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知识点梳理(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知识点梳理(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18 10:20: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知识点梳理】
1.你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有何认识?
①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迁徙汇聚,交流互补,冲突交融,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②各民族之间既有和睦相处,也有矛盾冲突,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③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2.请说出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辽夏金、元明清、近代以来、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
①秦汉: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②三国两晋南北朝:大迁徙、大交融。
③隋唐:大交融、大发展。
④辽宋夏金:政权并立,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并未中断
⑤元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渐趋稳定
⑥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开启了自觉发展的新阶段。
⑦新中国成立后: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政治制度。
3.秦平定岭南地区以后,在今天的两广地区设置了哪三个郡?最南面的郡是?南海郡的郡治所在地是今天的?
桂林、南海、象郡
最南面的是:象郡。
南海郡的郡治所在地是今天的:广州
4.汉初与汉武帝时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何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1)汉初:①汉初经济凋敝;②匈奴强盛。(2)汉武帝时代:①政治上:实行推恩令、刺史制度、察举制度。②经济上:重农抑商、盐铁官营。③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④军事上:派张骞出使西域,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北击匈奴,取得大胜。
5.西汉经略边疆的措施有哪些?
措施:①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②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败匈奴。③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武、张、酒、敦。④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⑤西汉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比以前更加有效。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加强。⑥汉政府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6.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有哪些?各级机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
关系: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7.元朝的民族政策有?宣政院的最高长官的名称?列举一个最高长官的名字。
民族政策:①“行汉法” ②对不同民族差别对待政策
最高长官:帝师
名字:八思巴
8.明朝管理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有哪些?明朝处理与北方蒙古族关系的措施有哪些?列举一个设置在东北的机构名称?这个机构是管理哪个民族的?
中央机构:①礼部 ②鸿胪寺 ③提督四夷馆
对蒙古措施:①修长城 ②设置一系列军镇,号“九边”。③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
对东北:设奴儿干都司
管辖民族:女真族
9.清朝理藩院的地位?
地位:管理边疆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
10.哪个朝代开辟了明州到日本和朝鲜的航路?
宋朝
11.马可·波罗回国时从哪里回?
泉州经海路回到威尼斯
12.明朝时对外贸易有什么特点?(2句话)
①朝贡贸易 ②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屡禁不绝
13.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有什么特点?
①由开放走向闭关。②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③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时进行。④交往形式以和平交流为主。
