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深刻新颖
以小见大
学问藏在药香里
曾经,我认为中医是用玄学怪说来解释人的病理,没什么实质依据。尽管父亲是一名中医,家中也总弥漫着安人心神的中药香……
那天,我在书房看书,一股药香钻入我的鼻腔,渐渐盈满了我的房间——肯定是家里人又在熬中药了。我循着药香,一路找到了厨房里正在熬药的父亲。
药罐的上方冒着水汽,散发着浓郁的药香。“爸爸,中药难道不是‘野草’大乱炖吗?”我不以为然。“你瞧不上的这几根‘野草’熬出来的中药,能治大病呢……”父亲意味深长地说着,顺势在药罐里翻搅。瞥了眼“咕噜咕噜”冒着泡的药汤,我不禁嘀咕:难道药香里还藏着学问?
“既然你想了解,倒是可以读读这本书。”见我饶有兴趣,父亲边说边到书房拿出《本草纲目图解》递给我。翻开泛黄破损的封面,我惊讶地发现这本书里竟也泛着一股淡淡的药香,我一页接一页地翻着,不知不觉竟陶醉在这神奇的中草药里。
慢慢地,我开始研究中医药理论,尤其是阴阳五行。《黄帝内经》中“以形补形”的说法让我忍俊不禁——外形像肾脏的豆子,食用后可以补肾,照这个说法,腰果是不是也具有同样的功效呢?此时的我仿佛嗅到了浓浓的腰果香。
又如,黄土高原的黄土久经太阳暴晒,中医称其五行属土,可以用于治疗我这种因寒气侵扰所致的胃炎。于是我回家后在药汤中加了这么一味药,空气中也仿佛弥漫着大西北粗犷的气息。几次下来,我的胃病果然缓解了不少。原来,貌似拙朴的理论不但有趣,还足以解释如此复杂的人体和病理,用现代医学验证这些理论,才知古人所言不虚。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我们的老祖宗凭借着我曾经认为的“玄学”理论,依靠各种中药材,一次次击退了瘟疫,延续了中华民族的血脉。捧着书,闻着药香,我不禁沉浸其中,内心感慨万千。
当晚再次与父亲谈及中药,他告诉我:“博大精深的中医学,就如一棵参天大树,它的枝干是《周易》,是阴阳学说,但它的根是中华传统文化。”闻着药香,听着父亲的话,我心中那棵参天大树也在蓬勃生长……
点评:
弘扬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很大的主题,本文从“中药香”入手,这是典型的以小见大类文章。文章记叙了自己对中医药从“瞧不上”到“饶有兴趣”,再到“陶醉其中”的变化过程,既展示了标题中对隐藏的学问的探索与思考,又自然地解锁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的精髓,抒发了对中医学的震撼,表现出自己想要弘扬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决心。
越走近,越懂得
知之非难,行之不易,古人诚不我欺。每次走出乒乓球馆,揉着酸痛的手腕,我都忍不住感叹:小小的乒乓球,走近之后才发现它魅力无穷。
我跟乒乓球结缘于中考体育小球类三选一。羽毛球、网球、乒乓球我都不擅长。不如选乒乓球?小球、小拍、小球台,应该会简单一些吧!
谁知选装备时就犯了难。“直拍短柄还是横拍长柄?胶皮怎么搭配?双面反胶还是正反两种……”光一个球拍就有这么多讲究!丝毫不懂的我只好请教老板,根据体力和年龄,我最终在老板的建议下选择了直拍双面反胶。第一步就迈了大半天,中考近在眼前,我真能走近这一运动吗?
球拍颠球,对墙托球,练了几天后我觉得有了点手感,不觉中也增加了几分信心,下一步就是规范动作、提升技巧了。左推右攻,正反手要依次交替,这对步频是个考验;落点区域固定,考验的是击球的角度和力度;35个球接连轰炸,对身体的协调性、柔韧度要求不低。“想象脚底下有根弹簧,手肘放松”“上旋拍型前倾,下旋后仰”……小小的乒乓球只有2.7克重,但重心的转换、拍型的控制、旋转的弧度,变化无穷,乒乓球能成为国球,果然处处有奥妙!我握紧球拍,相信凭借着努力,一定能真正走近它。
一个月后,校内模拟考开始了。我站定在球桌前,等待检验成果的时刻到来。发球机弹出球,我默念着动作要领,正手攻,脚下并步,反手拨……回球一个个都落在有效区域内,我信心十足,动作也更加舒展。
有效球28个,满分!
回想起来,我最初因为觉得简单而选择乒乓球,但训练过程中步步走近,才逐渐领会到乒乓球的魅力。弧线、速度、力量、旋转、落点,的确是“球小乾坤大”啊!
其实,乒乓球的魅力又何止于此?“乒乓外交”的重大意义,数代世界冠军的荣耀,全民参与的无限热忱……这哪里是三言两语说得清的?真是越走近,越懂得!
