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家法的发展
【知识点梳理】
1.专制王权国家形成的原因?英国和法国建立专制王权国家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这一时期专制王权国家的特征是什么?
原因:(1)经济上:资本主义的萌芽,西欧城市的自治运动。
(2)政治上:西欧国家的封建割据势力遭到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3)文化上: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沉重打击了教会势力,强化了世俗权力,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
标志性事件:英国:1534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授意议会通过《至尊法案》;法国:1661年,路易十四在巴黎西郊修建凡尔赛宫。
特征:国家的版图常常因为国王的婚姻或继承关系发生改变。
2.专制王权国家何时演变为近代民族国家?
16~19世纪
3.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的背景?特点?意义?
背景:(1)经济上: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政治上: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不仅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还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越来越超过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各国纷纷鼓励和组织对爱国人士的崇拜,出现了国旗、国歌和各种国家节日,国家在人们的意识中越来越重要。(3)文化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推动;统一的民族语言的形成,13世纪,伦敦方言为基础形成的英语出现在官方文件中。16世纪,法国的法律文件必须用以巴黎方言为主形成的法语撰写。
特点:这些民族国家有的由单一民族组成,更多的则是包括了多个民族。
意义:(1)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有利于欧洲经济的发展。(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反作用)。(2)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促进了国际法的形成和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
4.国际法形成的背景?时间?过程?
背景:(1)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各国都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国家之间利益纷争加剧,人们希望通过建立一定的法律制度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减少武力冲突;(2)荷兰人格劳秀斯在1625年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3)1618年,德意志的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之间爆发战争,欧洲各国纷纷卷入其中。展开激烈争斗,1648年,交战各方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了欧洲的混战局面,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时间:17世纪
过程:(1)格劳秀斯1625年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2)1648年各交战国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近代国际法的诞生。
(3)1815年欧洲各国维也纳会议及此后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国际法的适用范围逐渐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许多地方。
(4)一战中,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
(5)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立了国际联盟,通过了国联盟约,1928年美法德国又在巴黎签署了《非战公约》,国际法系统化,法典化。
(6)二战后,1945年《联合国宪章》签署(签署时二战尚未完全结束),1946年国际法院在荷兰海牙成立。发展了国际司法制度。国际法的领域大大扩展,在裁军,防止核武器及生化武器扩散、人权、环境、海洋、外层空间等方面颁布了一系列具有国际法性质的公约或宣言,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5.简述《战争与和平法》诞生的背景?时间?内容?影响?
背景:①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②主权国家意识的增强,各国都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③人们希望通过建立一定的法律制度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减少武力冲突。
时间:1625年
内容:①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②确立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
影响: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6.简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背景?时间?影响?
背景:(1)《战争与和平法》为国际法奠定了基础。(2)三十年宗教战争欧洲各国纷纷卷入,交战各方为了停止战争,协调利益。
时间:1648年
影响: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②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③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7.维也纳体系的时间?背景?特征?影响?
时间:1815年
背景:①《战争与和平法》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形成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②拿破仑战争结束,欧洲各国民族意识增强。
特征:大国协调、欧洲均势
影响:(1)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2)国际法的应用范围从欧洲逐渐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许多地方。(3)外交人员衔级制度逐渐建立起来。
8.国际联盟的地位?如果评价?
地位: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
评价:积极:①是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②成立初期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
消极:①国际联盟被英法控制,美国始终不是国联成员,苏联加入很晚,国联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②“全体一致”的原则,使之难以履行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责任。
9.《非战公约》通过的时间地点?内容?谈谈你对《非战公约》的认识
时间地点:1928年 巴黎
内容:宣布缔约国在它们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认识:①《非战公约》确立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的原则。②有利于巩固欧洲的和平秩序,是第一个提出放弃把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国际条约,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消极:对侵略者强大的约束力,列强借助各自的保留条件,为以后发动战争埋下了伏笔。
10.《联合国宪章》的时间?内容?背景?
