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测评】人教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培优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素养测评】人教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培优卷)(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06.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18 06:58: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素养测评】人教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培优卷)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7分)
1.某同学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做了以下归纳,请你帮他找出其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1分)
A.应注意汉字中的一字多音现象,例如:系(jì)绳子、折(zhé)蜡梅花。
B.大部分的形声字可根据声旁定读音,例如:桑椹(shèn)、攒(zǎn)集。
C.应注意区别形近字,例如:“书熟” 应为“书塾”,“嘻闹” 应为“嬉闹”。
D.要注意成语中的一些特殊字形,例如:“翻来覆去”不要写成“翻来复去”。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
B.《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C.《诫子书》中的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者“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D.古人称谓有尊称和谦称的区别,“家君”是谦称自己的父亲,“令堂”是尊称别人的父亲。
3. 作者回忆往事的顺序是(  )(1分)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D.倒叙
4. 作者回忆看山水画时的感受是(  )(1分)
A.感到枯燥 B.感到兴奋
C.感到心旷神怡 D.感到无聊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1分)
A.这道题经老师指导后,我几经思量,忽然恍然大悟。
B.经历了那场风波,对比前后截然不同的生活,我不能不感慨万分。
C.母亲小心翼翼地起床做饭,心里欣喜地想,让儿子多睡一会儿,不要吵醒他。
D.我们要坚持“学以致用”,反对“不求甚解”,着力解决“不学习”的问题。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1分)
A.通过学习《再塑生命的人》,让我体会到了海伦·凯勒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感激之情。
B.我国未成年人所占网民比例不断提高,调查显示大约有98%左右的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
C.在异国他乡,不论华人、华侨还是中方员工,总是能在第一时间得到中国大使馆的帮助。
D.为了喜迎“世界读书日”,河北省多所中小学都开展了“中华经典诵读”。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1分)
A.传不习乎? B.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C.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D.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8.孔子,名   ,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家学派创始人。《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与《   》《   》《   》合称为“四书”。(5分)
9.文中“再塑生命的人”指的是   。本文通过叙述   的过程,赞扬了   的崇高品质。 (3分)
10.找出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把正确的写出来。(4分)
走头无路    心旷神仪    五采纷呈    油然而声   
11.文学常识(18分)
(1)《往事依依》的作者是   ,原名   。(2分)
(2)本文是一篇   ,作者回忆了   时代的几件往事。(2分)
(3)文中提到的《千家诗》是由   选编的。(1分)
(4)作者回忆的国文老师讲的诗词作者有   、   。(2分)
(5)作者在文中引用了不少诗句,写出其中两句   、   。(2分)
(6)本文的主旨句是   。(1分)
(7)文中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举例说(2分)明   。
(8)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是   。(1分)
(9)作者通过回忆往事,表达了对   的感情。(1分)
(10)文中提到的两位画家是   、   。(2分)
1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作者是   (填人名),选自他的散文集   。(2分)
三、积累与运用(每空1分共6分)
阅读《往事依依》中的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lòu ①____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 ②____,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 A (感慨万端 / 百感交集)。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 B (游刃有余 / 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
