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含解析) 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含解析) 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17 17:02:02

文档简介

四 中古时期的亚洲
(35分钟 65分)
基础全面练
1.(3分)(2024·赣州高一检测)8世纪中期兴起的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是(  )
A.拜占庭帝国 B.俄罗斯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奥斯曼帝国
【解析】选C。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先后征服了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故选C;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继续发展,又称拜占庭帝国,因连年战争,到7世纪中后期拜占庭帝国丧失了从叙利亚到北非的大片土地,排除A;17世纪末俄罗斯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排除B;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排除D。
2.(3分)阿拉伯帝国通过扩张,在8世纪中期建立起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最高统治者的称呼为(  )
A.苏丹 B.哈里发
C.法老 D.沙皇
【解析】选B。阿拉伯帝国最高统治者的称呼为哈里发,故选B;奥斯曼帝国最高统治者叫做苏丹,排除A;埃及最高统治者称呼是法老,排除C;沙俄最高统治者称呼是沙皇,排除D。
3.(3分)(2024·济南高一检测)公元830年,某一城市创建了国家学术研究机构“智慧宫”,在此聚集了不同民族及宗教信仰的著名学者,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这一城市是(  )
A.亚历山大 B.拜占庭    
C.廷巴克图 D.巴格达
【解析】选D。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帝国在首都巴格达建立了“智慧宫”,大量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科学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故选D,排除A、B、C。
4.(3分)《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它把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的几百个故事串联起来,成为研究阿拉伯帝国的珍贵资料。这反映了阿拉伯帝国(  )
A.重视对历史资料的搜集
B.地跨亚、非、欧三洲
C.对世界文化的继承融合
D.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解析】选C。据材料“它把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的几百个故事串联起来,成为研究阿拉伯帝国的珍贵资料”可知,阿拉伯人吸收融合了多个文明的文化成就,故选C;材料强调文化的融合,而不是历史资料的搜集,排除A;材料并未强调阿拉伯帝国地跨三洲的情况,不符合题意,排除B;材料只反映阿拉伯文学的发展情况,无法得出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结论,排除D。
【补偿训练】
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积极鼓励非阿拉伯各族人民改宗伊斯兰教,并许诺与阿拉伯穆斯林享受同等待遇,另外还规定阿拉伯语为法定的官方语言。这些政策旨在(  )
A.促进帝国内的民族交融
B.扩大帝国的统治范围
C.提高帝国统治的合法性
D.巩固帝国的统治秩序
【解析】选D。据材料概括得出:阿拉伯帝国实行政教合一,伊斯兰教信仰与阿拉伯帝国统治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这些措施的实行有利于帝国内更多的人信奉伊斯兰教,从而起到维护帝国统治秩序的目的,故选D;促进民族交融的根本目的仍在于维护帝国统治,排除A;材料中的措施是在其统治区域内实行的,不会扩大帝国的统治范围,排除B;材料未涉及帝国的权力来源问题,排除C。
5.(3分)(2024·宁波高一检测)1453年,征服者征服了君士坦丁堡,将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随后征服了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这里的“征服者”是(  )
A.阿拉伯人 B.罗马人    
C.俄罗斯人 D.奥斯曼人
