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0课谈创造性思维训练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模(mú)式 恭(ɡōnɡ)喜 不言而喻(yù)
B.汲(xí)取 推敲(qiāo) 根深蒂(dì)固
C.曲(qǔ)线 创(chuànɡ)意 孜(zhī)孜不倦
D.压榨(zhà) 渊博(bó) 锲(qiè)而不舍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思维 选择 头脑 麻烦
B.探求 放弃 路径 插花
C.创意 组合 精通 缺乏
D.游戏 乒乓 灵感 关健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银杏树根深蒂固,抗风力很强,是扩大绿化面积、治理环境的优良树种。
B.他就像一个有无限动力的发动机一样,孜孜不倦地学习到深夜。
C.去学校读书,不仅要学习文化,而且要学习做人,这是不言而喻的事。
D.我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这道数学难题。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五位战士的壮举,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被人民群众誉为“狼牙山五壮士”。
B.他把自己的创意高高兴兴地拿出来分享,虽有受到“攻击”的心理准备,但更渴望赢得大家的赞赏。
C.为了有效防止流感病毒的泛滥和滋生,我们应做到勤洗手,常通风,注意个人卫生。
D.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宝贵的生命换来的。
5、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B.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曰的生机吗 我问自己。
C.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
D.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
6.将下面的句子连成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②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③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④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力。
A.③④②① B.①②③④
C.②④③① D.③②④①
7.下列材料不属于事实论据的一项是( )
A.谷登堡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机械。
B.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
C.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
8.下列各项中,对课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只用了道理论证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B.开篇提出“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然后进行论证。
C.为了论述运用知识才是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作者列举了谷登堡和罗兰·布歇内尔的事例。
D.不是每一个人都有“非凡的灵感”,并非任何人都有创造力。
9、下面是一个漫画故事的内容,请你根据本文的中心论点,再用最简洁的语言,说明下面的故事能作为论据证明什么中心论点?你有何感想?
曾看到一组漫画:一群人,每个人背着一个超过身高的硕大“十字架”在埋头赶路,他们走得非常辛苦。在这些人当中,有一个人开始动脑筋了。他趁人不备,用锯子把“十字架”的末端锯下去了一截。显然,他明显轻松了许多。很快,他就走到队伍的前面去了。在某方面尝到了甜头儿的人,会一次次地萌生以同样方式追求甜头的心思。这个人也不例外。他再次拿出锯子,把十字架的末端又锯去了一截。很快,更备感轻松,他得意地哼起了小曲。突然,面前出现了一道深谷。背着十字架赶路的人们纷纷把长长的“十字架”搭在深谷的两边,想不到,刚才还拖累人的“十字架”,立刻化作了通向彼岸的桥梁。那么多人,轻松愉快地从“十字架”上通过;而那位喜欢取巧的人,却永远被留在了深谷这边……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可以说,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6分钟之后,也可能在6个月之后,或者6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我对此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力。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谷登堡。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机械。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谷登堡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给几个硬币打制器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它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10.选文第三段中的“这种情况”指的是( )
