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含解析) 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含解析) 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17 16:58:51

文档简介

十八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30分钟 60分)
基础全面练
1.(3分)斯大林曾说,要保持战时团结并不太难,战后,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国分裂。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西欧国家的联合 B.美日关系的调整
C.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D.两极格局的形成
【解析】选D。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苏为了反对法西斯而建立了战时同盟关系,二战后由于美苏之间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的冲突,逐渐走向对立,最终形成了两极格局,这可以印证材料中的观点,D正确;西欧国家的联合并不能说明“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国分裂”,排除A;美日在二战时期并不是同盟关系,不符合题干论述,排除B;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并不能印证“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国分裂”,排除C。
2.(3分)尼克松曾说:“倘若美国不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主角,世界的和平与自由便难以存在,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如果美国退缩,舞台上便只剩下另一个超级大国,它的慈善意愿很少,而它在道义方面令人可疑的证据确实多。”美国本质意图是(  )
A.力图“领导世界”
B.力图遏制苏联
C.维护资本主义世界秩序
D.维护世界的和平与自由
【解析】选A。尼克松认为如果美国不能主导国际秩序,那么世界便不能实现和平与自由,而且美国一旦退缩,苏联就会对世界造成威胁。尼克松的这一主张是为美国“领导世界”制造借口,“领导世界”才是其本质意图,A正确;遏制苏联只是手段,而非本质意图,排除B;美国想要主导的是整个世界,而非为了维护资本主义世界秩序,排除C;美国的本质意图并非为了维护世界的和平与自由,排除D。
【补偿训练】
1956年9月,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提出美苏之间要进行“大规模人民对人民的交流”,鼓励美国公民越洋过海去社会主义国家访问和交流。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
是(  )
A.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
B.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C.加深对苏联的客观认识
D.对外渗透文化价值观
【解析】选D。艾森豪威尔提出要进行“大规模人民对人民的交流”的目的是影响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对美国的看法,推广美国的价值观和理念,这是一种对外渗透文化价值观的行动,故选D;尽管这种交流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美苏的关系,但这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单纯的人民交流无法直接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排除B;虽然这样的交流可以让美国公民更加了解苏联,但这并不是艾森豪威尔的主要目的,排除C。
3.(3分)(2024·邢台高一检测)1949年,苏联主导成立的经济互助委员会与斯大林提出的“两个平行市场”理论,使苏联与东欧国家的经济趋于封闭。由此可知,
苏联(  )
A.加强宣传攻势渗透意识形态
B.积极缓和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C.借助经济交流扭转冷战劣势
D.企图在经济上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衡
【解析】选D。据材料“经济互助委员会”“苏联与东欧国家的经济趋于封闭”可知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帮助其欧洲盟国恢复经济,并同时抗衡苏联和共产主义势力。斯大林认为该计划会严重威胁苏联对于东欧的控制,不久,苏联就主导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由此可知,这是为了在经济上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衡,故选D;材料未涉及意识形态方面的宣传渗透,排除A;材料体现不出当时苏联“积极缓和”同西方的关系,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封闭,不是经济交流,排除C。
4.(3分)两极格局形成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总体实力始终强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但也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由此说明两极格局(  )
A.使世界长期处于和平状态     
B.对峙中苏联一直处于劣势
C.具有不对称性和不完全性     
D.将世界完全分成两个阵营
