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4张PPT)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时目标
02
理解并掌握《秋词(其一)》中“鹤”的意象和《夜雨寄北》中时空交错的写法。(难点)
01
反复诵读诗歌,依循初读、品读、深读、研读的步骤循序渐进,不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重点)
03
理解并掌握《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风雨”与“铁马冰河”意象的关联和《潼关》中山河的拟人化写法。(难点)
《秋词(其一)》
知人论世,积累知识
【一】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刘禹锡诗文俱佳,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有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走近作者
刘禹锡
探寻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永贞元年(805),唐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被贬。刘禹锡被贬到朗州(今湖南常德)时,只有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求异心理很强,做事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借助注释,初读诗歌
【二】
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秋词(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liáo),
我言/秋日/胜/春朝(zhāo)。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xiāo)。
朗读课文
2.借助注释,用流畅(优美)的语言翻译诗歌。
秋词(其一)
刘禹锡
悲叹冷清萧条
春天
译文: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面对秋天就都悲叹冷清萧条,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赏析:首句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对秋天的感觉——寂寞、萧索、悲凉,“自古”和“逢”,极言人们悲秋这一传统的时代之久远,以及人们不可改变的思维模式。
赏析:次句直接表明诗人对秋日的态度——秋天胜过春天。由此可知,诗人是带着昂扬向上的心态对待秋天的,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意识的一个有力挑战。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推开白云。排,推开
蓝天
译文: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只白鹤推开云层,一飞冲天,我的诗兴也被它带到了碧蓝的天空。
赏析:第三句中的“排”字写出了一种精神,突出了一种不可阻挡的向上的力量。
赏析:第四句是诗人内心感受的直接抒发,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诗人心中的诗情也被激发了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到云霄了。
涵泳推敲,品读诗歌
【三】
1.请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答案 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满载诗人的诗情,在云间翱翔,将秋日的寂寥一扫而空。
2.“晴空一鹤排云上”这一“明丽秋景”为什么能引发诗人豪迈的诗情?诗人又为什么用“鹤”这一意象?
答案 (1)“晴空”写出了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的开阔景象,展现了明丽秋景。“排”是“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2)“鹤”洁白高雅、身姿优美、超凡脱尘,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鹤的形态是长颈、耸身、顶赤、身白,给人一种清高的感觉,所以鹤很早就被认为是有德行的禽鸟。鹤能够在广袤的空间飞翔,中国古代神仙故事中的鹤可以在超越俗世的时间和空间往来,往往用来比喻有大志向。鹤喜欢栖息在涤尽繁华的郊野,如深谷、小溪等,所以有隐逸的象征。简言之,“鹤”是一种神鸟仙禽,有隐士之风、君子之德;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诗人以“鹤”自喻,视“鹤”为不屈的化身,借以表现诗人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高洁情操,体现出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
探究写法,提升技法
【四】
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答案 对比手法。诗人首先写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接着道出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秋天胜过春朝。
这首诗中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的心境和豪迈的胸襟。
主题思想
《夜雨寄北》
知人论世,积累知识
【一】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代诗人。曾任县尉、秘书郎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其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当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无题诗也常有所寄寓。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走近作者
李商隐
这首诗选自《李商隐诗歌集解》三册,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他们认为,李商隐于唐宣宗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的,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
探寻背景
借助注释,初读诗歌
【二】
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zhǎnɡ)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朗读课文
2.借助注释,用流畅(优美)的语言翻译诗歌。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泛指川东一带的山。川东一带古属巴国
赏析:诗的开头说“君问归期”,是写妻子思念诗人,“未有期”是诗人的回答。这一问一答中,把自己怀念妻子,同时妻子也想念自己的深情真挚地表达出来。
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时将要
回头说,追述
译文: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再告诉你今夜的秋雨和我痛苦的情思。
赏析:后两句写诗人的希望,预想将来会面的时候,能把今夜的情景向妻子诉说,写出了诗人怀念妻子的内心活动。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涵泳推敲,品读诗歌
【三】
1.“君问归期未有期”这句看似平淡,实则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
答案 开篇点题,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未有期”既有热切的盼望,又有难以料定的惆怅。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妻子、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而且,“期”字重复出现,构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
2.“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涨”字有什么表达效果?“雨”又有什么作用?
答案 (1)意境:是秋天,又是深夜,还有夜雨,在这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在他乡异域的巴山,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那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
(2)表达效果:“涨”字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出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重。
(3)“雨”的作用:渲染气氛,融情于景。
3.诗人想象与妻子“共剪西窗烛”的情景,是让诗人觉得浪漫幸福,还是更孤独凄凉呢?请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 (示例一)我认为诗人会觉得浪漫幸福。与爱妻共剪西窗烛时,依偎在一起遥望巴山夜雨之景。即使只是一种对幸福的遥望,也已经让诗人沉浸在某种幸福之中了。
(示例二)我认为诗人会觉得孤独凄凉。这美景原来不过是诗人追念、向往的,至于何时重回家中,一切都在“未有期”中。这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又是多么无奈的事情。更加显得现在多么孤独和凄凉。
探究写法,提升技法
【四】
如何理解这首诗“时空交错、虚实相生”的写法?
