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层评读,环环入思——16《猫》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层层评读,环环入思——16《猫》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17 20:40: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层层评读,环环入思——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猫》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猫》是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篇教读课文。本单元所编三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记述了人与动物的故事,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体现了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除了《狼》之外,其他两篇又进一步突出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其中的可贵精神的宣扬。本单元在语文能力点上主要是继续学习默读的方法,养成默读的习惯,练习默读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默读和把握文章中心的能力,要求在保证速度的前提下学会做摘录,边读边思考,勾画重点语句或段落;并且在把握段落大意和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学会概括文章中心;品味作品中有表现力的语言,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探究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能领悟作品的内涵,并从中获得自己对人生的启示。《猫》是著名作家是郑振铎先生的一篇散文化写实性短篇小说。这篇课文主要回顾自己养三只猫的经历,运用高超的细节描写手法,刻画了三只形态、性格和命运各异的猫,并通过自己及家人对三只猫的情感波澜写出自己对生命及为人处世之道的深沉思索。文本在对猫的形状描写的语言很有表现力,在对猫的情感变化上逐步推进,情感脉络非常清楚。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相应的学习基础:在认知上对小说的主题、人物、情节这三要素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在情感上对关爱动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但受限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时代背景,学生在领会作者要表达的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弱点的思考和对社会弱小者的同情上,还有着一定的难度。
同时,学生需要在这篇文章中通过默读来完成对重点语句的把握,从而感知文本内容,理清 文章思路,并学会通过仔细朗读推敲重点语句在文本中的作用来探究文本主旨,对人生有所感悟。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其朗读能力就得到训练,因此升入初中后要求应有所提升,将对文学作品的朗读向美读提升,前三单元经过系列朗读能力的培养,已具备初步的阅读方法和策略,能读出朗读重点及停连,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通过整体朗读感知品味语句来理清思路并概括中心。因此,接下来学生可以进一步采用默读法、批注式阅读等学习方法完成学习目标。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能说出文章精彩词语、精彩句子和重要段落的特点与表达效果。
(2)能理解文章在形象塑造、情节设置上的特点,了解作者的写作技法。
2. 能力目标
(1)能运用点评的方法赏析文章,举一反三地运用细节描写。
(2)能解决探究文章主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 情感目标
(1)能欣赏作者朴实却细腻真诚的语言,体验作者情感态度的变化。
(2)能树立公平公正、善待生命的情感价值观,形成敢于自我反省的良好品质。
四、教学重点
1. 通过点评的方法感受文章的语言和情感。
2. 了解文章通过塑造形象、设置情节表现主题的写作特点。
五、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深层主题。
六、教学设想
(一)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法、提问法、点拨法、任务驱动法、多媒体展示法等多种学生学习需要的方法,如:
1. 采用仿写法提高学生迁移运用的能力。
2. 采用小组讨论法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相互完善。
3. 采用提问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主题。
(二)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PowerPoint的内容包括:
1. 播放布置学生课下准备的系列图片(为众人评选出的最佳组),用于学生配画外音的活动,加深学生的体验。
2. 介绍郑振铎及写作背景的材料。
(三)教学时数
2课时
