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细胞的结构与物质运输
——2025 届高考生物学核心考点小题限时练
考试时间:25分钟
满分: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电子显微镜下发现细胞膜下的溶胶层中含有丰富的细胞骨架纤维(如微丝等),这些骨架纤维通过膜骨架与细胞膜相连,参与维持细胞膜的形状并协助细胞膜完成多种生理功能。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在电子显微镜下,新冠病毒和酵母菌中都能观察到细胞骨架结构
B.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能维持细胞的形态
C.细胞骨架可协助细胞膜完成物质运输、能量转化、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
D.细胞骨架的作用还体现在锚定并支撑着许多细胞器
2.一项来自某大学的研究揭示了体内蛋白分选转运装置的作用机制,即为了将细胞内的废物清除,细胞膜塑形蛋白会促进囊泡(分子垃圾袋)形成,将来自细胞区室表面旧的或受损的蛋白质带到了内部回收利用工厂,在那里将废物降解,使组件获得重新利用。下列正确的是( )
A.细胞膜塑形蛋白在合成过程中,场所由核糖体提供,动力可由叶绿体提供
B.“分子垃圾袋”应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
C.“回收利用工厂”可能是溶酶体,“组件”可能是核苷酸
D.人体细胞内能形成囊泡的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和中心体等
3.生物体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细胞,下列有关细胞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于观察质壁分离现象的洋葱鳞片叶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
B.能合成蛋白质的细胞一定都含有双层膜细胞器
C.能在无氧条件下产生乳酸的细胞都具有核膜结构
D.正常人体内胰岛B细胞和浆细胞中所含的mRNA不完全相同
4.细胞膜破损时,细胞外高浓度的钙离子迅速通过细胞膜上破碎的孔洞进入细胞质中,从而使溶酶体形成囊泡,囊泡通过与破损的细胞膜融合,堵塞细胞膜表面破损的孔洞,从而恢复细胞膜的完整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某些细菌也可能通过溶酶体膜来修复受损的细胞膜
B.溶酶体膜与细胞膜相融合的基础是二者都具有选择透过性
C.溶酶体通过降解作用清除受损细胞器,降解产物都被运出细胞
D.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有助于囊泡的形成和破损细胞膜的修复
5.用橡皮泥及牙签构建生物膜模型,搭建了1、2、3三种结构模型,4代表糖链,5代表蛋白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2在构建生物膜模型时可作为基本支架
B.5在构建生物膜模型时应在膜两侧进行不对称排布
C.在构建细胞膜模型时4可与2两侧的5结合
D.构建线粒体模型时内膜需要的2和5比外膜多
6.细胞核的内外核膜常常在某些部位相互融合,形成的环状开口称为核孔。核孔复合体镶嵌在核孔上,主要由蛋白质构成,整个结构在演化上是高度保守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某些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核孔复合体的成分有很强的同源性
B.根据核孔复合体的成分可推断,核孔复合体只能介导主动运输
C.细胞核内有若干种蛋白质,这些蛋白质有些是由细胞核内的核糖体合成的
D.人体成熟红细胞含有大量血红蛋白,可推测其核孔复合体的数量较多
7.某兴趣小组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处理细胞液渗透压相同的一批马铃薯条,一定时间后测定马铃薯条的质量变化百分比:(实验后质量-初始质量)/初始质量×100%,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马铃薯条细胞液的渗透压小于0.2mol·L-1蔗糖溶液的渗透压
B.实验结束后,0.8mol·L-1的蔗糖溶液中马铃薯的细胞液的渗透压最小
C.马铃薯条细胞液浓度在0.2~0.3mol·L-1之间
D.实验结束后,0.6mol·L-1蔗糖溶液中马铃薯条吸水能力小于实验前
8.植物成熟叶肉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可以不同。现将a、b、c三种细胞液浓度不同的某种植物成熟叶肉细胞,分别放入三个装有相同浓度蔗糖溶液的试管中,当水分交换达到平衡时观察到:①细胞a未发生变化;②细胞b体积增大;③细胞c发生了质壁分离。若在水分交换期间细胞与蔗糖溶液没有溶质的交换,下列关于这一实验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水分交换前,细胞b的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蔗糖溶液的浓度
B.水分交换前,细胞液浓度大小关系为细胞b>细胞a>细胞c
C.水分交换平衡时,细胞c的细胞液浓度大于细胞a的细胞液浓度
D.水分交换平衡时,细胞c的细胞液浓度等于外界蔗糖溶液的浓度
9.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过程中物质频繁进出细胞。下列有关生物体内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性激素能够自由进出细胞,与细胞膜的成分有关