答案 第一、二句写羁旅之情和不得归的苦涩与无奈,与巴山涨满秋池的夜雨交织,更令人感到孤独凄凉,这是实写。后两句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这是虚写。时空交错,虚实相生,把眼前的凄苦换成未来团聚的欢乐,也在未来的欢乐中注入已被时间过滤的“昔日”之苦,表达了诗人渴望与妻子早日团聚的心情。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写现实之境的凄寒和想象之境的温暖,表达了对妻子的深切思念。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知人论世,积累知识
【一】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其诗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关山月》《书愤》《农家叹》《示儿》等篇均为世所传诵。其诗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诗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齐名,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走近作者
陆游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陆游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时年六十八岁。陆游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匪浅,从此确定了他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他一生以诗文作武器,反复呼吁国家统一,表达强烈的爱国感情。他积极主张抗金,却遭到当权的投降派的陷害,终于被排挤罢官。尽管如此,陆游收复中原的信念却始终不渝。这是年近七旬的陆游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支撑着衰老的身体,写下的一首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诗篇。
探寻背景
借助注释,初读诗歌
【二】
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shù)/轮台。
夜阑(lán)/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朗读课文
2.借助注释,用流畅(优美)的语言翻译诗歌。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 游
躺卧不起,形容老病
不为自己哀伤
守卫
赏析:这两句言志,以“僵卧孤村”之身反衬“为国戍轮台”之志,表达了诗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情怀。
译文:我僵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lán),夜深,夜将尽
披着铁甲的战马
译文: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着风吹雨打的声音,披着铁甲的战马驰过冰河征战疆场的情景又进入我的梦境中来。
赏析:由夜听风雨的现实写到披坚执锐、率兵驱敌的梦境,更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报国心切的心情。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涵泳推敲,品读诗歌
【三】
1.由诗中的哪些词句可以感受到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答案 ①僵、孤: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却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
②不自哀:写出了诗人把个人得失、一己之怨暂放一边,甘愿牺牲自己也要为国效力的决心。
③戍轮台:写诗人年事已高,被弹劾罢官,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仍愿意为国驻守边防,足见其爱国情怀。
④铁马冰河入梦来:写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再上战场、为国杀敌的梦想,那就让它在梦中实现吧;睡梦中还在想着杀敌报国,足见其爱国之情。
2.“夜雨”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一般用于渲染凄苦的氛围,与相思、离愁等情感相契合。这首诗中“风雨”的意象是如何表现悲壮情感的?
答案 由卧听“风雨”联想到“铁骑踏兵”,这“风雨”一定是暴风骤雨,“壮”也。此处的“风雨”也有一种隐喻,由现实的风雨联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进而忧从中来。“夜阑”的意思是“长夜将近”,表明诗人因忧国忧民而彻夜难眠;报国无门,只能在梦中金戈铁马,上阵杀敌。一辈子壮志难酬,岂不悲哉!
探究写法,提升技法
【四】
你还知道哪些运用痴情化梦写法的诗句?
答案 ①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②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李煜《浪淘沙》)
③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李煜《子夜歌》)
④多少恨,昨夜梦魂中。(李煜《望江南》)
本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深地表达了诗人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的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主题思想
《潼关》
知人论世,积累知识
【一】
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区北,关城临黄河,依秦岭,当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历来为军事重地。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中日甲午战争后,谭嗣同愤于中国积弱不振,在浏阳倡立学社,遍历北京、上海、南京,吸收新学知识。1897年9月政变发生,谭嗣同被捕入狱,与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等同时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走近作者
谭嗣同
14岁的谭嗣同面临的祖国正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肆意欺凌的国家。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和国家争取光荣。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他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写下了这首诗。
探寻背景
借助注释,初读诗歌
【二】
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潼 关
终古/高云/簇(cù)此城,
秋风/吹散(sàn)/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朗读课文
2.借助注释,用流畅(优美)的语言翻译诗歌。
潼关
谭嗣同
久远
簇拥
译文: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赏析: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又显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拘束
译文:黄河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山峰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
赏析:第三句写“河流大野”,不说其奔腾或壮阔,而说其“犹嫌”拘束。在诗人的笔下,奔腾的黄河,险峻的群山,好像都成了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它们的身上融入了诗人强烈的感受,也融入了诗人的思想、个性和人格,还融入了他作为一个时代的改革家的壮志豪情。
赏析:末句写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之态势,不说其巍峨险峻,而说其桀骜不驯,再也不知何谓平坦。诗句所写的山水,是诗人感觉中的山和感觉中的水,把山水写活了,读来有冲击力,能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诗人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涵泳推敲,品读诗歌
【三】
1.首句中的哪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分析。
答案 “簇”字。是簇拥的意思,写出了巍巍的雄关被白云团团簇拥,表现了潼关城高耸入云、巍峨壮观的景象。
2.“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两句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黄河在广阔的原野上奔流仍显拘束,潼关以西,山山相连,峰峦起伏,不知什么叫作平坦;写出了山河雄伟的气势。
(2)表现了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渴望冲破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想要改变国家命运的愿望。
探究写法,提升技法
【四】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答案 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