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含解析) 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含解析) 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17 16:45:15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6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24·开封高一检测)1943年,好莱坞拍摄反映苏联的电影,如《出使莫斯科》《光荣的日子》等;1948年,拍摄反映苏联的电影,如《铁幕背后》《红色威胁》等。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文明的交流不可阻挡
B.美苏由盟友走向对抗
C.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D.美苏关系日趋缓和
【解析】选B。由材料“《出使莫斯科》《光荣的日子》”“《铁幕背后》《红色威胁》”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光荣的日子》《出使莫斯科》等体现出美苏盟友关系,1948年《铁幕背后》《红色威胁》则反映出美苏冷战对抗,故选B;材料变化反映了美苏由盟友走向对抗,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947年冷战正式开始,排除C;材料显示美苏关系日趋紧张,排除D。
2.(2024·广州高一检测)1956年6月,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发表演说称“否决权的存在已让联合国无法有效地维护世界和平,因此美国在过去10年里同美洲、欧洲和亚洲的共42个国家签订了同盟条约”。这反映了美国(  )
A.坚持大国一致原则
B.推动了多极力量的增长
C.谋求世界霸权地位
D.分化了西方资本主义阵营
【解析】选C。美国认为联合国安理会中的大国一致原则阻碍了美国称霸世界的步伐,因此美国通过签订同盟条约的方式来谋求世界霸权地位,C正确;据材料“否决权的存在已让联合国无法有效地维护世界和平”可知,美国认为联合国安理会中的大国一致原则阻碍了美国称霸世界的步伐,不是坚持大国一致原则,排除A;材料体现的是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企图,未体现多极力量,排除B;此时美国没有分化西方资本主义阵营,排除D。
3.1955年,美日达成协议美国同意将价值8 500万美元的农产品出口到日本,日本不需动用宝贵的外汇或美元结算来购买,只需以日元支付给美国。美国这一做法(  )
A.受冷战思维的影响
B.旨在缓解日本粮食危机
C.执行了马歇尔计划
D.瓦解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解析】选A。据题干时间“1955年”可知,题干所述史实发生在冷战时期,据题干内容可知,美国的做法是在对日本进行粮食援助(“只需以日元支付给美国”),据此可知,美国的这一做法是以援助为名拉拢日本以对抗中国,体现出其受冷战思维的影响,故选A;缓解日本粮食危机仅是美国的表面目的,而不是其真实想法,排除B;马歇尔计划所援助的对象是欧洲国家,而不是日本,排除C;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逐渐解体,排除D。
4.1962年中美洲共同市场成立,1967年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1975年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成立,1975年拉丁美洲经济体系成立,1983年中非国家经济共同体成立。这些组织的成立(  )
A.推动多极化趋势发展
B.宣告两极格局解体
C.挑战国际政治旧秩序
D.冲破美国大棒主义
【解析】选A。广大发展中国家,通过成立共同市场、经济共同体等形式,促进经济合作,增强自身实力,推动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故选A;苏联解体宣告了两极格局的瓦解,排除B;材料突出的是对国际经济旧秩序的挑战,并不是对政治旧秩序的挑战,排除C;材料并没有涉及美国大棒主义的相关内容,并且美国的大棒主义主要针对拉美,但材料还涉及东南亚、西非等地,排除D。
5.(2024·黑龙江、吉林适应性测试)1981年,美国发生新一轮经济危机,当时流行的说唱歌曲唱道,“教育不合理,通胀两位数,车站在罢工,不能搭车去工作”,“我试着不惊慌失措……我如何才能不破产”。该歌曲的出现表明(  )
A.社会现实影响艺术创作
B.滞胀严重导致阶层对立
C.自由放任引发社会不满
D.思想解放引领社会风尚
【解析】选A。据材料“教育不合理,通胀两位数,车站在罢工,不能搭车去工作”可知,当时流行的说唱歌曲的歌词如实反映了美国经济危机的情况,即经济危机的社会现实影响了美国的音乐创作,故选A;材料“车站在罢工”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美国的社会运动,但并未说明政府或者富人阶层对这一行为的态度,无从体现“阶层对立”,排除B;二战后美国实行的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并非自由放任,自由放任主要实行于工业革命时期,排除C;歌曲创作并非思想解放运动,且仅凭一首歌的歌词不能全面反映当时美国的社会风尚,排除D。
6.(2024·临沂高一检测)1973—1983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率为2.4%,仅为1965—1973年的一半,同时各国失业率居高不下,物价大幅度上升。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干预”的强化
B.第三产业的兴起
C.“福利国家”的建立
D.社会结构的变化
【解析】选A。1973—1983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率大幅下降,同时各国失业率居高不下,物价大幅度上升,这是经济“滞胀”等的表现,主要原因是各国都采取了强化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加剧,从而产生了经济“滞胀”等,故选A;第三产业的兴起会有助于提高就业率,增加国内生产总值,促进经济发展,而不会出现题干所述现象,所以B不是其原因,排除;福利国家的建立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国家的财政开支,但不会促使国内生产总值大幅下降、失业率居高不下和物价大幅上升,所以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社会结构的变化是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不是经济领域产生问题的原因,排除D。