时间:1945年6月(联合国正式成立之前)
内容:①宪章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②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③确定了“大国一致”的原则。
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活动使国际法再次遭到极大破坏。
11.谈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法的发展对当今世界有什么影响?
积极:①形成了调整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②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③促进了经济的全球化。
消极: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使国际法的实际作用被削弱。
【巩固提升】
1.1648年,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分别同法国、瑞典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新教的合法地位;帝国内各邦国可自行制定官方宗教,有外交自主权;帝国让与法国和瑞典的领土及权利等。该和约( )
A.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B.侵蚀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
C.激化了法德两国之间的矛盾 D.加深了德意志政治上的分裂
2.霍布斯在《利维坦》中指出,教会的职能在于宣传“基督教信仰”,并将宗教信仰“结合在一个主权者的人格中的一群人,他们应当在主权者的命令下聚会”。霍布斯的主张( )
A.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B.顺应了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
C.旨在打击罗马教廷权力 D.奠定了政教合一理论的基础
3.有学者认为,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在崛起过程中,以自由、民主等标准嫁接“民族国家”的概念,一方面以此标准肢解大规模的古文明国家,另一方面也以此干预“落伍国家”。该观点意在强调( )
A.自由民主是民族国家的共性 B.西方民族国家的崛起带有扩张性
C.民族国家产生是历史的必然 D.世界古文明毁于西方近代民族国家
4.在中世纪的英格兰,“民族”原本有精英的含义。16世纪以后,“民族”却用来指英格兰的全体居民,并与“人民”一词同义,民众被提升到了精英的地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英格兰是欧洲唯一一个拥有民族认同的国家。这一变化反映出英格兰( )
A.国家意识增强 B.宗教改革出现转型
C.封建势力瓦解 D.资产阶级发展壮大
5.1493年,西、葡两国因在殖民争夺中矛盾日益激化,邀请罗马教皇予以仲裁,“教皇子午线”随之产生,并于1506年和1529年两度微有调整;但此后英国、荷兰等国却对这条分界线根本不予理睬,争先恐后地涌向世界各地。这侧面说明了( )
A.英荷取代西葡成为霸主 B.西欧民族国家得到发展
C.教会权力影响世俗事务 D.瓜分世界成为时代主题
6.1648年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时,欧洲新涌现的大国如瑞典和荷兰共和国,得到了诸如法国和奥地利等老牌大国享受的礼遇。凡是国王,一律称为“陛下”;凡是大使,一律称为“阁下”。这彰显了( )
A.自由民主的启蒙观念 B.否定等级制度的思想
C.欧洲国家至上的理论 D.主权国家平等的理念
7.1918年底,威尔逊提出“民族自决”原则。在该原则之下,波兰复国,波罗的海国家朝独立迈进,捷克与斯洛伐克也拼在一起,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形成联盟。由此可见,“民族自决”原则( )
A.完善了国际协商制度 B.保证了弱小民族权益
C.重构了欧洲政治秩序 D.强化了美国主导地位
8.16世纪,法国国王签署敕令,规定法国的法律文件必须用以巴黎方言为主形成的法语撰写,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对民族语言的重视强化了民族认同。这表明当时法国( )
A.基本实现了国家统一 B.国王权力不断加强
C.与英国关系日益紧张 D.民族国家逐渐形成
9.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提出:为解决洛林问题,有关方面“应提交双方提名的仲裁人,或由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签订一项条约,或采取其他某些友好的办法来解决……而不使用武力”。这一规定( )
A.削弱了法国及其盟国的势力 B.提供了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的典范
C.解决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 D.奠定了国际法和外交制度的基本原则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兰西民族和国家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长期演变的产物。13世纪初,法王腓力二世击败英国,初步实现国家的统一。14世纪初,腓力四世同教皇的斗争更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英法百年战争(14——15世纪)进一步强化了民族意识。路易十一统治时期建立了专制君主制,王权进一步加强。随着王权的加强,继任统治者基本都加大了领土扩张,直至1860年拿破仑三世完成法兰西现代疆域……1789年大革命中,人权宣言把民族确立为集体认同,把公民权和民族主权确定为法兰西民族认同的基础。
——摘编自马胜利《法国民族国家和民族观念论析》
