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虚词之妙,悟忧乐情怀——初中语文九上第三单元整体教学
【设计思路】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六个文本都是古诗文经典名篇。《岳阳楼记》以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抒发作者先忧后乐的情怀和政治抱负,《醉翁亭记》以山水之景贯穿醉翁与民同乐的情怀,《湖心亭看雪》以经典的白描雪景抒发奇特的忧思,《诗词三首》以诗意的歌咏抒发人生的失意和奋发。
在人文主题方面,这个单元文本都表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志趣抱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具体文本来看,《岳阳楼记》阐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情怀;《醉翁亭记》通过一幅幅画面连缀,凸显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湖心亭看雪》虽然短小,却被誉为“神品”,以奇景、奇人、奇遇而让人回味无穷。而《诗词三首》虽然都笼罩着淡淡的悲凉色彩,但是其中“忧”“乐”观都超脱了个人的界限,走向了更广阔的意境。
在语文要素方面,这个单元的古诗文都体现出以简驭繁、言简意赅的“文言言语智慧”。写法上都是借景抒情但又各具特色。《岳阳楼记》用对比的手法凸显作者的“忧乐”观;《醉翁亭记》用大量的虚词传达恬淡闲适的欢乐氛围;《湖心亭看雪》用一系列量词呈现了奇特的雪景,借舟子之口点出“痴人”之行。《诗词三首》呈现了古体诗、近体诗、词等不同诗体形式的语言特色。
综上,本单元整体教学主题定为“探虚词之妙,悟忧乐情怀”。核心任务是以“我与先贤话‘忧乐’”为题写一篇读后感,参加班级“经典咏流传”阅读分享会。本单元学习分三个课段进行:第一课段“忧”天下,“乐”民生,以同一性原则学习三篇文言文;第二课段,何以“忧”?何以“乐”?以群文整合阅读方式学习三首诗词;第三课段,我与先贤话“忧乐”,以整合复习为目的整理学习成果,完成单元核心任务。
【单元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诗文,感受文章句式特点和音韵之美。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并积累文言词句。
3.比较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学习文言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4.联结现实生活,传承先贤“忧乐”情怀。
第一课段:“忧”天下,“乐”民生
【教学文本】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
【课时安排】
5-6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句式和音韵特点,背诵积累名言警句。
2.疏通文意,探究虚词的作用及文章章法特点。
3.联读思考,感受作者的“忧乐”情怀。
【课前准备】
1.反复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2.自主归纳本课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汇。
【教学过程】
第1—3课时 教读《岳阳楼记》
一、导入
在中国的文化史上,有这样一篇游记,作者仅凭一幅画,就描绘出了奇绝千古的华章。这篇文章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岳阳楼记》。
(屏显,略)
二、学习活动
活动一:朗读明音韵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屏显,略)
2.欣赏视频:
央视boys《岳阳楼记》经典传唱
3.学生再读,注意断句和层次,读出情感变化。
活动二:说译通文意
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疑难字词做标记,和小组内同学研讨。口头翻译全文,注意重点字词。
(屏显,略)
活动三 :制作景观名片
(屏显)
要求:根据课文内容,自主设计岳阳楼景观名片。
提示:名片内容可包括岳阳楼重修时间,地理特点,特色景观,游客寄语等等。
(示例略)
学生思考,写作,师生交流。指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理解文意。
活动四:梳理章法结构
1.游览岳阳楼,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情感。作者在文中写了哪些人的“忧”和“乐”?结合文句阐述。
预设:
迁客骚人的忧和乐: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古仁人的忧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作者的忧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作者是如何把迁客骚人所观之景与忧乐之情串联起来的?温馨提示:关注虚词在起承转合方面的作用。
学生思考,讨论,师生交流。
(屏显)
“夫”由叙事转入写景,引出岳阳楼整体景观。
“然则”一词由岳阳楼的整体景观描绘转入对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若夫”以假设的口吻领起对洞庭湖阴雨天气的描绘,并自然引出迁客骚人悲苦的情感体验。
“至若”笔锋一转,转入对洞庭湖晴天美景的描写,由此生发迁客骚人的喜悦之感。
“嗟夫”是感叹,更是总结,由以上两种截然相反的情感想到古仁人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并进而提出自己的忧乐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屏显)
根据提示朗读并尝试背诵课文内容。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然则……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嗟夫!……
学生再读课文,并根据提示尝试背诵课文。
3.思考探究:作者并不认可迁客骚人的情感,为什么还要写两大段内容来表达他们的忧乐?