B.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水分子逆相对含量的梯度跨膜运输的过程
C.胰岛素的合成过程需要能量,但其分泌过程不需要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
D.葡萄糖可以通过协助扩散进出肝细胞,其跨膜运输方向与细胞内外的葡萄糖浓度无关
10.冰叶日中花(简称冰菜)是一种耐盐性极强的植物,其茎、叶表面有盐囊细胞,如图表示盐囊细胞中4种离子的转运方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P型和V型ATP酶转运H+为NHX转运Na+提供动力
B.NHX运输Na+有利于降低细胞质基质中Na+含量,提高植物的耐盐性
C.P型和V型ATP酶既有运输H+的功能,又有催化ATP水解的功能
D.CLC开放后H+和Cl-的转运属于主动运输
11.为研究细胞膜对各类溶质分子的渗透性大小,观察细胞膜的通透性,某科研小组将鸡血细胞分别置于蒸馏水和几种不同的等渗溶液中,溶血(红细胞破裂)情况如表所示:
试剂 NaCl 乙醇 丙酮 甘油 葡萄糖
浓度/mol·L-1 / 0.17 0.17 0.17 0.12 0.12 0.32 0.32 0.32 0.32
是否溶血 + - - + - + + + + -
溶血时间/min 0.11 / / 25.51 / 4.29 0.43 0.48 22.57 /
注:“+”表示发生了溶血,“-”表示没有发生溶血。
根据表格数据,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表中数据可以说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B.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其中溶质微粒数目的多少
C.非极性的小分子比带电荷的离子更容易跨膜
D.乙醇、丙酮和甘油通过细胞膜的速度与分子的体积大小有关
12.心肌细胞和骨骼肌细胞含有发达的内质网,称为肌质网,通过调节Ca2+浓度而调节肌肉收缩,肌质网中膜上的Ca2+-ATP酶可以将细胞质基质中的Ca2+泵入肌质网储存起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肌质网很可能是一种粗面内质网
B.Ca2+进入内质网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C.如果肌质网上Ca2+-ATP酶受损,可能会导致肌肉抽搐
D.粗面内质网和滑面内质网有明显的界限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不止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但选不全得2分,有选错得0分。
13.溶酶体根据其降解底物的来源不同,分为自噬作用(即清除细胞内的受损的物质或结构)和吞噬作用(即清除感染细胞的病毒、细菌等)。如图是溶酶体参与自噬作用和吞噬作用的过程,图中①~⑤表示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初级溶酶体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内含多种水解酶
B.自噬作用和吞噬作用后产生的物质均能被细胞重新利用
C.过程①②③表示自噬作用,过程④⑤表示吞噬作用
D.自噬性溶酶体和次级溶酶体的形成体现了膜的流动性
14.施一公团队解析了非洲爪蟾细胞的核孔复合体(NPC)的胞质环近原子分辨率结构以及环绕NPC的腔环结构,震撼了结构生物学领域。研究人员发现NPC附着并稳定融合在核膜上。NPC是真核生物细胞连接细胞质和细胞核的唯一双向通道,控制着所有生物大分子进出细胞核。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核膜上NPC的数量可能会影响细胞代谢强度
B.NPC对生物大分子进出细胞核不具有选择性
C.附着NPC的核膜与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细胞膜均直接相连
D.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需要借助NPC实现
15.科研人员将变形虫(甲)置于含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磷脂介质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将其被标记的细胞核取出并移植到未被标记的去核变形虫中,将重组变形虫(乙)置于普通培养基中继续培养,观察到变形虫(乙)进行有丝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核膜均含放射性标记。由此不可以说明( )
A.细胞核的核膜是由两层磷脂分子组成的
B.分裂时细胞核中部内陷,缢裂为两个新核
C.亲代变形虫的核膜可参与子代变形虫核膜的建立
D.细胞核是变形虫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16.细胞膜受到损伤后,会有溶酶体聚集到损伤处并与其融合,从而修复细胞膜。荧光葡聚糖是带有荧光标记的多糖,对细胞无毒害作用,为了探究Ca2+对细胞膜修复的影响,科学家在含有荧光葡聚糖的培养液中,激光照射癌细胞MCF7,致使细胞膜上形成小孔,实验结果如图,箭头代表用激光照射癌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正常情况下,细胞膜修复速度很快,大约50s即可完成
B.若细胞膜正常,细胞内不会有荧光葡聚糖
C.修复受损伤的细胞膜,Ca2+和荧光葡聚糖是必不可少的
