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知识点梳理】
1.梳理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1)夏朝:禅让制→世袭制(传贤→传子、公天下→家天下、公有制→私有制)
(2)商朝:神权与王权相结合、血缘为纽带、兄终弟及、内外服制度
(3)西周:分封制(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礼乐制(等级)
(4)商周政体原始民主传统
(5)春秋战国
①礼崩乐坏,诸侯混战,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丧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萌芽
②传统的贵族阶级衰落,地主阶级兴起,民族融合加强,华夏观念形成
2.梳理秦汉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央行政(皇权VS相权) 地方行政(中央VS地方)
秦朝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廷议制 郡县制
两汉 汉初 汉承秦制、丞相位高权重 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 中/内外朝制 推恩令、设十三州部刺史监察地方
东汉 削弱三公权力,提高尚书台地位 州、郡、县三级
魏晋南北朝 三省体制形成;士族门阀政治 州、郡、县三级
隋唐 三省六部制 隋初为州县两级后改为郡县两级
唐朝:道、州、县三级、藩镇割据
两宋 二府三司制 路、州(府、军、监)、县三级
元朝 一省两院制 行省制
明朝 废丞相、设内阁、司礼监 省(三司→巡抚)、府、县三级
清朝 设军机处 省(巡抚与总督)、府、县三级
演变趋势 皇权加强 中央集权
【巩固提升】
1.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指出:“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这些描述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政治权力实现集中 B.宗法政治体制趋向崩溃
C.政治统一趋势增强 D.政治体制的转换已完成
2.《全球通史》中记载:“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国结构”是( )
A.分封制 B.郡国并行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3.周王将自己的家族子弟、亲戚和功臣分封到外服地区做诸侯,改变了过去外服全部由土著担任首领的局面。这一做法( )
A.实现了权力高度集中 B.消除了贵族和平民的矛盾
C.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D.促进了神权与王权的融合
4.宋代以路作为地方最高一级政权,路设四监司,分别是经略安抚司、运转使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这四司互不统属,都直接对皇帝负责。这一措施旨在( )
A.解决积贫积弱 B.抑制武将势力 C.提高行政效率 D.强化中央集权
5.《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务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这体现了( )
A.原始民主传统 B.君民平等共治 C.家国一体格局 D.君主专制统治
6.柳宗元认为:“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柳宗元肯定分封制的进步作用
B.柳宗元极力反对郡县制的实施
C.柳宗元肯定了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的意义
D.柳宗元认为秦成功之处在于家天下的实行
7.明朝张居正评价秦朝时说:“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史称其得圣人之威。”这里强调的是秦朝:( )
A.延续了先秦历史传统 B.开创了影响深远的制度
C.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 D.实现了多民族国家统一
8.中国古代地方高层行政区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朝的道、宋朝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这反映出( )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 B.高层行政区的数量不断增多
C.地方行政区的权利不断扩大 D.中央与地方的分权日趋合理
9.西周封建着眼于天、地、人,尊“地之义”“民之行”“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以求“藏天下于地方、由地方以见天下”。据此可知,西周封建( )
A.以神权政治为核心 B.秉持天下一家的治国理念
C.源于自然风土民情 D.强化了宗法制度的重要性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演变特点。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A.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局面被破坏,政治权力分散,各诸侯王掌握了较大的权力,故A项错误;B.根据题干中各诸侯“不言礼与信”“不言王”等信息可知,在春秋战国时期,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这说明宗法政治体制逐渐崩溃了,故B项正确;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扩张势力。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局面,这说明当时社会四分五裂,故C项错误;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六国之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才说明政治体制的转换完成,故D项错误。故选:B。
2.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加强封建统治,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因此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国结构”指的是郡县制,故选C项;分封制为西周时期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为汉初推行的制度,行省制首创于元朝,排除A、B、D三项。
3.答案:C
解析:A.夏商西周时期最高统治集权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故A项错误;B.分封制没有消除贵族和平民之间的矛盾,故B项错误;C.根据材料“将自己的家族子弟、亲戚和功臣分封到外服地区做诸侯”和“过去外服全部由土著担任首领”及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商朝的内外服制度对比,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正确;D.分封制不能体现神权与王权的融合,故D项错误。故选:C。
4.答案:D
解析:据材料“宋代以路作为地方最高一级政权,路设四监司……这四司互不统属,都直接对皇帝负责”及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通过分权的方式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中央集权,D项正确;积贫积弱是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产生的影响,并非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目的,排除A项;四监司与武将势力无关,宋朝抑制武将势力的主要措施是任用文官担任地方长官,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等,排除B项;四监司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A
解析:据材料“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务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可知君主治国需要臣下辅佐匡正以避免决策失误,结合所学这体现了原始民主传统。故A 项正确。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裂都会而为之郡邑”“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柳宗元认为秦朝通过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统一多民族国家,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肯定郡县制的意义,非分封制,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柳宗元对郡县制的认可,排除B项;郡县制是“公天下的开端”,排除D项。故选:C。
7.答案:B
解析:根据“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结合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可知,这里强调的是秦朝开创了影响深远的制度,故选B项;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了官僚政治,并没有延续先秦的历史传统,排除A项;秦朝虽然通过“焚书坑儒”等措施加强了对思想文化的控制,但这并没有被后世继承和发展,排除C项;秦朝虽然初步实现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与材料中“创制立法”不符,排除D项。
8.答案:A
解析: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秦汉到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地方高层行政区不断变化、调整,反映出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A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古代地方高层行政区数量的不断增多,排除B项;据所学,古代地方行政区的权利日益缩小而非不断扩大,排除C项;据所学,中央与地方的过度分权不利于地方发挥行政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西周封建着眼于天、地、人”“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藏天下于地方、由地方以见天下”可知,西周秉持天下一家的治国理念,强调遵守天道礼法,教化百姓,蕴含“敬天保民”的德治思想,B项正确;材料强调西周封建秉持天下一家的治国理念,未体现神权政治,排除A项;西周封建依靠宗法分封制而建立,并不是源于自然风土民情,排除C项;材料强调西周封建秉持天下一家的治国理念,未体现宗法制度的重要性,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1)唐朝: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节度使最终形成尾大不掉,违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权。宋朝: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监督地方行政,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强干弱枝以及“三冗”局面。元朝:设置行省,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开创了行省制度;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2)特点: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之争长期存在,相互影响;双方权力此消彼长,在动态平衡中变化发展。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解析:(1)唐朝:根据材料“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可知,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根据材料“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可知,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节度使最终形成尾大不掉,违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权。宋朝:根据材料“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可知,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根据材料“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可知,监督地方行政,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强干弱枝以及“三冗”局面。元朝:根据材料“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可知,设置行省,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根据材料“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可知,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开创了行省制度,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2)特点:根据材料“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之争长期存在,相互影响,双方权力此消彼长,在动态平衡中变化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