液相互发生反应时,需要用试管。
故答案为:(1)f(2)d(3)g(4)h(5)c(6)d
【分析】根据常用仪器的名称及用途进行解答
16.【答案】(1)O2(氧气)
(2)CO2(二氧化碳)
(3)N2(氮气)
【解析】【解答】解:(1)小白鼠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内可存活一段时间,说明小白鼠能进行呼吸,呼吸需要氧气,所以说明空气中含有O2(氧气);(2)石灰水长期露置在空气中,瓶壁会出现白色固体物质,是氢氧化钙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的缘故,说明空气中含有CO2(二氧化碳);(3)空气可以用于制氮肥,必须含有氮元素,而空气中的成分中只有氮气中含有氮元素,所以说明空气中含有N2(氮气).
故答案为:(1)O2(氧气);(2)CO2(二氧化碳);(3)N2(氮气).
【分析】根据空气中各成分的特点和性质来回答本题,能出现题目中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根据现象考虑该物质是空气中什么成分.
17.【答案】(1)燃烧匙
(2)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烧杯中的水沿导管流入集气瓶,进入的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或水面上升至刻度1处)
(3)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4)氮气或N2;难溶于水(或化学性质不活泼)
(5)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或装置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6)温度;红磷燃烧放热导致气压增大幅度大于氧气消耗导致气压减小的幅度;红磷燃烧氧气,且温度降低。
【解析】【解答】(1)①的名称是:燃烧匙;
(2)红磷燃烧的现象是: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装置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倒流进集气瓶内,流入的水的体积约为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1/5;
(3)实验可得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4)集气瓶中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该实验体现氮气难溶于水,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
(5)若测定结果偏小,可能的原因是: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等装置冷却就打开弹簧夹;
(6)X曲线表示温度变化趋势,因为红磷燃烧放出热量;压强曲线中,BC段压强变大的原因是:红磷燃烧放出热量,导致集气瓶内气压增大;CD段气压减小的原因是:红磷燃烧消耗氧气且温度降低,瓶内气压减小。
【分析】(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分析;
(2)根据红磷燃烧的现象,待装置冷却后打开弹簧夹的现象分析;
(3)根据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分析;
(4)根据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分析;
(5)根据测定结果偏小的原因分析;
(6)根据图像分析。
18.【答案】(1)二氧化硫;碳;四氧化三铁
(2)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3)
(4)在集气瓶内事先注入少量水或细沙
(5)④
【解析】【解答】(1)硫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硫,所以X是二氧化硫;黑色的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所以Y是二氧化碳;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所以Z是四氧化三铁;故答案为:二氧化硫、碳、四氧化三铁;
(2)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答案为: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
(3)反映②是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其文字表达式为: ,故答案为: ;
(4)进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要注意在集气瓶底部铺一层细沙或预留少量的水以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集气瓶底,故答案为:在集气瓶内事先注入少量水或细沙;
(5)①-④的实验中,只有磷在氧气中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白烟,同时放出热量,故答案为:④;
【分析】根据硫、碳、铁、磷燃烧时的实验现象、实验时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解答。
(1)根据分析可知X是二氧化硫;黑色固体Y是碳;Z是四氧化三铁;
(2)反应①即硫在氧气中燃烧,现象是 :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3)反应②是化合反应说明是碳和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文字表达式是:;
(4)在实验室进行反应③即铁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为防止溅落的熔化物使集气瓶受热不均而炸裂,因此:在集气瓶内事先注入少量水或细沙;
(5)反应①-④中,现象是产生大量白烟的是磷和氧气点燃生成五氧化二磷,故选:④。
19.【答案】(1)银白色或质轻等
(2)失去;Mg2+
(3)
(4)因为Mg能与空气中CO2、N2发生反应
(5)燃烧弹或照明弹
【解析】【解答】(1)镁呈银白色,熔点为649℃,质轻、密度为1.74g/cm3。这些叙述为镁的物理性质。故填:银白色
(2)镁原子最外层2个电子,易失去,形成镁离子的符号为 。故填:失去、
(3)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碳和氧化镁。故填:
(4)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不能用镁代替红磷,是因为Mg能与空气中CO2、N2发生反应。故填:Mg能与空气中CO2、N2发生反应
(5)烟花和照明弹里都含有镁粉,是利用了镁在空气中燃烧能发岀耀眼的白光,金属镁与战争有着密切的关系除照明弹里有镁粉外,燃烧弹里也装有镁粉。故填:燃烧弹
【分析】(1)根据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分析
(2)根据金属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进行分析
(3)根据镁和二氧化碳点燃生成碳和氧化镁分析
(4)根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进行分析
20.【答案】(1)物理
(2)
(3)3
(4)C
【解析】【解答】(1)工业上根据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常采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来分离氮气和氧气,该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物理变化;(2)根据反应的流程图可知,反应3是氨气和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和水: ;(3)化合反应的特点是多变一,故该流程中化合反应有氮气和氢气反应生成氨气,一氧化氮、水和氧气反应生成硝酸,硝酸与氨气反应生成硝酸铵3个;(4)保存硝酸铵时要密封、防潮、防晒、隔绝热源,故可知硝酸铵的性质有易于水,受热易分解;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根据化合反应的定义进行分析。根据标签中所给物质的注意事项分析。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