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突围与救赎
《我与地坛》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脉络线索。
2、理解文中情与景的内在关系,学习本文写景、叙事、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
3、分析”母亲“的形象特点。
4、体会作者的心路历程,感悟文中对于生死、生活、亲情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文中对地坛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感分析。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我与地坛
第二课时:我与母亲
一、导入:
在人生的黄金时代,一场猝不及防的疾病,将他的人生隔开了一道裂缝。史铁生:1951年出生,1991年发表《我与地坛》。
2021年,正值史铁生先生诞辰70周年,又值《我与地坛》发表30周年,让我们珍惜这段难得的缘分,为史铁生先生举办一次主题纪念活动。
二、主题纪念活动花絮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男,北京人。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著名小说家,散文家。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1972年因双腿瘫痪返回北京医疗。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从1986年起,即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驻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职称。多年来他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
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散文化”的倾向,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另外散文《我与地坛》等作品也获得了很大影响。2010年12月30日下午16点突发脑溢血,之后经抢救无效,于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去世。
三、主题纪念活动一:为图画配文字说明
1、【相遇】文中第三段: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四百多年的等待,地坛成了一个废弃荒芜的园子,但是它接纳了“失魂落魄”的史铁生。“剥蚀、淡褪、坍圮、散落”这些动词都具有一定的描述性,整体上都有“衰败、萧条、落寞”的语义特征,作者用这些带有主观性的动词赋予了地坛主观性,地坛以有意而为之的态度,仿佛告诉我们一个亘古不变的哲理--没有永远的繁华,没有不变的灿烂,繁华过后是衰落,灿烂终究要归于平淡。
面对岁月的侵蚀和世事的变迁,不怨天尤人,从容面对才是人生的真谛。
于是在满目萧索的园子里,我们也看到一些亮色,感受到那些不屈不挠的生命折射出的温度,“祭坛四周的老柏树......到处的野草荒藤......茂盛的自在坦荡”,老柏树、野草荒藤这些微不足道的生命,在岁月的长河里,没有被时间无情的击倒,反而愈发苍幽,活得更加自在坦荡,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韧性让人折服。
太阳--沉静的光芒,博大沉静的地坛有着抚慰人心的力量。
史铁生此时是“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失魂落魄”。于是,“我来了”,这与前面“它等待我”相呼应,“残废了双腿”和“剥蚀了、淡褪了”都是动宾结构,这似乎暗示了不幸的我与衰落的地坛终将有一场命中注定的相遇。“我”在拥有最恣肆的生命时厄运突然造访,“找不到、找不到、找不到”如同折翼的大鹏陷入茫茫的黑暗和无边的绝望中,饱受痛苦的侵蚀,只能寻找一个角落独自舔舐伤口。
此时古老的地坛准备好了一切接纳了我。
2、【最初几年】文章第五段: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轮椅上的史铁生看地坛的目光明显异于常人,痛苦的人生遭遇使他对自然对生命有了独特的观察和感悟。这一段对于动植物细致的描写,让人感受到运动是多么美妙的姿态,生命是多么可贵的存在。在描绘这些动植物的状态时作者的心情是复杂的:有艳羡和渴望,有痛苦和失望,蜂儿能在半空停,我不能;蚂蚁能疾行,而我不能;瓢虫能升空,我不能,轮椅上的我不能站,不能行,不能跑,甚至不能爬。孤独和失落如同树干上的蝉蜕,趴在心壁无法摆脱。
但是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地坛虽外表荒芜,但是内在有着不息的生命律动。荒芜并不衰败。
“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拟人手法,重点词语,写出了人生的哲理。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 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作者考虑了要不要活着,看到了渺小的生灵在竞相生长,地坛荒芜却不衰败,想蚂蚁一样“突然想透了什么”,看透了生与死,能够乐观旷达的去面对人生。
3、【十五年徜徉】第六段
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落日余晖图:对生命不幸的释然,雨燕高歌图:渺小生命的崇高与悲壮,雪地脚印图:对生命无限可能的期待,古柏静立图:时间永恒、生命不息;雨后气息图:对生命生机活力的认同,秋风落叶图:生命的逝去自当平静安详、坦荡满足。
这是镇静、坚韧的地坛。
这是思考怎样活?
既然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那么就要好好活,笑对生命中的不幸与坎坷,创造生命无限的可能性,活出生命的精彩与活力、崇高与悲壮,当生命逝去,自当平静安详,坦荡满足。
四、主题纪念活动二:母亲的形象
母亲:疼爱孩子,理解,包容,隐忍,坚强,平凡,伟大,默默无闻的守望者。
母亲活着,用包容和隐忍的爱让史铁生从心灵的轮椅上站起来,母亲去世,成为了立在孩子心中的一座丰碑,彰显着深沉而博大的母爱。
【探究】地坛与母亲的关系
提示:文章节选部分最后一段。
地坛给了我生命的启示,母亲给了我重塑自我的力量,地坛与母亲交通融在一起,融入到我的生命之中,他们帮助我走出了人生的困境,实现了精神的突围,获得了生命的救赎。
五、主题纪念活动三--致敬史铁生
史铁生感受活着的艰辛与挣扎,思考生命的意义,并从中汲取顽强生命和奋斗的勇气,这种不屈的灵魂,值得我们敬仰。
仿照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为史铁生写一段颁奖词,7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