点评:
①行文流畅,扣题准确。文章按照时间顺序,清晰地呈现了作者从最初觉得乒乓球简单到逐渐发现其中魅力的全过程,并以乒乓球的深远意义作结,行文流畅,扣题准确而紧密。
②情理并茂,内容充实。全文围绕乒乓球的魅力展开,行文中融入作者的犹豫、困惑努力和成长,展现了作者探索与成功的喜悦、自信与坚持的决心,情理并茂,内容充实、饱满。
这里有一树槐花香
故乡的院子里种着一棵老槐树,这里的一树槐花香,是留在我记忆三月,许多花都已竞相开放,而槐树像个羞涩的小姑娘,只探出星星点点如米粒般的小花芽。清风徐来,一串串花芽随风摇曳,空气中便弥散着清幽的芳香,丝丝缕缕,窜进鼻子里,令人心旷神怡。
等到四五月,树上树下、院里院外都成了槐花的舞台。一朵朵槐花绽放开来,像一只只精巧的蝴蝶,优雅地栖居在枝头。微风拂过,朵朵槐花便舞着它们轻盈的身姿,摇着洁白的裙摆,露出绿色的小牙齿,羞怯地笑着、嬉闹着,与天边的云朵交织成一片耀眼的银白。鸟儿也陶醉于这场由槐花“组织”的盛宴,盘旋在枝头,唱着嘹亮的赞歌。我和奶奶常坐在槐树的浓荫下聊天,抬头见绿枝摇银雪,低头见落瓣点清霜。空气中裹着的槐花香味一波一波地涌入鼻腔,一整天都被这清新甜润的味道环绕着。槐花把院子里的空气都酿成蜜了。
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奶奶亲手做的蒸槐花。天刚露出鱼肚白,浅浅的阳光落在我身上,我便拿着竹篮子来到槐花树下,这时的槐花已经开到最盛了,花朵最饱满,味道最甜蜜。我摘下一串串还带着露水、微微湿润的槐花,小心地放进竹篮子里,仿佛把满满的幸福也一并装了进去。
我将处理好的槐花交给奶奶,只见她慢悠悠地走进厨房,让一朵朵槐花在面粉里打滚嬉戏,随即将槐花放入蒸笼里。不一会儿,热气腾腾的蒸槐花便大功告成了。奶奶盛上一盘,撒上蒜汁、香油,笑着对我说:“这么新鲜的蒸槐花,一年也吃不了几次哟!快趁热尝尝!”我接过盘子,浓郁的香气扑来,立即勾出了我胃里的馋虫,软糯的面糊和蒜汁的辛辣碰撞出奇妙的滋味,在舌尖上久久萦绕。滑入喉中的,是奶奶对我满满的爱,是季节的恩赐,是永远难忘的乡味。
时光清浅,槐花情浓。故乡小院的一树槐花香,怎能不让我留恋?
点评:
①以小见大,感情真挚。作者以槐花为写作对象,事物虽常见,但感情动人,经由作者的细心观察、细腻描摹,将浓浓的亲情、乡情倾注在小小的槐花上,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②辞藻生动,韵味悠长。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运用环境、语言等描写手法,语言生动、优美,令人回味不已,展现出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
我懂得了传承
记忆中,外婆总是坐在木椅上认真地绣荷花。小小的我感到不解,觉得这不过是老旧的针线活,可外婆却格外认真。
那年春天我和父母回到老家,外婆又坐在木椅上绣荷花。阳光透过窗户洒下来,我开始注意外婆绣荷花的动作,究竟是什么让外婆多年如一日地热爱刺绣呢?
首先,用简单的平针,勾勒出荷花的轮廓,然后,一针一线细密地把绿线铺在荷叶上,最后细心地将线头收紧,完成修边。从她熟练地一拉一牵中,我感悟到刺绣的过程竟有如此井然的秩序与奇妙的美感。我一边惊奇地看着,一边感叹传统手艺的复杂与精致。
外婆见我看得入迷,便一边给我讲解,一边示意我拿起针线跟着她试试。春日暖阳下,外婆极其耐心地教我如何穿针,如何防止细线被扯断,如何将彩线融入图案。“刺绣就如同做事一样,有紧有慢,有疏有密。只有统观大局,才不致失误。”外婆边纠正我绣荷手法上的错误,边给我讲关于刺绣文化的来历与习俗。她的话语,让我感受到一个老人对刺绣的执着与严肃。我更用心地学起来,更为留意绣荷的细节。渐渐地,我的手指也不再“东奔西走”了。
不知过了多久,绣花针如同一只闪着银光的小精灵,身披七彩细线在雪白的绢布上悠闲地跳跃穿梭……终于,我绣出了一朵歪歪斜斜的荷花。我与外婆一起将绣好的荷花用画框装裱好。外婆笑了,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她欣慰地说:“真好看!”