D.Ca2+通过影响细胞膜的流动性,从而影响细胞膜的修复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故在电子显微镜下,酵母菌中能观察到细胞骨架结构,新冠病毒中则不能观察到细胞骨架结构,A错误;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树架结构,维持着细胞形态,锚定并支撑着许多细胞器,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化、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B、C、D正确。
2.答案:B
解析:B项,根据分泌蛋白形成过程等知识,可判断囊泡(分子垃圾袋)由生物膜构成,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具有生物膜流动性的特点,故B项正确。
A项,细胞膜塑形蛋白在细胞的核糖体内合成,合成所需要的能量由线粒体或细胞质基质提供,故A项错误。
C项,溶酶体中水解酶可以水解细胞中衰老损伤的细胞器等,可以作为“回收利用工厂”,蛋白质的分解产物为氨基酸,所以“组件”可能是氨基酸,故C项错误。
D项,中心体为无膜结构,不能形成囊泡,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3.答案:D
解析:洋葱鳞片叶细胞不含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A错误;原核细胞中含有核糖体,也能合成蛋白质,但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B错误;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产生乳酸,但乳酸菌属于原核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C错误;胰岛B细胞和浆细胞都是分化的细胞,这两种细胞中基因的表达不完全相同,故形成的mRNA不完全相同,D正确。
4.答案:D
解析:A、细菌内没有溶酶体,A错误;B、溶酶体膜与细胞膜相融合的基础是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错误;C、溶酶体通过降解作用清除受损细胞器,降解产物有些被回收利用,有些被运出细胞,C错误;D、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有助于囊泡的形成和破损细胞膜的修复,D正确。故选D。
5.答案:C
解析:生物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磷脂分子的头部是亲水的,尾部是疏水的,正常状态下细胞的磷脂双分子层排布方式如图2所示,A正确;5代表蛋白质,蛋白质在生物膜两侧的分布具有不对称性,B正确;4代表糖链,可与5结合形成糖蛋白,糖被分布在细胞膜外侧,C错误;生物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与生物膜的功能有关,线粒体内膜比外膜的功能更复杂且面积更大,因此构建线粒体模型时内膜需要的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更多,D正确。
6.答案:A
解析:核孔复合体主要由核孔蛋白构成,整个结构在演化上是高度保守的,因此从某些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核孔复合体的成分有很强的同源性,A正确;核孔复合体是核质交换的双向选择性亲水通道,是一种特殊的跨膜运输的蛋白质复合体,具有双功能和双α-向性,双功能表现在两种运输方式,即被动扩散与主动运输;双向性表现在既介导蛋白质的入核运输,又介导RNA等的出核运输,B错误;细胞核内没有核糖体,C错误;人体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因此也没有核孔复合体,D错误。
7.答案:C
解析:在浓度为0.2mol·L-1蔗糖溶液中马铃薯条的质量增加,说明马铃薯细胞吸水,即马铃薯条细胞液的渗透压大于0.2mol·L-1蔗糖溶液渗透压,A错误;
图中0.8mol·L-1蔗糖溶液中的马铃薯细胞失水最多,则实验结束后,其细胞液渗透压最大,B错误;马铃薯条质量变化百分比曲线与横坐标的交点在0.2~0.3mol·L-1之间,说明马铃薯条细胞液浓度在此范围内,C正确;
在0.6mol·L-1蔗糖溶液中马铃薯条失水,实验结束后,0.6mol·L-1蔗糖溶液中马铃薯条吸水能力大于实验前,D错误。
8.答案:C
解析:由“①细胞a未发生变化”可推出细胞a在该蔗糖溶液中的吸水量等于失水量,即水分交换前,细胞a的细胞液浓度与外界蔗糖溶液的浓度相等;由“②细胞b体积增大”可推出细胞b在该蔗糖溶液中的吸水量大于失水量,即水分交换前,细胞b的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蔗糖溶液的浓度;由“③细胞c发生了质壁分离”可推出细胞c在该蔗糖溶液中的失水量大于吸水量,即水分交换前,细胞c的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蔗糖溶液的浓度。综合上述分析可以推出,水分交换前,细胞b的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蔗糖溶液的浓度,A项合理;水分交换前,细胞液浓度大小关系为细胞b>细胞a>细胞c,B项合理;水分交换平衡时,细胞a和细胞c的细胞液浓度都与各自所处的外界蔗糖溶液的浓度相等,由于细胞c发生了质壁分离,有水进入蔗糖溶液中,故水分交换平衡时,细胞c的细胞液浓度小于细胞a的细胞液浓度,C项不合理,D项合理。故选C。
9.答案:A