【解析】选C。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说明两极格局具有不对称性;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说明两极格局具有不完全性,故选C;美苏冷战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局部战争不时爆发,排除A;“一直”说法错误,排除B;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说明世界并没有完全分成两个阵营,排除D。
【补偿训练】
随着日、欧两强与中国、南斯拉夫等国在两大阵营中形成离心之势,以及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反霸高潮兴起,两大阵营的对抗逐步演化为美苏两国的全球霸权之争。可以说,冷战时代的两极均势是各种力量的交叉、弥散与界限的模糊。这说明(  )
A.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趋势   
B.两极均势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
C.美苏冷战加速两极格局的瓦解   
D.国际政治多极化格局逐渐形成
【解析】选A。结合材料“是各种力量的交叉”可知在冷战时期,各种力量已经崛起,彼此交叉,说明两极格局中暗含多极化趋势,故选A;二战后殖民地纷纷独立,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并不是两极均势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排除B;冷战发生于1947—1991年,两极格局存在于1955—1991年,可以说美苏冷战加速了两极格局的确立,排除C;多极化是一种趋势,还未成为一种格局,排除D。
【拓展延伸】正确认识世界多极化趋势
(1)多极化是一种趋势,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到目前为止,多极化并没有定型为某一基本的政治新格局。
(2)世界多极化中的任何一极或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具有巨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这两者通常是相辅相成的,构成了综合国力的两大方面。
5.(3分)(2024·青岛高一检测)1948年,英国外交大臣贝文对内阁说:我们必须组织并巩固西方文明中固有的伦理和精神力量,只有在西欧建立受到美国和自治领支持的某种形式的联盟……才能实现上述目标。英国政府的主要目标是(  )
A.维持在欧洲的主导地位
B.巩固西方固有文明伦理
C.建立与美国的政治联盟
D.对抗苏联在西欧的渗透
【解析】选A。1947年美国实施了马歇尔计划, 它着眼于恢复经济,担负着抗衡苏联和控制西欧的双重任务。1948年英国外交大臣贝文提出了西欧联盟的建议,并且要受到美国和自治领的支持,说明其意在维护英国对欧洲的主导地位,A正确;“巩固西方固有文明伦理”属于英国建立西欧联盟的举措,不符合题意,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建立以英国为主导的西欧联盟,“建立与美国的政治联盟”并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材料未涉及苏联对西欧的渗透,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
6.(3分)(2024·南昌高一检测)20世纪80年代后,曾以“脱亚入欧”为荣的日本日益重视亚洲,强调要在这一地区发挥“真正的中心作用”及“领先和领导作用”。这反映出,此时日本(  )
A.旨在排斥美国插手亚洲事务    
B.致力于打造政治大国形象
C.与欧洲国家的矛盾日益加剧    
D.企图再次建立亚洲的霸权
【解析】选B。20世纪80年代日本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大国,因而,它将追求政治大国作为国家的长远战略目标,20世纪80年代日益重视亚洲,在这一地区发挥重要作用是其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表现,故选B;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确实冲击了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但日本重视亚洲的主观目的是增强自身的政治地位,排斥美国插手亚洲事务应为其战略手段,而非目的,排除A;材料中虽然说日本日益重视亚洲,这只能说明日本国家战略重心在发生变化,不代表其与欧洲国家存在矛盾,排除C;材料中日本发挥“领先和领导作用”,不等于建立亚洲霸权,排除D。
7.(3分)(2023·云南合格考)下图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的变化情况,据此可知(  )
A.美国霸权地位继续维持      
B.欧共体的成员数量显著增加
C.欧美国家经济加速衰退      
D.第三世界兴起并持续发展壮大
【解析】选D。20世纪50-70年代,联合国成员数量特别是亚非成员数量剧增,反映出受民族解放运动影响,第三世界兴起并持续发展壮大,D正确;联合国成员数量的增多,冲击而非维护了美国的霸权地位,排除A;图中展示的是联合国成员数量的增多,与欧共体成员的增加无关,排除B;20世纪50-60年代是欧美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欧美国家经济加速衰退”的说法错误,排除C。
8.(3分)(2024·扬州高一检测)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政府对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了新攻势。开展攻心战,利用电台大肆进行宣扬,动摇人们的信仰,传播西方腐朽的生活方式等。这里的“新攻势”是指(  )
A.大搞军备竞赛 B.放弃军事对抗 
C.强化经济渗透 D.和平演变战略
【解析】选D。美国政府对社会主义国家开展攻心战,动摇人们的信仰,传播西方腐朽的生活方式,即利用思想文化的渗透促使社会主义和平演变,故选D;军备竞赛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放弃”说法错误,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材料强化思想文化渗透,而非经济渗透,排除C。
