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任务二 亲近动物,丰富生命体验 课件 (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任务二 亲近动物,丰富生命体验 课件 (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17 21:07:1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2张PPT)
任务二
亲近动物,丰富生命体验
课时目标
02
亲近动物,丰富自己的生命体验。(重点)
01
了解我国动物保护的现状。
03
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读了本单元文章,你是不是也期待着拉近与动物的距离,去更好地了解它们,甚至和它们交个朋友呢?学习完本单元后,同学们准备在班级公众号上开展一次以“亲近动物”为主题的活动,领略大自然的美好,丰富自己的生命体验。
科普 我国动物保护的现状
【一】
1.策划组想要用一段视频展示科技发展对动物保护的影响,下面是视频配文,请你按要求对其进行修改。
①目前,中国超过80%以上的自然保护区已经安装了红外相机,每天都在记录着大量的野生动物影像。②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____________可以让更多人看到野生动物的模样,____________有助于野生动物的保护与繁衍生息。③此外,科技向善,也正在越来越多地应用到野生动物保护上。④打开购物软件,搜索穿山甲,象牙,犀牛角等关键词,映入眼帘的不是商品,而是《绿网计划》的专题页面,上面还配有相关宣传教育内容,号召大家保护野生动物。⑤如今,互联网平台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第①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答案 删掉“超过”或“以上”。
(2)请在第②句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完整、连贯。
答案 不仅 而且
(3)第④句有两处标点符号运用不恰当,请分别指出并写出修改意见。
答案 ①“穿山甲,象牙,犀牛角”中的逗号应改为顿号;
②“《绿网计划》”的书名号应改为双引号。
倡议 大家共同参与动物保护
【二】
2.美术老师建议在这一版块通过展示具有直观性的图片对大家进行号召,并为大家提供了以下图片。请你进行解读。
答案 主要内容:图片上方的文字是“保护野生动物”和“别让地球上的最后一种动物是人类”,中间是由不同动物组成的地球,下方是一双手保护着地球。
寓意:呼吁人类要保护野生动物,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
3.本期推送发出后,受到同学们的高度关注,同学们在后台竞相留言。作为运营组成员,请你对下面的留言进行回复。
留言(1) 可爱的小兔:那天我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看到有人用网捕猎小鸟。我应该怎么去劝说他呢?
××年××月××日18:12
回复(1)
留言(2) 开心的白鸽:我准备周末参加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活动,妈妈认为参加活动耽误学习,并且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是学校和大人的事。我应该怎样和妈妈说呢?
××年××月××日20:49
回复(2)
答案 (示例)回复(1):你可以直接告诉他,这种做法是不对的,鸟是我们的朋友,我们不能伤害它们。捕鸟破坏了生态平衡,实际就是危害人类自身。同样都是生命,我们应该平等相待,不能因为一己私利而去伤害其他生灵。
回复(2):你可以跟阿姨沟通,表示保护野生动物人人有责,不只是学校和大人的事。参加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活动,不仅能够奉献自己的爱心,还能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这些都是课本上学不到的。
关注 生物多样性
【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近日,有关高危外来物种鳄雀鳝频频出现在城市小区或公园的新闻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据调查,鳄雀鳝被当作观赏鱼类在花鸟鱼虫市场或网络平台售卖,公共区域出现的鳄雀鳝很有可能是买家不负责任随意放生的结果。
不当放生行为是目前我国外来物种入侵的主要途径之一。古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简单纯朴,“放生”在我国民间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算是一种善举。然而,当前世界各地经济贸易往来的频率和深度不断加强,使得外来物种更易获得,随之放生的种类更是形形色色,这对我国生物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放生”不等同于“放归”。“放归”是将人工繁育、救护受伤后的野生动物等放到其生存的野外状态。这是保护、拯救野生动物的行为,应当为法律所鼓励。而“放生”是将野生动物放到野外环境的行为,需要充分考虑物种对放生地的各项自然条件的适应程度,以及确保放生后不会对所处生态环境和原有物种造成负面影响。(有删改)
材料二:
近日,世界自然基金会携手研究伙伴发布《地球生命力报告2022》。报告中的“地球生命力指数”通过分析近3.2万个物种种群,发现1970年~2018年间,受监测的哺乳动物、鸟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鱼类等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平均下降69%,其中鲨鱼和鳐鱼数量平均下降71%。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如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种群数量平均下降94%;非洲地区种群数量平均下降66%,亚太地区种群数量平均下降55%。报告指出,在世界范围内,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诱因是栖息地退化、外来物种入侵、污染和气候变化等。(有删改)
材料三:
当前,全球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国际社会普遍期待COP15(《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成为解决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问题的关键节点。野生动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资源。当前,全球超过30亿人的生计依赖于海洋和沿海的生物多样性,50%以上的药物成分来源于天然动植物。作为衡量区域生物多样性的一项重要指标,濒危动物的保护对于维护区域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平衡意义重大。
近年来,一些国家通过扩大濒危动物保护区、繁育放归壮大种群、提高民众保护意识等多种措施,为濒危动物营造更安全的栖居之所,包括伊比利亚猞猁、大鸨、南露脊鲸等一度面临灭绝的珍稀动物,其种群数量正得到稳步恢复。(有删改)