【解析】选D。据材料“1453年”“征服了君士坦丁堡,将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奥斯曼人,故选D;1258年,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被蒙古攻陷,阿拉伯帝国灭亡,排除A;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拜占庭建立新都,命名为新罗马,该城普遍被以建立者之名称作君士坦丁堡,一直沿用到东罗马帝国灭亡,排除B;17世纪末,俄罗斯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与“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相悖,排除C。
6.(3分)奥斯曼帝国建立后,以伊斯兰教为国教,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和司法权力。可见奥斯曼帝国(  )
A.实行政教合一的制度
B.加强中央集权
C.注重对人的思想控制
D.阻碍社会发展
【解析】选A。由材料“以伊斯兰教为国教,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和司法权力”可知政权和教权合二为一,故选A;材料中没有涉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B;奥斯曼帝国注重对人的思想控制,但材料中并未提及,排除C;政教合一的制度有利于当时奥斯曼帝国的发展,排除D。
7.(3分)15—16世纪,奥斯曼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曾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心,该城市是(  )
A.亚历山大 B.罗马
C.伊斯坦布尔 D.巴格达
【解析】选C。结合所学可知,奥斯曼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定为首都,故选C,排除A、B、D。
8.(3分)在印度种姓制度下,由以国王为首的武士集团构成,负责统治和保卫国家的等级是(  )
A.婆罗门 B.吠舍
C.刹帝利 D.首陀罗
【解析】选C。结合所学可知,在印度种姓制度下,刹帝利主要是由以国王为首的武士集团构成,负责统治和保卫国家,故选C;婆罗门即祭司,是最高等级,主管宗教事务,排除A;吠舍包括农民、商人和放贷者,他们是国家财富的创造者,排除B;首陀罗地位最低,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排除D。
【补偿训练】
公元前6世纪时,释迦牟尼创立宗教,提出“众生平等”,宣扬“忍耐顺从”。他认为,人与人之间没有贵贱之分,人的社会地位的高下应由其行为和品行来决定。这一观点旨在反对(  )
A.婆罗门种姓制度 B.汉谟拉比的统治
C.波斯人的统治 D.印度教的教义
【解析】选A。据材料“公元前6世纪时,释迦牟尼创立宗教,提出‘众生平等’,宣扬‘忍耐顺从’”可知,反对婆罗门种姓制度,故选A;汉谟拉比是古巴比伦国王,与材料无关,排除B;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材料所述与波斯人的统治无关,排除C;印度教是广泛吸收婆罗门教教义以及民间信仰、风俗习惯、哲学思想等的综合产物,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与材料无关,排除D。
9.(3分)(2024·德州高一检测)646年,日本孝德天皇以中国唐朝为样板,推行改革,建立起以天皇制为核心的新国家,形成以律令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国家。这使日本(  )
A.确立了天皇制度
B.强化了幕府统治
C.消除了神权观念
D.加快了社会转型
【解析】选D。据材料“日本孝德天皇……形成以律令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国家”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日本通过大化改新,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使得日本向封建社会转化,故选D;日本天皇制度早已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12世纪末,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消除”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
【补偿训练】
7世纪,日本孝德天皇宣布全国土地为“公地(天皇的土地)”,自由民为国家“公民”,并授予“公民”一定的土地;15世纪,奥斯曼帝国的苏丹把全国分为31个省250个县并委派官员进行管理。这些举措的相同目的是(  )
A.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B.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C.削弱国王专制权力