【补偿训练】
1980年,美国电台“美国之音”连续播出有关波兰罢工进展、述评、访问等系列节目;1981年,电台的波兰语节目从每日2.5小时猛增至7小时;1982年夏,电台每天在早间节目中播放蛊惑人心的歌曲《愚蠢的行为》。美国此举旨在(  )
A.扩大与波兰的文化交流 
B.对波兰实施“和平演变”
C.高度关注波兰政治局势      
D.遏制苏联对欧洲的影响
【解析】选B。美国电台连篇累牍地对波兰罢工和国家变化进行报道,并增加时长,还播放蛊惑人心的歌曲《愚蠢的行为》,这是对波兰实施“和平演变”的表现,故选B;20世纪80年代初,美苏冷战正在进行,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美国对社会主义的波兰进行报道,是服务于冷战的需要,目的并不是扩大与波兰的文化交流,排除A;题干信息表明美国高度关注波兰政治局势,但其是为了冷战的需要,是对波兰“和平演变”的表现,属于美国霸权主义政策的组成部分,排除C;美国的举措是直接针对波兰的,而不是直接针对苏联的,所以其目的是对波兰进行“和平演变”,属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的表现,排除D。
9.(3分)1972年莫斯科峰会上,尼克松和勃列日涅夫签署了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协定,以及数量众多的贸易、科技、卫生和环境协定,美苏一致同意根据“主权、平等、互不干涉内政,以及互利互惠”的原则来开展美苏双边关系。这表明当时(  )
A.美苏结束军备竞赛
B.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
C.冷战局势有所缓和
D.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解析】选C。由材料“主权、平等、互不干涉内政,以及互利互惠”可知美苏双方在限制战略武器等众多方面达成协定,采用互惠互利的原则来开展双边关系,表明1972年左右美苏冷战局势有所缓和,故选C;“美苏结束军备竞赛”说法错误,排除A;美苏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排除B;材料强调了美苏关系有所缓和,未涉及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实力的强大,排除D。
10.(3分)(2024·德州高一检测)有学者认为,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冷战的赢家,但这个胜利是美国捡来的“意外大奖”。该认识主要是基于(  )
A.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B.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发生
C.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壮大      
D.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形成
【解析】选B。该学者认为美国的国际地位更多是外部因素导致的,而冷战结束标志着苏联这一外部敌对势力的消失,故选B;经济全球化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是顺利发展而非“意外”,排除A;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壮大不利于美国成为冷战后的赢家,排除C;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至今未完全形成,排除D。
综合应用练
11.(3分)(2024·马鞍山高一检测)1949年,新上映的美国电影《红色威胁》讲述了苏联对美国的威胁。同年,苏联电影《易北河会议》上映,揭露了美国在德国阿尔滕施塔特地区的一系列恶行。材料说明(  )
A.影视创作折射意识形态斗争    
B.两极格局对峙形成
C.美苏政府刻意丑化对方形象    
D.美国率先发起冷战
【解析】选A。美国和苏联的影视文化受到美苏冷战的影响,相互攻击,折射出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故选A;1955年,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对峙形成,排除B;刻意丑化对方形象只是现象,而非实质,排除C;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冷战的开始,“美国率先发起冷战”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
12.(3分)(2022·河北选择考)1956年,苏联决定扩大同美国的科学文化交流,随后放松了对科研人员国际交流的限制,开放了许多科研机构,包括宇航基地与核设施等涉及重要机密的科研场所。苏联的这一做法(  )
A.突破了苏联模式
B.旨在同美国共享最新科研成果
C.回应了马歇尔计划        
D.有利于提升自身科学技术水平
【解析】选D。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美苏关系有所缓和,且二战后,苏联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抗衡,但半导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相对落后,苏联之所以“放松了对科研人员国际交流的限制”,其目的是在“同美国的科学文化交流”中提升自身科学技术水平,故选D;1956年处于赫鲁晓夫改革时期,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排除A;在交流过程中苏联共享了一部分最新科研成果,这是苏联提升自身科技水平的方式,而非目的,排除B;1947年,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作为回应,苏联与东欧各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排除C。