【拓展延伸】发达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主要表现
(1)国家企业的发展。
(2)国家财政收支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升高。
(3)中央银行对国家金融进行干预和调节。
(4)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的管理和调节。
7.(2023·湖南选择考)对下图的合理解释是(  )
A.机械投入减少反映农业集约化程度降低
B.农业技术变迁呈现出节约劳动力的倾向
C.化学品广泛使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D.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农业逐步走向衰落
【解析】选B。据材料1910年美国农业的劳动力投入指数约350,随着机械投入、化学品的增加,劳动力投入指数锐减,得出农业生产机械化、化学肥料的使用节约了劳动力,农民不再花费大量精力耕作、照管农作物,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故选B;机械化作业有利于农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排除A;生态环境问题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不单是化学品造成的,排除C;劳动力减少是因为科技投入增加,而科技投入增加促进农业发展,排除D。
8.(2024·大理高一检测)20世纪前,美国的社会阶层主要由农场主、小企业主、商人、手艺人等构成。20世纪,美国的社会阶层主要由大企业里的管理人员、技术和工程人员等新白领阶层以及工人构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社会分工的细化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社会流动性加强 D.阶级结构的新变化
【解析】选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动,进而引发社会结构的变化,因此社会阶层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正确;社会分工细化、社会流动性增强和阶级结构的变化根源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排除A、C、D。
9.(2024·泰安高一检测)1960—1975年间,西欧和北欧国家的福利增长达到了顶峰。这一期间,各国GDP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6%—4.6%,而福利开支的年平均增长率则达到5.6%—9.1%。这些国家的福利支出(  )
A.保证了各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B.限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C.改变了收入分配不合理状况    
D.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解析】选D。这一时期西欧和北欧国家GDP年平均增长率为2.6%-4.6%,而福利开支年平均增长率则为5.6%-9.1%,用于福利支出的增长率远高于GDP增长率,这必然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故选D; 福利支出过多,用于发展生产的支出必定相应减少,这不利于经济的高速发展 ,排除A;高福利支出与科技发展之间没有直接关系,有可能既是高福利支出,也是科技高支出,排除B;福利支出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但无法改变这些国家收入分配不合理的状况,排除C。
10.下图历史事件说明(  )
A.美苏冷战结束 B.苏联战略收缩 
C.美国成为霸主 D.中亚走向稳定
【解析】选B。20世纪80年代,苏联经济发展缓慢,实力下降,对外实行战略收缩,1989年苏联正式从阿富汗撤军,B正确;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美苏冷战结束,排除A;“1989年,苏联正式从阿富汗撤军”无法体现美国成为霸主,排除C;苏联从阿富汗撤军,有利于中亚稳定,但“中亚走向稳定”不符合史实,排除D。
11.下图是某位历史人物的传记目录。据此判断,该历史人物是(  )
第10章 渐入佳境的胜利者:1953—1955 第11章 从秘密报告到匈牙利革命:1956 第12章 通向胜利的关口:1956—1957 ………… 第19章 古巴导弹危机:1962 第20章 权力的失落:1962—1964
A.杜鲁门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解析】选B。由材料“秘密报告”“古巴导弹危机”可知为1953—1964年担任苏联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赫鲁晓夫,故选B;杜鲁门于1945年4月至1953年担任第33任美国总统,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勃列日涅夫于1964年至1982年担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排除C;戈尔巴乔夫于1985年至1991年间,担任苏联总书记,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12.(2024·阜阳高一检测)下表是苏联二战后经济发展状况统计数据表(表格中数据为年均增长率,单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苏联(  )
时期 国民收入 工业 农业
1966—1970年 7.7 8.4 4.2
1971—1975年 6.3 7.4 0.5
1976—1980年 4.3 4.4 1.7
1981—1985年 3.3 3.6 1
A.经济总量出现不断下降趋势    
B.经济结构比例失调
C.国民收入与工农业同步发展    
