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3.1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 课件(共7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3.1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 课件(共7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9-17 22:30: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4张PPT)
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
课标解读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课标呈现】
1.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的形成与分布特征。
2.运用示意图,说明风带的形成与分布特征。
3.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和实例、说明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运用示意图,识别著名气压中心分布,理解亚洲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以及季风环流对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综合思维】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水平运动的状况,判断气压带和风带、季风环流的分布及成因,提升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地理实践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运用所学的风、气压带和风带、季风环流等原理解决发生在大气环境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人地协调观】结合具体案例,对大气环境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探究,培养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氢气球炸弹
1942年秋,日本军事气象学家提出了用氢气球把炸弹输送到美国去的建议。日本官方采用了这一建议,利用氢气球炸弹越过太平洋到达美国,引起美国西部森林大火。开始,美国不知道“火源”从何而来,经过气象部门的研究后发现真相。
为什么日本的氢气球炸弹能够越过太平洋成功引起美国的森林火灾?
马纬度
相传,在发现“新大陆”后,欧洲至美洲运输马匹的帆船航行到副热带海区时,接连几周平静无风,停滞不前,因淡水和粮食不足,被迫将船上部分马匹投入大洋,借以减轻负荷。后来,人们就把副热带高压所在的纬度带叫作“马纬度”。
议一议,风是怎样形成的?
“马纬度”附近区域为什么接连几周平静无风?
PART 2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PART 1
大气的水平运动
PART 3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大气的水平运动
Horizontal motion of the atmosphere
1
水平气压梯度力 Horizontal pressure gradient force
A
地面受热不均,引起空气上升和下沉的垂直运动,并使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
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作气压梯度。
只要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梯度,就产生了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即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490
492
494
496
498
500
水平气压梯度
等压线
气压/百帕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气由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做水平运动,这就形成了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与等压线垂直
地转偏向力 Coriolis force
B
使物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无偏转。
与物体运动方向始终垂直。
只改变物体运动方向,不改变物体运动速度。
490
492
494
496
498
500
水平气压梯度
等压线
气压/百帕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的风向
(北半球高空大气)
与等压线平行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Friction
C
由于地面有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
摩擦力既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也改变物体运动的速度。
近地面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490
492
494
496
498
500
水平气压梯度
等压线
气压/百帕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下的风向
(北半球近地面大气)
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规律小结
作用力 方向 大小 对风的影响 风速 风向
水平气压梯度力 始终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 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地转 偏向力 始终与风向垂直 随纬度升高而增大 不影响风速 北半球风向右偏,南半球风向左偏
摩擦力 始终与风向相反 下垫面越粗糙,起伏越大,摩擦力越大,反之越小 使风速减小 与其他两个力共同作用,使风向斜穿等压线
课堂活动
你是怎么理解气压梯度概念的?将学习心得说出来,与同学交流彼此的观点。
课堂活动
我采用绘示意图的方式,来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在图3-4中,如果将等高线看作等压线,那么阶梯坡度就好比是气压梯度。
阶梯等高线分布疏密与坡度大小的关系示意
课堂活动
读图3-5、图3-6,完成相关任务。
课堂活动
(1)说出图3-5中①、②、③、④四处,风力最大的是哪一处,再归纳等压线分布疏密与风力大小的关系,并绘出风力最大处的风向。
500
500
498
496
494




风力最大的是②。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力越大,风力越大。
课堂活动
(2) 图3-6中A、B、C、D四处,风力最大的是哪一处?绘出该处的风向。
风力最大的是C。
理由是C处等压线较为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风力最大。
1006
1008
1010
A
B
1:100000
1010
1018
1026
C
D
1:10000
风的表示方法
判断风向
判断风向:如下图(以北半球为例)
第一步:定水平气压梯度力。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该点的切线,并过切点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定地转偏向力。分清图示是哪个半球,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若是北半球,风向向右偏;若是南半球,风向向左偏。
第三步:定最终风向:
近地面:在三力作用下,最终风向与等压线呈一定夹角(30°~45°)。
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判断风向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air pressure belt and wind belt
2
气压带和风带
地球上大范围、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称为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某一地区输送到其他地区,调节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水热分布,对各地的天气和气候具有重要影响。
Detailed research starts with hypothesis
细致研究从假设开始
不自转
不公转
性质均一
单圈环流
(热力环流)
Knowledge review
知识回顾
地面
A
B
受热
冷却
低压
高压
低压
高压
热力环流示意图
如果把A地换成赤道,把B地换成北极,结果又会怎样?
请思考:
赤道与极地间的闭合环流能否维持?
假设条件:
1.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
2.地表性质均一;
3.地球不自转。
情景