A.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
B.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
C.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
D.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11.下列不属于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的一项是( )
A.有渊博的知识
B.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C.有天才般的智慧和灵感
D.有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12.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一段提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的观点,因此不放弃探求非常重要。
B.选文第二段的问句,既引发读者思考,又起到过渡的作用。
C.选文中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只要有知识就会有创造力。
D.选文列举事例,证明了发挥创造力的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拙是大巧
张 勇
“大巧若拙”这种说法,很多人常挂在嘴边,可惜,人们却并不一定从心底认可,并付诸实践。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著名画家刘海粟先生,一直侧重于油画教学,很少画国画,后在吴昌硕先生的鼓励下,才开始认真研习中国画。
1924年,刘海粟创作了国画《言子墓》送去向老人请教。老人拿过画后,“眯起眼睛,将画从上到下看了几个来回”,刘海粟心下不安,懊悔不该将拙作拿来麻烦先生。不想,老人看过画,认真地对刘海粟说:“很好,一点也不落俗套!”并题字云:“吴中文学传千古,海色天光拜墓门。云水高寒,天风瑟瑟,海粟画此,有神助也!”刘海粟听了褒奖,更觉不安,谦虚地说:“我不会画国画,竹子的层次就没有处理好!”吴昌硕老人说:“这张画好就好在你不会画。许多人画不好,就因为太会画,总是套用陈法,熟到媚俗的程度。”
太会画,反而沦为油滑;不会画,反而别出新意。人们在求学问艺的过程中,总难免追求一些炫目、华丽的技巧,殊不知,正是这些纷繁复杂、过多过度的技巧,层层包裹,淹没了精神、实质和内容。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还在于朴素自然、真情实感与鲜明独特的个性。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曾在重庆八中作过一次演讲,演讲结束后,在应邀为重庆中学生题词时,他写下了四个字:宁拙毋巧。这里的“拙”,不是笨拙、愚拙,而是脚踏实地之意;这里的“巧”,不是灵巧、精巧,而是虚浮不实之意。杨教授是在告诉中学生,不论是在现在的学习中,还是在将来的工作中,都必须去虚假,戒浮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
1926年,一天下午,“开明书店”的老板章锡琛先生,请茅盾、郑振铎、夏丏尊和周予同等人吃饭。酒至半酣,听说茅盾能背诵《红楼梦》,章锡琛就请他当场背诵,茅盾欣然应允。郑振铎翻开《红楼梦》,随意点了一个回目,茅盾就背诵起来,背了半个多小时,一字不差。
背诵,既费时间又费精力,显然是一种“拙”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是这种“拙”方法,为他打牢了扎实的功底。后来,无论是写小说还是搞研究,他游刃有余,终成大家。
南京大学的闵乃本教授带领课题组,从1986年开始从事介电体超晶格研究,当时,这是一个冷门学科,但他们耐得住寂寞,一研究就是十九年,直到2005年,才取得突出成果。人生没有几个十九年,为了一项研究,坚持十九年不放弃,真可谓“拙”劲十足。但是,如果没有这种“拙”劲,这一成果就不可能荣获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冷门学科就不会发展成为热门领域,他们也就不可能成为这一领域的世界领跑者。
一次,苏格拉底要求学生把手臂尽量往前甩,再尽量往后甩,每天甩臂三百下。学生认为这么简单的事人人都能做到。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起谁坚持了这项运动,有九成多学生举起了手。两个月后,他再提问,坚持下来的只有八成。一年后,他又问及,只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这个学生便是后来同样著名的柏拉图。“坚持”当然不等于智慧,但却是成为智者的前提条件。苏格拉底的伟大在于,他把脚踏实地的“坚持”看作智慧的一部分,而不鼓励那种投机取巧的“小聪明”。
《菜根谭》中有这样一句话:“文以拙进,道以拙成,一拙字有无限意味。”古往今来,凡有所造诣的大家,皆“由拙入工”,“由工返拙”,千锤百炼得其精髓,历尽沧桑返璞归真。仔细回味,原来,拙,是最大的巧。 ——摘自《河北日报》(2015年11月27日)
13.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4.联系全文,在第⑥段横线上添加恰当的议论句。
15.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请你对“拙”的真正含义做一下解释。
16.有人建议将第⑧段删去,你认为好不好,原因是什么?
17.请简要分析本文的最后一自然段的作用?