七、设计理念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逐步推进,如何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活动成了教学设计的关键。本课基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从“生本课堂”的教学理念出发,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为宗旨,着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自主默读理清文章思路,并引入自主点评法等多种自主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并且学生在每一版块的学习中基本上都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自主学习开始,随后在小组合作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再由教师合理科学地进行评价、点拨、总结,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迁移学习的能力。同时,又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时创设实际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以问题链作为推进文本主题学习的有效手段,着眼于学生对文本的感知体验过程,根据学生认知的规律逐步完成教学目标,通过学生的读、感、思、悟的过程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教师先把题目写在黑板上)如果请同学们给标题加上一个修辞词,同学们的脑海里一下会涌现出哪些词语呢?现在如果让你来写一写,你会写自己和“猫”之间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那大家还记得小学课文中老舍先生是怎样来描写猫的吗?(先让学生说说)他通过将猫的特点写得具体,突出了猫的可爱,表达了自己对它的喜爱之情。今天,另一位作家郑振铎先生也带着他与猫的故事来到了我们的课堂现场,准备与我们分享他在养猫时经历的喜怒哀乐,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收听他的故事吧。
(设计意图:先通过“问题式导入法”基于文题的联想发散学生思维,再通过“联想式导入法”温故知新,巩固旧知的同时激发学生进入新课学习的兴趣。)
(二)一评词语,观“猫”之风采
(过渡语:曾经有同学和老师说:“我自己读课文的时候,读得觉得很有意思,但上课被老师一讲,却觉得没什么意思了。”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先换一种方式,自己来学习,自己来点评。)
1.师:本单元的导语中说“本单元继续学习默读。边读边思考,勾画出重要语句或段落,并学做摘录。”那么,在预习中,我们已经通过默读对文章有了整体的感知,接下来就让我们进入词语的点评环节,感受精彩词语的表现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点评词语,请学生按照先后顺序默读课文,勾画出自己认为精彩的词语,并在旁边用铅笔写下自己的点评。同时,教师要明确要求:“找到的词语要符合精彩点,相应的赏析尽可能细致,最好能读出词语的深层含义,不停留在表面蜻蜓点水。”设置五分钟左右的时间。
2.学生先自主点评,再于小组内相互交流、相互评判,并在此基础上相互完善,完成后由教师随机抽点两个小组中的发言员向全班介绍本组点评中精彩的典型的例子,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教师可以参与评价,并进行打分。
预设:学生可能会找到描写第一只、第二只猫的词语,对第三只猫的关注可能不大多。
3.教师介绍自己认为精彩的例子,继续促进学生的学习(根据课堂实际需要随机取舍)——
(1)第2段:“我的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中的“小侣”一词。
点评:“小侣”是多么可爱又亲昵的称呼啊,单单是一个词就塑造了一个“很亲近的小伙伴”的形象,写出了我与第一只猫的深厚情谊,也更加突显出我丢失它时的“酸辛”。
(2)第3段:“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中的“跃”“跑”“晒”三个动词。
点评:这就好像是一组镜头,切换着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小猫跳跃的样子、奔跑的样子、懒洋洋地晒太阳的形神都跃然纸上,描绘了第二只猫活泼可爱的形象,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3)第15段:“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中的“蜷伏”一词。
点评:多么可怜的一只小猫呀!来得可怜,活得也可怜。“蜷伏”这一个词传神地写出了它内心是多么渴求家人的安抚,但却始终得不到关注,招不来怜爱。
(4)第31段:“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表白我的误解呢”中的“怎样”一词。
点评:“怎样”这一疑问词是作者的扪心自问,是作者的手足无措,他的心中有说不出的愧、悔和痛,他犯下的错误将永远也无法得到弥补了,“怎样”这一问看似是疑问,其实也早已暗含了答案:一切已成定局,无法挽回了。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纤细的感受力,体会精彩词语的特点和表达效果,了解作者使用这些词语的匠心所在。)
(三)二评句子,寻“猫”之行踪
(过渡语:在点评完精彩的词语以后,想必大家都已经有所体悟,词语就好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那么如果想要缀成一条美好的项链,就进一步需要句子的参与。现在请同学们对句子进行点评,领会关键句子的点睛作用。)