材料二 早在神圣罗马帝国时期,德意志只是一个地理名词。1517年的宗教改革加剧了地区分裂,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进一步削弱了德意志的统一性……18世纪,普鲁士成为德意志地区的主要强国,开始推动统一。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意志在法国文化冲击下,知识分子开始挖掘和强调德意志文化的独特价值,形成了德意志民族主义。19世纪初,德意志邦联成立,但仍然是一个松散的政治联盟……工业革命促进了德意志地区的经济一体化,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拿破仑战争期间,德意志民族情感高涨,反抗外来压迫,为后来的统一和民族国家建设奠定了基础。1864-1871年间,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最终建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发展为民族国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德意志民族国家形成对当时国际关系产生的消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和德国近代民族国家产生的异同.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承认新教的合法地位……,各邦国有外交自主权”,可以推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推动了宗教改革,也使得王权独立于教权,新教的发展,使得邦国主权意识增强,因而加深了德意志政治上的分裂,所以D项正确;A项史实错误,16世纪中期,已经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故排除;《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欧洲国家达成的,使得罗马天主教会承认新教的合法地位,不是侵蚀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故排除B项;题干信息没有提及法德关系内容,不能得出该结论,C项错误。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在一个主权者的人格中的一群人,他们应当在主权者的命令下聚会”和所学可知,霍布斯认为一个近代国家的统治者只能有一个,中世纪双剑理论所提倡的教权和王权并立的格局必然被打破,顺应了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B项正确;马丁路德发布的《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国家,非打击罗马教廷权力,排除C项;材料与政教合一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一方面以此标准肢解大规模的古文明国家,另一方面也以此干预落伍国家”可知,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崛起,向古文明国家强制推行西方的价值观,干预其文明进程,说明西方民族国家的崛起带有扩张性,B项正确;材料强调西方民族国家崛起对古文明国家的影响自由民主是民族国家的共性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民族国家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强调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趋势,材料并未涉及,排除C项;世界古文明毁于西方近代民族国家说法过于绝对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民族’却用来指英格兰的全体居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英格兰是欧洲唯一一个拥有民族认同的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英格兰国家意识增强,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宗教改革,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封建势力、资产阶级的相关信息,排除C、D两项。故选A项。
5.答案:B
解析:据材料“邀请罗马教皇予以仲裁……但此后英国、荷兰等国却对这条分界线根本不予理睬,争先恐后地涌向世界各地”可知,后起之秀英国、荷兰等国对“教皇子午线”不予理睬,说明其并不认可罗马教廷的决定,体现罗马教廷权威的削弱和西欧国家王权的加强,说明西欧民族国家得到发展,故选B项;材料体现的是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不能得出西葡的殖民霸权状况,排除A项;“教皇子午线”的划分体现了教会权力影响世俗事务,但材料还强调英、荷等国对这条分界线不予理睬,说明西欧民族国家不认可罗马教廷的决定,排除C项;材料并不仅仅强调瓜分世界,排除D项。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凡是国王,一律称为‘陛下’,凡是大使,一律称为‘阁下’。”可分析出主权国家平等的理念,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自由民主的启蒙观念,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等级制度,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欧洲国家至上,排除C项。故选:D。