13.(3分)1970年9月,第三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了《卢萨卡宣言》,宣称“超级大国之间的恐怖均势没有给世界其他地区带来和平与安全”,并指责两个超级大国粗暴干涉别国内政,甚至采取武力颠覆别国政府等手段。据此可知不结盟运动(  )
A.有利于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B.成为世界最重要一极
C.完成了反对霸权主义的任务    
D.导致了两极格局解体
【解析】选A。不结盟运动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化的基本原则和宗旨,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冲击了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有利于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故选A;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但其并不是世界最重要一极,排除B;不结盟运动并没有完成反对霸权主义的任务,当今世界霸权主义仍然盛行,排除C;美苏对峙格局瓦解是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D。
14.(3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东欧国家纷纷更改国名,出现了“更名潮”。“更名潮”的出现说明这些国家(  )
A.社会制度的变化 B.政治体制的变革
C.对外政策的调整 D.共产党失去政权
【解析】选A。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剧变,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国家的称谓也发生了变化。B、C、D都是从某一个方面对此的论述,因而是错误的。
15.(3分)(2024·江西适应性测试)1982年11月22日,里根说:“美国希望大规模削减世界的武器库。但是,苏联人因为在军事实力方面已经大大超过我们,除非我们展示重建实力与恢复军事力量平衡的决心,否则,他们就不会有与我们谈判的意愿。”这反映出当时(  )
A.美国与苏联冷战局势的急剧恶化
B.世界多极力量的分化重组与成长
C.美国以实力拖垮对手的冷战思维
D.苏联军事力量壮大迫使美国妥协
【解析】选C。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里根担任美国总统期间,制定并实施了一套冷战战略,此战略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所谓“以实力求和平”,确立美国对苏联的实力优势地位;二是所谓“静默外交”,通过低调谈判,解决两个超级大国间复杂而敏感的问题。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里根政府双管齐下,通过军备竞赛,企图拖垮苏联;利用外交手段,企图逼苏联就范。材料反映了美国以实力拖垮对手的冷战思维,故选C;材料未涉及美国与苏联冷战局势的状况,无法得出急剧恶化的结论,排除A;材料未涉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状况,看不出世界多极力量的分化重组与成长,排除B;里根总统在位时期,热衷军备竞赛,“妥协”与史实不符,排除D。
【补偿训练】
两极格局瓦解后,在西方的鼓动和支持下,乌克兰持续推动“脱俄入欧”进程,俄罗斯也积极拉拢其加入原苏联地缘政治空间范围。乌克兰在东西取向问题上俨然陷入了一场多边地缘政治博弈的“拉锯战”中。材料旨在说明(  )
A.世界政治新秩序尚未确立
B.冷战思维仍影响当今世界
C.欧洲一体化进程面临挑战
D.发展中国家主权遭到破坏
【解析】选B。乌克兰陷入多边地缘政治博弈的“拉锯战”中体现了西方国家和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争夺,都意图通过争夺乌克兰以压缩对方的战略空间,仍然体现了冷战思维,B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冷战思维对当今世界的影响,不是世界政治新秩序尚未确立,排除A;材料内容和欧洲一体化无关,排除C;对乌克兰的争夺并不能说明发展中国家主权遭到破坏,排除D。
16.(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指出任何国家的人民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都危害着国际和平的基础和美国的安全,宣称世界已分为两个敌对的营垒,一边是“极权政体”,一边是“自由国家”,每个国家都面临着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抉择;宣布“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那些正在抵抗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压力的征服的企图的自由民族”,即美国要承担“自由世界”抗拒共产主义的使命。因此,杜鲁门要求国会立即采取果断行动,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千亿美元的军事援助。1947年5月,杜鲁门正式签署《援助希、土法案》。
——摘编自魏研《“杜鲁门主义”探析》
材料二 作为主要针对苏联、“遏制”苏联的“杜鲁门主义”,对美国战后外交,对确立和维护美国全球霸权地位,确实起了突出作用。 ……“几十年来,从约翰·肯尼迪到罗纳德·里根的历届政府都以不同方式重申了这一思想(杜鲁门主义)”。
——摘编自王芝《略论“杜鲁门主义”
在战后美国对外政策中的地位与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杜鲁门致国会咨文发表的背景。(6分)
答案:(1)背景:希腊、土耳其出现革命;美国企图建立世界霸权;苏联及社会主义力量的增强和影响扩大;民族解放运动兴起。