(三)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问题。
论 言 谈
【英】培根
有些人的讲话,只图博得机敏的虚名,却并不关心对真理的讨论。仿佛语言形式比思想实质还有价值。有些人津津乐道于某种陈词滥调,而其意态却盛气凌人。这种人一经识破,就难免成为笑柄。
真正精于谈话艺术者,是善于引导话题的人。同时又是那种善于使无意义的谈话转变方向者。这种人可算作社交谈话中的指挥师。单调无聊的谈话会令人生厌,因此,善于言谈者心善幽默。但这种幽默,并不意味着对一切事物都可以拿来打趣。例如关于宗教、政治、伟人以及别人的令人同情的苦恼,等等,决不应用作话题加以取笑。在有的人看来,如果说话不够刻薄,便不足以显示自己聪明,其实这种习性应该加以根绝。
谈话中善于提问,必能多有受益。而所提问题,如果又恰是被问者的特长,那就比直接恭维他还有利。这不仅能使听者获得教益,也能使被请教者感到愉快。但提问应当掌握好分寸,以免使询问变成盘问,使被问者难堪。作为客厅中的主人,应当使在座的每个人都分享发表意见的机会,以免有人产生被冷落之感。遇到有人独占谈局,主人就应当设法将话题转移。还要记住,善于保持沉默也是谈话的一种艺术。因为如果你对于你有所了解的话题不动声色,那么下次遇到你所不懂得的话题,你保持沉默,人们也不会以为你无知。
关于自己个人的话题应尽量少讲,至少不要讲得不得当。我有个朋友,他总用这样的话讽刺一个自吹自擂的人,说:“此公真聪明,因为他居然对自己无所不知。”人只有在这样一种形式下宣扬自己,才可以不招致反感。这就是以赞扬他人优点的形式来衬托自己的优点。谈话的范围应当广泛,好像一片原野,每个人行走其中都能左右逢源。而不要成为一条单行道,只能容纳自己一个人。
谈话时切不可出口伤人。我有两位贵族朋友,其中一位豪爽好客,就是喜欢骂人。于是另一位便经常这样许多询问那些参加过他家宴会的人,“请说实话,这次席上难道没有人挨骂吗?”等客人谈完,这位贵族就微笑着说:“我早猜到他那嘴,能使一切好菜改变味道。”关于谈话的艺术还应当了解:温和的语言其力量胜过雄辩。不善答问者是笨拙的,但没有原则的诡辩却是轻浮的。讲话绕弯子太多令人厌烦,但过于直截了当又会显得唐突。能掌握此分寸的人,才算精通了谈话的艺术。
(选自《培根随笔》有删改)
18.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含标点10个字以内)
19.作者认为与人交谈应注意避免哪些错误?请写出5点。(每点含标点限5-20字以内)范围内
20.请你写一个生活中的事例作出文中划线句子表达的观点的论据。(含标点10个字以内)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闲是福气,无聊却是痛苦
周国平
叔本华把无聊看作欲望满足之后的一种无欲望状态,可说是知其一不知其二。完全无欲望是一种恬静状态,无聊却包含着不安的成分。人之所以无聊不是因为无欲望,而是因为不能忍受这无欲望的状态,因而渴望有欲望。
无聊的前提是闲。一般来说,只要人类在求温饱之余还有精力,无聊的可能性就存在了。席勒用剩余精力解释美感的发生。其实,人类特有的一切好东西坏东西,其发生盖赖于此,无聊也不例外。
所谓闲,是指没有非做不可的事,遂可以自由支配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闲的可贵就在于此。闲了未必无聊,闲着没事干才会无聊。有了自由支配的时间,却找不到兴趣所在,或者做不成感兴趣的事,剩余精力茫茫然无所寄托,这种滋味就叫无聊。
闲是福气,无聊却是痛苦。在自由状态下,多半可以找到法子排遣无聊。排遣的方式因人而异,最能见出一个人的性情。愈浅薄的人,其无聊愈容易排遣,现成的法子有的是。“不有博弈者乎 ”如今更好办,不有电视机和互联网乎 面对屏幕一坐几个钟点,天天坐到头昏脑胀然后上床去,差不多是现代人最常见的消磨闲暇的方式——或者说,糟踏闲暇的方式。
时间就是生命。奇怪的是,人人都爱惜生命,不愿其速逝,却害怕时间,唯恐其停滞。我们好歹要做点什么事来打发时间,一旦无所事事,时间就仿佛在我们面前停住了。我们面对这脱去事件外衣的赤裸裸的时间,发现它原来空无所有,心中隐约对生命的实质也起了恐慌。无聊的可怕也许就在于此,所以要加以排遣。
人生中有些时候,我们会感觉到一种无可排遣的无聊。我们心不在焉,百事无心,觉得做什么都没意思。并不是疲倦了,因为我们有精力,只是茫无出路。并不是看透了,因为我们有欲望,只是空无对象。这种心境无端而来,无端而去,昙花一现,却是一种直接暴露人生根底的深邃的无聊。
当一个人无所事事而直接面对自己时,便会感到无聊。在通常情况下,我们仍会找些事做,尽快逃脱这种境遇。但是,也有无可逃脱的时候,我就是百事无心,不想见任何人,不想做任何事。
自我似乎喜欢捉迷藏,如同蒙田所说:“我找我的时候找不着;我找着我由于偶然的邂逅比由于有意的搜寻多。”无聊正是与自我邂逅的一个契机。这个自我,摆脱了一切社会的身份和关系,来自虚无,归于虚无。难怪我们和它相遇时,不能直面相视太久,便要匆匆逃离。可是,让我多坚持一会儿吧,我相信这个可怕的自我一定会教给我许多人生的真理。
2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22.文章花了一定的笔墨写“闲”,这对阐述“无聊”有什么作用?