也许这就是传承。我认为传承并不是个很大的词,也不只是背诗一类的事。它可以很小很小,比如关于阳光下的一针一线,关于一门手艺,又或者是关于一朵荷花的故事。
后来,外婆走了,刺绣的人变成了小姨。家里的猫咪也穿上了绣着荷花的衣服,在大街小巷闲逛。一切都变了,一切又都没变。初春、暖阳、外婆绣的荷花,让我懂得了传承。
点评:
①语言清新,感情丰富。作者善用动作描写,借清新的环境,表现出外婆鲜活饱满的形象。行文中洋溢着真挚自然的感情,体现出作者对外婆的敬佩、对刺绣文化的热爱与思考。
②过渡自然,主旨深刻。作者从“不懂”到“懂”的过程不是突然的转变,而是耳濡目染地循序渐进。关于“传承”的内涵,作者表达了独特的感悟,使立意更加深刻。
揭示哲理
我慢慢读懂了象棋里的卒
“爸爸,这么多棋子里,哪一个最厉害呀?”幼时的我望着象棋盘上的三十二枚棋子,等待父亲的回答。“卒最厉害。”“卒?这棋盘上有这么多棋子,为何偏偏是它?最没有用的卒……”父亲笑而不语,怜爱地摸了摸我的头。
日落月升,斗转星移。在匆匆而逝的时光里,我慢慢长大,棋艺也有所长进,但我仍读不懂父亲的话,读不懂象棋里的卒。
直到那场与父亲的对弈,我才明白。
那夜,月光碎了一地,我与父亲在棋盘上征伐天下。我仔细端详着帐下的勇士,车,纵横疆场;
马,跳跃四方;炮,隔山打牛;象,镇守四方;士,赤胆忠心;将,君临天下……帐中如此多的豪杰,岂能是小小的卒比得了的?我看着那五个手持长矛、镇守边疆的小卒,不禁轻笑。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待到车陨炮落马蹄断,我的两个小卒便义无反顾地发起冲锋,他们越过波涛滚滚的楚河,横跨黄沙漫漫的汉界。不知翻越了多少座高山,逃脱了多少次围捕,两个小卒终于会合,他们扛着长矛步履蹒跚,一步一步向着敌方的老营走去。一股莫名的悲壮涌上我心头,于是我大喊:“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只是,我的心不免紧张起来。
我的两个小卒不敢回头,怕视线穿越滔滔楚河茫茫汉界,依旧看不到故乡的草木。怕出师未捷,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他们没有退后,他们眺望前方,好似看到大漠中的一丛生命。终于,两个小卒大笑道:“守土开疆不以山海为远,提携玉龙只向家国未来。为了荣耀,为了使命,哪怕前方是虎穴龙潭,我们也要去闯!”两个小卒开始不问归路,孤身直逼黄龙。
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局终了。两个小卒已兵临城下,原本固若金汤的城池瞬间土崩瓦解。两小卒
站在城池的断壁残垣上,高呼:“心怀鸿鹄志,骑马踏平川。”
我终于读懂了卒的伟大之处:在弱小时不放弃追求强大的心,始终胸怀家国天下的担当。而我也
从“卒”的身上读懂了我的未来:勇毅前行,在强国梦里铺陈踔厉奋发的底色。你我,来日方长,未来可期!
点评:
如何写出一篇富含哲理的文章呢?多想多思,由浅入深,层层挖掘,揭示出事物背后的深意。这篇文章便是如此,由幼时观看象棋想到“这么多棋子里,哪一个最厉害呀”,得到父亲对“卒”的肯定答复后,表示不解;然后通过写一次与父亲下棋的经历:自己凭两个小卒取得胜利,过程中展开思考,写“卒”的心理变化过程,进而理解了“卒”的厉害与伟大之处,进一步议论升华“卒”的情怀——家国天下的责任和担当;最终,由物及人,联想到自己的理想抱负,深化了文章主题。
实践后才发现
开学后,我望着墙上中考体育倒计时上不断减小的数字,不由得焦虑起来。
乌青得如同黑铁的天,刺骨的寒风掠过我的耳边,看着一段段延伸至前方的白色起跑线,瑟瑟发抖的我开始了默念计时。
风掠过昏黄的路灯时,让旗线与旗杆相撞,发出锵锵声。寒风又与我相撞,灌进我的肺,刺痛我的心,迫使我放缓脚步……到达终点后,我大口大口喘着粗气,哈出来的雾气被这厌人的寒风吹散。
四分五十五秒。我原本并不觉得难,此刻却有些挫败。
夜晚的校园慢慢归于寂静,我和朋友一圈一圈地走着。“冠军永远跑在掌声之前……哪有那么容易。”听了朋友的安慰,我暗下决心要刻苦练习。相同的跑道,相同的圈数,不同的秒数。慢慢地,我对起跑线不再恐惧,四月的夜还是那么凉,但它已然拦不住我前进的步伐。到达终点时,我虽仍喘着粗气,风也依旧考验着我的肺,但我的心态已经非常平和。
四分零五秒。实践后才发现,慢慢增长的力量源于一次又一次的锻炼,更源于内心的坚定。
这一个多月的练习,没有心力交瘁的痛苦与难堪,有的是跑道上的激情澎湃。我流畅地挥臂,愉快地数着跨过终点线的次数。这段时间里,我无数次追逐着太阳与月亮,任快乐与畅意充盈心间模拟考的那天,哨声响起,我们不得不拼尽全力。恍惚间我看到加油呐喊的同学们挥舞的手臂,听到老师不停打气鼓劲的话语。为了这些鼓励,我咬牙奔跑,以至于到终点前50米时,视线都有些模糊。
三分三十九秒。正好,满分。
这场中考前的备考实践,带给我太多体验,它让我发现:如果说中考体育是一场短跑比赛,那么生命成长就是一场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的长跑比赛。每一个人都是这场比赛的运动员,不能退缩,也不能放弃。那些看似不起波澜的日复一日,会在某天让你看到坚持的意义。
点评:
①选材真实,贴近生活。文章选材源于生活,以“我”为中考体育的努力、付出为主要内容,写出“我”在实践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以及“我”的体悟,感悟真切,启发性强。
②语言细腻,行文灵动。作者多采用长短结合的句式,使文章读起来富有节奏感,语言富有文采。行文中多处穿插哲理与美感并存的语句,使得文章情感丰富细腻。
那盏明灯
眼前,是一片狼藉:那曾经爱不释手的拓本到处摊开着,我如一叶渺小的木舟,淹没在苍茫的拓本中,难觅方向。
“儿子,选好了没有啊?书法作品的提交时间只有三天了!”妈妈冲着书堆里的我喊道。“我实在不知道写什么,这次比赛竟然让我们任选主题!”我皱着眉毛,叹了口气。
父亲笑着说:“走,先出去玩玩吧,想去什么地方?”我把目光从书桌上移开,不耐烦地说:“随便。”父亲听罢,便拉起我:“好,就去‘随便’!”