7.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在威尔逊提出的“民族自决”原则下,欧洲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国家,或者由原有的国家拼凑出新的国家,由此说明“民族自决”原则重构了欧洲政治秩序,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欧洲政治制度的重构,而不是完善国际协商制度,排除A项;材料内容反映的是新的民族国家的出现,并没有体现保护弱小民族的权益,排除B项;此时的美国在国际秩序中还没有确立主导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语言是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标志。16世纪,法国国王签署敕令,规定法国的法律文件必须用以巴黎方言为主形成的法语撰写,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对民族语言的重视强化了民族认同。这表明当时法国民族国家逐渐形成,D项正确;仅凭将法语定为官方语言,无法说明当时法国基本实现了国家统一,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国王权力问题,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当时法国与英国关系日益紧张,排除C项。故选:D。
9.答案:B
解析:据本题材料“不使用武力”可知该规定开创了通过协商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典范,B项正确,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解决国际争端,并不是为了削弱法国及其盟国的势力,排除A项;只要有利益的纷争,欧洲各国的矛盾就会存在,不会因为一个文件而解决,排除C项;奠定国际法基础的是《战争与和平法》,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1)法国发展成民族国家的原因:①国家统一的初步实现:13世纪初,法王腓力二世通过击败英国,初步实现了法国的国家统一,这是法国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起点。
②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强化:14世纪初,腓力四世与教皇的斗争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随后,14至15世纪的英法百年战争进一步强化了法国的民族意识。
③专制君主制的建立:在路易十一统治时期,法国建立了专制君主制,王权的加强为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国家的形成提供了政治基础。
④领土扩张:随着王权的加强,法国的继任统治者在领土扩张方面不断努力,直至1860年拿破仑三世完成了法兰西现代疆域的确定。
⑤民族认同的法定化:1789年大革命中,人权宣言将民族确立为集体认同,并将公民权和民族主权确定为法兰西民族认同的基础,这标志着法国民族国家的正式形成。
(2)消极影响:①加剧了欧洲的军事竞赛:德国的统一及其后的军事扩张,尤其是在普鲁士的领导下,引发了欧洲其他国家对军备的担忧,从而加剧了军事竞赛,为后来的冲突和战争埋下了伏笔。
②促进了军事同盟的对抗性:德国统一后,为了自身的安全,重新组织了军事同盟,如三国同盟,这促使其他国家也形成了对抗性的同盟,如法国和俄国的关系加强。
③加剧了殖民地争夺:德国作为一个新兴的统一国家,加入了列强对全球殖民地的争夺,与其他大国产生了冲突,尤其是在非洲和太平洋地区。
④引发了国际危机:德国的扩张主义政策和军备竞赛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引发了多次国际危机,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摩洛哥危机和波斯尼亚危机。
(3)相同点:
①民族意识的形成:法国和德国的民族意识都是在与外部势力的斗争中逐渐觉醒的。法国通过英法百年战争强化了民族意识,而德国则是在拿破仑战争期间民族情感高涨,反抗外来压迫,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形成。
②文化与民族主义:两国都经历了文化上的自我认同过程。法国通过大革命中的人权宣言确立了民族认同的基础,德国则在法国文化的冲击下开始强调德意志文化的独特价值,形成了德意志民族主义。
③中世纪基础:两国都是从封建制度下的分散政治实体逐渐走向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都经历了中世纪晚期的领土整合过程。
④对外战争和领土扩张:对外战争和领土扩张在两国的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都起到了作用。
不同点:
①统一过程:法国的民族国家形成过程较为连续,从腓力二世开始的国家统一到路易十一的专制君主制,再到拿破仑三世完成现代疆域的确定,是一个相对连续的过程。而德国的统一过程则更为曲折,从神圣罗马帝国的分裂状态到普鲁士成为强国推动统一,再到通过三次王朝战争最终实现统一。
②政治结构:法国在路易十一时期建立了专制君主制,王权的加强有助于国家的统一。而德国在神圣罗马帝国时期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德意志邦联成立后仍然是一个松散的政治联盟。
③经济因素:法国的统一过程中,经济因素的作用相对较小,而德国的统一则是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经济一体化促进了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
④外部影响:法国的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外部影响相对较小,而德国则是在拿破仑战争的直接刺激下,民族情感高涨,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⑤宗教改革的影响:法兰西通过反宗教改革维护了天主教的统一,加强了王权。德意志宗教改革则导致国家进一步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