【巩固提升】
1.汉武帝为求西域的“天马”,不惜与中亚邻国兵戎相见。宋初,中原王朝与周边政权“市马”,“岁仅得五千余匹”。元丰四年(1081年)后,朝廷每年从与蕃部的交易中即可得到两万匹左右的马匹。这一变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
A.中原经济优势的凸显 B.宋辽和平盟约的效用
C.民族交往交流的加深 D.王安石变法的前瞻性
2.据《明史·湖广土司传》记载,“土官应袭子弟,悉令入学,渐染风化,以格顽冥。如不入学者,不准承袭。”该规定( )
A.旨在通过教化加强边疆管理 B.巩固了改土归流的成果
C.反映了明朝教育体系的发展 D.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政策
3.17世纪后期,广东人鄚玖率族人南迁至湄公河三角洲的河仙,并把此地经营为富庶的小邦(亦称“港口国”)。乾隆年间官方文献评价其“宫室与中国无异,服物制度仿佛前代(明朝)”“其风俗重文学,好诗书……子弟皆彬彬如也”。这体现了( )
A.清朝开明的民族文化政策 B.双方对中华礼教的认同
C.宗藩朝贡体系的深入发展 D.移民社会呈现多元色彩
4.唐朝的三百六十九个宰相中有十分之一左右是鲜卑贵族的后裔;战败投降的突厥酋长阿史那社尔、执失思力以及铁勒酋长契达何力等也得到了唐太宗的信任和重用;在文化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北代及西域族人后裔更是不计其数,如元稹、白居易、刘禹锡等。这体现了唐朝( )
A.实行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 B.民族融合与文化整合加强
C.世家大族依然把持着朝政 D.通过联姻方式来巩固边疆
5.陈寅恪指出:“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外来文化重塑中原文明 B.李唐王朝呈现多元底色
C.统一局面得到巩固发展 D.民族交融促进国家强盛
6.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中书上书称榷场的设立不是独立的贸易,而是要“南北往来但无猜阻”,具有绥怀远俗的意图。由此可见,两宋时期的榷场贸易( )
A.以增加财政收入为主要目的 B.利用经济手段处理民族事务
C.有效地控制了周边少数民族 D.推动了政府经济政策的转变
7.女着男装是唐代流行的特殊的“着装时尚”。右图中武则天身旁随侍女官即戴长脚头、身着全套男装。该作品反映了( )
A.宫廷服饰深受胡风影响 B.尚力崇武成为社会时尚
C.儒家礼教受到一定冲击 D.宫廷绘画技术走向成熟
8.明朝藏区政教首领赴京入贡,中央往往赏赐茶叶以还礼,入贡者将茶叶带回藏区高价出售,史称“贡回市茶”。“诸番恋贡市之利……终明世无番寇之患”。贡赐贸易带来的大量茶叶等也被用于寺院法会,或是熬茶、布施、供献等宗教活动。藏区赴内地的贡道也逐渐与茶马商道合流,变成内地物资输往藏区的通道。“贡回市茶”( )
A.实现藏族地区政教合一 B.实现中央对藏区的直接管理
C.推动藏族地区社会发展 D.消除边疆地区对中央的威胁
9.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朝开始实行“金牌信符制”,即通过发放金牌信符,确定边疆地区与中原王朝的纳马予茶关系,三年为一周期,可以茶50万斤换马1万多匹。据此可知,这一制度( )
A.实现了对边疆直接管辖 B.推动了民族间经济交流
C.提升了边境治理的效能 D.促进了中外的文化交流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自统一蒙古草原向外扩展,蒙古统治者的政治思想发生了变化。儒士郝经提出“用变夷”理论,忽必烈接受了这一理论,而前代统治者中多见的“华夷有别”与“内华夏、外夷狄”等偏见,在元朝统治者的头脑中则十分淡漠。元人虞集说:“世祖皇帝之集大统也,实先自远外始,故亲服云南而郡县之,镇之以亲王,使重臣治其事”,并对云南复杂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情形有较深刻的认识,在继承汉唐以来的羁縻之策并加以完善,创立了“蒙、夷参治”之法,实行土官制度。元朝统治者对云南地区进行了积极的经营与开发,使云南步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
清朝统治者自身亦为少数民族,认为“边疆”与“夷狄”在概念上不能等同,反对“内华夏外夷狄”的说法,认为内地与边疆各族人民“无分内外”“皆朕赤子”。主宰清朝统治者治边思想的核心仍是“守中治边”“守在四夷”,因此清朝也继承了明朝以来重视边疆地区治理与稳定的传统。在“三藩”已成为国家重大隐患的情况下,不少廷臣仍以担心滇、黔苗造反必驻重兵弹压为由反对撤藩。由此可见,包括云南地区在内的西南边疆的稳定在清朝统治集团心目中的重要性。雍正时期在西南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分而治之”,实行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统治。