我们穿梭于城南的白墙黑瓦间,看着王献之曾驻足的桃叶渡从眼前掠过,而那长江边的灯塔又转瞬即逝……我不耐烦地说:“这是去哪儿啊?”母亲和父亲异口同声道:“随便!”我愣住了,望向街边的路牌,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又摇摇头。南北多歧路,总得有个显眼而高大的路牌指明方向啊!我抬起头,半晦半明的天空中,一只落单的孤雁似乎发现了什么,缓缓地朝北飞去。
我拿定主意:“去玄武湖!”父母欣然同意。玄武湖畔,清风和畅。看碧波荡漾,感受群芳之烂漫,我们漫步在城堤上,走了半个钟头,景致就略显单调了。母亲又问我:“去哪儿?”我先是一愣,旋即回过神来,激动地说:“去蔷薇园!”我如那只孤雁,一路向北。孤雁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我心中的目标也变得清晰!我哼着小曲儿,大步地向前走去。春色满园,月季花的粉色笑脸很美,瀑布般的紫藤萝一泻而下,旁边的蔷薇也不甘示弱,开得惊艳极了。
夜色中,我精神十足地回到家,一头钻进书房。拿起《兰亭集序》,仿佛追溯着时间的路牌,走进兰亭之中。方向明晰,笔走龙蛇,一气呵成。提腕,停笔。我平静地走出房间,对父母说:“我写好了。”
父亲笑了。他好似揶揄地问我:“怎么就选好内容了?”“做什么都不能没有方向,写书法也是这个道理。”我微笑着说。
父亲欣然地点了点头。我望向书房,一盏明亮的台灯,照耀着那方小小的书桌。
点评:
①事情小而载理。作者立足生活,将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娓娓道来,并在父母的引导下,明白了人生要有清晰的目标,沉静方能成事这一道理,具有启示性。
②语言淡而有情。文中灵活化用诗词,应时应景,同时使用多种修辞和人物描写的手法,恰当表现人物心情;语言节制,又充满张力,长短句间杂,张舒有致,情感真挚细腻。
发挥想象
风雨中的故事
我,是这片杨树林中最高的杨树。我俯视着身下的一切,看到了不太一样的东西——一个人类。他手上的小铁盒里传来声音:“近日,我省多地将突发雷暴雨,请居民们……”我听不懂他们说的事情,但我望向那灰色的天空,我有预感,这可能决定着我的命运。
轰,轰!不绝于耳的音爆惊扰了我的睡梦。从乌云之中降临的闪电,是被黑云统治的天空中唯一的光。滂沱的暴雨,伴随狂风对大地进行着近乎疯狂的进攻。刹那间,一道银白巨柱划开浓厚的乌云,自天际落下。我的树干被击中了,钻心的疼痛不断刺激着神经,火顺着缝隙钻入我的躯干,向上烧着。雨浇不灭它,可却快要浇灭我生的希望。一根枝条开始摇摇欲坠,随后“啪”的一声断裂开来,被风卷到几米外的一片空地,不偏不倚地插入泥土之中。
望着焦黑的身躯,我不禁一叹,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了!大雨过后定有大晴。一日后,阳光再次降临在我有些焦黑的躯干上,我开始疯狂地汲取土壤中所蕴含的水分和无机盐,那些曾被烧焦的残枝,则成了肥料,以另一种方式守护着我。我努力积蓄力量,从根部拱出一个芽来,然后鼓足干劲,继续向上冲去,一个月后,我的身体萌发出了一根翠绿的新枝芽。其他杨树的嘲笑声在耳边回荡着,“哎哟喂,”一棵杨树戏谑着说,“曾经的‘树王’如今怎么这么落魄!”但我全当一阵风吹过,我知道:涅槃重生的力量定能让我重回巅峰。
我不断向上生长着,有棵大杨树似乎想要挑衅,伸出一根树枝,挡住了我仅有的一丝阳光。我不禁嗔怒,它却只是用嘲笑的眼神看着我。此时,两名手执修枝剪的工人路过,其中一个人径直走到了那棵杨树下。“这棵杨树的树枝得修修了。”他说。随后,两人剪下了大杨树的树枝,我也再次沐浴到了阳光。
多年后,我挺立于群林之间。风雨后重生的我,是那么耀眼夺目。但我没有像以前一样俯视下方,我的目光移向了天空。我的未来,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点评:
文章以一棵杨树的遭遇和重生为主线,发挥想象,讲述它在面对自然灾害和挑战时的成长故事。从杨树首先感知到雷暴雨的警告开始,到雷雨的来临和树枝被雷击后断裂,再到杨树的努力生长,表现了生命的顽强和希望的力量。杨树在面对困难时没有放弃,而是通过吸取土壤中所蕴含的水分和营养,将腐烂的枝条作为肥料,重新生长出新的绿枝,这象征着自我恢复和重生的能力。
有匠人精神相伴
我是一块被磨损的钟表,身上的金属构件早已结上铁锈。我曾是清朝贵重的手工艺品,远渡重洋归来,却发现早已物是人非。我的心宛如铅块,很重很重地坠了下去。
直到我遇见了你,得到了你的陪伴。王师傅,您是故宫修文物的一员,虽然着装与常人无异,但却是顶级的匠人!