D.结束地方分裂割据
【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公地(天皇的土地)”“公民”“并授予‘公民’一定的土地”及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孝德天皇的措施加强了中央的权力;奥斯曼帝国的苏丹则实行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地方的政策,扩大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权,故二者的共同点都是加强中央权力,故选B;7世纪日本大化改新实行的是封建化改革,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并非国王的专制权变化,排除C;D与奥斯曼帝国的实际不符,排除。
10.(3分)10世纪后的日本,武士集团力量发展,12世纪末,源赖朝击败其他竞争者,控制了中央政府,后来当上了“征夷大将军”。该事件表明日本(  )
A.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显现
C.建立了幕府政治体制
D.封建等级制度逐步废除
【解析】选C。据材料“源赖朝……控制了中央政府……‘征夷大将军’”可知,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控制了中央政府,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故选C;日本通过大化改新,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排除A;随着新土地的开垦,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贵族和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显现,排除B;“废除”说法错误,幕府政治时期等级制度仍然存在,排除D。
11.(3分)(2024·北京高一检测)日本除了现用年号“令和”以外,其余年号均取自中国古代典籍,如“大化”即出自儒家经典《尚书》。这反映出(  )
A.日本全面学习中国
B.中华文明的辐射作用
C.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D.幕府统治出现了危机
【解析】选B。据材料“其余年号均取自中国古代典籍”可知,日本的年号多取自中国典籍,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儒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反映出中华文明的辐射作用,故选B;“全面”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材料强调日本学习中国文化,未体现“交流”,且中国和日本同属东方,排除C;“大化改新”开始于646年,12世纪末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排除D。
12.(3分)(2024·抚州高一检测)8世纪中叶,新罗(今朝鲜)在中央设执事省,地方设州、郡、县、乡,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以《左传》《礼记》《孝经》为主考科目。这反映出,当时的朝鲜(  )
A.民族意识淡薄
B.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
C.重视制度创新
D.与唐朝文化形成互动
【解析】选B。据材料“8世纪中叶”“地方设州、郡、县、乡,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朝鲜仿效唐朝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和科举制度,说明其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故选B;材料主旨是朝鲜通过学习唐朝先进制度,实现本民族的发展,与自身民族意识淡薄无关,排除A;材料体现了朝鲜学习唐朝制度,而非制度创新,排除C;材料主旨是朝鲜学习唐朝文化,未体现唐朝学习朝鲜文化,无法体现文化互动,排除D。
综合应用练
13.(3分)(2024·临沂高一检测)下表为阿拉伯帝国的文化成就。据此可知,阿拉伯文化(  )
数学 改进印度数字,传入欧洲
医学 阿拉伯人伊本·西那的医学著作《医典》传入欧洲,在12—17世纪一直是西方大学的医学教科书
天文 花拉子密天文表成为东西方天文表蓝本
哲学 阿拉伯人翻译保存的希腊古典著作在中古后期传入欧洲,使欧洲人重新关注研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的著作
文学 《一千零一夜》融汇各地民间故事,被译成多国语言
A.传播体现扩张性
B.成果缺少创新性
C.内容呈现民族性
D.影响具有广泛性