D.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解析】选B。二战之后,苏联的国民收入、工业、农业的年均增长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农业方面,据此可知,其经济结构比例失调,故选B;表格数据显示的是年均增长率,而不是经济总量,排除A;二战之后,苏联的农业一直处于下降趋势,排除C;表格数据显示的是年均增长率,而不是经济总量,也就无法得出“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的结论,排除D。
13.据统计,苏联工业消费品生产1980年比1950年增长9.3倍左右。1965—1982年,苏联按人均计算的居民实际收入增加1.02倍。造成上述经济态势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体制改革
B.苏联模式的巩固
C.国际局势稳定
D.社会矛盾的缓和
【解析】选A。苏联在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经历了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改革虽然没有完全突破苏联模式,但是取得了一定效果,故选A;苏联模式的弊端早已显现且日益突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都对苏联模式进行了改革,排除B;两极格局之下,国际局势比较动荡,排除C;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完全突破苏联模式,苏联农业、轻工业依然相对落后,社会矛盾凸显,排除D。
【拓展延伸】苏联的改革给我们的启示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处理好农、轻、重的协调发展问题,不断提高综合国力。
(3)不断深化改革,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
(4)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处理好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关系问题。
14.1950年,南斯拉夫联邦国民议会规定将生产资料的国家所有制改为社会所有制,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几乎取消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由此可知,南斯拉夫的改革(  )
A.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
B.迷失了社会主义方向
C.导致了地方主义抬头
D.调整了社会生产关系
【解析】选D。材料体现的是南斯拉夫的改革实质上是对社会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故选D;题干仅说明南斯拉夫改革的内容,并未涉及其结果,所以不能据此得出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排除A;1950年南斯拉夫所采取的改革措施并未改变社会主义发展方向,B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并未提到与地方主义抬头相关的举措,且题干仅是其内容的说明,并未提及其结果,排除C。
15.2023年10月26日11时14分,神舟十七号成功发射,此次任务是第十二次载人飞行任务。这说明(  )
A.航天技术决定了国家兴衰
B.中国已经是世界超级大国
C.中国科技已全面领先世界
D.中国自主研发的实力强大
【解析】选D。材料说明中国自主研发的航空飞行器,实力强大,D正确;“航天技术决定了国家兴衰”的说法绝对化,排除A;“中国已经是世界超级大国”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中国科技已全面领先世界”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
16.(2023·福建选择考)20世纪70年代,刚果(金)总统蒙博托·塞塞·塞科在他的宣言中宣布了国家主义理论,并在更改国名为扎伊尔的同时,蒙博托要求国民取非洲化姓名,很多城市也更改欧洲殖民者所取名称。这反映了(  )
A.刚果政府权力扩大
B.民族主义情绪高涨
C.冷战意识影响非洲
D.非洲殖民体系瓦解
【解析】选B。20世纪70年代刚果(金)总统宣布国家主义理论,更改国名,要求国民、城市改成非洲化、去殖民地化的名字,这体现非洲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故选B;刚果(金)采取去殖民地化、非洲化的措施,这是政府权力的表现,“扩大”说法错误,排除A;冷战指美苏之间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存在差异为由采取非军事措施以外的其他一切对抗措施,材料信息与冷战无关,排除C;1990年非洲殖民体系瓦解,排除D。
【补偿训练】
1970年,第三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提出运动的目标,由之前的反对美、英、法的殖民主义发展到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这一变化说明(  )
A.殖民主义已经寿终正寝
B.新兴国家力量的壮大
C.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
D.世界多极化格局形成
【解析】选C。1970年,不结盟运动的目标由反对殖民主义发展到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这说明不结盟运动在发展过程中,顺应了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做出了适时的调整,是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的表现,故选C;殖民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并未寿终正寝,而是依然存在,排除A;不结盟运动的目标变化本身是民族解放运动在20世纪70年代的新发展,是国际形势的变化导致的,而且不是所有新兴国家都属于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排除B;20世纪70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处于兴起阶段,且至今都未形成,排除D。