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讨论并交流。
(屏显)
小结:
规劝像迁客骚人一样以物喜、以己悲的滕子京;
引出古仁人之“忧乐”;
与古仁人形成对比,突出作者的“忧乐”情怀。
活动五:品味语言之美
(屏显)
这篇文章的核心是阐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理。但如果作者只说出这一句话,这一个理,就不会有多大的感染效果,那不是文学艺术,是口号,是社论。好就好在它有形、有景、有情、有人、有物的铺垫,而且全都用优美的文字来表述,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在“理境”之美出现之前,已先收“形境、意境”之效,“三境”之美俱全。再加上贯穿始终的文字之美,算是“四美”了,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都分别达到了很难得的高度,借用王勃在《滕王阁序》里的一句话,就是“四美具而二难并”了,是一种高难度的美。
——摘自梁衡《岳阳楼记是怎样写成的》
梁衡所称道的“贯穿始终的文字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自由交流。
(男女生分别朗读)
同类文比读(略)
男女生对读,反复朗读,体会四言骈句连用的妙处。
(屏显)
小结:
音韵和谐,大气磅礴
整散结合,疏密有致
情随景动,情景交融
活动六:探究先贤“忧乐”
如果说气象万千的景观是岳阳楼的外在形貌,那么范仲淹借岳阳楼而抒发的“忧乐”情怀则赋予了岳阳楼以内在灵魂。千百年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情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志士。早在战国中期,孟子就提出了“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为什么范仲淹的这句话影响更为深远呢?
学生思考,自主交流。
(屏显,助读)
范仲淹的名言完全来自孟子,为什么却比孟子的更家喻户晓呢这是因为,第一,从理念上说,更为彻底,不是同乐同忧,而是先民而忧后民而乐。第二,孟子以逻辑的演绎见长,所说的完全是道理;而范仲淹以情感和理性的交融见长。第三,“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只有开头一个词在语义上是对立的,而范仲淹的名句在语义上的对立是双重的:第一重是“先天下”和“后天下”,第二重是“忧”和“乐”。第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忧”和“乐”从语音上看是重复的,但在语义上却不是完全重复:第一个“忧”和“乐”是名词,第二个“忧”和“乐”则是动词,语音上的全同和语义上的微妙差异形成一种张力;两句结构相同,又构成一种对偶。
——摘自孙绍振《五种岳阳楼》
三、课堂小结
忧在天下人之前,乐在天下人之后。这是范仲淹一生以治国安邦为己任,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苦己为人的实践总结。这种“忧乐”观是在继承先贤精神基础上的发展,又不断地向下传递,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读书人的精神坐标。
第4—5课时 教读《醉翁亭记》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范仲淹吟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同一年,他远在滁州的同行者,写下了另一篇传世之作,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与范仲淹共同推行“庆历新政”,遭到保守派反对。改革失败后,欧阳修被贬官,任滁州知州。他有没有像迁客骚人那样“以物喜、以己忧”,我们来读《醉翁亭记》。
二、学习活动
活动一:朗读明音韵
1.初读,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屏显略)
2.再读,关注文中的虚词,读出舒缓之感。
提示:句中的“而”短暂停顿;句尾的“也”适当拖音。
活动二:说译通文意
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小组内讨论交流。
(屏显略)
活动三:制作景观名片
联系我们上节课所学的方法,为“醉翁亭”制作名片。
要求:结合课文内容,语言表达简洁,完整,有诗意。
提示: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建造者,命名者,独特之景,欢乐画面等等。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师生交流。
活动四:梳理章法结构
1.找出文中提示文意转折的词语,并分析其作用。
学生读课文,勾画。
(屏显)
若夫……
至于……
已而……
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分享。
(屏显)
“若夫”含有“例说”之意,引出第二段对“醉翁亭”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的描绘;
“至于”含有进层之意,转入第三段滁人跟随太守游玩的叙述和描写,用镜头连缀的方式呈现了四幅画面;
“已而”表示时间的推移,引入第四段尽兴而归的场面,并自然而然地生发出对“乐”的表达。体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感。
2.文中的2、3、4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学生思考,讨论,师生交流。
(屏显)
按照写景——写人——写“乐”的顺序,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从山水之景写到游人欢乐之场面,再到对“乐”的描述,由景到情,层层深入,并归结文章的主旨。
活动五:品读语言之美
1.《醉翁亭记》中有大量的虚词,这些虚词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
(屏显)
改一改,比一比:
日出林霏开,云归岩穴暝,
晦明变化,山间朝暮。
野芳发幽香,佳木秀繁阴,
风霜高洁,水落石出,山间四时。
朝往暮归,四时景异, 乐亦无穷。
学生读改后的段落,比较原文,思考问题,师生交流。
小结:
虚词的使用:
使文句摇曳生姿,减缓节奏,舒缓语气。
使情感自然流淌,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使整篇文章充满任性自得的惬意,舒卷自如的趣味。
活动六:比较先贤“忧乐”
(屏显)
范仲淹说“微斯人,吾谁与归”。你觉得欧阳修是不是的范仲淹同道之人?
提示: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阐释。
示例:我认为欧阳修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中第三段“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描写了滁人出游的欢乐场景。老百姓生活如此幸福安乐,当然得益于太守的精心治理,体现了欧阳修勤于政事,造福百姓,这足以说明他和范仲淹有着同样的政治情怀。
学生思考,讨论,师生交流。
小结:
欧阳修和范仲淹是同时代的人,他们拥有相同的政治理念,也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这种“忧乐”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