赤道
北极


单圈环流
Unicyclic circulation
不能。因为地球不是静止的,地球的表面也不是均匀的,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
Detailed research starts with hypothesis
认真分析从实际出发
自转
不公转
性质均一
三圈环流
(地球气压带风带形成)
假设:大气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考虑高低纬间热力差异和地转偏向力。

30°N
60°N
90°N
30°S
60°S
90°S
赤道低压带
受热膨胀上升
重力堆积下沉
相互碰撞抬升
寒冷堆积下沉
极地高气压带
重力堆积下沉
相互碰撞抬升
寒冷堆积下沉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
盛行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东南信风带
盛行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极锋
高纬环流
中纬环流
低纬环流
探究活动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大气运动状况复杂,影响因素众多。对于复杂的地理现象,我们可先对它进行简化,认识它的理想模式,然后再逐步增加影响因素,一步一步地接近实际情况,最终就有可能掌握它的运动变化规律。为此,我们提出三个假设条件:①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的;②地球静止不动;③太阳终年直射赤道。
在上述三个假设条件下,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结合所学知识,绘制表示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议一议,赤道与极地之间的闭合环流能否维持?为什么?
探究活动
在上述三个假设条件下,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结合所学知识,绘制表示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议一议,赤道与极地之间的闭合环流能否维持?为什么?
赤道与极地之间的闭合环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不能维持。以北半球为例,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南风逐渐向右偏转成西南风;到达北纬 30°附近上空时,风向偏转成了西风。这样,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不能再继续北流。赤道上空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过来但又不能继续北进,便在北纬 30°附近积聚下沉,赤道与极地之间的闭合环流被破坏而难以维持。在地球表面会呈现出三圈环流态势。

30°N
60°N
90°N
30°S
60°S
90°S
赤道低压带
受热膨胀上升
重力堆积下沉
重力堆积下沉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
东南信风带
低纬环流
中纬环流与高纬环流

30°N
60°N
90°N
30°S
60°S
90°S
赤道低压带
受热膨胀上升
重力堆积下沉
相互碰撞抬升
寒冷堆积下沉
极地高气压带
重力堆积下沉
相互碰撞抬升
寒冷堆积下沉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
盛行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东南信风带
盛行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极锋
在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
这样,全球共形成七个气压带,即赤道低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带,南北半球的极地高压带。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
在气压带之间形成了六个风带,即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
气压带风带的剖面图判读
副极地低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
赤道低气压带
东南信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气压带风带的极点俯视图判读
1
2
3
4
7
6
5
北半球
1.赤道低气压带
2.副热带高气压带
3.副极地低气压带
4.极地高气压带
5.东北信风带
6.盛行西风带
7.极地东风带
判断南北半球并指出气压带、风带名称。
课堂活动
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使气流向左偏转,因而环流方向与北半球不同,参考图3-7,绘出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示意图;根据所绘图示,议一议,若要掌握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有哪些窍门。
巧记规律
The law of skillful memory
零三六九,七压六风
四高三低,相间分布
南左北右,同姓异名
课堂活动
三圈环流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而且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为突破这个难点,经纬设计了一组知识整理图。读图,完成相关任务。
结合课文关于三圈环流的描述,将图中内容填写完整。
根据填写完整的图示,尝试用自己的语言,与同学相互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并就讲解效果进行互评。
暖而轻气流爬升到冷而重气流之上,形成( )气流
90 N
60 N
30 N
0
( )气压带
( )气压带
( )气压带
( )气压带
( )风带
( )风带
( )风带
( )风
( )风
( )风
( )气压
( )气压
( )气压
( )气压
近地面
高空
( )收缩
堆积( )
受热膨胀( )
赤道低
副热带高
副极地低
极地高
极地东
盛行西
东北信




东北
东北
西南
冷却
上升
下沉
上升
高纬
中纬
低纬
规律小结
风带名称 位置 风向 对气候的影响
北半球 南半球 极地东风带 副极地低压和 极地高压之间 东北风 东南风 干冷
中纬西风带 副极地低压和 副热带高压带之间 西南风 西北风 温湿
(主要是对大陆西岸)
低纬信风带 副热带高压和 赤道低压之间 东北风 东南风 主要看风向,从内陆吹来的性质干热,从海洋吹来的性质较湿
规律小结
气压带名称 位置 气流 成因
特征
极地高压带 南北纬 90°附近 下沉 热力原因 冷干
副极地低压带 南北纬 60 °附近 上升 动力原因 温湿
副热带高压带 南北纬 30 °附近 下沉 动力原因 干热
赤道低压带 0 °附近 上升 热力原因 湿热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Seasonal movement of pressure and wind belts and monsoon circulation
3
气压带和风带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Seasonal movement of air pressure belt and wind belt
01
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
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
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Seasonal movement of air pressure belt and wind belt
01
规律:
在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难(南半球相反)。
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的方向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方向一致。
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的幅度和范围小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幅度和范围。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Seasonal movement of pressure belt and wind belt and atmospheric Activity Center
02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影响到海洋与陆地的气压分布。
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高气压。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低气压。
北半球的陆地面积较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使纬向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从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上可以看出,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使副极地低压仅保留在海洋上。
大陆的冷高压以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最强,控制范围最广。
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亚洲高压(西伯利亚高压)
Mongolian-Siberian High Pressure
阿留申低压
Aleutian low pressure
冰岛低压
Lceland low pressure
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从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上看,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使副热带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
大陆上的热低压以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最为突出。
亚洲低压(印度低压)
Asian low pressure
亚速尔高压
Azores high
夏威夷高压
Hawaii high
小结:气压带的分布特征
亚 欧 大 陆