1.教师引导学生点评句子,通过点评,领会关键句子的点睛作用,请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或出声朗读,或不出声默读,其间按课文先后顺序,在自己认为关键的句子旁用铅笔写下点评,揭示关键句子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让自己的学习得到深化,同学看了也受到启发。同时,教师要明确要求:“找到的句子要符合精彩点,相应的赏析尽可能细致,最好能读出字里行间的深层意蕴,不停留在表面蜻蜓点水。”设置五分钟左右的时间。
2.学生先自主点评,再于小组内相互交流、相互评判,并在此基础上相互完善,完成后由教师从每个小组中随机抽点一人向全班介绍本组点评中精彩的典型的例子,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最后教师总结点评。
预设:学生可能还是停留在关注词语上,对句子的特征,即句式上特点等关注度不够。对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在关注词语的基础上还要关注某些句子在句式上的特点,以及在结构上的作用。
3.教师介绍自己认为精彩的例子,同时择要引导深入、指导朗读(根据课堂实际需要随机取舍)——
(1)第1段:“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点评:这句话告诉了我们,接下来要开始写猫的故事了,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同时我们也会产生疑惑“为什么养了好几次猫,结局都不如人意”呢,作者就用这样简单的一句话让大家有了阅读下去的兴趣。
(2)第9段:“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连向来不大喜欢它的张妈也说;‘可惜,可惜,这样好的一只小猫。’”
点评:这只猫是多么重要啊,是陪伴了我们那么久的“亲爱的伙伴”,即使从侧面去描写“向来不喜欢它”的张妈的反应,也都是满满的不舍与失落,可见我们全家对这只猫感情之深。
(3)第25段:“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点评:好一个“畏罪潜逃”,把“小猫的走失”拟人化作“犯人的畏罪潜逃”,形象生动;好一个“我以为”,作者把“我以为”放到句子末尾,这种倒装更加突出了这仅仅只是“我”的主观猜测,为后文“我”冤枉猫的又悔又恨暗暗地埋下了伏笔。
(4)第30段:“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点评:与前文猫逃走时那么悲惨、可怜的样子相互照应,“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成了“刺我良心的针”,这是我铭刻在骨的悔恨和遗憾啊。
朗读环节:①抽点学生朗读;②指导:为了读出“我”的懊悔、痛心和深深的自责,重音落在“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上,并且在语速上稍微加快,语调上略有提高;③师生齐读。
(5)第34段:“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点评:是一种永远不能消除的负罪感,是一见到猫就触发的灵魂伤痛,是“我”永远的悔恨。这句话放在文章最后,既能呼应开头,也是对文章的总结。
朗读指导:重音落在“永不”上,读得沉重、坚决,读出作者的伤痛之情。
4.师:通过句子和词语的点评,我们可以发现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或是外貌描写,或是动作描写,或是语言描写,或是心理描写,抓住特征塑造了“猫”和“人”的生动形象,那接下来就让我们也学着运用细节描写写一写你最喜爱的动物吧。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语用训练,留出三分钟左右的时间,请学生在前面点评的基础上,运用细节描写,在学习纸上写一写自己最喜爱的动物,三十字左右。同时,教师要明确要求:“写的内容要是真实的诚恳的,尽可能写得细致深入,最好能达到独特的和与众不同的。”
5.学生自主进行语用训练后,再相互交流。教师随机抽点两人,听听真实的答案,并请两位同学主动发言,听听精彩的答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纤细的感受力,帮助学生在点评与朗读中体会课文内容和情感。)
(四)三评段落,探“猫”之起承
(过渡语:词语构成句子,句子又构成段落,一篇文章正是靠着一些重要的段落支撑起来的。那么接下来,请同学们一起来点评点评这些关键的语段,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重要段落的起承作用谋篇布局的。)
1.教师引导学生点评段落,通过自主点评探究重要段落在全文中的起承作用,本文共有三十四段,请学生按课文先后顺序,边默读边找关键段落,找到后用铅笔在旁边写上点评,揭示关键段落在结构上的作用以及其与呈现主题的关系。同时,教师要明确要求:“找到的段落要符合关键的要求,相应的分析尽可能细致,最好能找出关键段落的重要作用。”设置三分钟左右的时间。
2.学生先自主点评,再于小组内相互交流、相互评判,并在此基础上相互完善,完成后由教师随机抽点几位小组长向全班介绍本组点评中最到位的最典型的例子,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最后教师总结点评。
预设:学生一般能说出关键段落,但关键段落的作用不一定说得准确。
3.教师介绍自己认为精彩的例子,同时指导朗读(根据课堂实际需要随机取舍)——
这篇文章的关键段是第2段、第14段与第34段。
第2段的点评:表现了这只猫的死带给我们的感受,虽然难过,但还不至于太伤心,为第二只猫的到来做铺垫。这是悲剧的开端。
第14段的点评:表现我们全家伤心程度加深了,在结构上起着总结上文,又为下文被动收养流浪猫做铺垫。这是悲剧的发展。
第34段的点评:第三句话程度更深,一个“永不”显示了作者态度的决绝,放在文章最后,既呼应了开头,也是对文章的总结。在加深悲剧主题和渲染悲剧气氛上有着重要作用。
朗读指导:注意各段中的重音,如第14段中的“好久不”、第34段中的“永不”,语速从缓到稍微加快,语气逐渐加重,在朗读中体会情节的波折推进与情感的层层递进。
4.问题:阅读一篇文章时,如何把握其中的关键段落?