材料四:
2022年12月26日,野生动物保护法修订草案拟提请三审,拟作如下主要修改:一是,在立法目的中增加“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保护原则中增加“加强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秉持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绿色发展”。二是,增加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信息公开的内容。三是,进一步完善野生动物种群调控措施。四是,将现行法规定的人工繁育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管理制度扩展到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对人工繁育技术成熟稳定的人工种群实行与野外种群不同的管理措施。
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外来物种防控措施。增加与毗邻国家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合作的规定。增加公益诉讼制度,规定对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生态环境,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可以依照相关法律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野生动物保护法修订草案还对销售、购买外来入侵物种作出了相关规定和要求。明确从境外引进野生动物物种应当经国务院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批准,应当采取安全可靠的防范措施,防止其进入野外环境,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修订草案三次审议稿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与生物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相衔接,从而进一步完善外来物种防控措施。同时,还增加规定,国务院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加强对放生野生动物活动的规范、引导。(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放生”与“放归”不同,放生是将野生动物放到野外环境的行为,这种行为在
我国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被人们当作一种善举。
B.《地球生命力报告2022》指出,在非洲和亚太地区,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下降的主
要诱因是栖息地退化、外来物种入侵、污染等。
C.COP15作为解决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问题的关键节点,用来遏制全球
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是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
D.濒危动物的保护是衡量区域生物多样性的一项重要指标,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和
生态系统平衡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根据材料二可知,《地球生命力报告2022》是对世界范围内野生动物种群的统计与分析,而不是限于非洲和亚太地区,选项缩小范围。
5.下列对野生动物保护法修订草案三次审议稿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2022年12月26日,野生动物保护法修订草案拟提请三审,在原立法目的和保护原
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修订。
B.对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生态环境,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所有公民可以依照
相关法律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C.由于修订草案三次审议稿对实践经验进行总结,进而与生物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
规相衔接,故而使得外来物种防控措施进一步完善。
D.增设国务院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应和有关部门一起加强规范和引导放生野生动
物活动这一规定,从而更加有利于保护野生动物。

根据题干,选项是对材料四的理解与分析。
A项“在原立法目的和保护原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修订”错,材料四是“一是,在立法目的中增加‘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保护原则中增加‘加强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秉持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绿色发展’”。
B项根据材料四“增加公益诉讼制度,规定对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生态环境,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可以依照相关法律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可知,原文中并没有提到所有公民,选项属于无中生有。
C项根据材料四“修订草案三次审议稿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与生物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相衔接,从而进一步完善外来物种防控措施”可知,“对实践经验进行总结”“与生物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相衔接”“外来物种防控措施进一步完善”三者之间是递进关系,选项“由于……故而……”强加因果。
6.请概括出你从材料二的图表中得出的两条有效信息,并结合上述材料说说从国家的角度应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答案 (1)图表内容:①栖息地退化和丧失以及过度捕猎是造成种群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②其中栖息地退化和丧失主要影响鸟类、哺乳动物、爬行和两栖动物。
(2)解决措施:扩大濒危动物保护区,繁育放归壮大种群,提高民众保护意识,为濒危动物营造更安全的栖居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