13.给选文中①处根据拼音填汉字,给②处加点字注音。(2分)
①雕lòu   ②慷慨   
14.解释文中成语“油然而生”的意思:   (1分)
15.选文“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句中“培养”属于   词性。(1分)
16.给选文中A、B两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写在下面。
A.    B.   (6分)
四、现代文阅读(每小题1分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文本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17~24段。
【文本二】
看新书的风气便流行起来,我也知道了中国有一部书叫《天演论》。星期日跑到城南去买了来,白纸石印的一厚本,价五百文正。翻开一看,是写得很好的字,开首便道:
“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机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
哦,原来世界上竟还有一个赫胥黎坐在书房里那么想,而且想得那么新鲜?一口气读下去,“物竞”“天择”也出来了,苏格拉第,柏拉图也出来了,斯多噶也出来了。学堂里又设立了一个阅报处,《时务报》不待言,还有《译学汇编》,那书面上的张廉卿一流的四个字,就蓝得很可爱。
“你这孩子有点不对了,拿这篇文章去看去,抄下来去看去。”一位本家的老辈严肃地对我说,而且递过一张报纸来。接来看时,“臣许应骙跪奏……,”那文章现在是一句也不记得了,总之是参康有为变法的;也不记得可曾抄了没有。
仍然自己不觉得有什么“不对”,一有闲空,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
(选自鲁迅《琐记》,有删改)
【文本三】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选自鲁迅《藤野先生》,有删改)
17.【搜集资料】围绕“成长”主题,请你根据鲁迅先生求学的三个片段,完成下表。(4分)
时期 地点 事件
童年 绍兴三味书屋 ①   
少年 ②    阅读赫胥黎的《天演论》而入迷
③    仙台医学院 ④   
18.【读懂细节】请按照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①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请分析句子中画线的标点符号的作用)(1分)
②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请分析句子中包含的情感)(1分)
【深度思考】从故乡到南京,再到日本,求学中的鲁迅先生思想在发生着变化,自己也不断地在成长,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分别分析不同时期的鲁迅先生形象。(1分)
【比较迁移】鲁迅先生的成长轨迹:离开绍兴,选择到南京求学;再到日本留学,选择学医;放弃学医,选择从事文艺。请结合《朝花夕拾》的内容说明鲁迅先生每次选择的原因分别是什么?他的成长经历对你有什么启发?(2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枕一卷书香与你相遇
包利民
①闲倚床头,持卷而读,倦时抛书即眠,梦里一片馨香,便会与许多生动的情节相逢,悲欢尽纳。醒时艳阳在窗,拾书继续阅读,回想梦中种种,亦真亦幻,宛若往事重现,又似故友重逢。
②少年时读萧红的《呼兰河传》,由于家在呼兰,便常于日长人静的午后,来到呼兰河畔,在柳荫里席地而坐,让心沉浸在那些旧时的情节中。眼前流水悠然,仿佛每一朵浪花里都绽放着过去的种种。有时也会倦极而眠,枕着一地青草,枕着盈耳的涛声,醒来时但见柳絮扑天,而书在旁边的花丛中,染满芬芳。梦里的情景,却是那条过去的河,吟唱着几十年前的往事。
③也曾坐于萧红故居的一隅,膝上的《呼兰河传》印着从花叶间洒落的斑驳阳光,这个院子里发生的故事,已成沧桑,阳光下,是欣然的草木,还有隐藏于寂寞里的那个小女孩的心事。常常于书香中悄然而眠,梦中那个小女孩酣眠于高高的蒿草丛中,虚幻的繁华远如隔世,她醒来后,热闹的场景已经消散,一如童年梦醒,等着她的,是无尽的凄凉。当我在斜阳的余晖中醒来,已是庭院寂寥,游人散尽。梦里与萧红的童年相遇,同一个院落,不同的梦境,顿生感慨。而萧红的雕像在夕阳下静静地独坐,仿佛在等待着什么。
④有很长的一段时间,睡前都要读上一段《红楼梦》。虽然一本《红楼梦》已经读了无数遍,可是在那样的时刻,在寂寂的夜里,依然能唤醒我一颗柔软的心。于是梦里也交替着繁华与落寞,而花团锦簇的大观园,是一个虚幻至极的背景。我仿佛一个过客,匆匆地经过每一张熟悉的容颜,看得见她们曼妙的身姿,听得见她们吟风弄月的声音,却无法融入。能在梦里远望亦是够幸运了,我怕我尘封的心,我怕我猝然的目光,会惊散那些美好。
⑤有一年在西行的列车上,用看书来打发寂寞的时光。目光掠过一行行字迹,一如火车匆匆经过无数的城乡、原野、河流,太多闪光的片段,连缀成一个圆满的故事。对面一个女孩,也一直捧着一本书在看,书名是“剪一段时光与你相遇”。不知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封面却是意境深远,女孩看得也极入神。后来,女孩似乎困倦了,便把书放在面前的小几上,伏首而眠。或许火车的隆隆声在她梦里远去,只有一片青春阳光;也许亦有着书中描绘的种种相遇,在美丽中徜徉。人生有梦书作枕,枕书而眠,梦亦恬然。
⑥更令我难忘的是另一个情景。有一年在乡下,正值夏日,农田里,人们都在挥锄除草。休息的时候,一个年轻的男子靠在地头的树荫下,捧着一本书看得入神。过了一会儿,他坐累了,便头枕着锄把儿,躺在松软的土地上,依然忘我地阅读着。当我从那条路上回来时,他已经睡着了,书打开来,掩盖在他的脸上,细碎的叶影在封面和封底上摇动。我驻足看了许久,多年以后也不曾忘记。我想那一刻,他的梦里,也定是书香氤氲。