听闻您在故宫修文物已有四十余年,满墙的钟表都在您的手中重获新生。您的心如春风般温暖,您的眼有秋毫不放之功,您的手有毫厘千钧之力。“修旧如旧,不留痕迹”,您因为热爱,所以倾心,一笔一画地描绘,一刀一锉地雕刻,小心翼翼地修补,每一个动作都是如此专注。初来乍到,我激动又紧张,但您的手很暖和,慢慢安抚着我。您小心翼翼地用布遮挡住我的身体,您还得时时刻刻控制零件周围的湿度和温度,为此额头上沁出了细细的汗珠。
文以载道,物传精神。匠人在修复文物时,会注入自己的专注、耐心、细致。这便是匠人精神,这种精神支撑着和您一样优秀的匠人默默无闻地付出。
您的工作看似琐碎、重复,但这平凡中蕴含的意义,早已在每一次焊接、每一次上色中暗暗呈现。我想,这便是匠人精神的内涵吧!您追求的、实践的,正是这种择一事、终一生的品质。
我终于再次容光焕发、笑容满面,恢复了百年前的自信。如今,我被展览,被人们欣赏,这便是我跨越百年与您相遇的结果!虽然文物,点出“无痕”,但匠心“有痕”;虽然文物表面无迹,但匠人精神永远都在传承。
《我在故宫修文物》这档节日播出时,我再一次看到您的面庞。有记者采访您时发问:是什么让您如此坚持?您笑而不语。但我明白,那是源于内心深处的匠人精神。如您一样的匠人还有很多,你们无名无我,无功无利,却以修补疤痕的形式接近永恒。
何其有幸遇见了您,因为有您,才让蒙尘已久的文物再一次焕发光彩!有了您的陪伴,我才明白何为匠人精神!
点评:
①视角独特,想象丰富。作者想象自己是一块钟表,并以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口吻叙述故事,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文物与匠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突显出匠人精神的可贵。
②内容充实,主旨深刻。文章描写了王师傅修复文物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匠人精神的钦佩和赞美,并强调文物修复不仅是物质层面的修补,更是匠人内心情感的表达,主旨深刻。
看见喧嚣之外的美
世俗的喧嚣有时会如一块灰布,蒙上我们的眼睛,让我们无法看见生活的美。当我受困于此时,常常独自去附近的一片山林漫步。
步入这片土地,我感受到了自然的灵动,而非水泥地的僵硬。仿佛在一瞬间,我的脚底也开始生根,汲取着山林甘甜的养分。根不断生长,直至延伸到山林深处,牵引我向前深入。一阵温和的风吹来了远方的清香,夹杂着浓浓的青草味,我向风的来处看去:粗壮的绿树下孕育着一片新的生命。绿茵茵的草地是天然的地毯,生长在上面的花儿穿着鲜艳的衣裳,经过雨水的洗礼,折射出耀眼的光芒。在这里,我看见了喧嚣之外生命的静美,这静美宛若一股清流淌过我的心头。
继续深入,我看见了一方平滑如镜的潭水,兴奋地快步走去,想要一探镜中的世界:我看见了悠闲的白云在蔚蓝的空中漫步,我看见了鱼儿“皆若空游无所依”,看见了青幽幽的石头……忽然从浓密的树林中传出一声蝉鸣,阔大的天空中传来一声鸟叫。这声音使我一惊,旋即想起了“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再回看潭水,方明白哪怕身处喧嚣之中,也要有潭水的宁静,才能让自己的心沉下去,感受世间百态的美。
起身往回走,又一阵风轻快吹来,远方斜阳相照。闭上眼睛,天在一瞬间暗了下来,空中飘来雨丝,我听见脚步声轻快平缓,是他——苏轼,他无视风雨,放声吟咏,竹杖芒鞋,轻快胜马。一身蓑衣,任凭雨打,照样快意。林间风微凉,寒意初上时又有斜阳相迎。是啊,“人生自古多风雨,有谁相安过百年”。与其在喧嚣中自哀自怨,不如在失意中寻找一份淡定从容,在迷茫中保持一份通透。如此,才能在山重水复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柳暗花明,看见潭光花影、微雨夕照的诗意之美。
