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新文化运动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胡适1923年给友人的信中写道:“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二是《新民丛报》,三是《新青年》。”其中,《新青年》所创造的“新时代”指的是( )
A.君主专制时代 B.民主科学时代
C.君主立宪时代 D.尊孔复古时代
2.以下这组图片集中反映出近代中国( )
A.近代化的探索 B.科学技术进步
C.民族危机加剧 D.政治制度创新
3.《新青年》《新潮》《每周评论》《少年中国》等新文化运动时期创办的刊物,得到中国先进分子的追捧,其原因是( )
A.政府支持文化事业 B.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思想革新势在必行 D.百姓知识水平提升
4.某学者说,由辛亥革命唤起的中国社会的希望,同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黑暗之间形成一种巨大的落差,巨大的落差产生了巨大的波潮,于是而有新文化运动。该学者意在强调( )
A.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C.北洋军阀统治特别黑暗 D.民主和科学不能救中国
5.鲁迅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 德’……仔细看了半夜……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该材料突出反映了( )
A.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B.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反对旧道德
C.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D.提倡旧文学,反对新文学,反对新道德
6.1919年后,在《新青年》《晨报》《新潮》等报刊上关于劳工话题的文学作品猛增,作品的主人公有洋车夫、铁匠、农夫、学徒、店员、纺织女工、烟草公司工人等劳工群体,这些人物形象基本上首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这种变化表明( )
A.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条件完全成熟 B.反帝反封建成为文学的主旋律
C.许多知识分子开始面向工人群众 D.民主与科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7.“……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他们首先发现自己是青年,又粗略地认识了自己的时代,再来看旧道德、旧文学,心里就生出了叛逆的种子。一些青年逐渐地以至于突然地,打碎了身上的枷锁,歌唱着冲出了封建的堡垒”。下列与这段回忆相关的是( )
A.邹韬奋《生活》 B.陈天华《警世钟》
C.邹容《革命军》 D.陈独秀《新青年》
8.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济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被迫进行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的近代化,近代化也经历了器物层面、制度层面、文化层面阶段,不同层面阶段提出不同主张。下列探索中的主张提出的先后顺序为( )
A.“民主”“科学”→三民主义→变法图强→“自强”“求富”
B.“自强”“求富”→变法图强→三民主义→“民主”“科学”
C.“民主”“科学”→“自强”“求富”→三民主义→变法图强
D.“自强”“求富”→三民主义→变法图强→“自强”“求富”
9.“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烈女传’。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他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这则材料反映的是( )
A.维新思想开始传播 B.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C.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 D.近代学校开设修身课程
10.20世纪初,有文章评论说:“欧战以前,中国都抱着守旧的思想,保存腐朽的文化;到现在,人民守旧的思想,一变而为革新,腐朽的文化,一变而为实用,能够顺着世界的潮流进行去,一半可说是《新青年》提倡、鼓吹之功。”其意在说明( )
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C.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中国共产党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
11.“在民国那个内忧外患的时期,在《新青年》等各种报纸杂志上,东方与西方、革新与守旧、进步与落后诸如此类的二元对立构成了知识分子分析问题的基本思路和价值取向。在这个过程中,急切的时人再没有机会触及传统和儒家的真实面目。”材料认为( )
A.时人对儒学的批判是错误的
B.动荡的时局冲击了儒学的地位
C.传统文化已经被彻底地淘汰
D.知识分子未能恰当地评价儒学
12.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如此推理,近代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 )
A.政治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B.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政治革命
C.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政治革命
D.新文化运动——政治革命——洋务运动
二、材料题
13.近代中国,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提出了种种救国方案,并为此奋斗不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体西用】
材料一 战争的失败,让一部分官员和有志之士深受刺激,他们开始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史地,寻求御敌之道……魏源编成《海国图志》一书,介绍了西方的历史地理和科学技术,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立宪之梦】
材料二 1895年,维新派创办《万国公报》,宣传“新法之益”。不久,在北京、上海组织强学会,宣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1896年,在上海创办《时务报》,这份报刊成为宣传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共和之路】
材料三 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的统治,揭开了民主共和的新一页。从此闸门打开,中国正在汇入世界奔腾发展的民主主义大潮……
——摘自杨天石《帝制的终结》
材料四 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孙中山《讨袁檄文》
【思想风暴】
材料五 1915年陈独秀主编创刊的《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对重新构建我国现代思想文化体系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之一。
【规律揭示】
材料六 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有人将先进的中国人展开的一场场救治行动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开颅洗脑”,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哪一运动体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维新派宣传变法主要方式是什么?由此在哪一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指出“革命”的历史功绩。材料四中“万户涕泪,一人冠冕”指什么事件?结合所学,分析“革命”的遗憾。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青年》所宣传的进步思想是什么?文学革命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之一,写出其代表人物的主张。
(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从“自我疗伤”到“开颅洗脑”,中国人在近代化探索道路上,体现了怎样的规律?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按照“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方针,办洋务以恪守传统制度为前提,其宗旨是维护和巩固清朝的专制统治。洋务所能办的,只是从西方引进一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进行不彻底的经济改革。因此,洋务运动时期的近代化运动仅局限在器物层面。洋务派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实际上注定了必然失败的命运。