⑦在书香中入睡,多么温暖惬意,与那些虚幻的人物在梦里相逢,演绎着书里的故事。既然如此,且一直读下去,倦了就眠,眠而有梦,与许多许多的美好一一相遇。
本文描述了关于读书的哪几个情景?(1分)
22.阅读第②-⑤段,简要概括“我”读书的三种不同心境。(1分)
23.“阳光下,是欣然的草木,还有隐藏于寂寞里的那个小女孩的心事。”结合下面的材料,说说小女孩的“心事”是什么。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2分)
(选自萧红《呼兰河传》)
24.请从第②段或第⑤段的画线句中选择一句进行赏析。(2分)
我选第▲段中的画线句,赏析:▲
结合文意,说说题目“枕一卷书香与你相遇”的含义。X(2分)
五、写作题(共60分)
26.文章题目是“再塑生命的人”,讲述了莎莉文老师对海伦一生的影响。在我们的身边或多或少也会存在这样的人,请写写对你影响较深的人,不少于300字。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ACD正确
B:攒 (zǎn) 集应为攒 (cuán) 集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2.【答案】D
【解析】D:错误,令堂——你的妈妈,令尊——你的爸爸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注意积累,结合具体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注意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科举礼仪、年龄称谓、名号、历法、节气、官职、音律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课文上的知识点一定要掌握,这是根本,平时做题遇到的常识,是额外发展要记住。
3.【答案】A
【解析】《往事依依》一文作者从不同层面回忆童年的往事,抒发了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及文学的思想感情。根据文章第二自然段首的“小时候”,第三自然段首的“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第五自然段首的“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可以看出作者是按时间顺序来回忆往事的。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记叙线索的判定。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有关线索的知识.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一般以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换、人物、事件、物品、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等为线索.
4.【答案】C
【解析】第②段写“我”看山水画读《评注图象水浒传》,段末写了“我”的感受——“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5.【答案】A
【解析】A.错误“恍然大悟”指忽然间明白过来。与“忽然”有重复;
B.截然不同:事物之间,界限分明,全然不一样。使用恰当;
C.小心翼翼: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的样子。使用恰当;
D.不求甚解: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使用恰当;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了解各个词语的意思,根据句子的语境做出判断。近义词(成语)的辨析常见的技巧有:坚持“存同析异”的原则,分析相异的语素;根据语境正确的使用词语;从感彩方面辨析等几种方法。做题时灵活使用。
6.【答案】C
【解析】A:缺少主语,应删去“通过”或“让”
B:我国未成年人所占网民比例不断提高,调查显示大约有98%左右的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此句中的“大约”和“左右”语义重复,都表示不精确的数目,应去掉其中一个,故存在语病。
C:正确
D:为了喜迎“世界读书日”,河北省多所中小学都开展了“中华经典诵读”。此句中的“开展”后面缺少宾语,句子意思不完整,应加上“活动”,故存在语病。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7.【答案】D
【解析】A .“传”指老师传授的知识,这里没有词类活用现象。
B .“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乐”。
C .“饭”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吃饭”。
D .“博学”“笃志”“切问”“近思”都没有词类活用现象。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常见的有:名词作动词,名词做状语,动词作名词等。解答时依据句意以及在句中充当的句子成分进行分析即可。
8.【答案】丘;儒;孟子;大学;中庸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对孔子个人信息及儒家经典的了解。孔子名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和言论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重要典籍。“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它们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经典。