这美宛如无处不在的风,只有当我们沉下心,远离喧嚣之时,才能看到它的存在,感受到它拂过心头时的轻柔。
点评:
①语言优美,清新自然。文中巧妙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将山花草树、清潭蝉鸟和风雨斜阳等自然元素与作者的情感结合起来,并多处引用诗句,化用诗歌意境,语言优美雅致。
②即景生情,感悟深刻。作者即景生情,通过展现自然的魅力,表达了对宁静旷达之境界的向往,并启发读者静心感知和欣赏生活本真的美,寻找生活中的诗意,主题深刻。(共26张PPT)
作文专项指导之
立意深刻新颖
作文立意,通俗一点理解,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心思想,或文章主旨。规范一点讲,就是我们通过一篇文章希望表达什么样的思想观点或者情感。
立意的原则:
(1)抓住“正确”不放松
(2)立意要简约
(3)纵向开掘求“深刻”
(4)人无我有求“新颖”
黄 :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旅行时,总是由爸爸来搬最重的包,提最重的箱子,文章落笔在“父爱”的立意上。
徐 :爸爸不仅是一个父亲的角色,也是个普通的男人。当身边有老人、妇女和小孩时候,这个男人义不容辞的背了最重的包,就像他在生活中总是义不容辞地承担最大的责任那样。我们不仅能够看到一个男人的担当,还能够看到一个中年人照顾家庭周全的不易。
材料:我的爸爸
思维方法:写作中要多维度开掘材料的价值
爸爸背重包
父爱如山
角色
父亲
中年男人的担当
和责任
角色
父亲
丈夫
儿子
立意
立意
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即通过小题材、小事件和细节来揭示重大主题,反映深广内容的写作手法。以小见大的特点就在于抓住一事一物、一情一景,从小处入手,于大处着眼,深入挖掘,如通过写自家门前的“路”,反映家乡变化,折射时代变迁。
只要善于观察、挖掘,耳闻目睹,琐屑小事,都可以作为写作素材。但在选材时,需要注意选择的小材料和大观点要有相似性,能统一起来;所选素材要具有典型性;要注意观察提炼,透过现象看本质。
技法指导:
七上《散步》
通过描写一个祖孙三代的四口之家在田野散步的家庭小事,描绘出一幅温馨、和谐、尊老爱幼的画面,体现了中年人要肩负起承上启下的责任这一深刻主旨。
【教材典例】
《这里有一树槐花香》一文,
作者巧妙选取季节性美食——蒸槐花这个小的切入点,称其形、赞其味,将对亲人、对故乡的情感这一大主题寄寓其中。
【范文典例】
逛“福道”,觅得青山绿水的故事;习方言,解锁传统文化的密码;访博物馆,洞见人类文明的星火……大千世界,学问无处不在,但它常常隐藏在物之后,事之中,需要我们用心去探寻,去发现。请以“学问藏在 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例文解析】
学问藏在药香里
开篇——“我”认为中医是玄学怪说,没什么实质依据
主体:①循着药香,找到父亲
②从父亲口中得知,药香里藏着学问
③翻看中医著作,了解中医药理论
④沉浸中医药中,内心感慨万千
结尾:深化主题:表现自己想要弘扬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决心
以小见大 立意深刻
提纲:
学问藏在药香里
曾经,我认为中医是用玄学怪说来解释人的病理,没什么实质依据。尽管父亲是一名中医,家中也总弥漫着安人心神的中药香……
那天,我在书房看书,一股药香钻入我的鼻腔,渐渐盈满了我的房间——肯定是家里人又在熬中药了。我循着药香,一路找到了厨房里正在熬药的父亲。
药罐的上方冒着水汽,散发着浓郁的药香。“爸爸,中药难道不是‘野草’大乱炖吗?”我不以为然。“你瞧不上的这几根‘野草’熬出来的中药,能治大病呢……”父亲意味深长地说着,顺势在药罐里翻搅。瞥了眼“咕噜咕噜”冒着泡的药汤,我不禁嘀咕:难道药香里还藏着学问?