17.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包括时任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在内的西方国家领导人与学者都对苏联在一夜之间解体感到意外,西方当时并不希望苏联解体。这主要是因为(  )
A.为苏联的解体感到惋惜
B.使美国失去发展的动力
C.苏联武装力量失去监管
D.希望维持相对稳定的国际格局
【解析】选D。由材料可知当时西方并不希望苏联解体,这是出于对本国利益的考虑,不希望这一对自己有利的局面被打破,担心新兴势力的崛起对自身产生冲击,因此更愿意两极格局稳定而持续发展,故选D;对苏联解体感到惋惜不符合国家利益决定国家关系的原则,西方国家是以自身利益作为出发点,排除A;美国发展的动力是自身利益,苏联解体不会使美国失去发展动力,排除B;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个联合体,联盟解体后内部的大部分国家社会性质发生改变,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并未出现武装力量失去监管的情况,排除C。
18.(2024·芜湖高一检测)下图是1990—2017年四个主要经济体占全球GDP的比例变化示意图,据此可以看出(  )
A.新兴经济体冲击原有经济秩序   
B.多极化格局已最终确立
C.广大发展中国家主导世界经济   
D.各国经济实力趋于平衡
【解析】选A。由图可以看出,七国集团在全球GDP中的占比逐步下降,美国占比总体有所下降,而作为新兴经济体的金砖国家则占比逐步提高,中国的占比也不断提高,据此可得新兴经济体在冲击原有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秩序,故选A;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且与示意图中的信息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B;广大发展中国家主导世界经济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当今依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主导世界经济发展,排除C;题干所述是中美两国和七国集团、金砖国家在全球GDP中的占比情况变化,不是各国经济实力的直接体现,且各国经济实力趋于平衡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D。
19.1960年10月,科威特成立了国家石油公司,国家握有公司的大部分股权。1973年5月,伊朗把西方石油公司在伊朗的资产全部收归国有。到1977年,海湾地区的大多数石油国家都已完成了石油资源国有化过程。这表明,海湾石油国家(  )
A.实现了国民经济高速增长     
B.改变了单一的产业结构
C.缓解了对国际资本的依赖     
D.确立了经济自立的基础
【解析】选D。由材料可知石油资源国有化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权益,发展本国石油工业,从而确立了经济自立的基础,故选D;材料未提及石油资源国有化后各国经济增长情况,排除A;材料未提及发展石油以外的其他产业,不能得出改变了单一的产业结构,排除B;石油资源国有化前海湾国家的石油资源被外国资本控制,“对国际资本的依赖”表述错误,排除C。
20.(2024·保定高一检测)阿根廷、尼加拉瓜等拉美国家在石油危机爆发后,迫于经济结构性矛盾的压力,选择了进口替代模式,大举外债以发展国内工业,导致债务加剧,经济岌岌可危。据此可知,拉美国家的发展(  )
A.存在政策性失误 B.过于依赖宗主国
C.排斥经济全球化 D.缺乏科学化管理
【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石油危机爆发后,拉美国家制定了错误政策,导致债务危机爆发,A正确;材料强调拉美国家的发展依赖进口,而不是宗主国,排除B;拉美国家选择进口替代模式,说明并不排斥经济全球化,排除C;材料并未涉及拉丁美洲的管理模式,无法说明缺乏科学化管理,排除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大题,共40分)
21.(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美苏两国开始谈判缔结一系列核军控与核裁军条约,为美苏管控冲突,避免核战争,维护大国核垄断及防止核污染、核扩散等共同利益提供了法理依据。美苏两国爆发核战争的可能性不断降低,直至可能在实际上被排除,都仰赖以苏联核武器科学研究中心等机构提供的强大技术支持。20世纪70年代后期,苏联在核武器的数量和质量上双双赶上甚至超过美国。在此期间,和平利用原子能与培养核人才又进一步促进了苏联核潜力的稳步增长,有力地维护了国家安全与战略利益。不可否认的是,核武器几乎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战争逻辑,导致超级大国事实上的“行为谨慎规制”的产生,避免核战争成为双方的共同利益,客观上维护了世界和平。
——摘编自赵万鑫、张广翔《冷战、核军备竞赛与苏联核中心的活动
——以核研究与核部署为中心》
材料二 各方重申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强调各国领土完整和主权不容损害。各方坚定捍卫多边主义以及公认的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各方愿加强在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等多边机制内的对话与合作,就地区和国际热点问题及时交换意见、协调立场。
  各方肯定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和平利用核能方面的重要作用,指出该机构成员国有权充分参与该机构所有决策程序,支持该机构《规约》规定的主权平等进程,支持中亚国家加入该机构相关地区小组。
——摘编自《中国中亚峰会西安宣言》(2023年5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核研究的影响。(6分)