故答案为:丘;儒;孟子;大学;中庸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9.【答案】安妮·莎莉文老师;莎莉文老师教“我”识字,认识各种事物;莎莉文老师充满爱心、教育有方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主旨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需要通读文本,然后结合自己的情感体悟分析作答即可。本文通过记叙莎莉文老师教海伦认识词语,让她体验了什么水、懂得了词语的含义、唤醒了海伦对世界的好奇心,表现了莎莉文老师有耐心、有爱心,循循善诱,不辞辛劳的美好品质,表达了我对莎莉文老师的热爱和感激之情。据此分析可作答。
故答案为:安妮 莎莉文老师;莎莉文老师教“我”识字,认识各种事物;莎莉文老师充满爱心、教育有方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10.【答案】头——投;仪——怡;采——彩;声——生
【解析】“走头无路” 应为 “走投无路”。“投” 是投奔的意思。走投无路指无路可走,已到绝境。“心旷神仪” 应为 “心旷神怡”。“怡” 是愉快的意思。心旷神怡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快。“五采纷呈” 应为 “五彩纷呈”。“彩” 指颜色。五彩纷呈形容颜色繁多,非常好看。“油然而声” 应为 “油然而生”。“生” 是产生的意思。油然而生指自然地产生某种思想感情。
故答案为:头——投;仪——怡;采——彩;声——生
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11.【答案】(1)于漪;于淑敏
(2)散文;少年
(3)南宋谢枋得
(4)辛弃疾;田汉
(5)“万紫千红总是春”;“梅雪争春未肯降”
(6)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7)比喻;“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8)优美、生动、富有感染力
(9)自然、生活、书籍、老师
(10)吴昌硕;徐悲鸿
【解析】(1) 本题考查的是对作者及其原名的了解。《往事依依》是著名教育家于漪的作品,她的原名是于淑敏。
(2)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文体和内容的理解。《往事依依》是一篇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少年时代的几件往事,表达了对自然、生活、书籍和老师的深厚感情。
(3) 《千家诗》是南宋谢枋得选编的,这是一部广泛流传的诗歌选集,对后世影响深远。
(4)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细节记忆。作者回忆的国文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诗词作者包括辛弃疾(如《青玉案·元夕》)和田汉(如《南归》等)。
(5) 本题考查从文章中找出引用的诗句。文章中确实引用了多句诗句,如“万紫千红总是春”和“梅雪争春未肯降”等,这些诗句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也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
(6)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文章通过回忆往事,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和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主旨句“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正是对文章主题的精炼概括。
(7) 本题考查的是对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文中多处运用了比喻手法,如将《千家诗》比作“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书籍对作者童年生活的重要影响。
(8)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语言特色的理解。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富有感染力,能够很好地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9) 本题考查的是对作者情感的理解。作者通过回忆往事,表达了对自然、生活、书籍和老师的深厚感情,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作者丰富多彩的童年和人生经历。
(10)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细节记忆。文中提到了两位画家,分别是吴昌硕和徐悲鸿,他们的作品和故事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答案为:(1)于漪,于淑敏
(2)散文,少年
(3) 南宋谢枋得
(4)辛弃疾,田汉
(5)“万紫千红总是春”,“梅雪争春未肯降”
(6) 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7)比喻,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8) 优美、生动、富有感染力
(9) 自然、生活、书籍、老师
(10)吴昌硕,徐悲鸿
(1)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2)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
(3)考查学生识记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及重要的文化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12.【答案】鲁迅;《朝花夕拾》
【解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对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