例文:
小处补题,意蕴深厚 补题“药香”,巧妙地将中医药文化和知识学问联系起来,从小题材映射源远流长的中医药文化,补题恰切,具有深远
对比鲜明,引人深思 “几根‘野草’”“能治大病”从强烈的大小对比中,展现中药的神奇和治疗功效,引发对中药背后学问的思考和探索。
“既然你想了解,倒是可以读读这本书。”见我饶有兴趣,父亲边说边到书房拿出《本草纲目图解》递给我。翻开泛黄破损的封面,我惊讶地发现这本书里竟也泛着一股淡淡的药香,我一页接一页地翻着,不知不觉竟陶醉在这神奇的中草药里。
慢慢地,我开始研究中医药理论,尤其是阴阳五行。《黄帝内经》中“以形补形”的说法让我忍俊不禁——外形像肾脏的豆子,食用后可以补肾,照这个说法,腰果是不是也具有同样的功效呢?此时的我仿佛嗅到了浓浓的腰果香。
又如,黄土高原的黄土久经太阳暴晒,中医称其五行属土,可以用于治疗我这种因寒气侵扰所致的胃炎。于是我回家后在药汤中加了这么一味药,空气中也仿佛弥漫着大西北粗犷的气息。几次下来,我的胃病果然缓解了不少。原来,貌似拙朴的理论不但有趣,还足以解释如此复杂的人体和病理,用现代医学验证这些理论,才知古人所言不虚。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我们的老祖宗凭借着我曾经认为的“玄学”理论,依靠各
发挥联想,巧妙阐述 作者介绍中医理论,既有专业术语“以形补形”“五行属土”,又有“外形像肾脏的豆子”这样的联想,道出了中医药理论的无穷奥妙,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
种中药材,一次次击退了瘟疫,延续了中华民族的血脉。捧着书,闻着药香,我不禁沉浸其中,内心感慨万千。
当晚再次与父亲谈及中药,他告诉我:“博大精深的中医学,就如一棵参天大树,它的枝干是《周易》,是阴阳学说,但它的根是中华传统文化。”闻着药香,听着父亲的话,我心中那棵参天大树也在蓬勃生长……
以小见大,立意深刻通过父亲的话,点明中医学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联,以小见大,展示出中医学的丰富智慧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藴。
揭示哲理
作文要想立意深刻,就需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果推因,从大家普遍认识的事物中,发掘它背后蕴含的深刻哲理。
如写人的文章应找出支配人物言行的思想根源、精神动力;
写事的文章要将时间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找出其思想意义中最具有现实价值的部分;
写物的文章要追根溯源,挖掘其深层意蕴。
技法指导:
八下《壶口瀑布》
一文中写了一处人尽皆知的景观,但是因为作者站位高、眼界远,赋予了文章高深的立意。作者先是由壶口瀑布看到了黄河的性格,又由黄河联想到了人的性格,最后联想到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经过层层挖掘,让读者产生一种庄严的思考——关于历史、关于人生、关于我们这个历经磨难而不屈的民族。
【教材典例】
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春去秋来,日出日落,用笔尖记录生活。请以“我慢慢读懂了 ”为题,以物见人、缘人记事、因事生情,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600字。(2)行文中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例文解析】
我慢慢读懂了象棋里的卒
开篇:情境开篇,由“我”和父亲的对话,引出写作对
象:“象棋里的卒”
主体:与父亲对弈
①“我”端详棋盘,对小卒轻笑
②小卒奋力拼搏,孤身直逼黄龙
③小卒兵临城下,城池土崩瓦解
结尾:①揭示哲理,点明小卒有胸怀天下的担当
②联系自身,表达愿景:勇毅前行,未来可期
由浅入深 揭示哲理
提纲:
我慢慢读懂了象棋里的卒
“爸爸,这么多棋子里,哪一个最厉害呀?”幼时的我望着象棋盘上的三十二枚棋子,等待父亲的回答。“卒最厉害。”“卒?这棋盘上有这么多棋子,为何偏偏是它?最没有用的卒……”父亲笑而不语,怜爱地摸了摸我的头。
日落月升,斗转星移。在匆匆而逝的时光里,我慢慢长大,棋艺也有所长进,但我仍读不懂父亲的话,读不懂象棋里的卒。
直到那场与父亲的对弈,我才明白。
那夜,月光碎了一地,我与父亲在棋盘上征伐天下。我仔细端详着帐下的勇
士,车,纵横疆场;马,跳跃四方;炮,隔山打牛;象,镇守四方;士,赤胆忠心;将,君临天下……帐中如此多的豪杰,岂能是小小的卒比得了的?我看着那五个手持长矛、镇守边疆的小卒,不禁轻笑。
例文:
对话情境,暗含哲理由“我”的问题和父亲的回答引入主题,父亲的回答中暗含哲理,“为何偏偏是它?最没有用 的卒”一句引人好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待到车陨炮落马蹄断,我的两个小卒便义无反顾地发起冲锋,他们越过波涛滚滚的楚河,横跨黄沙漫漫的汉界。不知翻越了多少座高山,逃脱了多少次围捕,两个小卒终于会合,他们扛着长矛步履蹒跚,一步一步向着敌方的老营走去。一股莫名的悲壮涌上我心头,于是我大喊:“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只是,我的心不免紧张起来。
我的两个小卒不敢回头,怕视线穿越滔滔楚河茫茫汉界,依旧看不到故乡的草木。怕出师未捷,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他们没有退后,他们眺望前方,好似看到大漠中的一丛生命。终于,两个小卒大笑道:“守土开疆不以山海为远,提携玉龙只向家国未来。为了荣耀,为了使命,哪怕前方是虎穴龙潭,我们也要去闯!”两个小卒开始不问归路,孤身直逼黄龙。
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局终了。两个小卒已兵临城下,原本固若金汤的城池瞬间土崩瓦解。两小卒站在城池的断壁残垣上,高呼:“心怀鸿鹄志,骑马踏平川。”
反衬手法 用车、炮、马的表现衬托小卒的孤勇,为后文揭示哲理做铺垫。
我终于读懂了卒的伟大之处:在弱小时不放弃追求强大的心,始终胸怀家国
天下的担当。而我也从“卒”的身上读懂了我的未来:勇毅前行,在强国梦里铺陈踔厉奋发的底色。你我,来日方长,未来可期!