明确:对文章划分层次,关键段落往往分布在开头、层次与层次之间以及结尾部分,起着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以及总结全文的作用,将主题层层推进。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敏锐的判断力,帮助学生在点评与朗读中体会情感的同时理解作者如何巧妙地谋篇布局,并教授方法。)
(五)布置作业
请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寻找图片,根据文本内容运用多媒体技术对系列图片进行排序,要求图片内容与课文内容以及情感基调相关,有能力的小组应向形象生动的标准靠近。课后每个小组先独立完成,再于组间进行交流,推选出班级的最优动画,于下节课进行展示。
明确: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合理分配任务,如项目主持者、资料收集者、动画编辑者、修改润色者等,教师根据动画的质量以及工作任务的难度相应给分。
(设计意图:在编辑动画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情节、课文情感的体验,也为第二课时的配画外音环节做铺垫。)
第二课时
(一)表演展示,书“猫”之心理
1.教师播放课下选出的最优动画,并请学生想象三只猫当时的心理,为动画写上四五句画外音,要求写的内容要配合画面内容,尽可能写得细致深入,最好能达到独特、与众不同。设置三分钟左右的时间。
2.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先随机抽点一位学生进行动画配音的展示,再请两位主动发言的同学进行动画配音的展示,最后教师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
(设计意图: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检测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并且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体验。)
(二)环环探究,明“猫”之主旨
教师通过情境的创设与逐步深入的问题链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可以向学生推荐以画表格的方式进行分析归纳)。除在第二环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起开口说说外,其余几环的问题均按以下流程进行: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于小组内相互交流、相互完善,形成小组最佳答案,交流结束后由教师随机抽点一两个小组成员,听听真实的答案,再点两三个主动举手发言的小组成员,听听精彩的答案,最后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取舍地说说自己的理解。
创设情境:模拟法官,审理“冤猫案”。
1.问题:导致“冤猫案”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证据,并总结这些原因的特点,联系实际说说对你的人生启迪。
预设:关于直接原因,学生可能会说到“猫常常对着鸟笼凝望”“猫的‘畏罪潜逃’”“猫的‘嘴里好像吃着什么’”,对我、张妈、妻子的反应可能说得不多,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关注。
教师的理解:
“冤猫案”
发生的原因
直接原因
背后原因
证据
1.猫的“注意”和“凝望”, “似乎也特别注意”,“对鸟笼凝望着”。
1.猫的来历随意,“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
2.妻子的断言,“留心猫,它会吃鸟呢”,“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
2.猫的外貌丑陋,“并不好看,又很瘦”,后来“毛被烧脱了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3.“我”的断言,“一定是猫,一定是猫!”“我想,他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
3.猫的性格忧郁,“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仍不活泼”“仍不改它的忧郁性”。
4.张妈的“默默无言”。
5.猫的“畏罪潜逃”,“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4.猫没有实用性,“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
6.猫的“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特点
这些原因是主观且武断的,并且是在有色眼镜下的。“冤猫案”的悲剧植根于我们的偏见、主观臆断等。
人生启迪
(1)每一个生命生而平等,我们不能带着有色眼镜看任何一个人或者任何一件事,尤其不能恃强凌弱;(2)无论遇到什么事,有调查才有发言权,不能全凭主观臆断;……
(教师的答案不视为标准答案,如学生有更好的答案可作添补。)
(设计意图:聚焦第三只猫的悲剧原因,帮助学生理解悲剧的根源,并联系实际有更深的人生体悟。)
2.问题:知道冤枉猫的真相后,“我”对自己的认识发生了什么改变?