【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中“援助希腊和土耳其”“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千亿美元的军事援助”“美国要承担‘自由世界’抗拒共产主义的使命”“宣称世界已分为两个敌对的营垒……每个国家都面临着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抉择”“杜鲁门……指出任何国家的人民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都危害着国际和平的基础和美国的安全”概括作答。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杜鲁门主义的影响。(9分)
答案: (2)影响:成为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促进了对希腊和土耳其的援助;是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美国霸权地位;加速了世界的分裂。
【解析】第(2)题据材料一中“1947年5月,杜鲁门正式签署《援助希、土法案》”和材料二中“几十年来,从约翰·肯尼迪到罗纳德·里根的历届政府都以不同方式重申了这一思想(杜鲁门主义)”“对确立和维护美国全球霸权地位,确实起了突出作用”再结合所学(冷战)分析作答。十八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基础全面练
1.(3分)斯大林曾说,要保持战时团结并不太难,战后,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国分裂。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西欧国家的联合 B.美日关系的调整
C.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D.两极格局的形成
2.(3分)尼克松曾说:“倘若美国不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主角,世界的和平与自由便难以存在,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如果美国退缩,舞台上便只剩下另一个超级大国,它的慈善意愿很少,而它在道义方面令人可疑的证据确实多。”美国本质意图是(  )
A.力图“领导世界”
B.力图遏制苏联
C.维护资本主义世界秩序
D.维护世界的和平与自由
【补偿训练】
1956年9月,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提出美苏之间要进行“大规模人民对人民的交流”,鼓励美国公民越洋过海去社会主义国家访问和交流。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
是(  )
A.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
B.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C.加深对苏联的客观认识
D.对外渗透文化价值观
3.(3分)(2024·邢台高一检测)1949年,苏联主导成立的经济互助委员会与斯大林提出的“两个平行市场”理论,使苏联与东欧国家的经济趋于封闭。由此可知,
苏联(  )
A.加强宣传攻势渗透意识形态
B.积极缓和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C.借助经济交流扭转冷战劣势
D.企图在经济上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衡
4.(3分)两极格局形成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总体实力始终强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但也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由此说明两极格局(  )
A.使世界长期处于和平状态     
B.对峙中苏联一直处于劣势
C.具有不对称性和不完全性     
D.将世界完全分成两个阵营
【补偿训练】
随着日、欧两强与中国、南斯拉夫等国在两大阵营中形成离心之势,以及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反霸高潮兴起,两大阵营的对抗逐步演化为美苏两国的全球霸权之争。可以说,冷战时代的两极均势是各种力量的交叉、弥散与界限的模糊。这说明(  )
A.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趋势   
B.两极均势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
C.美苏冷战加速两极格局的瓦解   
D.国际政治多极化格局逐渐形成
【拓展延伸】正确认识世界多极化趋势
(1)多极化是一种趋势,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到目前为止,多极化并没有定型为某一基本的政治新格局。
(2)世界多极化中的任何一极或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具有巨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这两者通常是相辅相成的,构成了综合国力的两大方面。
5.(3分)(2024·青岛高一检测)1948年,英国外交大臣贝文对内阁说:我们必须组织并巩固西方文明中固有的伦理和精神力量,只有在西欧建立受到美国和自治领支持的某种形式的联盟……才能实现上述目标。英国政府的主要目标是(  )
A.维持在欧洲的主导地位
B.巩固西方固有文明伦理
C.建立与美国的政治联盟
D.对抗苏联在西欧的渗透
6.(3分)(2024·南昌高一检测)20世纪80年代后,曾以“脱亚入欧”为荣的日本日益重视亚洲,强调要在这一地区发挥“真正的中心作用”及“领先和领导作用”。这反映出,此时日本(  )
A.旨在排斥美国插手亚洲事务    
B.致力于打造政治大国形象
C.与欧洲国家的矛盾日益加剧    
D.企图再次建立亚洲的霸权
7.(3分)(2023·云南合格考)下图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的变化情况,据此可知(  )
A.美国霸权地位继续维持      
B.欧共体的成员数量显著增加
C.欧美国家经济加速衰退      
D.第三世界兴起并持续发展壮大