答案:(1)影响:维护了苏联的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促进了美苏核力量的平衡(制约了美国霸权主义的扩张);为国际核裁军谈判提供了有利环境和技术条件;为苏联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能源供给;(4分,答出两点即可)加重了苏联的财政负担,加剧了经济结构的失衡;助长了苏联的霸权主义倾向。(2分,答出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美苏两国开始谈判缔结……机构提供的强大技术支持”“20世纪70年代后期,苏联在核武器的数量和质量上双双赶上甚至超过美国”“和平利用原子能与培养核人才又进一步促进了苏联核潜力的稳步增长,有力地维护了国家安全与战略利益”结合所学概括作答。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中后期以来国际格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并归纳推动21世纪国际格局新发展的积极因素。(8分)
答案: (2)根本性变化:从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深入发展。(2分)
积极因素:联合国的作用不断凸显;国际法和全球治理体系逐渐完善;多边合作机制和国际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核不扩散体系的建立以及各国和平利用核能的共识;第三世界的崛起和深入合作;中国为国际新秩序的建立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第(2)题第一问变化,据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美苏两国开始谈判缔结……客观上维护了世界和平”和材料二“各方坚定捍卫多边主义以及公认的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全球治理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分析作答。第二问积极因素,据材料二“各方重申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强调各国领土完整和主权不容损害”“各方坚定捍卫多边主义以及公认……全球治理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各方愿加强在联合国……就地区和国际热点问题及时交换意见、协调立场”“各方肯定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和平利用核能方面的重要作用”“支持该机构《规约》规定的主权平等进程,支持中亚国家加入该机构相关地区小组”及所学知识分析作答。
22.(14分)(2024·洛阳高一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个体家庭无力应对各种社会风险,客观上要求政府介入家庭领域。1917年,英国家庭津贴运动兴起。女权主义者和劳工妇女为实现家庭津贴计划的长期努力,使得家庭津贴成为20世纪20—40年代各政党和社会人士聚焦的热点议题。1945年《家庭补贴法案》正式通过,该法令规定,为所有两个及以上子女的家庭提供每周5先令的家庭补贴。
——摘编自杨辉《挑战与变革:1917—1945年的英国家庭津贴运动》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进入剧烈的社会转型期,家庭政策不断进行调整和改革以应对挑战。20世纪80年代,撒切尔政府大幅度削减福利支出,其中不可避免地涉及政府家庭政策的转变,譬如从“普遍性原则”向“选择性原则”的转变,有针对性地对贫困弱势的个人和家庭进行扶持;提倡国家责任与个人(家庭)责任的平衡,促进个人和家庭承担更加积极的义务与责任。进入20世纪90年代,布莱尔的工党政府提出社会政策的目标是鼓励人们主动地改变自己的处境,而不是仅仅依靠社会救济生活;政府不应该成为发放更多福利的家长式政府,而是要提供就业和教育以帮助人们自救的能动性政府。
——摘编自雷杰、张力炫、蔡天《英国家庭政策的历史发展及类型学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期以来英国家庭津贴运动兴起与发展的背景。(8分)
答案:(1)背景:工业化对个体家庭的冲击;女权主义兴起,女性政治地位提高,要求维护妇女权益;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加剧了人们的生活困难;两次世界大战导致人口损失严重,政府鼓励人口生育;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每点2分,任意四点8分)
【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随着英国工业革命……风险”结合所学得出工业化对个体家庭的冲击;据材料一“女权主义者……长期努力”结合所学得出女权主义兴起,女性政治地位提高,要求维护妇女权益;结合所学得出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加剧了人们的生活困难;据材料一“1945年……为所有两个及以上子女……补贴”结合所学得出两次世界大战导致人口损失严重,政府鼓励人口生育;结合所学得出二战后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家庭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6分)
答案: (2)内容:转变政府角色,削减财政在家庭政策方面的支出;从普遍补贴到有针对性地扶持;强调个人和家庭的责任和义务,政府主要提供帮助。(每点2分,共6分)
【解析】第(2)题据材料二“政府大幅度削减福利支出……转变”结合所学得出转变政府角色,削减财政在家庭政策方面的支出;据材料二“‘从普遍性原则’……有针对性……扶持”结合所学得出从普遍补贴到有针对性地扶持;据材料二“个人和家庭承担更加积极的义务与责任”“政府……能动性政府”结合所学得出强调个人和家庭的责任和义务,政府主要提供帮助。