西



60°N
30°N
1月
7月
(1)理想气压带被切断成多个高低气压中心。
副 极 地 低 气 压 带
亚洲高压
阿留申
低压
冰岛
低压
副 热 带 高 气 压 带
亚洲低压
亚速尔
高压
夏威夷
高压
(2)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
(3)南半球:海洋面积广,气压带基本成带状分布。
南半球的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的纬向分布比北半球明显,特别是南纬30°以南的地区,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
冬、夏两季, 海洋和陆地上的这些高、低气压中心,势力强,范围广,称为大气活动中心。
它们随季节而南北移动,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
这些大气活动中心的位置和强度一旦异常,就会造成世界各地天气、气候的异常。
季风环流
Monsoon circulation
03
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向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因素。
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东亚季风-冬季风
East Asian monsoon-Winter monsoon
冬季——东亚盛行来自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前缘的偏北风,寒冷干燥,风力强劲。
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东亚季风-夏季风
East Asian monsoon-Summer monsoon
夏季——东亚盛行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部的偏南风,高温多雨。
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东亚季风 风向 性质 来源地 成因
夏季风 东南季风 高温多雨 太平洋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北半球
冬夏季形成高低气压中心
冬季风 西北季风 寒冷干燥 蒙古-西伯利亚 东南信风
赤 道 低 气 压 带
西南季风的形成原因:夏季,南半球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向右偏转而成!(or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西南季风
Southwest monsoon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也是季风形成的重要原因。
例如,我国西南地区及印度一带夏季的西南季风,就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而形成的。
南亚季风 风向 性质 来源地 成因
夏季风 西南季风 高温多雨 印度洋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冬季风 东北季风 温和干燥 蒙古-西伯利亚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探究活动
2.读图 3-10、图 3-11、图 3-12,完成相关任务。
读图 3-10,说出南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分布有何不同特点;读图 3-11,说出南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分布有何不同特点。
1 月份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呈块状分布在海洋上,大陆上出现冷高压中心(如亚洲高压);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较为完整接近带状分布。7月份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大致呈块状分布在海洋上,大陆上出现热低压中心(如亚洲低压); 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较为完整接近带状分布。
探究活动
读图 3-10、图 3-11、图 3-12,完成相关任务。
读图 3-12,说明亚洲 1月、7 月风向的季节变换情况;比较亚洲冬季风和夏季风在冷暖、干湿性质上的不同,并说明理由。
亚洲冬季风来自高纬度的大陆,性质冷干;
夏季风来自低纬度的海洋,性质暖湿。
项目 一月 七月
东亚 西北风 东南风
南亚 东北风 西南风
探究活动
读图 3-10、图 3-11、图 3-12,完成相关任务。
将图 3-12 与图 3-10、图 3-11 相对照,说明冬季、夏季亚洲大陆和太平洋上气压分布的特点,分析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为典型的原因。
冬季,在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上,副极地低压带被欧亚大陆的冷高压切断,在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副极地低气压带保留在海洋上,在北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夏季,在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在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副热带高压保留在海洋上,在北太平洋上形成了夏威夷高压(北太平洋高压)。亚洲东部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东部,而且面向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南濒印度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巨大。
因此,形成季风的气压梯度大,范围广,加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冬季东亚盛行西北季风,南部盛行东北季风;夏季亚洲东部盛行东南季风,南部盛行西南季风,在亚洲东部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环流。
探究活动
2.丹霞结合课文关于大气环流的描述,绘制出图 3-13。读图,完成相关任务。
想一想,丹霞对大气环流内在逻辑线索的把握是否准确 说明你的理由。
图 3-13 对大气环流内在逻辑线索的把握准确。从三个假设条件开始逐一否定,实现从理想模式到现实的思维演变,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逻辑思维,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把握准确到位。
