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知识点梳理(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知识点梳理(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18 10:2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知识点梳理】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产生背景?
背景:(1)历史因素:①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居住、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②在旧中国,许多少数民族长期遭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歧视,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③近代以来,各民族在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并肩战斗,形成了政治认同。
(2)现实因素:①如何处理国内民族问题,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前途命运。②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的过程?
①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1945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1947年5月1日,在刚刚解放的内蒙古地区成立内蒙古自治区。新中国成立后,它成为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②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③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
3.五四宪法中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规定有什么特点?
①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②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③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④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4.改革开放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哪些新发展?
①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
②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进行了有关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工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重点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建立健全与此相配套的法规体系。
③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深刻阐释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④1997年,中国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⑤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⑥中共十九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 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党和国家努力创造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②有利于实现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有利于保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③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④有利于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6.列举关于民族区域自治方面的法律?至少3个
①《共同纲领》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哪年通过?背景?有什么意义?
1984年
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健康发展。
意义:(1)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进行了有关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工作。(2)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建立健全了相配套的法规体系。(3)有利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4)有力的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8.“三个离不开”哪年提出?内容?意义?
1990年
内容: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意义:(1)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2)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3)有利于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4)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础。
9.“两个共同”何时提出?内容?有什么意义?
时间:十八大以来
内容: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意义:(1)成为十八大以后民族工作的主题。(2)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10.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党章是在何时?有什么意义?
何时:十九大
意义:(1)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2)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3)有利于党和国家努力创造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3)有利于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目标。
11.十五大在历史上有重要地位,以史实加以说明。
①依法治国方面: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以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②民族区域自治方面: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巩固提升】
1.2014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以法规形式明确阐明了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建设目的,倡导社会结构和社区建设中的民族混居、杂居。上述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创新民族地区的基层民主 B.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D.改变现行民族分布格局
2.自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区人大主任、区政府主席由藏族公民担任。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向西藏投入400多亿元;1954年以来,中央和其他省市克服种种困难,援助西藏建设了62项工程。这表明在西藏得到了真正贯彻落实的政策和原则是( )
A.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B.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政治平等
C.民族团结,各民族经济平等 D.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
3.我国自治地方是在国家统一行政区域范围内建立的,自治机关首先是设置于地方的一级国家政权机关,其次才是“自治机关”。自治机关通过行使自治权来管理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自己内部事务”的同时,也必须管理自治地方的区域事务。由此可见,民族区域自治( )
A.是国家行政体系内的民族自治 B.是基层民主的形式
C.体现了联邦制的国家权力机构 D.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4.自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来,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少数民族代表的比例都高于少数民族人口的比例,55个少数民族均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如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有438名,占总代表人数的14.7%。这一状况有利于( )
A.满足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要求 B.开创民主统一战线的新局面
C.促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制订 D.少数民族行使当家作主权利
5.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自治区、自治州及自治县(旗),逐步进行有关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工作。这些民族自治地方条例覆盖范围广,又有地方特色,这项工作的开展( )
A.最初的依据是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上“五个认同”的原则
B.推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正式颁布实施
C.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自治地方法规体系建设
D.首次深刻说明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6.有学者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是从天而降的全新事物,它的出现与设计,与历史上中国的族群政治与边疆政治的传统有直接关联。”这一观点意在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开创了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 B.体现了历史传统与现实的结合
C.照搬了边疆治理的传统模式 D.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
7.周恩来曾说:“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这说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 )