故答案为:鲁迅;朝花夕拾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本题重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学生应在平时注意积累和背诵,加深记忆。
【答案】13.镂;kǎi
14.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15.动词
16.感慨万端;滚瓜烂熟
【解析】(1)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 本题考查成语的积累。解答本题要靠平时的成语积累,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记成语的字形,重点词及成语的意思。
(3)本题考查词性,做好本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尤其是常见的汉语知识。
(4)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13.“雕lòu ”中的“lòu”对应的是“镂”字。“慷慨”中的“慨”对应的是“kǎi”。
故答案为:镂;kǎi
14.“油然而生”:这个成语在文中表现出学生们的爱国情怀不是刻意产生的,而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自然而然地出现。在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时,可以结合具体的语境,比如在看到感人的场景、听到振奋的话语等情况下,都可能会有某种情感油然而生。
故答案为: 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15.“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中的 “培养” 属于动词。 在这个句子中,“培养” 表示一种行为,即老师的讲课对 “我” 产生了培养课外阅读兴趣的作用。
故答案为: 动词
16.A 处 “感慨万端” 和 “百感交集” 都有感慨很多的意思,但 “感慨万端” 侧重于感慨的数量多且复杂,“百感交集” 则更强调各种情感交织在一起。在文中,“我” 每次登上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会有很多不同的感慨,所以 “感慨万端” 更符合语境。
B 处 “游刃有余” 主要形容做事熟练,轻松自如。“滚瓜烂熟” 则强调对某事物非常熟悉,能够流利地背诵或讲述。文中说 “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显然是强调对这首词的熟悉程度,所以 “滚瓜烂熟” 更合适。故答案为:感慨万端;滚瓜烂熟
【答案】17.①在三味书屋读书和玩耍;;②南京矿路学堂;;③青年;;④看到枪毙中国人的电影,做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
18.①问号与感叹号连用,表达了先生看到书房里没人时的疑惑、惊讶,继而明白学生去外面玩耍后的愤怒。②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表达了鲁迅先生的愤懑以及作为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
1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作品,记述鲁迅离开家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经历,留下了青年鲁迅在追求真理的人生道路上沉重的脚印。《琐记》忆叙鲁迅为了寻找“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后改名为 雷电学校)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说“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20.一是为追求新知识,寻求另一类的人们;无须学费的学校在南京。二是鲁迅学医,为的是治病救人。三是发现中国人太愚昧,便弃医从文。他的一句名言:治病救不了中国人。启示做人不应该有种族歧视,要关爱每一个人,应该有爱国主义精神,决心挽救中华民族的精神值得敬仰。
【解析】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⑵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⑶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语句来分析。
⑷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17.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充分把握。解答此题要对鲁迅作品适度理解的基础.上,并对各个时期发生的事情熟记在心。如童年时期的三味书屋时,在荆川纸上作画;少年时期在南京路矿学堂读书时阅读赫胥黎的《天演论》而入迷;青年时期在仙台学医时有了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
故答案为:①在三味书屋读书和玩耍;②南京矿路学堂;③青年;④看到枪毙中国人的电影,做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
18.第一句话中 “人都到那里去了?!” 这一画线部分,问号表示先生对同窗们长时间不在书房的疑惑和询问,“!” 则强烈地表达了先生的不满和愤怒情绪。通过问号和感叹号的连用,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先生发现同窗们不在书房时的急切和生气的状态。第二句话这句话包含了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无奈的情感。“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 这种观点是荒谬和歧视性的,作者在此处使用这样的表述,一方面讽刺了那些持有这种偏见的人,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作为中国人在当时所遭受的不公正对待所带来的愤怒。“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这进一步凸显了作者对这种歧视和误解的无奈。