——摘编自陶亚敏程方《元朝、清朝治理云南边疆民族思想之比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与清朝治理边疆民族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朝与清朝治边的共同作用。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为求西域的“天马”,不惜与中亚邻国兵戎相见,而宋初,中原王朝与周边政权“岁仅得五千余匹”,元丰四年(1081年)后,朝廷每年从与蕃部的交易中即可得到1右的马匹,这一变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族交往交流的加深,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民族交往交流的加深,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民族交往交流的加深,没有体现中原经济优势的凸显,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民族交往交流的加深,没有体现王安石变法的前瞻性,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政府强制土司子弟学习儒学等中原文化等,旨在通过教化加强边疆管理,A项正确;士官首领子弟学习儒家文化是承袭的条件,说明当时还未“改土归流”,排除B项;材料强调士官子弟学习儒家文化,不属于教育体系,排除C项;士官子弟学习儒家文化无法体现因俗而治,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概括可知:广东人鄚玖率族人南迁至湄公河三角洲的河仙,乾隆年间官方文献评价其“宫室与中国无异,服物制度仿佛前代(明朝)”“其风俗重文学,好诗书……子弟皆彬彬如也”,可见官方对其评价是肯定的,也表现了广东人鄚玖率族人对中华礼教的延续和认同,即反映了双方对中华礼教的认同,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清朝的民族政策问题,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富庶的小邦(亦称“港口国”),向清政府纳贡称臣,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移民对中国文化的继承而非多元色彩,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大批鲜卑贵族和少数民族领袖在政府中担任高官,许多文人是代北及西域族人后裔,体现出民族融合和文化整合加强,B项正确;民族关系并非对外关系,排除A项;材料与世家大族把持朝政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联姻,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D
解析:材料意为,通过民族交融,游牧民族的文化为中原文化注入了野蛮精悍之血,促使了李唐王朝的强盛,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民族交融,不是外来文化的传播,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多元底色和统一局面的巩固,排除BC项。故选D项。
6.答案:B
解析:榷场属于“宋、辽、金、元各在边境所设的互市场所”,是当时各个政权之间进行经济交流的重要途径。材料表明,设置榷场具有“绥怀远俗的意图”,即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一种手段,故选B项;其余三项与史实不相符。
7.答案:A
解析:据材料“图中武则天身旁随侍女官即戴长脚头、身着全套男装”,可以看出,宫廷侍女戴长脚头、身着全套男装,结合图示可知,这些着装带有明显的胡人风格,说明宫廷服饰深受胡风影响,A项正确;仅从侍女着装,无法得出尚力崇武成为社会时尚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妇女着装,无法得出儒家礼教的信息,排除C项;仅从图示,无法判定宫廷绘画技术走向成熟,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明朝藏区政教势力赴京入贡。中央往往赏赐茶叶以还礼,入贡者将茶叶带回藏区高价出售,史称‘贡回市茶’、‘诸番恋贡市之利……终明世无番寇之患’。藏区赴内地的贡道也逐渐与茶马商道合流,变成内地物资输往藏区的通道”可知贡回市茶有较高的利润推动了边疆地区的稳定,此外内地物资通过贡道大量输往藏区,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内地物资的输入都推动了边疆社会的经济发展,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贡回市茶”以前,西藏已经是政教合一的政权,而且据材料也无法推断“贡回市茶”实现藏族地区政教合一,排除A项;B项不符史实,据所学可知,明朝在“贡回市茶”以前就实现中央对藏区的直接管理,排除B项;D项错在“消除”说法过于绝对化,“贡回市茶”内地和藏区之间加强了经济联系,有助于中央稳固对西藏的管理,但是无法消除,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B
解析:据“即通过发放金牌信符,确定边疆地区与中原王朝的纳马予茶关系,三年为一周期,可以茶50万斤换马1万多匹”可得出,通过“金牌信符制”规范与边境地区的贸易往来,有利于民族间经济交流,B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贸易,而不是政治上的对边疆直接管辖,排除A项:材料主要涉及贸易,也不是体现政治上的提升了边境治理的效能,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中国内部的民族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1)相同点:对边疆少数民族较少歧视;都十分重视西南地区的战略地位。不同点:元朝实行对外扩展无边界观念,而清朝坚守“守中治边”,有边界观念。
(2)共同作用:推动了西南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助于维护大一统王朝的政治统治;推动了民族间的交融和经济文化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