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2.2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貌 课件(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2.2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貌 课件(共1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9-17 22:2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1.3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海水侵蚀和风化
地壳抬升+冰川侵蚀
角峰
台湾“女王头”
阿尔卑斯角峰
科罗拉多大峡谷
地壳抬升+流水侵蚀
红色的巨岩断层
丹霞地貌
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
1.3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宏观地形的形成。
【课程标准】
1.3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教学目标】
1、板块构造学说与宏观地貌
1.地表形态(地貌)变化的原因。
全球大地构造: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全球海陆、高达山系、大裂谷等分布和变化。
结合实例,理顺地质过程。
区域大地构造: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解释地表高低不平。
区域大地构造:外力作用(水、风、冰川等)再塑造地表形态。
3、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3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地质作用
地壳物质循环
地壳高低不平
海陆变迁
地表形态变化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分类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的影响 相互关系
地表形态变化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地球本身(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和地球动能和吸引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形成高山或盆地,使地表高低起伏
主要太阳辐射能、重力势能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
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
①同时进行,共同改变地形
②某时某地以某种作用为主
风化作用一直在。
③地质历史时期,内力作用居主导地位.
1.3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地裂缝
火山口
火山锥
峡谷
冰川
千沟万壑
1.3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第二节1 板块构造学说与宏观地形
年轻高峻的喜马拉雅山
海陆变迁
在地球表面某位置发生的由海变为陆或由陆变为海的变化叫做海陆变迁,海陆变迁即洋陆转化。
地壳运动控制着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影响各种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发展,形成各种构造形态,改变岩层的原始状态,所以也把地壳运动称构造运动。
地壳运动
日本神户人工岛(人为)
海洋生物化石
台湾海峡海底的古河流遗迹
荷兰为防止海水侵入而修建的围海大坝(人为)
海陆变迁的证据
1.3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宏观地形的形成。
大陆漂移
板块构造学说
断裂构造带如海岭、海沟等
板块运动:板块间的两种基本关系:碰撞和相离
3.板块与板块之间交界处是地壳最活跃的区域,多发生火山地震等。
1.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
2.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中
4.板块内部比较稳定,地壳抬升较弱。
板块内部有若干小板块,注意小板块的变动。
板块构造学说是近几十年来解释大地构造运动和海陆分布规律较为盛行的一种学说。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示意图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地运动中。地幔物质从海岭顶部的巨大开裂处涌出,凝固后形成新的大洋地壳,该地区为板块的生长边界。以后继续上升的岩浆又把原先形成的大洋地壳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推向两边,使海底不断更新和扩张。当扩张着的大洋地壳遇到大陆地壳时,便俯冲到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幔中,逐渐熔化而消亡,形成消亡边界。
1.3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宏观地形的形成。
板块运动 边界类型 宏观地形 图示 实例
碰 撞 挤 压 消亡边界
张 裂 分 离 生长边界
大陆板块挤压碰撞形成山脉和高原
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
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挤压碰撞,形成海岸山脉(陆)岛弧(陆)海沟(海)
美洲西岸的山脉、亚洲东部的岛弧、马里亚纳海沟
大陆板块内部(或与大洋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海洋
东非大裂谷、红海
大洋板块内部扩张
海岭(大洋中脊)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总结
板块运动
1.3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宏观地形的形成。
熟记六大板块的名称、边界、以及重要的地形区
【注意】
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基本位于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在美洲板块西则一直向北伸展到赤道以北。
欧亚板块
1.3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宏观地形的形成。
1.冰岛的冰与火
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理现象:
冰岛纬度高,气温低,降水丰富,多结冰。
冰岛位于生长边界,地壳活动频繁,多火山。
大洋中脊
1.3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宏观地形的形成。
2.地中海面积缩小和阿尔卑斯山的升高
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理现象:
阿尔卑斯山脉的高峻
地中海沿岸
地中海面积减少的原因:地中海位于欧亚板块与非洲板块的交界处,此处两大板块相向运动,碰撞挤压。
阿尔卑斯山脉增高原因:非洲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此处两大陆地板块相向运动,地壳抬升。
地中海周边的地形多山地为主的原因?
板块挤压碰撞抬升
讲地形高低的时候以内力作用为主。
1.3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宏观地形的形成。
3.红海面积扩大
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理现象:
红海面积增大
苏伊士运河(人工挖掘)
红海面积扩大:红海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交界地带,此处两大板块运动方向相反,发生张裂运动。
1.3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宏观地形的形成。
4.东非大裂谷
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理现象:
东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东非大裂谷素有“地球伤疤”之称。
东非大裂谷地处于非洲板块内部张裂处,东非大裂谷还在继续扩张。
东非大裂谷岩浆崩出,形成东非高原。
1.3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宏观地形的形成。
5.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和青藏高原的隆起
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理现象:
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喜马拉雅山脉位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两大板块相向运动,碰撞挤压,地表隆起抬升。
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
喜马拉雅山脉的高峻的地质作用是
地壳抬升+冰川作用(侵蚀)
印度德干高原地势低缓的原因(地质作用):
板块内部,抬升较弱;外力侵蚀作用较强。
1.3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宏观地形的形成。
6.日本岛弧形成和地震频繁
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理现象:
日本地震频繁: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挤压碰撞,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注意】世界火山地震带总体分布在消亡边界上。
1.环太平洋地震带
2.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世界著名的两大地震带
印尼/新西兰地震频繁
1.3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宏观地形的形成。
大西洋面积扩大:大西洋地处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的张裂地带,此处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运动方向相反,大西洋面积不断扩大。
7.大西洋面积增大
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理现象:
太平洋面积减少
大洋中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地处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的张裂地带,岩浆喷发,上升冷凝形成海岭。
海岭中的岩石最年轻。
1.3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宏观地形的形成。
8.美洲沿海山脉的形成
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理现象:
美洲西海岸的高大山脉的成因
美国西海岸山脉:
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大陆上隆升为沿岸山脉。
南美西海岸山脉:
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大陆上隆升为沿岸山脉。
1.3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宏观地形的形成。
【2017.4】12右图是某地质学家绘制的板块碰撞及其影响示意图。与图中板块A、B对应恰当的是
A.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
B.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C.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
D.非洲板块与欧亚板块
1.3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宏观地形的形成。
图1为全球海陆分布及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图2为四种板块边界类型示意图。完成下题。
(2018浙江11月选考,9,2分)图1中四地与图2板块边界类型对应正确的是
A.①—甲 ②—丙 ③—乙 ④—丁
B.①—乙 ②—丁 ③—甲 ④—丙
C.①—丙 ②—甲 ③—乙 ④—丁
D.①—丁 ②—乙 ③—甲 ④—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