——摘自左玉河《洋务运动、甲午战争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顿挫》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于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变法通议》(梁启超)
材料三 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涤荡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更为深刻的革命运动。
——摘编自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1)据材料一,简述洋务运动的目的,并概括洋务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述梁启超认为变法维新中最重要的内容。
(3)根据材料三,简述这场运动的名称,并概括该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的基本特点。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C B B C D B C B
题号 11 12
答案 D D
1.B
【详解】根据材料“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二是《新民丛报》,三是《新青年》。”和所学可知,陈独秀、胡适等领导的新文化运动兴起于1915年,其标志是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B项正确;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排除A项;中国没有经历君主立宪时代,排除C项;尊孔复古是辛亥革命后出现的一股维护封建伦理纲常的社会思潮,正是新文化运动所反对的,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根据题干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这组图片中,第一张图片是洋务运动时期的江南制造总局,它代表了近代中国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方面的尝试,是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成果;第二张图片展示了维新变法时期创办的报刊,反映了知识分子在寻求政治变革和思想启蒙方面的努力;第三张图片是中华民国时期颁布的法律,标志着中国政治体制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第四张图片是《新青年》杂志的封面,它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推动了思想解放和文化革新,这些图片共同展示了近代中国在不同领域和层面上对现代化的追求和探索,即近代化的探索,A项正确;这些图片中涉及了一些与科学技术或文化相关的内容(如江南制造总局的工业生产、报刊的创办等),但它们更多地是反映了近代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探索,而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排除B项;近代中国确实面临着民族危机的加剧,但这组图片并没有直接反映出这一点,它们更多地是展示了近代中国在不同时期和领域内为应对危机、实现现代化而进行的努力和探索,排除C项;这组图片中虽涉及了政治体制的变化(如中华民国法律的颁布),但它们并没有全面反映近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创新,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尝试,但并未形成稳定、成熟的政治体制,政治制度创新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详解】根据题干“新文化运动时期创办的刊物,得到中国先进分子的追捧”和所学知识可知,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才能救中国,C项正确;题干体现先进分子追捧传播新思想的刊物,未体现政府支持,排除A项;题干体现先进分子追捧传播新思想的刊物,未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排除B项;题干体现先进分子追捧传播新思想的刊物,与百姓知识水平提升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详解】根据材料“某学者说,由辛亥革命唤起的中国社会的希望,同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黑暗之间形成一种巨大的落差,巨大的落差产生了巨大的波潮,于是而有新文化运动”和所学可知,中华民国成立后不久陷入政治混乱之中,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仅有制度不足以救中国,必须改变国民的思想,于是而有新文化运动。说明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的继续,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新文化运动,北洋军阀统治特别黑暗是新文化运动发起的背景,排除C项;民主和科学不能救中国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详解】根据题干“我翻开历史一查……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仔细看了半夜……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和所学知识可知,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把封建旧道德批判为“吃人”的道德, 所以它体现了新文化运动中“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反对旧道德”这一内容,B项正确;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但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A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但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反对旧道德,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根据题干“关于劳工话题的文学作品猛增,作品的主人公有洋车夫、铁匠、农夫、学徒、店员、纺织女工、烟草公司工人等劳工群体,这些人物形象基本上首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知识分子开始关注劳工阶层,说明知识分子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开始重视劳工阶级的力量,C项正确;题干中看不出中共成立的条件日益成熟,排除A项;题干中显示的是知识分子开始关注劳工阶层,看不出反帝反封建成为文学的主旋律,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体现民主与科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7.D
【详解】依据材料“‘再来看旧道德、旧文学,心里就生出了叛逆的种子。一些青年逐渐地以至于突然地,打碎了身上的枷锁,歌唱着冲出了封建的堡垒’”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和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猛烈抨击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往圣先贤”的封建正统思想,大力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的思想解放,D项正确;邹韬奋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新闻记者和出版家,他的作品如《生活》周刊主要聚焦于新闻报道和时事评论,并不直接反映青年觉醒和反叛封建的特定历史事件,排除A项;陈天华是清末资产阶级革命家,他的作品如《警世钟》等,主要宣传革命思想,号召反清排满,但并未特别聚焦于青年觉醒和反叛封建旧道德、旧文学的主题,排除B项;邹容的《革命军》是清末著名的反清革命著作,主要阐述了中国进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号召人民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没有直接聚焦于青年觉醒和对旧道德、旧文学的批判,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在器物层面,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在制度层面,1898年的戊戌变法运动提出变法图强的主张,1906年孙中山在正式提出三民主义的思想;在文化层面,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口号;故按着时间先后排序是B,B项正确;“民主”“科学”是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晚于三民主义,排除AC项;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