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 七年级历史 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同步练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 七年级历史 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同步练习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1-29 22:28: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同步练习
第I卷(选择题)
1.商鞅和北魏孝文帝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他们变法和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A.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B.学习了汉族先进文化
C.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D.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东晋南朝时南方商品经济得到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城市的繁荣。下列城市人口达到百万的是
A.建业 B.长安
C.洛阳 D.建康
3.《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这场战役是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4.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他是( )
A.匈奴族 B.鲜卑族 C.氐族 D.羌族
5.230年,卫温.诸葛直率万人乘舰船到夷洲,夷洲是今天的( )
A.海南岛 B.台湾 C.日本 D.菲律宾
6.主张“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的政治家是( )
A.曹操 B.刘备 C.孙权 D.诸葛亮
7.东汉末年,曹操在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
A.“挟天子以令诸侯” B.实行屯田制
C.招贤纳士 D.打败强敌袁绍
8.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A.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
B.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
C.江南统治者施行仁政
D.南方社会较为稳定
9.“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是某一单元的学习主题,以下不能体现这一主题的是( )
A.统一六国 B. 三国鼎立
C. 孝文帝改革 D. 江南地区的开发
10.北魏孝文帝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将都城从平城迁到了( )
A.长安 B.许 C.洛阳 D.建康
11.“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有关这一主题的史实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B.唐朝时,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
C.元朝时,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D.清朝时,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管辖
12.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课题时,得出以下部分结论。你认为其中不正确的是
A.汉朝丝绸之路的开辟推动了中外贸易的发展
B.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
C.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D.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对外贸易发展
13.“对于历史上任何一个闯入并扎根于农 ( http: / / www.21cnjy.com )耕文化圈的游牧民族来说,接受同化是他们的终极命运”。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时代潮流,毅然进行改革,下列不属于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的是:( )
A.说汉话 B.穿汉服 C.改汉姓 D.以法治国
14.计算圆的面积,就必须要用到圆周率。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将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的科学家是:
A.贾思勰 B.郦道元 C.祖冲之 D.张衡
15.“东汉末年分三国……”这是周杰伦的一句歌词,它反映了东汉末年三足鼎立的历史现状,三国分别是魏、蜀、吴。请问三个国家建立的先后顺序是:
A.蜀、魏、吴 B.魏、蜀、吴
C.吴、魏、蜀 D.魏、吴、蜀
16.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下列人物中,顺应历史潮流进行改革,从而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是( )
A.秦孝公 B.汉光武帝
C.汉武帝 D.北魏孝文帝
17.九年级(1)班正在进行有关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探究活动,下列史实与这一主题无关的是
A.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B.唐朝时,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
C.元朝时,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D.明朝时,戚继光抗倭
第II卷(非选择题)
18.材料一: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 ( http: / / www.21cnjy.com )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材料二:三国鼎立形势图。
请结合学习过的历史知识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操遂能克绍”,这是指哪次战役?材料三中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在哪一次战役后奠定的?
(2)请根据材料二《三国鼎立形势图》正确填写三国的名称。
A. ;B. ;C. 。
19.识读下列《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
( http: / / www.21cnjy.com / )
请回答:
(1)从什么时候北方少数民族开始迁往中原?举出迁入中原的三个少数民族名称。我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发生什么时候?
(2)什么原因导致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3)人口南迁对江南经济发生有何影响?
(4)想一想,人口迁徙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20.改革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材料二 魏主先出于黄帝,以土为德,故为拓拔氏。……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资治通鉴》
(1)材料一、材料二叙述的是北魏哪位皇帝的改革内容?
(2)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这位皇帝的什么改革措施?
(3)除了以上措施,这位皇帝的改革还有哪些措施?
(4)这场改革有什么意义?
(5)通过以上分析,你认为改革要成功必须具备哪条件?
21.阅读下列引文,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202年,曹操以少量兵力同袁绍的大军作战,打败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材料二:公元208年,曹操帅大军南下同孙权、刘备的联军决战,孙权的大将周瑜,利用曹军不习水性的弱点,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
材料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说的是哪两次战役?这两次战役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是什么?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社会现象?
(2)材料三中的这首诗抒发了曹操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想一想,他当时的雄心壮志是什么?他的抱负实现了吗?
(3)曹操在两次战役中的结局如何?
(4)材料二反映的战争之后形成了什么局面?
22.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皇帝说:“如果命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请回答:
(1)上文中“皇帝”指谁?
(2)他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除上文内容外,他还有哪些改革措施?
23.阅读下列引文,并回答问题。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请回答:
(1)这首诗抒发了曹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想一想,他当时的雄心壮志是什么?
(2)为什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以多败于少?
(3)赤壁之战所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4)曹操在两次战争中的不同结局,给我们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1.D
2.D
3.C
4.B
5.B
6.A
7.A
8.A
9.A
10.C
11.D
12.B
13.D
14.C
15.B
16.D
17.D
18.(1)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2)A. 魏国 B. 蜀国 C. 吴国
19.
(1)东汉末年;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羌族五个中任意三个;西晋后期。
(2)北方战乱。
(3)影响: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4)积极影响: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等。(言之有理即可)
20.
(1)孝文帝
(2)说汉语、改汉姓
(3)联汉姻、穿汉服、用汉制、学汉礼等
(4)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5)顺应时代的潮流;人民群众的支持;恰当的政策和措施;统治者的个人才能等
21.
(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少胜多;东汉末年军阀混战。
(2)统一中国;没有。
(3)官渡之战,胜利;赤壁之战,失败。
(4)三国鼎立形成
22.(1)北魏孝文帝。
(2)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3)迁都洛阳;穿汉服;改用汉姓;同汉族通婚;
23.(1)统一中国。
(2)官渡之战中战术得当。赤壁之战中,孙吴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连锁战舰的弱点,用火攻大败曹军
(3)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4)战术战略得当;时机成熟;谦虚和骄傲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