故答案为:: ①问号与感叹号连用,表达了先生看到书房里没人时的疑惑、惊讶,继而明白学生去外面玩耍后的愤怒。②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表达了鲁迅先生的愤懑以及作为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
19.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一个人的思想和想法会随着时间不同,境遇不同而有所改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作品也分别表现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期,作者形象也不同,结合作品内容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作品,记述鲁迅离开家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经历,留下了青年鲁迅在追求真理的人生道路上沉重的脚印。《琐记》忆叙鲁迅为了寻找“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后改名为 雷电学校)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说“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20.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鲁迅的成长轨迹:离开绍兴,选择到南京求学是为了追求新知识,寻求另一类的人们;无须学费的学校在南京;再到日本留学,选择学医为的是治病救人;放弃学医,选择从事文艺是因为他发现中国人太愚昧,便弃医从文。他的选择告诉我们做人不应该有种族歧视,要关爱每一个人,应该有爱国主义精神,决心挽救中华民族的精神值得敬仰。
故答案为:一是为追求新知识,寻求另一类的人们;无须学费的学校在南京。二是鲁迅学医,为的是治病救人。三是发现中国人太愚昧,便弃医从文。他的一句名言:治病救不了中国人。启示做人不应该有种族歧视,要关爱每一个人,应该有爱国主义精神,决心挽救中华民族的精神值得敬仰。
【答案】21.①“我”少年时读《呼兰河传》,梦里与萧红的童年相遇;②“我”睡前读一段《红楼梦》,唤醒柔软的心;③在西行的列车上,对面一个女孩入神地读书,困倦后伏书而眠;④乡间夏日,一个青年农民在地头的树荫下忘我地阅读,困倦后用书掩脸而眠。
22.①读《呼兰河传》,寻访名人足迹,感怀苦难人生;②读《红楼梦》,留存一份美好,感受世事浮沉;③旅途中阅读,欣赏一个个故事,打发寂寞时光。
23.对生命的热爱,对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的追求和依恋。
24.示例一:②;通过对“青草”“涛声”“柳絮”和“花丛”的描写,烘托出读书时美妙的氛围和愉悦的心境。
示例二:⑤;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书中的内容比作欣赏到的一路风光,既表明旅途的充实,又具体形象地写出了读书给“我”带来的美好感受。
25.读书是一种美好的享受,思绪在曲折跌宕的情节里起伏,情感与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共鸣,灵魂得到净化,心灵得以升华。
【解析】(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4)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5)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与作用。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分析标题的修辞义。2、分析标题的象征义。3、理解标题的双关义。4把握作者的情感出发点。
21.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概括的格式-般是谁的什么事或谁怎么样,根据第二段和第三段中的“少年时读萧红的《呼兰河传》““梦里与萧红的童年相遇“,根据第四段中的“有很长的一段时间,睡前都要读上一段《红楼梦》:虽然一本《红楼梦》已经读了无数遍,可是在那样的时刻,在寂寂的夜里,依然能唤醒我一颗柔软的心.“,根据第五段中的“对面一个女孩,也一直捧着一本书在看,书名是“剪一段时光与你相遇”,不知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封面却是意境深远,女孩看得也极入神,后来,女孩似乎困倦了,便把书放在面前的小几上,伏首而眠“,第六段中的“一年在乡下正值夏日,农田里,人们都在挥锄除草,休息的时候,一个年轻的男子靠在地头的树荫下捧着一本书看得入神:过了一会儿,他坐累了,便头枕着锄把儿,躺在松软的土地上,依然忘我地阅读着“可提炼关键词语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 ①“我”少年时读《呼兰河传》,梦里与萧红的童年相遇;②“我”睡前读一段《红楼梦》,唤醒柔软的心;③在西行的列车上,对面一个女孩入神地读书,困倦后伏书而眠;④乡间夏日,一个青年农民在地头的树荫下忘我地阅读,困倦后用书掩脸而眠。
22.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读《呼兰河传》时,心境沉浸在旧时情节中,充满对过去的感慨和对萧红童年的感怀,有一丝凄凉。读《红楼梦》时,心境在繁华与落寞间交替,小心翼翼怕惊散美好,内心柔软。在西行列车上看到女孩读书并自己读书时,心境因书中闪光片段连缀的故事和女孩的状态而感到恬然,享受着与书相伴的宁静与美好。
故答案为: ①读《呼兰河传》,寻访名人足迹,感怀苦难人生;②读《红楼梦》,留存一份美好,感受世事浮沉;③旅途中阅读,欣赏一个个故事,打发寂寞时光。
