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作文专项升格:用“3+2”思维,让写作更加全面深刻 课件(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高考作文专项升格:用“3+2”思维,让写作更加全面深刻 课件(共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17 22:46: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专项指导目标:
运用“3+2”的思维模式,
让文章更加全面与深刻
如果你多次在网上浏览某类材料,大数据就会不断精准推送同类内容,贴心、便捷。人们通常喜欢跟与自己认知相似的人交往,相似带来熟悉,带来安全感,所谓“志同道合”“趣味相投”,舒服、自在。
但也有人认为,长此以往,很容易形成认知的闭合圈。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突破认知的舒适圈
当下,高科技时代化浪潮向我们席卷而来,大数据时代使我们便捷地获取感兴趣的内容,跨越时空的界限,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但不可否认的是,一味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很容易形固化认知。因此我们需要与多元化的信息碰撞交流,突破自己的舒适圈。
面对生活中种种不确定的压力,我们需要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和趣味相投的人来提供更多的愉悦感。人性本就有这样的偏向性,习惯或者喜欢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在自己圈子的世界中,我们会获得更多的快乐,感受到生命价值和美好。即便经历现实生活的多番打击,也能够在自己的世界中追寻热爱与美好,那样的生命体验会让我们获得难得的治愈并且拥有再次投入工作和生活的力量。
然而,快节奏时代下,我们每个人看见的事物都会塑造我们的人格。若我们只会一味地在自己的舒适圈中生活,通过大数据推送的同类内容来麻痹自己,通过与自己观点感受等相似的人相处来使自己获得快乐,长此以往,我们只会关注这个圈子的内容,只会以“这一类人”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观点愈发片面,视野愈发狭窄,认知愈发固化。因此,我们需要突破认知的舒适圈,探索圈界外的世界。
井底之蛙若实现突破,便不觉天空如此局限;“鲤鱼科学家”若实现突破,便会感叹可研究领域的天外有天,那些过于自负,固执己见的人突破自我便会发现世界是如此丰富多元!面对快速发展的多元化社会,若我们能够和不同圈层的人和事碰撞交流,汲取他人的优点和各种有价值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素养,扩大自己的眼界和认知,就能更好地提升自我。
纷繁复杂的社会洪流之下,寻找自己的偏好与热爱是人之常情,但主动迎接时代变化,扩大利己的视野与圈子也是至关重要的,唯有两者兼具,在舒适中突破自我,我们才能更好地奏响人生的乐章,拥有更为广阔的天地。
1.剥夺我们独立思考以及自我纠偏的能力
2.形成单一化的思维习惯,逐渐自我,无法理解他人
3.久而久之,思想偏狭,先入之见根深蒂固难以撼动
4.人和人之间容易造成矛盾和误解
5.社会的包容度降低,社会群体间的矛盾
6.社会的撕裂,民主和自由的倒退
你多次在网上浏览某类材料,大数据就会不断精准推送同类内容……人们通常喜欢跟与自己认知相似的人交往,相似带来熟悉,带来安全感,所谓“志同道合”“趣味相投”,舒服、自在。
面对生活中种种不确定的压力,我们需要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和趣味相投的人来提供更多的愉悦感。人性本就有这样的偏向性,习惯或者喜欢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在自己圈子的世界中,我们会获得更多的快乐,感受到生命价值和美好。即便经历现实生活的多番打击,也能够在自己的世界中追寻热爱与美好,那样的生命体验会让我们获得难得的治愈并且拥有再次投入工作和生活的力量。
在算法的帮助下,我们无需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挣扎,这种“量身定做”的服务,满足了个人化需求,节省了时间,也避免了不必要的信息干扰,可谓便捷高效。另一方面,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是人类本能的倾向,这与我们的情感需求、自我认同和认知偏好密切相关。在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氛围下,那样的生命体验会让我们获得难得的治愈并且拥有再次投入工作和生活的力量。
然而,快节奏时代下,我们每个人看见的事物都会塑造我们的人格。清华大学教授刘瑜曾说:“真正的茧房,其实不是信息的一元化带来的。而是你在网络上,非常容易就能找到心理上的支持者,从而变得过度自信。”若我们只会一味地在自己的认知舒适圈里生活,沉浸于大数据“贴心推送”的同质化信息,陶醉于观念相近的社交群体的狂欢之中,通过大数据推送的同类内容来麻痹自己,通过与自己观点感受等相似的人相处来使自己获得快乐,长此以往,我们只会关注这个圈子的内容,只会以“这一类人”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观点愈发片面,认知愈发固化,视野愈发狭窄。更令人担忧的是,当不同的群体只接受到强化自身观点的信息,彼此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将变得愈发困难。共识的缺失,可能导致社会共识的破裂,引发更多的矛盾与冲突(客观)。
(历史的维度)更何况,追溯人类发展的历史,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人类天生就具备的本能,人们总是对未知的事务充满好奇,想要通过探索未知的领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认知外延的不断拓宽,对未知区域的探索,可能有挫折,有冲突,有革命,甚至毁灭,但是人类的文明得以不断发展。认知的开放和突破本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而认知闭合是认知的倒退,与人类的发展相背离。
因此,我们需要突破认知的舒适圈,探索圈界外的世界,寻找了解不同观点、吸收多元信息的机会。井底之蛙若实现突破,便不觉天空如此局限;“鲤鱼科学家”若实现突破,便会感叹可研究领域的天外有天,那些过于自负,固执己见的人突破自我便会发现世界是如此丰富多元!面对快速发展的多元化社会,若我们能够和不同圈层的人和事碰撞交流,汲取他人的优点和各种有价值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素养,扩大自己的眼界和认知,就能更好地提升自我。
(客观)媒体和平台应承担起社会责任,优化算法推荐机制,平衡个性化与多元化的需求,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全面的信息。
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公众对信息筛选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促进健康、理性的信息环境的构建。
不久前,中国人民大学发布清退16名本科生的决定。这些本科生在大学期间,因为种种原因没能修完相应的学分,不及格的课程超过20学分。换句通俗的话来说,这16名学生挂科非常多。
针对本次人大清退16名本科生的事情,网友们的争议非常大。有网友觉得,大学是教育人的地方,仅仅因为考试不及格就开除这么多本科生,草率了,要给这些学生一个改过的机会。有网友惊呼:现在的大学也不好混了啊!也有网友认为,大学生已经成年,该为自己沉迷网络或经常是懒觉等行为负责,如果自甘堕落,就应该被清退,给所有学生敲响警钟。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与评价?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