由浅入深,揭示立意 “我”由最初的疑惑到最后的领悟,展现出“卒”的伟大之处,揭示卒所象征的勇气、担当和对家国的忠诚。
发挥想象
想象力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源泉。在写作中,合理发挥想象,可以使立意新颖,内容丰富,文章不落俗套。
想象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时空转换法,跨越时空的限制,突破现实与环境的局限,时光倒退或超前;
2.角色错位法,改换身份或地位,或变换视角等;
3.编创法,通过想象编创故事情节;
4.推测法,根据已知的情景,借助想象推测未知的情景。
但需要注意的是,想象要自然恰切,合情合理,同时要有新意。
技法指导:
七上《皇帝的新装》
一文中,作者运用丰富又大胆的想象,构思了一个极度荒谬的世界。皇帝在追求虚荣的过程中,相信了两个骗子的谎言,明明没有穿上“新装”,却在别人的追捧声中坚持声称自己真的穿着“美丽 的新装”。
【教材典例】
《有匠人精神相伴》一文,
作者想象自己是一块钟表,将读者带入了匠人的世界,展示了匠人精神所代表的执着和追求卓越的态度。想象手法的运用,使读者对匠人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范文典例】
请以“风雨中的故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3)不要套作,不得抄袭;(4)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
【例文解析】
风雨中的故事
开篇:写“我”是一棵杨树,当听到雷暴雨即将到来的预警声时,
“我”感到担忧
主体:
①“我”被雷击中后,树干被烧焦,枝条掉落在地
②“我”吸取土壤中的营养,以腐烂的枝条为肥料,重新长
出枝芽
③向上生长时被大杨树挡住阳光,工人替“我”剪下大杨树
的树枝
结尾:卒章显志,点明在风雨中重生的杨树带给人的启发
发挥想象 视角独特
提纲:
风雨中的故事
我,是这片杨树林中最高的杨树。我俯视着身下的一切,看到了不太一样的东西——一个人类。他手上的小铁盒里传来声音:“近日,我省多地将突发雷暴雨,请居民们……”我听不懂他们说的事情,但我望向那灰色的天空,我有预感,这可能决定着我的命运。
轰,轰!不绝于耳的音爆惊扰了我的睡梦。从乌云之中降临的闪电,是被黑云统治的天空中唯一的光。滂沱的暴雨,伴随狂风对大地进行着近乎疯狂的进攻。刹那间,一道银白巨柱划开浓厚的乌云,自天际落下。我的树干被击中了,钻心的疼痛不断刺激着神经,火顺着缝隙钻入我的躯干,向上烧着。雨浇不灭它,可却快要浇灭我生的希望。一根枝条开始摇摇欲坠,随后“啪”的一声断裂开来,被风卷到几米外的一片空地,不偏不倚地插入泥土之中。
例文:
发挥想象,视角独特将“我”想象为一棵杨树,以它的视角展开叙述,赋予它以人的思想和行为,写作角度新颖,令人印象深刻。
描写生动,引发共鸣通过生动的描述,将杨树受到雷击后的痛苦和毁坏程度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杨树的苦楚。
望着焦黑的身躯,我不禁一叹,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了!
大雨过后定有大晴。一日后,阳光再次降临在我有些焦黑的躯干上,我开始疯狂地汲取土壤中所蕴含的水分和无机盐,那些曾被烧焦的残枝,则成了肥料,以另一种方式守护着我。我努力积蓄力量,从根部拱出一个芽来,然后鼓足干劲,继续向上冲去,一个月后,我的身体萌发出了一根翠绿的新枝芽。其他杨树的嘲笑声在耳边回荡着,“哎哟喂,”一棵杨树戏谑着说,“曾经的‘树王’如今怎么这么落魄!”但我全当一阵风吹过,我知道:涅槃重生的力量定能让我重回巅峰。
我不断向上生长着,有棵大杨树似乎想要挑衅,伸出一根树枝,挡住了我仅有的一丝阳光。我不禁嗔怒,它却只是用嘲笑的眼神看着我。此时,两名手执修枝剪的工人路过,其中一个人径直走到了那棵杨树下。“这棵杨树的树枝得修修了。”他说。随后,两人剪下了大杨树的树枝,我也再次沐浴到了阳光。
多年后,我挺立于群林之间。风雨后重生的我,是那么耀眼夺目。但我没有像以前一样俯视下方,我的目光移向了天空。我的未来,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想象合理,情节丰富描写其他杨树对“我”的戏谑,通过“我”的心理描写,表达“我”向上生长的决心。想象合理,既丰富了故事情节,又更好地塑造了杨树的形象。
卒章显志,立意深刻通过写一棵杨树在风雨中重生的故事,来阐释人应该有愈挫愈勇的精神,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