8.(3分)(2024·扬州高一检测)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政府对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了新攻势。开展攻心战,利用电台大肆进行宣扬,动摇人们的信仰,传播西方腐朽的生活方式等。这里的“新攻势”是指(  )
A.大搞军备竞赛 B.放弃军事对抗 
C.强化经济渗透 D.和平演变战略
【补偿训练】
1980年,美国电台“美国之音”连续播出有关波兰罢工进展、述评、访问等系列节目;1981年,电台的波兰语节目从每日2.5小时猛增至7小时;1982年夏,电台每天在早间节目中播放蛊惑人心的歌曲《愚蠢的行为》。美国此举旨在(  )
A.扩大与波兰的文化交流 
B.对波兰实施“和平演变”
C.高度关注波兰政治局势      
D.遏制苏联对欧洲的影响
9.(3分)1972年莫斯科峰会上,尼克松和勃列日涅夫签署了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协定,以及数量众多的贸易、科技、卫生和环境协定,美苏一致同意根据“主权、平等、互不干涉内政,以及互利互惠”的原则来开展美苏双边关系。这表明当时(  )
A.美苏结束军备竞赛
B.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
C.冷战局势有所缓和
D.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10.(3分)(2024·德州高一检测)有学者认为,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冷战的赢家,但这个胜利是美国捡来的“意外大奖”。该认识主要是基于(  )
A.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B.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发生
C.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壮大      
D.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形成
综合应用练
11.(3分)(2024·马鞍山高一检测)1949年,新上映的美国电影《红色威胁》讲述了苏联对美国的威胁。同年,苏联电影《易北河会议》上映,揭露了美国在德国阿尔滕施塔特地区的一系列恶行。材料说明(  )
A.影视创作折射意识形态斗争    
B.两极格局对峙形成
C.美苏政府刻意丑化对方形象    
D.美国率先发起冷战
12.(3分)(2022·河北选择考)1956年,苏联决定扩大同美国的科学文化交流,随后放松了对科研人员国际交流的限制,开放了许多科研机构,包括宇航基地与核设施等涉及重要机密的科研场所。苏联的这一做法(  )
A.突破了苏联模式
B.旨在同美国共享最新科研成果
C.回应了马歇尔计划        
D.有利于提升自身科学技术水平
13.(3分)1970年9月,第三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了《卢萨卡宣言》,宣称“超级大国之间的恐怖均势没有给世界其他地区带来和平与安全”,并指责两个超级大国粗暴干涉别国内政,甚至采取武力颠覆别国政府等手段。据此可知不结盟运动(  )
A.有利于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B.成为世界最重要一极
C.完成了反对霸权主义的任务    
D.导致了两极格局解体
14.(3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东欧国家纷纷更改国名,出现了“更名潮”。“更名潮”的出现说明这些国家(  )
A.社会制度的变化 B.政治体制的变革
C.对外政策的调整 D.共产党失去政权
15.(3分)(2024·江西适应性测试)1982年11月22日,里根说:“美国希望大规模削减世界的武器库。但是,苏联人因为在军事实力方面已经大大超过我们,除非我们展示重建实力与恢复军事力量平衡的决心,否则,他们就不会有与我们谈判的意愿。”这反映出当时(  )
A.美国与苏联冷战局势的急剧恶化
B.世界多极力量的分化重组与成长
C.美国以实力拖垮对手的冷战思维
D.苏联军事力量壮大迫使美国妥协
【补偿训练】
两极格局瓦解后,在西方的鼓动和支持下,乌克兰持续推动“脱俄入欧”进程,俄罗斯也积极拉拢其加入原苏联地缘政治空间范围。乌克兰在东西取向问题上俨然陷入了一场多边地缘政治博弈的“拉锯战”中。材料旨在说明(  )
A.世界政治新秩序尚未确立
B.冷战思维仍影响当今世界
C.欧洲一体化进程面临挑战
D.发展中国家主权遭到破坏
16.(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指出任何国家的人民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都危害着国际和平的基础和美国的安全,宣称世界已分为两个敌对的营垒,一边是“极权政体”,一边是“自由国家”,每个国家都面临着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抉择;宣布“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那些正在抵抗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压力的征服的企图的自由民族”,即美国要承担“自由世界”抗拒共产主义的使命。因此,杜鲁门要求国会立即采取果断行动,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千亿美元的军事援助。1947年5月,杜鲁门正式签署《援助希、土法案》。
——摘编自魏研《“杜鲁门主义”探析》
材料二 作为主要针对苏联、“遏制”苏联的“杜鲁门主义”,对美国战后外交,对确立和维护美国全球霸权地位,确实起了突出作用。 ……“几十年来,从约翰·肯尼迪到罗纳德·里根的历届政府都以不同方式重申了这一思想(杜鲁门主义)”。
——摘编自王芝《略论“杜鲁门主义”
在战后美国对外政策中的地位与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杜鲁门致国会咨文发表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杜鲁门主义的影响。(9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