【解析】选D。阿拉伯人把印度数字改进并传播到欧洲,阿拉伯的医学著作《医典》成为欧洲大学的医学教科书,其天文表成为东西方天文表的蓝本,翻译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传入欧洲,其融汇各地民间故事而成的《一千零一夜》被译成多国文字,这说明阿拉伯文化成就影响了东西方的众多国家和地区,具有广泛性,故选D;阿拉伯文化的传播是通过和平的方式,不具有强制性,所以不能体现扩张性,排除A;题干强调的是阿拉伯文化成就对东西方的影响,而不是其成果自身的特征,且其中的《医典》和花拉子密天文表等本身就是创新性成果,B的说法不符合题目主旨,且不符合史实,排除B;表格中的文学和哲学是对各地文学和古希腊哲学的汇编和翻译,不具有明显的民族性,排除C。
【补偿训练】
在穆斯林统治的几个世纪里,各大城市经常就学院和图书馆的数量和质量展开竞争,后伍麦叶王朝的统治者经常派人去亚历山大、开罗、巴格达等图书市场收集并购买珍本。据说一次购书不下40万册。这一现象说明阿拉伯帝国(  )
A.积极吸收域外文明
B.引领了世界文化发展
C.全面继承欧洲文化
D.加紧了对外扩张步伐
【解析】选A。据材料“图书市场收集并购买珍本……不下40万册”并结合所学可直接得出阿拉伯帝国积极吸收域外文明的结论,故选A;材料只涉及了阿拉伯帝国积极吸收域外文明,未涉及阿拉伯帝国对世界文化的引领,排除B;“全面继承欧洲文化”与史实不符,排除C;材料只涉及了阿拉伯帝国积极吸收域外文明,未涉及对外扩张,排除D。
14.(3分)(2024·永州高一检测)15世纪中期,奥斯曼帝国占领君士坦丁堡及叙利亚等地后,基本上控制了东西方之间几条主要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高达35%的关税,而来自东方的香料早已成为西方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由此可知,奥斯曼帝国的重税政策(  )
A.直接影响了西欧人的日常生活
B.削弱了奧斯曼帝国的经济实力
C.成为了开辟新航路的精神动力
D.阻断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往来
【解析】选A。据材料信息可知,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方之间的主要商路并对过往商品征收高额商税,这直接影响了西欧人的日常生活,故选A;奥斯曼帝国的重税政策增强了奥斯曼帝国的经济实力,排除B;新航路开辟的精神动力是传播天主教,排除C;“阻断”一词过于绝对,排除D。
15.(3分)大化改新百余年后,贵族、佛寺、神社大量购买、兼并土地,建立庄园。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这反映出(  )
A.土地买卖之风盛行
B.庄园经济开始形成
C.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D.幕府统治趋于瓦解
【解析】选C。据材料信息可知,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大庄园发展壮大,拥有“不输不入”的特权,这体现地方势力增强,中央集权遭到削弱,故选C;材料并无土地买卖的信息,排除A;“开始”一词有误,排除B;庄园力量的增强推动幕府统治形成,排除D。
16.(3分)(2024·贵州适应性测试)德川幕府将朱子学奉为官学,注重以君臣关系和家族关系维持社会秩序。德川家康曾亲自邀请“日本朱子学之祖”藤原惺窝为诸侯公卿讲授“四书”。这反映德川幕府(  )
A.强化统治的思想基础
B.推崇中国儒家思想
C.重视忠义和孝行品性
D.善于学习外来文化
【解析】选A。据材料“德川幕府将朱子学奉为官学……维持社会秩序”可知,12世纪末,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德川幕府的统治者奉朱子学为官学,且强调君臣关系和家族关系,这有助于维系社会秩序,强化幕府对日本统治的思想基础,故选A;对朱子学的推崇只是幕府维系统治的手段,并非材料反映的本质信息,排除B;结合所学可知,12世纪以后,随着武士阶层的崛起,神道融合了佛教等外来文化,逐渐形成了武士道,武士道重视忠义和孝行品性,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日本学习中国儒家文化,并将朱子学奉为官学,体现了其对中国儒家文化的学习和利用,但这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
17.(3分)朝鲜王朝的考试除了每三年一次的“式年试”,还有各种不定期的“别试”。具有代表性的“别试”,国王还会亲临考场,如以成均馆的儒生为考试对象的“谒圣试”等。材料说明(  )
A.朝鲜王朝照搬唐朝制度
B.历代朝鲜国王均重视选官
C.规范选才推动社会发展
D.儒家思想对朝鲜影响较大
【解析】选D。据材料“如以成均馆的儒生为考试对象的‘谒圣试’”可知朝鲜王朝重视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尤其是选拔儒家学者参与国家政事,说明当时的朝鲜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故选D;材料只是强调朝鲜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并未明确指出照搬唐朝的科举制,排除A;重视选官只是部分国王的做法,并不带有普遍性,B存在以偏概全的错误,排除;材料主要强调国家对人才选拔的重视,并未强调人才选拔的效果,排除C。