23.(12分)(2024·南昌高一检测)二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浪潮空前高涨,20世纪90年代,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崩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非洲独立进程示意图(截至1990年)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二 二战后民族独立浪潮中,除一部分国家走上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还有相当数量的新独立国家也曾在民族主义旗帜下宣布自己是某种类型的“社会主义国家”,表示要与西方资本主义分道扬镳,从而形成了“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在不同程度上从事过这种实践的国家约有50个,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总体上看,“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虽然在独立初期曾表现出有利于清除殖民统治的痕迹、巩固民族国家政权和发展民族经济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但在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长期发展进程中,畸形的经济结构和低效益的经济机制使这些国家发展缓慢。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20世纪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非洲民族独立运动进程的特点。(4分)
答案:(1)特点:起步晚,但发展迅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从地域上看,由北向南发展。(4分)
【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非洲独立进程示意图”可知起步晚,但发展迅速;据材料一“1950年前独立”“1950—1969年”“1970年及其后”可知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据材料一“非洲独立进程示意图”可知从地域上看,由北向南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选择“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原因,并指出二战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面临的挑战。(8分)
答案: (2)原因:民族主义高涨;清除西方殖民主义痕迹的需求;两极格局的影响;借鉴苏联式社会主义迅速工业化的发展战略。(4分)
挑战: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畸形的经济结构和低效益的经济机制;殖民主义遗留下来的边界和民族等矛盾;自身政策失误、人口增长过快、社会两极分化、贪腐等问题;局部地区动荡不安、粮食问题等。(4分)
【解析】第(2)题第一问原因,据材料二“曾在民族主义旗帜下”可知民族主义高涨;据材料“有利于清除殖民统治的痕迹”可知清除西方殖民主义痕迹的需求;结合二战后冷战的史实可知两极格局的影响;据材料二“除一部分国家走上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可知借鉴苏联式社会主义迅速工业化的发展战略。第二问挑战,结合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的史实可以从外部和内部两个角度分析,从外部来看,经济上,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政治上,殖民主义遗留下来的边界和民族等矛盾;从内部看,政治上,自身政策失误、人口增长过快、社会两极分化、贪腐等问题与局部地区动荡不安、粮食问题等;经济上,畸形的经济结构和低效益的经济机制。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24·开封高一检测)1943年,好莱坞拍摄反映苏联的电影,如《出使莫斯科》《光荣的日子》等;1948年,拍摄反映苏联的电影,如《铁幕背后》《红色威胁》等。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文明的交流不可阻挡
B.美苏由盟友走向对抗
C.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D.美苏关系日趋缓和
2.(2024·广州高一检测)1956年6月,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发表演说称“否决权的存在已让联合国无法有效地维护世界和平,因此美国在过去10年里同美洲、欧洲和亚洲的共42个国家签订了同盟条约”。这反映了美国(  )
A.坚持大国一致原则
B.推动了多极力量的增长
C.谋求世界霸权地位
D.分化了西方资本主义阵营
3.1955年,美日达成协议美国同意将价值8 500万美元的农产品出口到日本,日本不需动用宝贵的外汇或美元结算来购买,只需以日元支付给美国。美国这一做法(  )
A.受冷战思维的影响
B.旨在缓解日本粮食危机
C.执行了马歇尔计划
D.瓦解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4.1962年中美洲共同市场成立,1967年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1975年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成立,1975年拉丁美洲经济体系成立,1983年中非国家经济共同体成立。这些组织的成立(  )
A.推动多极化趋势发展
B.宣告两极格局解体
C.挑战国际政治旧秩序
D.冲破美国大棒主义
5.(2024·黑龙江、吉林适应性测试)1981年,美国发生新一轮经济危机,当时流行的说唱歌曲唱道,“教育不合理,通胀两位数,车站在罢工,不能搭车去工作”,“我试着不惊慌失措……我如何才能不破产”。该歌曲的出现表明(  )
A.社会现实影响艺术创作
B.滞胀严重导致阶层对立
C.自由放任引发社会不满
D.思想解放引领社会风尚
6.(2024·临沂高一检测)1973—1983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率为2.4%,仅为1965—1973年的一半,同时各国失业率居高不下,物价大幅度上升。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干预”的强化
B.第三产业的兴起
C.“福利国家”的建立
D.社会结构的变化
【拓展延伸】发达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主要表现
(1)国家企业的发展。
(2)国家财政收支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升高。
(3)中央银行对国家金融进行干预和调节。
(4)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的管理和调节。
7.(2023·湖南选择考)对下图的合理解释是(  )
A.机械投入减少反映农业集约化程度降低
B.农业技术变迁呈现出节约劳动力的倾向