探究活动
2.丹霞结合课文关于大气环流的描述,绘制出图 3-13。读图,完成相关任务。
议一议,如果要在图中标有疑问号的色块内填上相关内容,你准备填写什么 你的理由是什么
对大气环流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诊断,看一看自己的"软肋"在哪里,再向老师请教或与同学交流改进措施。
形成复杂的天气变化和典型的季风气候。
课堂总结
性质 风向 来源地 成因
东亚 季风 夏季风 高温多雨 东南风 太平洋西南地区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冬季风 寒冷干燥 西北风 蒙古-西伯利亚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南亚 季风 夏季风 高温多雨 西南风 印度洋 气压带风带的
季节性移动
冬季风 温和干燥 东北风 蒙古-西伯利亚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判断冬、夏季风和记忆风向的方法
冬、夏季风的判断和风向的判断是高考常考的内容,但很多学生在这类考题上经常出现错误的判断。下面列举几个巧妙记忆的方法∶
理解记忆法。季节(月份)判断∶若发现风吹向海洋,说明大陆是高压,大陆气温低,应该是冬季;若发现风吹向大陆,说明海洋是高压,海洋气温低,应该是夏季。风向判断∶按照风向判断的一般方法,即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进行判断。
按照方位记忆法。冬季风来自亚洲高压,其位置主要在蒙古国境内,蒙古国在我国东部的西北方向,所以,冬季我国东部地区(或东亚地区)吹西北风,而夏季正好相反(东南风)。蒙古国在南亚的东北方向,所以,冬季南亚地区吹东北风,而夏季正好相反(西南风)。
特殊位置记忆法。澳大利亚北部地区的风向与东亚地区的风向相同。
知识拓展——马纬度
在南北纬 30°附近的海面上总是无风,帆船进入该海区时无法航行,在海上的贸易受到了极大影响。那时候,帆船除了装载货物外,还装运了许多马匹。随着时间的流逝,草料和淡水日益不足,马相继死去,而马肉又吃不掉,所以不得不把马抛入大海。因此,人们就把这个无风的 30°纬度叫作"马纬度"。地球上不同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不同,气压就不同。赤道附近终年炎热,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赤道低压带。赤道上空聚积的空气越来越多,形成高气压,于是向南北分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逐渐改变方向,向北的偏向东北,向南的偏向东南。这种偏向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加,当空气运行到南北纬 30°附近高空时,不能继续前进,产生下沉气流,致使近地面气压增高,形成副热带高压带,由于没有水平方向运动的空气,这里就形成无风带,这就是"马纬度"的秘密所在。
知识拓展——贸易风
既然有无风带,自然就会有风带。我们知道,气流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所以在近地面,副热带高压带的一部分气流又流回赤道,以补充赤道近地面源源不断的上升气流。按理讲,这种近地面的风在北半球应是北风,南半球应是南风,但是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的北风偏转成为东北风,南半球的南风偏转成东南风。这种风的方向很少改变,一向很守"信用",常年吹向一个方向。因此,海员们称之为"信风"。古代的航海家和商人,在多年的航海生涯中,逐渐掌握了这个规律。他们在信风的帮助下,往来于大西洋和太平洋,在各大洲进行贸易往来,因此,这种"信风"又有"贸易风"之称。
板书设计
太阳辐射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单圈环流
三圈环流
季风
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
水平地转偏向力
太阳辐射点的移动
海陆分布
摩擦力
地表冷热不均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地球自转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热力环流
大气的垂直运动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差异
反馈练习
若图为三圈环流中的中纬度环流侧视图。据此回答1~2题。
1.b与d之间是(  )
A.副热带高气压带
B.盛行西风带
C.信风带
D.副极地低气压带
2.地球上的气压带有:①赤道低气压带、②副热带高气压带、③副极地低气压带、④极地高气压带,其中,同属热力因素形成的气压带是 (  )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反馈练习
读世界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完成3~4题。
3.图示时刻被切断的气压带是 (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4.此时,南亚盛行 (  )
A.西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东北风
反馈练习
下图为亚洲东部和南部某月气压与风向的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有关该图表示的时间以及M点的风向,说法正确的是(  )
A.1月、西北风 B.7月、西北风
C.1月、东南风 D.7月、东南风
6.M地季风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B.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C.地形的影响
D.沿海洋流运动的影响
反馈练习
下图示意北半球大气环流图(部分)。读图,回答7~8题。
7.P地的气压带是 (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8.P地的气候特点是 (  )
A.温和湿润 B.寒冷干燥
C.炎热干燥 D.高温多雨
反馈练习
9.读亚洲某月季风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表示的月份__月,图中B处的气压名称是 ,
气候类型是 。
(2)图中A处盛_____季风,
F处盛行_______季风。
(3)形成东亚季风的主要原因
是 ,形成南亚季风
的主要原因 。
7
印度低压
热带季风气候
东南
西南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以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