1906年正式提出的,晚于变法图强,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题干中“女学生……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等词可以判断,材料反映的是女性思想得到解放,女学生不受传统思想的束缚,主张自由、民主,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C项正确;维新启蒙思想开始传播是戊戌变法事件的影响,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民主共和思想是辛亥革命的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新文化运动的民主自由思想的影响,促进人民思想的解放,与学校开设修身课程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题干信息“一变而为革新,腐朽的文化,一变而为实用,能够顺着世界的潮流进行去,一半可说是《新青年》提倡、鼓吹之功”说明《新青年》对人们思想的解放起到了促进作用,而《新青年》的创办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B项正确;“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说法正确,但题干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排除A项;“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说法正确,但题干没有提及五四运动,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未提及“中国共产党成立”,排除D项。故选B项。
11.D
【详解】根据题干“在《新青年》等各种报纸杂志上,东方与西方、革新与守旧、进步与落后诸如此类的二元对立构成了知识分子分析问题的基本思路和价值取向。”结合所学知识,《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热烈宣传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猛烈抨击封建旧道德和旧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急切的时人再没有机会触及传统和儒家的真实面目”,D项正确;时人对儒学的批判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说批判是错误的,排除A项;材料意在说明新文化运动时期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存在片面性,并没有体现时局动荡对儒学的冲击,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文化,并没有将传统文化彻底地淘汰,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可知,给出的观点是“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即先思想文化再政治制度最后才是先进工业文明,按这个顺序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应该走的道路是新文化运动(思想文化)﹣政治制度﹣洋务运动(工业文明);中国是反其道而行的,近代化探索非常艰难曲折,D项正确;洋务运动属于工业革命,排除ABC项。故选D项。
13.(1)运动:洋务运动。
(2)方式:创办报刊;影响:思想文化领域。
(3)历史功绩: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的统治,揭开了民主共和的新一页;事件:袁世凯复辟帝制;遗憾: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4)思想:民主科学;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5)规律:由学习西方技术-制度-思想,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详解】(1)运动:结合所学洋务运动洋务派实践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方式:根据材料二“维新派创办《万国公报》”“在上海创办《时务报》”可知,创办报刊。根据材料二“ 在北京、上海组织强学会”可知,组建学会;影响:根据材料二“ 宣传‘新法之益’”“宣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这份报刊成为宣传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可知,思想文化领域。
(3)历史功绩:根据材料三“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的统治,揭开了民主共和的新一页”可知,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的统治,揭开了民主共和的新一页;事件:根据材料四“孙中山《讨袁檄文》”可知,袁世凯复辟帝制;遗憾:根据材料四“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可知,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4)思想:结合所学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主张:结合所学文学革命是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5)规律:综合上述材料可知,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来挽救清王朝的统治,甲午战败后维新派主张改良政治制度,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革命党人也要建立共和制,新文化运动知识分子学习西方民主和科学,批判封建礼教思想。因此近代化探索上中国人经历了由学习西方技术-制度-思想,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14.(1)目的:维护和巩固清朝的专制统治。失败原因:学习西方仅局限在器物上,未触及封建制度。
(2)最重要的内容: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
(3)名称:新文化运动。历史背景:新生的中华民国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涤荡封建旧文化的毒害。
(4)特点:中国近代化经历了由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的过程,即从经济变革到政治变革再到思想文化变革,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中国近代化探索是与救亡图存相结合的,过程艰难曲折。
【详解】(1)目的:根据材料一“按照‘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方针,办洋务以恪守传统制度为前提,其宗旨是维护和巩固清朝的专制统治”和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
原因:根据材料一“洋务运动时期的近代化运动仅局限在器物层面。洋务派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实际上注定了必然失败的命运。”和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学习西方仅局限在器物上,未触及封建制度。
(2)最重要的内容:根据材料二“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和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认为变法维新中最重要的内容是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
(3)运动名称:根据材料三“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涤荡封建日文化的毒害,……”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这场革命运动是新文化运动。
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三“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和可知,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是,新生的中华民国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涤荡封建旧文化的毒害。
(4)特点:根据材料一“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器物的失败”到材料二“维新思想进行政治变革实践——戊戌变法”,材料三中的新文化运动,可知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的基本特点是中国近代化经历了由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的过程,即从经济变革到政治变革再到思想文化变革,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中国近代化探索是与救亡图存相结合的,过程艰难曲折。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