C.化学品广泛使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D.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农业逐步走向衰落
8.(2024·大理高一检测)20世纪前,美国的社会阶层主要由农场主、小企业主、商人、手艺人等构成。20世纪,美国的社会阶层主要由大企业里的管理人员、技术和工程人员等新白领阶层以及工人构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社会分工的细化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社会流动性加强 D.阶级结构的新变化
9.(2024·泰安高一检测)1960—1975年间,西欧和北欧国家的福利增长达到了顶峰。这一期间,各国GDP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6%—4.6%,而福利开支的年平均增长率则达到5.6%—9.1%。这些国家的福利支出(  )
A.保证了各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B.限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C.改变了收入分配不合理状况    
D.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10.下图历史事件说明(  )
A.美苏冷战结束 B.苏联战略收缩 
C.美国成为霸主 D.中亚走向稳定
11.下图是某位历史人物的传记目录。据此判断,该历史人物是(  )
第10章 渐入佳境的胜利者:1953—1955 第11章 从秘密报告到匈牙利革命:1956 第12章 通向胜利的关口:1956—1957 ………… 第19章 古巴导弹危机:1962 第20章 权力的失落:1962—1964
A.杜鲁门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12.(2024·阜阳高一检测)下表是苏联二战后经济发展状况统计数据表(表格中数据为年均增长率,单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苏联(  )
时期 国民收入 工业 农业
1966—1970年 7.7 8.4 4.2
1971—1975年 6.3 7.4 0.5
1976—1980年 4.3 4.4 1.7
1981—1985年 3.3 3.6 1
A.经济总量出现不断下降趋势    
B.经济结构比例失调
C.国民收入与工农业同步发展    
D.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13.据统计,苏联工业消费品生产1980年比1950年增长9.3倍左右。1965—1982年,苏联按人均计算的居民实际收入增加1.02倍。造成上述经济态势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体制改革
B.苏联模式的巩固
C.国际局势稳定
D.社会矛盾的缓和
【拓展延伸】苏联的改革给我们的启示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处理好农、轻、重的协调发展问题,不断提高综合国力。
(3)不断深化改革,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
(4)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处理好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关系问题。
14.1950年,南斯拉夫联邦国民议会规定将生产资料的国家所有制改为社会所有制,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几乎取消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由此可知,南斯拉夫的改革(  )
A.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
B.迷失了社会主义方向
C.导致了地方主义抬头
D.调整了社会生产关系
15.2023年10月26日11时14分,神舟十七号成功发射,此次任务是第十二次载人飞行任务。这说明(  )
A.航天技术决定了国家兴衰
B.中国已经是世界超级大国
C.中国科技已全面领先世界
D.中国自主研发的实力强大
16.(2023·福建选择考)20世纪70年代,刚果(金)总统蒙博托·塞塞·塞科在他的宣言中宣布了国家主义理论,并在更改国名为扎伊尔的同时,蒙博托要求国民取非洲化姓名,很多城市也更改欧洲殖民者所取名称。这反映了(  )
A.刚果政府权力扩大
B.民族主义情绪高涨
C.冷战意识影响非洲
D.非洲殖民体系瓦解
【补偿训练】
1970年,第三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提出运动的目标,由之前的反对美、英、法的殖民主义发展到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这一变化说明(  )
A.殖民主义已经寿终正寝
B.新兴国家力量的壮大
C.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
D.世界多极化格局形成
17.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包括时任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在内的西方国家领导人与学者都对苏联在一夜之间解体感到意外,西方当时并不希望苏联解体。这主要是因为(  )
A.为苏联的解体感到惋惜
B.使美国失去发展的动力
C.苏联武装力量失去监管
D.希望维持相对稳定的国际格局
18.(2024·芜湖高一检测)下图是1990—2017年四个主要经济体占全球GDP的比例变化示意图,据此可以看出(  )
A.新兴经济体冲击原有经济秩序   
B.多极化格局已最终确立
C.广大发展中国家主导世界经济   
D.各国经济实力趋于平衡
19.1960年10月,科威特成立了国家石油公司,国家握有公司的大部分股权。1973年5月,伊朗把西方石油公司在伊朗的资产全部收归国有。到1977年,海湾地区的大多数石油国家都已完成了石油资源国有化过程。这表明,海湾石油国家(  )
A.实现了国民经济高速增长     
B.改变了单一的产业结构
C.缓解了对国际资本的依赖     
D.确立了经济自立的基础
20.(2024·保定高一检测)阿根廷、尼加拉瓜等拉美国家在石油危机爆发后,迫于经济结构性矛盾的压力,选择了进口替代模式,大举外债以发展国内工业,导致债务加剧,经济岌岌可危。据此可知,拉美国家的发展(  )
