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浙教版八上 2.2气温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纬度相当,但青藏高原比四川盆地的气温日较差大得多的原因是青藏高原( )
①地势高,离太阳近 ②太阳高度小得多 ③云层厚,而且夜长
④地势高,空气稀薄 ⑤白天太阳辐射较强 ⑥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
A.①②④⑤⑥ B.③④⑤⑥ C.④⑤⑥ D.①④⑤⑥
2.爬山时你会感觉到( )
A.气温越来越低,空气越来越稀薄
B.气温越来越高,空气越来越稠密
C.气温越来越低,空气越来越稠密
D.气溢越来越高,空气越来越稀薄
3.家住柯桥的柯柯同学要测量当地的气温,为了使测得的温度更接近实际气温,若在下列各地 1.5 米高处测量,则最佳的位置为( )21教育网
A.学校操场 B.一楼北面阳台 C.高楼楼顶 D.水泥马路
4.秋季是出游的好时节,小希和同学商量周末一起出去郊游。大家上网查阅了当天的天气状况,以下说法不属于天气现象的是( )2-1-c-n-j-y
A.温度22℃~28℃ B.秋高气爽
C.偏北风3~5级 D.傍晚有小雨
5.气温是描述天气的基本要素。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一般出现在正午12时左右
B.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约为22℃
C.在对流层。地面高度每上升100米。气温会下降约6℃。
D.气象观测中将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主要是为了防止温度计成到意外损坏
6.下列有关气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是22℃
B.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日出前后左右
C.气温在25℃以下,知了就停止鸣叫,说明动物的行为与气温有关
D.百叶箱内温度计读数与百叶箱外温度计读数相比,平均值要小,数值变化大
二、填空题
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箭头表示气流运动的方向,也可表示水循环中的 (填环节名称)。
(2)炎热的夏天,人们常选择甲处避暑,因为沿海地区的周围主要是水,海水的 ,使沿海地区的气温变化小,所以夏天海边比较凉爽;也可以选择乙处避暑,原因是 。
8.气温反映了当地空气的 程度,我国常用的气温度量单位是 。
9.在A、B、C三个城市里,1月份平均气温最高的城市是 。
10.金华气象台发布天气预报“2021年8月10日,阴转小雨,全天气温24-32℃,偏北风2级,相对湿度95%……从这则天气预报获得的信息分析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当天的天气“阴转小雨”说明金华当地受 (填高、低)气压控制
(2)当日最低气温24℃,大概出现在什么时候?
11.阅读教科书图2-54"5000年来中国气温距平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1)竺可桢认为我国近5000年来气候变化大致划分为四个时期:约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100年的 时期,公元前1100年~公元1400年的 时期,公元1400年~ 1900年的 时期,公元1900年以来的
时期。
21cnjy.com
(2)近百年来的仪器观测记录表明,近现代全球平均气温呈 趋势,气候总体表现出 的特点。
21·cn·jy·com
三、解答题
12.气温高低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有哪些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C
【解析】大气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由于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地表在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后,不断增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近地面大气增温后释放的长波辐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得近地面大气层始终保持有一定的温度,因而具有保温作用。青藏高原地形地势高,大气稀薄,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较少,大气逆辐射较弱。
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纬度相当,太阳高度角相同。但青藏高原比四川盆地气温日较差大得多,据图分析原因是青藏高原的④地势高,空气稀薄;⑤白天太阳辐射较强;⑥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
故答案为:C。21·世纪*教育网
2.A
【解析】在对流层中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在登山时,人登的越高,大气温度越低,空气就越稀薄。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空气越来越稀薄,大气压强会减小。
故答案为:A。21*cnjy*com
3.A
【解析】测量天气气温的方法一般是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内进行测量,百叶箱离地1.5米,通风良好,不受阳光直射和其他物体遮挡,地面又是草坪,这样测出的温度可以排除外界因素的影响,以保证测量数值的准确。
A、学校操场露天,无遮挡,该处的温度能够准确反映气体的温度,故A符合题意;
B、一楼北面阳台,处于背阴面,温度偏低,故B不符合题意:
C、高楼楼顶,高度高,温度偏低,温度不接近实际温度,故C不符合题意:
D、水泥马路,由于水泥的比热容小,白天温度高,晚上温度低,温度不接近实际温度,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2·1·c·n·j·y
4.B
【解析】根据天气现象的定义分析判断。
在空中和地面产生的降水、水汽凝结物(云除外)、冻结物,以及声、光、电等大气物理现象,也包括一些与风有关的特征 。天气现象描述在一定的天气条件下,在大气中、地面上出现许多可以观测到的物理现象。
那么气温、偏北风3-5级和傍晚有小雨,都属于天气现象,而秋高气爽属于气候,故B符合题意,而A、wC、D不合题意。
故选B。
5.B
【解析】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为了准确测量大气温度,温度计应该放在百叶箱中,这样既能避免太阳直射,又能防止风吹雨淋,使测得的气温值更精确。
A、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故A错误;
B、人体感到最舒适的气温是22摄氏度,故B正确;
C、对流层高度每升高1000米,温度降低6摄氏度,故C错误;
D、温度计放在百叶箱内是因为可以防止风吹日晒,测量的气温更真实,故D错误。
故选:B。【来源:21cnj*y.co*m】
6.D
【解析】根据气温和气温的测定方法知识可知。
A.人体正常体温值范围是36-37℃,人体感觉适宜的温度在23℃左右,22℃接近23℃,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 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日出前后左右 ,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夏季正午温度较高知了不停的鸣叫,而温度在25℃以下,知了就停止鸣叫,说明动物的行为与气温有关,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百叶箱内温度计读数与百叶箱外阳光直接照射下温度计读数相比,平均值要小,数值变化小,能更客观的反应气温的变化,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出处:21教育名师】
7.(1)水汽输送
(2)比热大;海拔高气温低
【解析】(1)根据水循环的基本环节的知识解答;
(2)①比热容是表示物质吸放热本领大小的物理量;
②根据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规律解答。
(1)图中的箭头表示气流运动的方向,也可表示水循环中的水汽输送。
(2)①炎热的夏天,人们常选择甲处避暑,因为沿海地区的周围主要是水,海水的比热大;
②使沿海地区的气温变化小,所以夏天海边比较凉爽;也可以选择乙处避暑,原因是海拔高气温低。
8.冷热;摄氏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气温的概念。
气温反映了当地空气的冷热程度,我国常用的气温度量单位是摄氏度(℃)。
故答案为:冷热;摄氏度(℃)【来源:21·世纪·教育·网】
9.C城市
【解析】读图分析即可。
由图可知,1月份气温最高的是C城市。
10.(1)低
(2)日出前后
【解析】(1) 天气是一定区域短时段内的大气状态(如冷暖、风雨、干湿、阴晴等)及其变化的总称。气候是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是:天气时间短,是多变的;气候时间长,一般变化不大。
(2) 一天中最低气温出现在日落时,一天当中气温最高出现在午后14:00。
(3) 高压天气晴朗, 低压阴雨天气。【版权所有:21教育】
(1)当天的天气“阴转小雨”说明金华当地受低气压控制。
(2)当日最低气温24℃,大概出现在 日出前后 。
11.(1)温暖;寒暖交错;寒冷;气候波动
(2)波动上升;波动变化
【解析】我国气象学家竺可桢将历史关于气候的记载加以整理分析,发现我国五千多年来气候的变化情况大致如下: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即从仰韶文化时代到安阳殷墟时代,是第一个温暖期,这个时期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左右,最冷月温度约比现在高3~5℃。
从公元前1000年左右到公元前850年(周代初期),有一个短暂的寒冷期,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
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年,即秦汉时代,又进入到一个新的温暖时期。
从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即东汉、三国到六朝时代,进入第二个寒冷时期。
从公元600年到1000年,即隋唐时代,是第三个温暖期。
从公元1000到1200年,即南宋时代是第三个寒冷期,温度比现代要低1℃左右。
从公元1200到1300年,即宋末元初,是第四个温暖期,但是这次不像隋唐时那样温暖,表现在大象生存的北限,逐渐由淮河流域移到长江流域以南,如浙江、广东、云南等地。
在公元1300年以后,即明清时代以来,是第四个寒冷期,温度比现代要低1~2℃。
竺可桢认为我国近5000年来气候变化大致划分为四个时期:约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100年的温暖时期,公元前1100年~公元1400年的寒暖交错时期,公元1400年~ 1900年的寒冷时期,公元1900年以来的气候波动时期。
故答案为:(1)温暖;寒暖交错;寒冷;气候波动(2)波动上升;波动变化
12.气温较低时,人们须添加衣服或开启空调保暖;气温较高时,人们要减少衣服或开启空调降温。气温较低时,北方农村农田闲置;气温较高时,农民们播种、施肥、收割等。田里一派繁忙景象。(言之有理即可)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解析】对于人体来说,无论外界怎样变化,体温始终要保持恒定。温度高了要降温,温度低了要升温。而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农作物的生长也需要一定的温度,据此分析解答。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