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高考作文专项升格之审题立意
多元解读,思辨立意
学习目标:
(1)掌握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选取角度提取观点。
(2)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升思辨能力和判断能力。
一、审题立意方法概说
词
句
概念
内涵
思辨
多元解读,深刻立意
二、研讨病文,把脉病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普通人生活平凡、琐碎,他们也许没有卓异的天赋,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依然可以发出光亮,温暖自己,照耀他人。这个普通人可以是你,是他,是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研讨病文,把脉病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普通人生活平凡、琐碎,他们也许没有卓异的天赋,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依然可以发出光亮,温暖自己,照耀他人。这个普通人可以是你,是他,是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研讨病文,把脉病理
文王演《周易》,为的是让世人明白天之道。司马光着《资治通鉴》为的是让诸帝王将相吸取历史的教训,以更好地造福黎民百姓。近代鲁迅弃医从文,写下不计胜数的平凡文章,却能拯救人们的思想,将思想解放。《傅雷家书》里面不过是一个普通家庭里的书信,将它们修订好,却也能成为万家诵读传世佳作。而他们都有一共同点,他们因为文章而不普通,他们都是为了他人而存在,是大爱之举,因让人受益而永恒存在!
二、研讨病文,把脉病理
1.身份界定不准
对“普通人”这一身份界定不清,在选取素材事例时容易出现偏差。相当多的学生选择了司马迁、苏轼、陶渊明、袁隆平、张桂梅等这些名人,或者写名人的成就、名人做普通的事情,最终把“普通人”变为了“名人”,这是概念混淆的错误。
二、研讨病文,把脉病理
2.概念界定不清
立意中,替换了关键词,喧宾夺主。部分考生未能准确把握“普通”一词的内涵,把“普通”等同于“挫折”“困境”“磨难”等,舍弃了“普通人”如何发光这一要义,而是重点孤立地谈“奋斗”“坚持”“信仰”“拼搏”等。
二、研讨病文,把脉病理
3.内涵阐释不明
考生未能很好地阐释“普通人”“做什么”以及“怎样做”能发光发热,特别是温暖了自己什么,又照亮了别人什么,能体现出何种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取向。
二、研讨病文,把脉病理
4.思辨能力欠缺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普通”与“不普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二者是相对而言甚至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身份普通但精神可以抵达高贵、地位普通但贡献能够不凡。能够辩证地看待这二元关系,并指出二者相互转化条件的考生为数不多。
三、考场作文层次区分
1.只写名人成就,不写普通人,30分。
2.虽写名人,但做的普通事,从普通人变成名人,40分。
3.写“普通人”的生活,涉及美好品质,44左右
4.“普通人的生活”,明确“发光”,48左右。
5.“普通人的生命价值”,个性化解读,53左右。
四、病文修改,提升指导
1.抓关键词句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普通人生活平凡、琐碎,他们也许没有卓异的天赋,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依然可以发出光亮,温暖自己,照耀他人。这个普通人可以是你,是他,是我……
四、病文修改,提升指导
2.分析关系
话题中暗含着“普通”与“不普通”的二元关系。考生在行文中要紧扣当下“普通人”这一普遍群体,思考“普通人”如何不囿于身份、地位、职业、能力、环境等的限制,不惧普通,不甘普通,从而超越普通。由普通到不普通,从而发光发亮,既能温暖自己,又能照亮别人。
四、病文修改,提升指导
3.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在普通生活中发出光与热。既可以写个人,也可以写群体。但不管写怎样的人怎样的事,都应扣住普通人这一身份。行文中要具有一定的思辨性,突出平凡中的不平凡,普通中的不普通,激发更多的人正确定位自己,让自己充满人生的自信和追求——普通平凡如我,亦可活出生活的精彩,活出自我的价值。
1.不惊艳,但精彩
2.执笔普通,丹青绘卷
3.微微星光,点亮喧嚣世界
4.萤烛末光,足以增辉日月
5.于平凡中发光发热
6.以普通之姿,化漫天星光
确定立意
其因在于,平凡的我们也才能够历经生活的淘沥,由此形成性格中的坚韧。故当遭受生活的冷水泼下时,我们总能重新温暖自己。于是,在时代奔涌的洪流之下。有写下“我咽下一枚铁做的月亮,他们把它叫做钉子。”的打工诗人;“我期待成为一只鸟的翅膀,放飞孩童的梦想”的务农妇女;有记录电车往来、讨价还价声的菜场作家。他们都在平凡的烟火气下,成为自己的暖阳。
究其本质,是对内在的价值定位不准,总认为还有许多的目标要完成,还有许多遗憾未弥补,便匆忙赶路,而一旦事与愿违,又陷入自我施压的漩涡。于此,平凡沦为了平庸,内在能量缺失又何谈升起一轮暖阳?
五、升格作文展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之所以推崇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水包含了“利他”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贤人的境界是“自利利他,胸怀天下”。但现在不少人认为,利他和利己是对立的,利他就是牺牲自己,利他思维违背人的本性,因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究竟应该“利己”还是“利他” 这一问题引起了同学们激烈的争论。
请你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并在班会上与同学们交流。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