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安塞腰鼓》教学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3《安塞腰鼓》教学实录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17 20:36: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安塞腰鼓》教学实录
导入:同学们,每个地区都有独属自己的,有代表性的,有文化底蕴的东西。比如提到苏州,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苏州园林,提到北京那就是故宫、圆明园,那么提到陕西呢?同学们会想到什么?
生:兵马俑。
师:是的。提到陕西人们都会想起西安的兵马俑。但是陕西还有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东西,那就是被第一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民俗舞蹈——
生:安塞腰鼓。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着作者刘成章先生的视线,去看看这安塞腰鼓的表演,去品一品作者精妙文字之后蕴藏的深刻含义。请同学齐声朗读文章。
生读。
师:老师想请同学们来说一说,在朗读的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生:“颤栗”的“颤”应该读zhan而不是chan。
生:在读文章对安塞腰鼓表演描写的时候应该是激情澎湃,充满活力的,但在读文章的来头和结尾部分时应该要把音量减低,语速放缓。
师:同学们不但注意到了重点字词的读音读法,还能结合文章内容来谈朗读的要点,是很大的进步。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自由朗读文章,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一个问题:“我从作者的笔下感受到了____的安塞腰鼓”,读完之后我们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
生读。
师:那我们请第一组的同学来说一说你们的思考结果。
生:壮阔豪迈的安塞腰鼓。
生:生命强盛的安塞腰鼓。
生:酣畅淋漓的安塞腰鼓。
生:气势恢宏的安塞腰鼓。
师:第一组的同学们都非常的善于思考总结,使用了四个四字词语来形容了他们所独到之处的安塞腰鼓。安塞腰鼓的表演挣脱束缚,冲破羁绊,撞开闭塞,是陕西后生们雄浑磅礴力量的展示,是酣畅淋漓生命活力的彰显。这样美好的安塞腰鼓,作者在文章中忍不住对它的反复赞美,请同学们找一找,是哪一个句子。
生:“好一个安塞腰鼓!”
师:同学们找的都非常的准确,请同学们把课文中出现这个句子的地放找出来,划上横线,一起读:(第13节)好一个安塞腰鼓!(第17节)好一个安塞腰鼓!(第22节)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第24节)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同学们,这些句子反复出现在文章中,你觉得它有什么作用?
生:是作者情感的一种抒发。
生:我觉得在结构上也起到了划分文章层次的作用。
师:这两位同学的回答结合起来就是完美的答案!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为文章划分一下层次,并试着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每个层次所描写的主要内容。
生:“风姿、响声、躯体、舞姿。”
师:这位同学很细心,所用的词语都是在原文中寻找到的。有同学有其他不同的意见吗?
生:我认为第一层次是对整个安塞腰鼓舞蹈的描写,风姿是表演呈现出的一种状态,舞蹈这个词可以把所有表现都概括进去。
师:同学们同意这个说法吗?
生赞成。
师:老师认为第三层次也可以找一个更为恰当的词语来描绘,拥有着奇伟磅礴能量躯体的人们我们称之为——
生:后生!
师:下面老师想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层次进行品读,说说你喜欢它的原因。
讨论结束。
师:请同学们各抒己见,大胆交流。
生:我们小组喜欢第二层次。在这里作者用了反复、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把鼓声写得震撼人心,充满力量感。
师:在这里作者把山崖和观众的心都比作了牛皮面鼓,对“隆隆”这个拟声词反复使用都是为了表现出鼓势的猛烈,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力量感。同学们还可以关注到作者在这里视线从表演者的身上转移到了周围的人和远处的景观上,写作并没有只盯着一处而是有所流转,这在我们今后的写作过程中可以学习借鉴。有同学喜欢第一层次的吗?
生:在表演一开始,作者就浓墨重彩采用了多个比喻,使用了很多的动词和形容词,还有很多排比的句式,不但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让人产生了强烈的画面感,感受到安塞腰鼓的火热和一股劲。
师:这位同学体会很是深刻,排比的使用可以使文章更有节奏感和气势,动词和形容词的叠加更是让人身临其境。
生:我们小组最喜欢的是第三层次对于后生们的描写,作者在这这里高度赞扬了孔武有力的打鼓的后生们,表达了对安塞腰鼓生命、活跃、强盛的赞美,还把黄土高原和江南作了对比,更高度赞扬了养育强劲后生的这片土地。
师:在这里老师要给大家补充一个小知识,《安塞腰鼓》这篇文章的作者刘成章先生正是陕西人,结合这样的背景我们可以从作者的文字中读出——
生:对家乡的热爱和骄傲之情。
师:同学们可以关注到这篇文章使用了大量的排比、反复和长短句的修辞,老师想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样的写作方式在表达效果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加强文章的语气和节奏。
生:读上去更有气势,短促有力。
师:除此之外在情感表达上还有什么样的效果呢?
生:使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更加浓烈,读者更易受到感染。
师:气势磅礴,情感浓烈,与本文的描写对象安塞腰鼓正是绝配,由此可见作者的写作功底。在这堂课的最后,老师想让同学们现在小组内配合练习朗读你们最喜欢的部分,开头和结尾部分由老师来负责朗诵,一会我们一起合作把这篇文章读出气势,读出情感。
生读。
师生配合朗读。
师:作者是陕西黄土高原养育出来的生命,我们是江南鱼米之乡孕育的生命,课后请同学们学习刘成章先生的写作方式,描绘你的家乡最让你忘怀的地方。
课堂结束。
教学设计的原理:
本篇教学设计主要的理论依据为建构主义教育学,针对现在课堂教学缺乏理论性、创造性和人文性等缺点,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要进行主动的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知识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的意义生成,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效率。这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被灌输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且还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变为学生主动构建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具体策略可分为:1.教学目标分析2.情境创设3.信息资源设计4.自主学习设计等,本篇教学设计参考的是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中的抛锚式教学设计:1.创设情境2.确定问题3.自主学习4.合作学习5。效果评价。
下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在接下来的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本堂课有不少学生的个体性活动,有话题的交流,小组的合作,这些都是在教师适当引导的基础上学生自主进行的互动。学生拥有比较多的自己独立阅读朗读的空间,无论是按照教师的要求朗读整体还是在用一个词语概括内容时,学生都拥有互相交流自己看法和见解的机会和时间,并且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非常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重视学生的思考成果,即使是存在一些错误的答案,也会在尊重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修改。尊重学生这一点在我们现在的教学中一直都有被反复强调,让它能够从一个口号转变成真正的教育行为,落实到真实的课堂中才是我们当前教育的重中之重。只有真正尊重学生的课堂时间,尊重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给学生留下交流和互动的时间,给学生发表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机会,并会对此进行认真的讨论和评价才是真正做到了尊重二字,必然能赢得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的确立和教学内容的选择都是极其重要的,对于散文教学来说培养学生鉴赏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是根本目的,本文又是一篇朗读型文本,因此要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语言、感悟语言。不但要关注文章中的多种语言表达形式,而且探究作者通过这些华丽精巧的语言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情感,从浅入深,由表及里,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后按照计划一以贯之。教学目标的确立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来自教师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和细致解读,来自教师对散文教学的有效把握,能够独立的解读文本,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和体会,并把它成功转化为教导学生的内容是一个成功老师的必备条件。
教学的过程比较的自然和流畅。从一开始的感受,到后来的分析和理解,再到结尾的谈朗读 体会,本次教学设计可以分为三个板块,每个板块直接体现出层层递进的关系,第二板块为重点,第三板块为高潮,是经过精心设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