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型 新授课
学习目标: 1.从“时空观念”角度梳理晚清政府在民族危机的时代背景下选官制度的变革,理解晚清官制改革对近代文官制度的奠基作用。 2.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中国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及历史意义;认识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选官制度的影响。 3.从“家国情怀”角度分析其对中国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影响,引导学生增强对当今中国制度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
教学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探究法、情景创设、表格对比
教学准备:课件、教案
教学过程
环节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教学任务 结合图片导入新课 明确学习本节课的核心任务 了解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一)科举制的变化过程 分时期讲解清末科举制度的变化 分析科举制废除的影响 了解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了解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师生活动 出示近年公务员招考情况,用现实问题引入 提问: 为什么现代很多人争相报考公务员? 现代公务员制度与古代哪项制度有关系?二者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一)科举制的变化 晚清时期是中国古代传统选官制度走向衰落,新式选官制度逐步建立的重要时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科举制度受到很大冲击。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的考试科目,显然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晚清统治者为维护摇摇欲坠的政权被迫进行改革。 请同学们阅读下面材料,分析晚清时期科举制发生变化的背景 材料1: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然则变将何先?曰:莫亟于废八股。夫八股非自能害国也,害在使天下无人才......固知处今而谈,不独破坏人才之八股宜除,与凡宋学汉学,词章小道,皆宜且束高阁也,然而西学格致,则其道与是适相反。 ——严复《救亡决论》 材料2: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3:自洋务新政以来,为了适应形式的需要,洋务派引进了大量的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培养了一大批精通洋务的各种新式人才。这实际上已对只培植官僚的传统教育目标造成冲击。 ——《晚清科举革废进程中政学关系的变化》 背景: (1)政治:维新变法运动和清末新政的推动; (2)经济:洋务运动的开展; (3)思想:西学的传播; (4)现实:科举制度日趋保守,不能适应时代发展。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梳理晚清时期科举制发生变化的过程。 (1)戊戌变法时期 阅读材料,并思考康有为奏请废八股的目的是什么? 康有为主张用什么方式培养人才? 材料: 臣窃惟今变法之道万千,而莫急于得人才;得才之道多端,而莫先于改科举;今学校未成,科举之法,未能骤废,则莫先于废八股矣。夫八股之无用,臣即业八股以窃科第者也,从其业之既久,知其害之尤深,面对未详,敢为我皇上先陈之……然后宏开校舍,教以科学,俟学校尽开,徐废科举。——康有为《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 学生阅读材料并回答: 目的:培养人才,推进变法; 方法:兴办学校,教授新学。 清末新政时期 实行新政,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3)1905年,光绪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立停科举之奏,决定自 1906 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 请同学们阅读下面材料,分析晚清时期科举制发生废除的影响。 材料1:萧功秦认为“科举制度的废止使国家丧失了维系儒家意识形态和儒家价值体系的正统地位的根本手段。” ——摘编自李斌《顿挫与嬗变:晚清社会变革研究》 料2:废八股改策论的决策,是百日维新中最值得称道的事件之一,无疑有利于时务人才的培养。但是,八股取士“行之且千年,深入迂儒骨髓”;许多读书人把八股当作自己人仕升官的敲门砖,“皆与八股性命相依”。千百万生童举子“骤失所业,恨康有为特甚”,要“聚而殴之”,直隶士人甚至要对康行刺,足见斗争之尖锐。 ——龚郭清《戊戌变法运动透视》 (1)积极: ①推进新学和新政,促进社会进步; ②破除儒家意识形态,动摇专制思想基础。 (2)消极: 阻断旧式读书人出路,尤其是社会阶层流动,遭到激烈反对。 选官制度的变化 1.背景 (1)伴随着科举制度的变化,清政府进行选官制度改革。 (2)新政开始后,改革传统选官制度成为共识。 2.机构改革 (1)总理衙门——外务部:裁减冗署冗官 (2)设新部门:如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 3.选官制度改革 (1)学堂选官制度 ①对选官制度进行更新,规定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 ②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 材料:1904年初,清政府公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即把学校教育分成初、中、高三级,最高一级为通儒院。通儒院或大学毕业生被授予进士功名,高等学堂毕业生授予举人功名,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的毕业生则可以取得生员(秀才)的功名。新学制颁布前后,国内各类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 ——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代史》 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实行癸卯学制。《章程》参考了西方特别是日本的近代教育制度,以及近代以来中国新式教育的实践经验,为新式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其中《各学堂奖励章程》对国内各类学堂毕业生的出生和奖励做了详细的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下、最下五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授以官职或得以升学。奖励出身大致可分为翰林、进士、举人、贡生、生员五级,依据各级不同情形,分别由官府予以选录。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 (2)留学生选官制度 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三等,分别赐予进士、举人出身,再分配相应官职。 材料:1906年10月2日,清廷批准的《学部奏定考验游学毕业生章程折》规定,游学毕业生回国的考试分为两场,第一场就各毕业生文凭所注学科择要命题(每学科各命三题,作两题为完卷),第二场试中国文、外国文各一题。游学生考试卷有襄校官分阅并评记分数,再由学部大臣会同钦派大臣详细复校,分别定取最优等、优等和中等,按照考试的成绩,与名次,授予出身及奖励实官,这对毕业生本人和政府用人都意义重大。 ——《学部官报》第6期,本部章奏,1906年11月16日 设计意图 凝神、激趣、引入新课 明确这节课的核心,带着目的听课 通过问题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解读史料并思考,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和史料实证素养。 通过对知识点的详细梳理,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与识记。 通过问题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解读史料并思考 通过对史料的解读,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与识记。 运用图片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 要注重对课本图片及注释的解读 通过多样的史料信息认识晚清中国官员选拔制度的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取信息、解读材料、概括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此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问题意识。
课堂小结 晚清时期是中国社会大转型的时期,清末选官制度的变革表现在传统的科举选官被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取代。学堂出身的人不仅可以获得与科举出身相应的待遇,还可以享受优先进入仕途的待遇,这对读书人来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因此,传统教育由于无法与当时的选官制度接轨而遭到抛弃。学堂选官深刻的影响了读书人的命运,还表现在:新学制下读书人的受教育机会增多,可以选择新式学堂和出国留学等不同渠道;从学习内容看,虽然仍有传统的经学,但学生也开始接触新知识和新思想,新式学堂教育改变了读书人的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念;学堂毕业生进入教育、科研、工业、商业、财会、医学、法律、新闻、出版、艺术,以及政府、军队等各个社会领域的职业阶层,充实了新式知识分子群体。
板书设计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科举制的变化 选官制度的变化
课后作业: 1、整理本课笔记; 2、理解记忆本课重难点; 3、预习第2课时的内容。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