【补偿训练】
朝鲜的古代碑刻表明,4、5世纪之交,朝鲜半岛诸国已经熟练使用汉字。新罗学者薛聪用汉字作音符来标注朝鲜语的助词,以帮助人们阅读汉文。682年,新罗设立国学,其学制皆仿中国的制度而来。据此可知(  )
A.新罗人积极学习汉字
B.中、朝之间的交往历史悠久
C.新罗与唐朝交往密切
D.汉文化对朝鲜半岛影响较大
【解析】选D。据本题材料“4、5世纪之交,朝鲜半岛诸国已经熟练使用汉字”“学制皆仿中国的制度而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阅读汉文、设立国学都是学习汉文化的表现,说明汉文化对朝鲜半岛影响较大,故选D;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朝鲜积极学习汉字的结论,排除A;材料中没有中国与朝鲜交往历史悠久的相关论述,排除B;新罗与唐朝交往密切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但材料仅涉及文化方面,排除C。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庄园制是古代日本中世纪社会的重要经济基础。应仁之乱后,大部分庄园趋向没落,名田进一步解体,与庄园体制不同的新的租佃关系开始出现。加上15世纪农民的反年贡斗争不断高涨,频繁的农民暴动如“土一揆”“国一揆”“一向一揆”和“德政一揆”等也成为加速庄园制解体的重要因素。土豪与富农成为这一时期“地下请”的主体,加之“守护”和“战国大名”的存在,使庄园制越来越有名无实。武装大名代官逐渐支配了农村,取代了原来的庄园机构。一般认为,镰仓末期至南北朝时期出现的“恶党”应属于瓦解庄园制度或具有一定变革性质和作用的势力。这一时期,各庄园均普遍出现了村民百姓反对领主的力量。这种自下而上的群众性力量不断发展壮大,表明庄园制从基础上遭到瓦解,并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摘编自王军《日本庄园公领制初探》
材料二 在西欧早期的封建体制下,以庄园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本能地抑制商业的发展。从理论上讲,中世纪欧洲的庄园是自成一体、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大小土地贵族为了各自的利益逐渐结合起来,达成了一种被称为“封君封臣”制的契约。大地主作为封君把自己的土地作为“采邑”,赐给投奔自己的下级地主贵族,使之成为自己的封臣。作为报偿,封臣要为封君提供武装支持。这种“采邑”或恩赐地,起初是可以废除或以其他名义取消的,但不久就成为世袭的“封土”了。这些“封土”成了西欧中世纪的庄园,它是西欧当时最基本的生产经营单位。
——摘编自田红、贺淑俊《浅析日本与西欧封建庄园制产生的异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日本庄园衰落的原因及影响。(10分)
答案:(1)原因:“应仁之乱”的影响;反年贡斗争和农民暴动频发;“大名”势力的不断崛起;“恶党”势力的影响。
影响:以天皇为首的朝廷权力日益衰微;幕府势力进一步增强;幕藩体制逐渐建立。
【解析】第(1)题原因:根据材料一“应仁之乱后,大部分庄园趋向没落”“加上15世纪农民的反年贡斗争不断高涨,频繁的农民暴动”“武装大名代官逐渐支配了农村,取代了原来的庄园机构”“一般认为,镰仓末期至南北朝时期出现的‘恶党’应属于瓦解庄园制度或具有一定变革性质和作用的势力”进行分析。影响:根据材料一“这一时期,各庄园均普遍出现了村民百姓反对领主的力量。这种自下而上的群众性力量不断发展壮大,表明庄园制从基础上遭到瓦解,并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并结合所学进行分析。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西欧庄园的特点,并说明其与日本庄园在本质上的相同点。(4分)
答案: (2)特点:以封君封臣制度为政治基础;以采邑为媒介,层层封授;庄园逐渐走向世袭。
相同点:都是以土地为核心纽带的封建制度。
【解析】第(2)题特点:根据材料二“大小土地贵族为了各自的利益逐渐结合起来,达成了一种被称为‘封君封臣’制的契约”“大地主作为封君把自己的土地作为‘采邑’,赐给投奔自己的下级地主贵族,使之成为自己的封臣”“这种‘采邑’或恩赐地,起初是可以废除或以其他名义取消的,但不久就成为世袭的‘封土’了”进行分析。
相同点:根据材料一“庄园制是古代日本中世纪社会的重要经济基础”和材料二“这些‘封土’成了西欧中世纪的庄园,它是西欧当时最基本的生产经营单位”进行概括。四 中古时期的亚洲
基础全面练
1.(3分)(2024·赣州高一检测)8世纪中期兴起的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是(  )
A.拜占庭帝国 B.俄罗斯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奥斯曼帝国