解析:性激素属于脂溶性物质,可以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这与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有关,A正确;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水分子顺相对含量的梯度跨膜运输的过程,B错误;胰岛素的合成过程需要能量,其分泌通过胞吐进行,同样需要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C错误;协助扩散是物质顺浓度梯度运输的一种方式,其方向与细胞内外该物质的浓度有关,D错误。
10.答案:D
解析:P型和V型ATP酶分别将细胞质基质中的H+运出细胞或运入液泡,降低了细胞质基质中的H+浓度,且消耗能量,都属于主动运输,则液泡中的H+可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质基质中,同时驱动载体蛋白NHX转运Na+,为Na+运输提供动力,A正确;NHX向细胞外和液泡内运输Na+,有利于降低细胞质基质中Na+含量,提高植物的耐盐性,B正确;P型ATP酶水解ATP,将H+逆浓度梯度运出细胞,V型ATP酶可利用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将H+逆浓度梯度运入液泡,说明P型和V型ATP酶既有运输H+的功能,又有催化ATP水解的功能,C正确;CLC开放后H+由液泡进入细胞质基质是顺浓度梯度,不消耗能量,属于被动运输,而Cl-的运输需要消耗H+产生的势能,属于主动运输,D错误。
1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渗透压和物质跨膜运输等相关知识及理解与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题表中数据可以推出,不同等渗溶液中红细胞的溶血情况不同,只能解释细胞膜的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A符合题意;由渗透压相同的NaCl、Na2SO4和乙醇的浓度依次是0.17mol·L-1、0.12mol·L-1和0.32mol·L-1可推出,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其中溶质微粒数目的多少,B不符合题意;比较红细胞在NH4Cl和乙醇中的溶血时间,可以判断出非极性的小分子比带电荷的离子更容易跨膜,C不符合题意;乙醇、丙酮和甘油三种物质中,甘油分子体积最大,溶血时间最长,说明三种分子通过细胞膜的速度与分子的体积大小有关,D不符合题意。
12.答案:B
解析:根据是否有核糖体附着,细胞中的内质网分为粗面内质网和滑面内质网,粗面内质网主要参与蛋白质的合成,滑面内质树有多种功能,如参与脂类代、糖原分解及解毒作用,同时与肌肉收缩有关,肌质网的功能是调节肌肉收缩的,推测其是滑面内质网,A错误;肌质网中膜上的Ca2+-ATP酶可以水解ATP释放能量,并驱动载体将细胞质基质中的Ca2+泵入肌质网,推测其运输Ca2+方式是主动运输,B正确;如果肌质网上Ca2+-ATP酶受损,细胞质基质中的Ca2+积攒过多,细胞可能无法吸收Ca2+,导致细胞外Ca2+增加,产生肌无力,C错误;粗面内质网和滑面内质网并没有明显的界限,而是连续的结构,D错误。
13.答案:AD
解析:由粗面内质网对溶酶体的水解酶进行加工,然后形成囊泡,运输到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即初级溶酶体,内含多种水解酶,A正确;图中③代表的吞噬作用和⑤代表的自噬作用均有“细胞利用”这一环节,对细胞有用的可以再利用,无用的排到细胞外,B错误;图中过程④⑤表示衰老损伤的细胞器通过自体吞噬形成自噬性溶酶体而被分解,过程①②③表示侵入细胞的微生物可以通过吞噬作用而被分解,C错误;溶酶体在执行功能时会发生膜融合现象,这体现了膜的流动性,在膜的这一变化过程中发生膜成分的更新,D正确。
14.答案:BC
解析:细胞核是细胞代谢的控制中心,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需要借助NPC实现,所以核膜上NPC的数量与细胞代谢强度有关,细胞代谢强度越大,NPC数量越多,A、D正确;NPC控制着所有的生物大分子进出细胞核,说明NPC对生物大分子进出细胞核具有选择性,B错误;附着NPC的核膜可与内质网膜直接相连,而不与高尔基体膜、细胞膜直接相连,C错误。
15.答案:ABD
解析:细胞核的核膜是双层膜,由四层磷脂分子组成,A符合题意;根据题干“……变形虫(乙)进行有丝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核膜均含放射性标记”可知,亲代变形虫的核膜可参与子代变形虫核膜的建立,但不能说明分裂时细胞核中部内陷,缢裂为两个新核,B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题述实验不能说明细胞核是变形虫代谢的控制中心,D符合题意。
16.答案:AB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膜的流动性以及实验变量的分析。据图分析,有Ca2+的一组,在50s后,细胞内荧光强度不再增加,说明细胞膜已经完成修复,A正确;据图可知,无Ca2+的一组,细胞膜受损之后,细胞内的荧光强度开始增加,说明细胞膜受损后荧光葡聚糖开始进入细胞,即荧光葡聚糖是否进入细胞,取决于细胞膜是否受损,与培养液中是否有Ca2+无关,B正确;荧光葡聚糖在此实验中的作用是作为细胞膜受损修复的观测指标,并不是受损细胞膜修复的必要条件,C错误;细胞膜的修复主要依赖于生物膜的融合,即通过膜的流动性来实现的,缺乏Ca2+时,细胞膜无法修复,说明Ca2+通过影响细胞膜的流动性进而影响细胞膜的修复,D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