教师理解:
对自己的认识变化

富有爱心、关心和爱护猫

自私、残暴、恃强凌弱
(教师的答案不视为标准答案,如学生有更好的答案可作添补。)
(设计意图:剖析文章中“我”的内心世界,看到“我”这一人物形象,帮助进一步理解人性弱点,有助于对主题的启发。)
3.问题:“第三只猫”失去了什么东西?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到“生命”“平等”等,“归属”“尊严”等较难提及。
教师的理解:
众人的冤枉,让它失去了生命;
众人的驱逐,让它失去了归属;
“我”的暴虐,让它失去尊严;
卑微的地位,让它失去了平等;
……
(教师的答案不视为标准答案,如学生有更好的答案可作添补。)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全方位关注“猫”这一“人物”,不再把猫只当作猫,有利于下一问推“猫”及人。)
4.问题:“冤猫案”仅仅只是针对冤枉猫的人吗?“被冤枉的猫”是否还代表了其他特殊的群体?
预设:经过上面的探究,学生对第一个问题应该能体会到“冤猫案”不仅仅只是针对冤枉猫的人,对于其他的群体可能可以联想到弱势群体。
教师的理解:“冤猫案”不仅仅只是针对冤枉猫的人,它还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上一些恃强凌弱的现象,“被冤枉的猫”还代表着一些“弱势群体”。
(设计意图:这一问作为前面探究效果的检测问题,帮助学生走入文章主题,并有助于联系下一环节中写作背景。)
(三)回观作者,入“猫”之背景
(过渡语:郑振铎的“猫”哪里是在写猫,简直就是人生世态的生动写真!那么作者是怎么写出这篇文章的呢?在当时,他发现了什么样的现象?又想要批判和宣扬什么呢?带着这几个问题,让我们走进作者。)
1.教师综合各种资料,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深化学习,提升认识: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郑振铎生活在五四时期,深受从西方传入的科学、民主、博爱等思想的影响,然而在上个世纪20年代中期,国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时反动军阀段祺瑞执政时期黑暗的政治恐怖笼罩了整个社会,郑振铎也看不清出路究竟在何方。因此,郑振铎创作于1925年至1927年间的一部写实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本是秉承着“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面向社会的问题,但后来被严酷的社会现实所扼杀,便转向了自省,开始审视、挖掘和揭示人性的多面性。《猫》是《家庭的故事》中的第一篇,是作者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适逢“五四”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因此在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中,表现出了新思想、新观念。
2.师生一起根据资料总结:作者借助“猫”和“人”的形象以及一波三折“养猫”情节,将动物命运与人的命运对立起来,以小见大,写出了人生百态,阐释了对生命的态度和对人性弱点的思考!他发现了当时社会上的霸权欺凌劳动人民的现象,生活在底层的人也是“不能说话”,没有机会辩诉的,他们只能“无抵抗地逃避”,郑振铎先生对这些弱小无辜者表示了极大的同情,并深刻地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霸权,宣扬了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
(设计意图:对作者与写作背景的补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与主题,并从中学习到写作方法。)
(四)一句话总结
1.下课前,学生每人说一句结束语,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学习启示,要求总结收获时说得符合课堂实际、尽可能完整周全,总结启示时说得有实际内涵、尽可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设置两分钟左右的时间。教师随机抽点两人,再请两位同学主动发言。
2.教师总结:三只猫相继亡失离作者而去,郑振铎先生也早已离开了这个世界,但这篇《猫》却在我们灵魂里永远留下了宝贵的种子,时时引人深思。它在文中运用了朴实而细腻真诚的语言,塑造了真实可感的形象,设置了波折中层层推进的情节,告诉我们在生命的天平上不分贵贱,要敢于直面人性的弱点,善于反省自己!让我们好好学习语文,在逐渐的进步中也学会写出这么动人的文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提升,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五)布置作业
老师向同学们推荐夏丏尊和梁实秋的《猫》,请大家或到图书馆借阅,或上网在专业的网站上阅览,任选一篇做一份读书笔记,要求有摘录,有鉴赏,有与课文的比较,不少于500字。完成后,于小组内相互交流,相互评阅,相互学习。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加深他们对不同作者在写同一对象时不同的写作风格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