2.(3分)阿拉伯帝国通过扩张,在8世纪中期建立起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最高统治者的称呼为(  )
A.苏丹 B.哈里发
C.法老 D.沙皇
3.(3分)(2024·济南高一检测)公元830年,某一城市创建了国家学术研究机构“智慧宫”,在此聚集了不同民族及宗教信仰的著名学者,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这一城市是(  )
A.亚历山大 B.拜占庭    
C.廷巴克图 D.巴格达
4.(3分)《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它把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的几百个故事串联起来,成为研究阿拉伯帝国的珍贵资料。这反映了阿拉伯帝国(  )
A.重视对历史资料的搜集
B.地跨亚、非、欧三洲
C.对世界文化的继承融合
D.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补偿训练】
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积极鼓励非阿拉伯各族人民改宗伊斯兰教,并许诺与阿拉伯穆斯林享受同等待遇,另外还规定阿拉伯语为法定的官方语言。这些政策旨在(  )
A.促进帝国内的民族交融
B.扩大帝国的统治范围
C.提高帝国统治的合法性
D.巩固帝国的统治秩序
5.(3分)(2024·宁波高一检测)1453年,征服者征服了君士坦丁堡,将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随后征服了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这里的“征服者”是(  )
A.阿拉伯人 B.罗马人    
C.俄罗斯人 D.奥斯曼人
6.(3分)奥斯曼帝国建立后,以伊斯兰教为国教,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和司法权力。可见奥斯曼帝国(  )
A.实行政教合一的制度
B.加强中央集权
C.注重对人的思想控制
D.阻碍社会发展
7.(3分)15—16世纪,奥斯曼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曾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心,该城市是(  )
A.亚历山大 B.罗马
C.伊斯坦布尔 D.巴格达
8.(3分)在印度种姓制度下,由以国王为首的武士集团构成,负责统治和保卫国家的等级是(  )
A.婆罗门 B.吠舍
C.刹帝利 D.首陀罗
【补偿训练】
公元前6世纪时,释迦牟尼创立宗教,提出“众生平等”,宣扬“忍耐顺从”。他认为,人与人之间没有贵贱之分,人的社会地位的高下应由其行为和品行来决定。这一观点旨在反对(  )
A.婆罗门种姓制度 B.汉谟拉比的统治
C.波斯人的统治 D.印度教的教义
9.(3分)(2024·德州高一检测)646年,日本孝德天皇以中国唐朝为样板,推行改革,建立起以天皇制为核心的新国家,形成以律令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国家。这使日本(  )
A.确立了天皇制度
B.强化了幕府统治
C.消除了神权观念
D.加快了社会转型
【补偿训练】
7世纪,日本孝德天皇宣布全国土地为“公地(天皇的土地)”,自由民为国家“公民”,并授予“公民”一定的土地;15世纪,奥斯曼帝国的苏丹把全国分为31个省250个县并委派官员进行管理。这些举措的相同目的是(  )
A.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B.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C.削弱国王专制权力
D.结束地方分裂割据
10.(3分)10世纪后的日本,武士集团力量发展,12世纪末,源赖朝击败其他竞争者,控制了中央政府,后来当上了“征夷大将军”。该事件表明日本(  )
A.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显现
C.建立了幕府政治体制
D.封建等级制度逐步废除
11.(3分)(2024·北京高一检测)日本除了现用年号“令和”以外,其余年号均取自中国古代典籍,如“大化”即出自儒家经典《尚书》。这反映出(  )
A.日本全面学习中国
B.中华文明的辐射作用
C.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D.幕府统治出现了危机
12.(3分)(2024·抚州高一检测)8世纪中叶,新罗(今朝鲜)在中央设执事省,地方设州、郡、县、乡,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以《左传》《礼记》《孝经》为主考科目。这反映出,当时的朝鲜(  )
A.民族意识淡薄
B.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
C.重视制度创新
D.与唐朝文化形成互动
综合应用练
13.(3分)(2024·临沂高一检测)下表为阿拉伯帝国的文化成就。据此可知,阿拉伯文化(  )