23.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根据材料中的“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可知这个小女孩的心事是对自由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对生命的热爱。
故答案为: 对生命的热爱,对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的追求和依恋。
24.本题考查赏析句子。②该句通过细腻的环境描写,生动展现了主人公在自然中休憩的宁静与美好。“枕着一地青草,枕着盈耳的涛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青草和涛声赋予了陪伴和抚慰的情感,营造出一种和谐、温馨的氛围。同时,这句话也通过视觉(“一地青草”)和听觉(“盈耳的涛声”)的结合,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力量。醒来时的“柳絮扑天,书在旁边的花丛中,染满芬芳”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美好感受,柳絮的轻盈与书的静谧形成对比,而书被花丛染上的芬芳则赋予了书籍以生命的气息,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而富有诗意。⑤ “有时也会倦极而眠,枕着一地青草,枕着盈耳的涛声,醒来时但见柳絮扑天,而书在旁边的花丛中,染满芬芳。”这句话通过细腻的描写,构建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画面。其中,“枕着一地青草,枕着盈耳的涛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青草和涛声赋予陪伴者的角色,让读者感受到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以及作者内心的宁静与满足。同时,“醒来时但见柳絮扑天,而书在旁边的花丛中,染满芬芳”则通过视觉和嗅觉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梦境般的氛围,书被花香浸染,既表现了自然之美的渗透力,也暗含了阅读给人带来的精神滋养和愉悦。整句话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作者那份超脱世俗、亲近自然的情怀。
故答案为: 示例一:②;通过对“青草”“涛声”“柳絮”和“花丛”的描写,烘托出读书时美妙的氛围和愉悦的心境。
示例二:⑤;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书中的内容比作欣赏到的一路风光,既表明旅途的充实,又具体形象地写出了读书给“我”带来的美好感受。
25.本题考查赏析题目的含义。“枕一卷书香” 指的是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带着书的香气入睡。无论是在呼兰河畔读《呼兰河传》、睡前读《红楼梦》、在西行列车上读书、看到女孩读书以及在乡下看到年轻男子读书等场景中,书都陪伴着人们,带来了知识和心灵的慰藉,就像有书香萦绕在身边。
“与你相遇” 中的 “你” 含义丰富。一方面,可以理解为与书中的人物相遇,如读《呼兰河传》时与萧红的童年相遇,读《红楼梦》时与大观园中的人物相遇;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与阅读带来的美好相遇,包括书中描绘的各种场景、情感和感悟,以及在阅读过程中看到的热爱读书的人所展现出的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等美好品质。
故答案为: 读书是一种美好的享受,思绪在曲折跌宕的情节里起伏,情感与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共鸣,灵魂得到净化,心灵得以升华。
26.【答案】【参考例文】
他眼角的鱼尾纹,像极了办公室那杯新泡的绿茶上氤氲的水汽,不由得教人对岁月的悠长做联翩的浮想。我尤其喜欢他的笑靥,它们在那时总会顺了温柔的目光游进你的心房,然后泛起美丽的涟漪。
说实话,对于语文我还真没上过心,我所钟情的是数学里那圆滑世故的圆,固执的三角,直率的线。然而他出现了。记得第一次聆听那充满诗意的朗读时,我就被他的声音深深地迷醉了。
那是一个夏日的下午,语文老师飘扬的裙角始终没有出现,进来的是他,一首诗便成了开场白,那是《如梦令》,每一个唇齿间涌动的字音都是一滴清流,滴滴入耳,句句入心,我心里便发出一抹酡红的夕阳,一片飘扬的翠荷,几羽扑翅的白鹭……原来,句子也可以读出这样美的意境!
而爱上语文是在那堂作文课上。我本随意写了一段话,可是他看见后却大加赞赏。从此,我爱上了语文,更爱上了生活。
我很感激他给我施予了这样的影响。
【解析】本题是一篇写人的小写作。写人的作文,就是通过记叙人物的具体活动来表现人物特定的性格。道德品质、精神风貌及思想感情。本文让你写印象深刻的人物,首先要抓住人物特点;
其次,要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现这个人的特点,他的那些优秀品质打动了你。影响了你、感染了你,给你留下了印象深刻的事例。注意在写作过程中要运用动作、语言,心理、神态。肖像等多种描写方法。这样写出人物才会栩栩如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题是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前要先审读材料,理本题考查学生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拿到作文题目,要解决三方面问题:①确定文章体裁;②划定取材范围;③掌握写作重点,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具体作文时要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解材料表达的内容,把握可以写作的方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