23.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最后一段中划线句的含义。
三、写作
24.课文中的事实论据言简意赅。请调动你的知识积累,为“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的观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100字左右)
答案
D 2.D 3,A 4.D 5.C 6.C 7.C 8.C
9、证明的中心论点:“弄”巧成拙;小聪明必然毁掉自己。
感想:凡是认定为正确的事情,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做下去,不能投机取巧,否则会中途而废。
10、B 11.C 12.C
13. 拙是大巧。
14. 示例:但是,茅盾凭借这种“拙”的读书方法,打下了扎实的文学功底,为他成为文学大家奠定了基础。
15.真正的“拙”就是:第一、脚踏实地的去行动;第二,坚持不懈地去行动。
16. 示例一:好。作者在文中已经列举了画家刘海粟,科学家杨振宁、闵乃本,文学家茅盾等人的事例,论据已经很充分,删去后,选文相对完整,且行文变得简洁。
示例二:不好。本段列举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事例,使得论据涉及古今中外,画家、科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兼备,从而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17. 从内容上讲,本段引用了《菜根谭》上的语言,再一次重申文章的中心论点:拙是大巧;从结构上讲,照应了文章的题目和开头,同时又是对全文的总结。
18. 与人交谈要讲究艺术。
19.(1)说的是陈词滥调,意态却盛气凌人,(2)拿宗教、政治、伟人及别人的苦恼加以取笑。(说话刻薄)(3)询问交成盘问,使被问者难堪。(4)自吹自擂(5)出口伤人(6)讲话太绕弯子(7)讲话太直接(8)独占谈局(9)无原则的诡辩
20.示例1:央视著名主持人毕福剑在一个朋友饭局中拿毛泽东及其政治开玩笑,视频流出后引发广泛争议而被停职。示例2:新加坡一名16岁少年因在网上发布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去世的虚假消息而被捕并被判入狱1年。,示例3:法国《查理周刊》因刊载讽刺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画,2015年1月遭极难分子袭击,12名包括主编在内的工作人员遇难示例4:掌别人的残疾来取笑,会招来众怒和抨击。
21.首先,由叔本华对“无聊”的看法引出对“无聊”的本质特征及其产生原因的探讨;接着,通过从无聊需要排遣却又无法排遣的角度来论述无聊是痛苦;最后,希望人们直面无聊,认识自我和人生。(第二层也可以分为两层来表述:接着,论述人们排遣无聊的方式及原因;然后,阐述无聊无法排遣的痛苦。)
22.(1)“闲”是无聊产生的前提,以此揭示“无聊”产生的原因。(2)通过区别“闲”与“无聊”来揭示无聊的本质特征。(3)以“闲是福气”来衬托无聊带给人的痛苦。
23.无聊让人感到空无所有,对生命本质产生恐慌。但无聊可以让人们领悟人生的真理。希望人们直面无聊,体悟人生。
24、示例:有一次,伽利略在大教堂祈祷的时候,教堂顶上悬挂的一盏油灯的挂灯链条不断晃动的声音打扰了他,引起了他的思考,他觉得链条的节奏似乎是有规律的。因此,他立刻回家进行了反复的实验,最后发现了钟摆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