数学 改进印度数字,传入欧洲
医学 阿拉伯人伊本·西那的医学著作《医典》传入欧洲,在12—17世纪一直是西方大学的医学教科书
天文 花拉子密天文表成为东西方天文表蓝本
哲学 阿拉伯人翻译保存的希腊古典著作在中古后期传入欧洲,使欧洲人重新关注研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的著作
文学 《一千零一夜》融汇各地民间故事,被译成多国语言
A.传播体现扩张性
B.成果缺少创新性
C.内容呈现民族性
D.影响具有广泛性
【补偿训练】
在穆斯林统治的几个世纪里,各大城市经常就学院和图书馆的数量和质量展开竞争,后伍麦叶王朝的统治者经常派人去亚历山大、开罗、巴格达等图书市场收集并购买珍本。据说一次购书不下40万册。这一现象说明阿拉伯帝国(  )
A.积极吸收域外文明
B.引领了世界文化发展
C.全面继承欧洲文化
D.加紧了对外扩张步伐
14.(3分)(2024·永州高一检测)15世纪中期,奥斯曼帝国占领君士坦丁堡及叙利亚等地后,基本上控制了东西方之间几条主要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高达35%的关税,而来自东方的香料早已成为西方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由此可知,奥斯曼帝国的重税政策(  )
A.直接影响了西欧人的日常生活
B.削弱了奧斯曼帝国的经济实力
C.成为了开辟新航路的精神动力
D.阻断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往来
15.(3分)大化改新百余年后,贵族、佛寺、神社大量购买、兼并土地,建立庄园。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这反映出(  )
A.土地买卖之风盛行
B.庄园经济开始形成
C.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D.幕府统治趋于瓦解
16.(3分)(2024·贵州适应性测试)德川幕府将朱子学奉为官学,注重以君臣关系和家族关系维持社会秩序。德川家康曾亲自邀请“日本朱子学之祖”藤原惺窝为诸侯公卿讲授“四书”。这反映德川幕府(  )
A.强化统治的思想基础
B.推崇中国儒家思想
C.重视忠义和孝行品性
D.善于学习外来文化
17.(3分)朝鲜王朝的考试除了每三年一次的“式年试”,还有各种不定期的“别试”。具有代表性的“别试”,国王还会亲临考场,如以成均馆的儒生为考试对象的“谒圣试”等。材料说明(  )
A.朝鲜王朝照搬唐朝制度
B.历代朝鲜国王均重视选官
C.规范选才推动社会发展
D.儒家思想对朝鲜影响较大
【补偿训练】
朝鲜的古代碑刻表明,4、5世纪之交,朝鲜半岛诸国已经熟练使用汉字。新罗学者薛聪用汉字作音符来标注朝鲜语的助词,以帮助人们阅读汉文。682年,新罗设立国学,其学制皆仿中国的制度而来。据此可知(  )
A.新罗人积极学习汉字
B.中、朝之间的交往历史悠久
C.新罗与唐朝交往密切
D.汉文化对朝鲜半岛影响较大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庄园制是古代日本中世纪社会的重要经济基础。应仁之乱后,大部分庄园趋向没落,名田进一步解体,与庄园体制不同的新的租佃关系开始出现。加上15世纪农民的反年贡斗争不断高涨,频繁的农民暴动如“土一揆”“国一揆”“一向一揆”和“德政一揆”等也成为加速庄园制解体的重要因素。土豪与富农成为这一时期“地下请”的主体,加之“守护”和“战国大名”的存在,使庄园制越来越有名无实。武装大名代官逐渐支配了农村,取代了原来的庄园机构。一般认为,镰仓末期至南北朝时期出现的“恶党”应属于瓦解庄园制度或具有一定变革性质和作用的势力。这一时期,各庄园均普遍出现了村民百姓反对领主的力量。这种自下而上的群众性力量不断发展壮大,表明庄园制从基础上遭到瓦解,并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摘编自王军《日本庄园公领制初探》
材料二 在西欧早期的封建体制下,以庄园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本能地抑制商业的发展。从理论上讲,中世纪欧洲的庄园是自成一体、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大小土地贵族为了各自的利益逐渐结合起来,达成了一种被称为“封君封臣”制的契约。大地主作为封君把自己的土地作为“采邑”,赐给投奔自己的下级地主贵族,使之成为自己的封臣。作为报偿,封臣要为封君提供武装支持。这种“采邑”或恩赐地,起初是可以废除或以其他名义取消的,但不久就成为世袭的“封土”了。这些“封土”成了西欧中世纪的庄园,它是西欧当时最基本的生产经营单位。
——摘编自田红、贺淑俊《浅析日本与西欧封建庄园制产生的异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日本庄园衰落的原因及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西欧庄园的特点,并说明其与日本庄园在本质上的相同点。(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