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作文在追问中将立意思考推向深刻 课件(共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作文在追问中将立意思考推向深刻 课件(共1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17 22:40: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高考作文专项升格
在追问中将立意思考推向深刻
学习目标:
(1)明确追问在立意提升中的运用。
(2)在日常习作中以追问方式升格作文。
教材要求
立意,基本的要求是“立”在题目或给定材料的范围内,否则就是离题偏题。在此前提下,立意应当具体明确,不能大而化之,泛泛而论。比如写“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个话题,如果简单地说“任何理想的实现,都必须从眼前的小事做起”,就不免空泛。
—— 《选择性必修上》P42
教材要求
理性思考还要注意提升思维品质,对看似简单的事物作深层思考,不能仅把问题简单化。如果把事物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中去观察、分析,往往就能突破思维定式,深化对问题的认识。
——《选择性必修中册》P36
追问是一种思考能力。只看到眼前问题的人,不过是芸芸众生,而看到问题背后的问题,才是有智慧的人。
“追问法”可使考生多角度地审视题目,发散思维,最终使中心论点周密而深入,使作文立意更亮眼。
考题再现
我们常被生活中的奇迹、逆袭激励,而自己的生活却很少发生大的改变。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考题思考:层进式常规追问
是什么:对象(人物、事件)或概念分析
为什么:原因探究,揭示现象背后的原因
怎么办:探究解决办法
我们常被生活中的奇迹、逆袭激励,而自己的生活却很少发生大的改变——其对象是什么?
为什么生活中的奇迹、逆袭可以激励我们?
自己的生活却很少发生大的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如何让生活中的奇迹、逆袭更好的激励我们?
如何面对自己的生活中很少发生大的改变的事实?
考题思考:关系式进阶追问
我们常被生活中的奇迹、逆袭激励,而自己的生活却很少发生大的改变。
奇迹、逆袭(变)——平凡、常规(不变)
别人——自己
常——少
1.这些关系呈现的是本质什么?
2.基于这样的现实要做怎样的思考?
3.相关的佐证事例有没有说服力?
考题思考:反向式补充追问
1.我的观点有不合理的地方吗?相反的观点的合理之处在哪里?这些是否会影响我论点的证明力度?
——辩证思维
2.在什么情况下,我的观点会不成立?
——条件分析
3.直接假设观点不成立,会是什么样的结果?
——假设分析
1.追求奇迹、逆袭还是把平凡生活过得更精彩?
2.如果就想成为奇迹的创造者、逆袭的实践者,如何?
3.正反事例有哪些?
佳作学习
化激励为动力,务躬行而有变
韩寒曾感慨:“我们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仍无法过好这一生。”生活中的奇迹、逆袭的故事与道理总让你为之一震,然其泛起的涟漪却无法摇动我们自己的生活。私以为,吾辈只有化激励为动力,亲身而为然后方使人生有变。(开篇)
佳作学习
化激励为动力,务躬行而有变
正文结构(在追问中提高立意深度)
奇迹、逆袭之光,成为个体向前的力量之源。
奇迹、逆袭为什么无法促使你我生活的改变?
一问,我把激励化作动力了吗?
二问,我把动力化为行动了吗?
三问,是否所有的奇迹、逆袭都是有价值的?
别人的奇迹、逆袭与自己向前的关系
别人的奇迹、逆袭与自己无法改变,挖掘本质
追问方式的综合运用
病文分析
不仅要“感动”,更要“行动”
在我的日常生活中,那些奇迹、逆袭的故事俯拾皆是,而我们也常被这些故事感动得涕泗横流,惊叹他们的坚持不懈与(羡慕)命运的眷顾,也幻想着自己有像他们一般的故事。但当停下那天马行空的思维时,我们会发现,自己仅为那感动包围,竟未迈出那成就奇迹、逆袭的一步。
面对形形色色的感动,我们应该让它们去驱动我们的行动,让自己所幻想的一切不再是空谈,所以,我们不仅要因感动而动,更要为行动而去“动”。
1.我们仅感动,未行动
2.我们不仅要感动,更要行动
3.对于感动,我们要清楚因何“感”而动“情”……
围绕着感动与行动大谈特谈,缺失了追问的探究,起于何处,落于何地,文题的对象都不在思考的范围。
修改意见:追问1,感动为何?行动为谁?
追问2,感动的实质是什么?行动的目的是什么?
追问3,本文题的行动和日常说的行动有什么不同?一味行动,
可能造成什么结果?
方法小结:
(1)层进式常规追问——搭建框架
(2)关系式进阶追问——理清关系
(3)反向式补充追问——提升立意
习作训练
第二悲,悲在“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终究是梦,如镜中花、水中月。青云上的仙人排列整齐,姿态飘逸,猛虎为其鼓瑟,鸾鸟为其拉车,逍遥自在,好不自由!李白在此梦中,获得了一种理想状态被满足的充实感。对于梦中醒来后,仍要面对这尔虞我诈的人间,又怎会不悲呢!
(叙:引原诗句;评析:悲在何处)
(2024届高三佛山模考作文)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提到,读书需要在不断的“那么问题又来了”的追问中,将思考推向深刻。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恩格斯也曾这样评价马克思:“在前人认为已有答案的地方,他却认为只是问题所在。”读书如此,个人成长、社会发展、文化传承、科技创新等,也会面临“问题又来了”的思考追问。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层进式常规追问:
是什么:对象——1.现象 2.意义
为什么:1.不断追问从而把思考推向深刻的意义在何处?
2.这一论题的意义可以由此及彼,彼在哪里?
怎么办:如何让追问将思考推向深刻?(偕同前行,创新俱进)
(2)关系式进阶追问:追问与深刻(因果关系)
问题现象与问题背后
(3)反向式补充追问:一味追问,于深刻就一定有益吗?
我们应该补充怎样的条件?
只看到眼前问题的人,不过是芸芸众生,而看到问题背后的问题,才是有智慧的人。
我们所看到的答案只是当下的答案,而在答案的背后才是问题的源头,是问题所在。
要想使得思考更加深刻,多有所获,就应该不断追问当下的答案,有质疑精神,敢于提出问题,甚至有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让答案再成为问题,不断开拓,不断创新。
习作训练
第二悲,悲在“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终究是梦,如镜中花、水中月。青云上的仙人排列整齐,姿态飘逸,猛虎为其鼓瑟,鸾鸟为其拉车,逍遥自在,好不自由!李白在此梦中,获得了一种理想状态被满足的充实感。对于梦中醒来后,仍要面对这尔虞我诈的人间,又怎会不悲呢!
(叙:引原诗句;评析:悲在何处)
(2024届高三佛山模考作文)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提到,读书需要在不断的“那么问题又来了”的追问中,将思考推向深刻。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恩格斯也曾这样评价马克思:“在前人认为已有答案的地方,他却认为只是问题所在。”读书如此,个人成长、社会发展、文化传承、科技创新等,也会面临“问题又来了”的思考追问。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