A.民族团结平等的历史传统 B.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
C.民族居住交融的现实国情 D.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
8.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国务院有关部委制定了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22个配套性文件或规章,四川、海南、重庆等省市出台了13个贯彻自治法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制定了137个自治条例、510个单行条例、75个变通和补充规定。这体现了( )
A.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实现 B.国家法律的社会主义原则
C.各级政府重视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D.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建立
9.建国初期《中国建设》杂志刊登了许多外国读者的反馈。一位印尼读者表示“今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中国的少数民族是如何在人民政府的治理下享有和平和繁荣”。一位印度读者写道“在新中国少数民族是如何平等地享有全部自由,还享有自由的区域去实现进步和繁荣。”这些反馈直接表明外国读者( )
A.赞赏新中国的民族政策 B.讴歌中国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C.认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认识到爱国统一战线的优越性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唐]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黠虏生擒未有涯,黑山营阵识龙蛇。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唐]陈陶《陇西行四首》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各少数民族均有发展其语言文字、保持或改革其民俗习惯及宗教信仰的自由。人民政府应帮助各少数民族的人民大众发展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建设事业,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
—摘编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民族交往的主要方式,并分析中国古代民族交往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伊始确立的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综合以上材料,为在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据本题材料“以法规形式明确阐明了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建设目的,倡导社会结构和社区建设中的民族混居、杂居”可知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因此以法规形式确定民族工作的目的是建设共有精神家园、铸牢共同体意识,C项正确;材料强调各民族社区工作的建设,不属于基层民主,排除A项;21世纪初已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项;材料强调新形势下民族工作,尊重民族习惯,并不改变现行民族分布格局,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D
解析:据题干“区人大主任、区政府主席由藏族公民担任”可知是民族区域自治,根据材料“向西藏投入400多亿元……援助西藏建设了62项工程”可知各民族共同繁荣,因此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区人大主任、区政府主席由藏族公民担任”是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民族团结,A项错误;材料对西藏的投入和建设属于经济上的共同繁荣,不是政治平等,B项错误;经济建设是共同繁荣不是经济平等,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自治机关首先是一级国家政权机关”“也必须管理自治地方的区域事务”可知民族自治被纳入国家行政体系,是少数民族地区管理规范化的表现,A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非基层民主,排除B项;中国不实行联邦制,排除C项;民族自治享有一定的自治权,不是高度自治权,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D
解析:材料“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少数民族代表的比例都高于少数民族人口的比例”体现的是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政治照顾,有利于少数民族行使当家作主权利,D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少数民族当家做主,与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开创民主统一战线的新局面无关,AB排除;1949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得到确立,C排除。故选:D。
5.答案:C
解析:材料“这些民族自治地方条例覆盖范围广,又有地方特色”体现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共产党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自治地方法规体系建设,C项正确;“五个认同”由2015年5月18日印发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提出,排除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于2001年2月28日根据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决定》修正,公布施行,排除B项;1990年9月,江泽民提出“三个离不开”,首次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排除D项。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借鉴了历史上中央政府治理边疆的经验,但又与传统治理模式不同,体现了历史传统与现实的结合,故B项正确。A项结论无法由材料得出,排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历史上并不存在,因而不是照搬,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7.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历史上中国各民族间早就形成交错杂居的现象,这是中国长久以来的现实国情,基于这样的国情,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选C项;材料并未体现民族团结平等的历史传统,也未反映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也与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无关,排除A、B、D三项。
8.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国务院部委制定的文件或规章、四川等省市出台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制定的自治条例等都是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表现,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可排除。
9.答案:A
解析:根据“今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中国的少数民族是如何在人民政府的治理下享有和平和繁荣”“在新中国少数民族是如何平等地享有全部自由,还享有自由的区域去实现进步和繁荣。”可得出其赞赏的是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故A项正确;材料与基层民主无关,排除B;材料中没有提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C;材料涉及的是民族政策,而不是统一战线,排除D。
10.答案:(1)方式:战争;和亲;册封;互市;等等。(答出四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影响: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交融;有利于各族经济文化的传承与共同发展;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丰富了边塞诗歌的创作灵感。(答出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2)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与繁荣。(答出两点即可)
建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推动民族地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尊重、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民族团结工作中的引领作用,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1)第一小问主要方式,据材料一“羌戎贺劳旋”“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可知,战争是古代汉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方式之一;据材料一“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可知,和亲通婚也是古代民族融合的主要方式: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古代民族交往的方式还有册封和互市等。(答出四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一并结所学可知,民族交往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交融;有利于各族经济文化的传承与共同发展;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丰富了边塞诗歌的创作灵感。(答出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2)第一小问基本原则,据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境内一切民族平等;据材料二“人民政府应帮助各少数民族的人民大众发展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建设事业”并结合所学可知,各民族间要民族团结;据材料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并结合所学可知,各民族共同发展与繁荣。(答出两点即可)
第二小问建议,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新时代中华民族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推动民族地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尊重、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民族团结工作中的引领作用, 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