A.存在政策性失误 B.过于依赖宗主国
C.排斥经济全球化 D.缺乏科学化管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大题,共40分)
21.(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美苏两国开始谈判缔结一系列核军控与核裁军条约,为美苏管控冲突,避免核战争,维护大国核垄断及防止核污染、核扩散等共同利益提供了法理依据。美苏两国爆发核战争的可能性不断降低,直至可能在实际上被排除,都仰赖以苏联核武器科学研究中心等机构提供的强大技术支持。20世纪70年代后期,苏联在核武器的数量和质量上双双赶上甚至超过美国。在此期间,和平利用原子能与培养核人才又进一步促进了苏联核潜力的稳步增长,有力地维护了国家安全与战略利益。不可否认的是,核武器几乎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战争逻辑,导致超级大国事实上的“行为谨慎规制”的产生,避免核战争成为双方的共同利益,客观上维护了世界和平。
——摘编自赵万鑫、张广翔《冷战、核军备竞赛与苏联核中心的活动
——以核研究与核部署为中心》
材料二 各方重申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强调各国领土完整和主权不容损害。各方坚定捍卫多边主义以及公认的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各方愿加强在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等多边机制内的对话与合作,就地区和国际热点问题及时交换意见、协调立场。
  各方肯定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和平利用核能方面的重要作用,指出该机构成员国有权充分参与该机构所有决策程序,支持该机构《规约》规定的主权平等进程,支持中亚国家加入该机构相关地区小组。
——摘编自《中国中亚峰会西安宣言》(2023年5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核研究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中后期以来国际格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并归纳推动21世纪国际格局新发展的积极因素。(8分)
22.(14分)(2024·洛阳高一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个体家庭无力应对各种社会风险,客观上要求政府介入家庭领域。1917年,英国家庭津贴运动兴起。女权主义者和劳工妇女为实现家庭津贴计划的长期努力,使得家庭津贴成为20世纪20—40年代各政党和社会人士聚焦的热点议题。1945年《家庭补贴法案》正式通过,该法令规定,为所有两个及以上子女的家庭提供每周5先令的家庭补贴。
——摘编自杨辉《挑战与变革:1917—1945年的英国家庭津贴运动》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进入剧烈的社会转型期,家庭政策不断进行调整和改革以应对挑战。20世纪80年代,撒切尔政府大幅度削减福利支出,其中不可避免地涉及政府家庭政策的转变,譬如从“普遍性原则”向“选择性原则”的转变,有针对性地对贫困弱势的个人和家庭进行扶持;提倡国家责任与个人(家庭)责任的平衡,促进个人和家庭承担更加积极的义务与责任。进入20世纪90年代,布莱尔的工党政府提出社会政策的目标是鼓励人们主动地改变自己的处境,而不是仅仅依靠社会救济生活;政府不应该成为发放更多福利的家长式政府,而是要提供就业和教育以帮助人们自救的能动性政府。
——摘编自雷杰、张力炫、蔡天《英国家庭政策的历史发展及类型学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期以来英国家庭津贴运动兴起与发展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家庭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6分)
23.(12分)(2024·南昌高一检测)二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浪潮空前高涨,20世纪90年代,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崩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非洲独立进程示意图(截至1990年)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二 二战后民族独立浪潮中,除一部分国家走上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还有相当数量的新独立国家也曾在民族主义旗帜下宣布自己是某种类型的“社会主义国家”,表示要与西方资本主义分道扬镳,从而形成了“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在不同程度上从事过这种实践的国家约有50个,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总体上看,“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虽然在独立初期曾表现出有利于清除殖民统治的痕迹、巩固民族国家政权和发展民族经济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但在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长期发展进程中,畸形的经济结构和低效益的经济机制使这些国家发展缓慢。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20世纪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非洲民族独立运动进程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选择“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原因,并指出二战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面临的挑战。(8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