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18 13:46: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第二单元,本单元一共有三课,讲述了中西方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此为第一课,作为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的开篇,本课展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的措施和手段,以时间和空间为顺序,以国家治理为明线,以服务专制皇权为暗线,明暗交替,从而得出深刻历史认知,只有服务于人民的制度,才能保证国家治理的长治久安。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对《中国历史纲要》的学习,在高一学习中获得了一定基础知识,对中国古代社会各个时期的选官制度有一定了解,不同时期选官方式变化的原因有所理解,但是对官员的考核和监察制度的发展过程和特点认识较少,特别是考核制度和监察制度的关联,这三种制度与国家治理模式的本质关系把握不清晰。他们思维能力活跃,有更进一步的探索欲和求知欲,故学生能够通过对新的史料的研读分析,在教师指导下获得新信息,概括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本质问题。
素养目标
把握历史时空顺序,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过程,知道不同历史时期官员考核制度、监察制度的演变发展。(素养目标:时空观念)
理解从科举制度小切口,如何剖析选官制度的演变规律;知道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和监察制度的联系和区别(素养目标: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在充分理解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和监察制度的史实、特点基础上,认识中国古代这三种制度服务于皇权的本质,即古代国家治理中,选才和治吏依旧存在局限,从而对新时代国家治理的借鉴意义。(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不同阶段的特征汇聚选官制度的规律。
2. 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的异同。
难点:正确认识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和管理制度的变化,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并且熟练掌握中国古代这三种制度与国家治理的本质关系。
六、教学策略 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史料研读等。
七、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教师讲授:行走在红墙黄瓦之间,享受文化底蕴,一座状元桥,一扇状元门,千百年的古建筑,南宁学子祈福求学之所,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 南宁孔庙,寄托莘莘学子奋发努力(短视频),更体现了统治者对人才的重视。
教学意图:用学生熟悉的南宁孔庙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本课主题,中国古代官员的管理和选拔。
任务一:古代中国选官制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知识梳理:古代中国(先秦-清)官员选拔制度的演变(小游戏填一填)
教师讲授:为什么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会发生改变?
学生活动:从自主梳理的史实,分析选官制度变化的原因;
答案预设:可能是政治经济发展,生产力的变化。
教师讲授:理由是随着时代变化制度发生改变,制度“因时而变”;体现制度的时代特征,唯物史观的运用。
教学意图:
自主梳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程,有利于学生夯实基础,从素养培养要求来看,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原因分析置于整体历史发展的框架中, 有利于培养学生时空观念,更有利于引导学生认识历史时代特征的重要性,增强唯物史观理解。
任务二:以明清科举制为例探究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
教师讲授:从小切口明清时期科举制为例,以历史人物刘定逌为依据,探究刘定逌从一介贫寒走向精英官员,所寄托的政治理想,从而将视角聚焦到整个科举时代的读书人的出身背景通过数据展示,分析从唐朝到清朝,科举进士家庭来源的趋势。
学生活动:根据材料,阅读课本基础知识,并且分析表格中贵族和精英官员的所占比例的变化,回答问题;
教师讲授:通过科举制度的分析,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规律?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思考,形成别具特色的答案。
答案预设:从血缘到才学、注重考试、维护君主政治体制、选拔范围更广、选官更加公平、公正等;
教学意图: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充分挖掘本地乡土资源用于历史教学,增强学生对南宁本土地区的认同感。从史学逻辑来看,首先以历史人物为铺垫,分层次设置对科举制问题的探究,剖析科举制度寄托学子的学而优则仕的理想。从而将视角打开,将理想带入现实,理解科举进士家庭出身反映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探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规律。
任务三:秦汉到明清,分析考核制度和监察制度的联系与区别?
材料1:阅读表格
朝代 考核制度 考核标准 中央监察制度 地方监察制度
秦汉 上计 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 御史大夫 监御史、刺史
隋唐 考课 品德和才能 御史台 十道监察区
宋 磨勘、巡视等 品德、作为 台谏合一 路监察区
明清 考满考察 贪、酷和不作为 都察院、六科 御史代皇帝巡按各省
材料2:汉武帝派出的刺史,论职级只有六百石,却可弹劾了二千石的郡国长官。唐代御史台成为一独立机构,所谓三省、六部、一台,监察权脱离相权。宋朝谏官脱离了门下省,变成了秃头的,独立的,不再隶属于宰相了。地方设通判,直隶皇帝。 ——袁北星《中国家族组织与国家政权关系的历史考察》
材料3: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如在人事任用上通过了“避亲法”、“避嫌法”等回避制度约束官员权力。明清两朝也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做出详细的规定。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教师讲授:结合三则材料,提问:分析考核制度和监察制度的联系与区别?如何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通过指导学生分析表格以及材料的内容,通过比较两种制度的异同点,以及从两种制度的目的解释,从而厘清考核和监察制度的关系与区别。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材料,形成初步思考,教师引导得出联系和区别。
答案预设:相同点(1)制度严密,日趋苛刻;(2)都与皇帝有关;不同点:(1)考核制度重视道德与能力;(2)监察制度中央和地方都管控,且监察制度可以监察高官,具有独立性;
教学意图: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是历史学五大核心素养,对于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十分重要,增加学生历史角度分析问题。从学生角度来看,考核制度和监察制度学生们比较陌生,探究两种制度的区别和联系比较困难,恰好区别和联系属于高考异同类的题型,教师通过精讲史料,分析史料,从史料中提取信息,归纳信息,以内容和目的两个视角对历史现象做出合理解释。
任务四: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的认识?
教师讲授:结合人物故事,以及视频中海瑞的对话,提问:对于中国古代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的认识?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形成小组集体讨论,思考与交流。
答案预设:他们都是清廉的官员、国家治理重视选拔人才与监察、刚直不阿的人才容易受到打击、国家治理需要严格的制度规范等。
教学意图:打通历史和现实的隔阂,在古今对比中,感受中国古代选官和管理制度,理解古代国家治理模式是基于对皇权的屈服,乃至于无论多么完备的制度也无法挽救王朝的灭亡。联系现实,国家治理的意义极大,以史为鉴,方能照耀现实,增强学生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培养国家治理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课堂小结
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可以说寄托理想、考核完备和监察严密,尽管它仍然受制于皇权的威严,本质上服务于皇权,是巩固统治、强化专制的一种手段。但是它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今天,以史为鉴,如果个人意志凌驾于国家制度至上,既不符合核心价值观,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因此,新时代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落脚点,必须服务于人民群众,守江山就是守人民,守民心就是守江山。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