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9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18 16:2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 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1.新课标要求:知道基督教的传播,了解基督教在欧洲中世纪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以法兰克王国为例,初步理解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逐渐产生新的文明。
(1)了解基督教的兴起以及发展,知道法兰克王国形成、发展到强盛的基本线索。
(2)通过学习封君与封臣的内容,明确封君与封臣的关系,理解欧洲封建制度的确立。
(3)认识到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
2.重难点:
(1)重点: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2)难点:封君与封臣的关系
【教学立意】法兰克是西欧封建制形成的典型。形成的时间大约经历了四百年左右。
以法兰克封建化为主线,用基督教为暗线,渗透加洛林家族的兴衰。
一、封建的意识形态——基督教
二、法兰克封建制形成的过程
(一)封建化的开始——克洛维时期
(二)封建化的发展——封君封臣制
(三)封建制度的形成——查理曼帝国
【导入】印象欧洲
师:提到欧洲大家会想到什么呢?(浪漫的巴黎、漂亮的城堡、庄严的教堂)
生:令人向往的场景:彬彬有礼的骑士、高贵美丽的贵妇、觥筹交错的宴会、高耸入云的城堡和排山倒海的骑士冲锋、惺惺相惜的英雄情怀等等。
厌恶地扭头想到:黑暗、阴冷、愚昧的乡村,野蛮的冷兵器拼 杀,教会的腐败专权,瘟疫横行又脏又臭,充斥着抢掠与拼杀。
师:有同学提到了城堡、教堂...((配图法国的卢瓦尔河香波城堡与德国圣玛利亚大教堂。)
大家知道城堡与教堂是什么时候发展起来的么?
生:欧洲中世纪
师: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逐渐进入封建社会,欧洲人称为“中世纪”
【历史小常识】中世纪:封建时代
指的是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大航海时代开始的历史。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解体是这一时期欧洲历史的主线。
师:城堡能起到一种防卫的作用。城堡=王权;教堂的发展代表着基督教。教堂=教权
在这段时间里:西欧封建制度不断发展,与此同时,基督教会逐步建立起神学对文化的绝对控制。那么,在中世纪,教会的发展和与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带着问题,我们今天学习 第7课 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新课标要求】知道基督教的传播,了解基督教在欧洲中世纪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以法兰克王国为例,初步理解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逐渐产生新的文明。
一、封建的意识形态——基督教
【过渡】在欧洲中世纪的漫长历史中,基督教神学在意识形态占据支配地位,教权制约着王权。大家有多少信仰宗教?有多少信仰基督教?那么今天这个子目我们就来探索:封建的意识形态——基督教是怎么兴起与发展的呢?
【自主学习】
1、时间地点: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
2、基督教兴起的原因: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长期遭受苦难,渴望“救世主”的到来。传道者宣传说,耶稣就是“救世主”。耶稣教导人们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基督教的由来:救世主在希腊语称作“基督”,因此这种信仰耶稣基督的宗教后来被称为“基督教”)
3、创始人:耶稣
4、教义: 耶稣就是救世主,耶稣教导人们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5.经典:《圣经》
(基督教的《圣经》又名《新旧约全书》,由《旧约》《新约》组成。《旧约》一共有三十九卷,以古希伯来文(含亚兰文)写成,由犹太教教士依据犹太教的教义编纂而成,囊括了犹太及邻近民族从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的人文历史资料。《新约》一共27卷。《旧约全书》即犹太教的圣经,是基督教承自犹太教的,但《旧约全书》和《希伯来圣经》有所差异,书目的顺序也不同。)
6、传播(发展):4世纪末,成为罗马国教,促进基督教的传播。
7.影响:公元纪年、礼拜天等
【拓展】
1.传说中的耶稣
①耶稣的诞生:他是上帝的独生子,母亲叫玛利亚。圣母玛利亚受上帝圣灵之托于12月25日诞生在巴勒斯坦伯利恒的一个马棚里。
②耶稣的神迹:耶稣成年后游历传教行善,自称为上帝的独生子、唯一的救赎主。让瞎子复明,跛子行走,死人复活。
③耶稣之死:但是因为犹太公会(是古代以色列 ( https: / / baike. / item / %E4%BB%A5%E8%89%B2%E5%88%97 / 215548"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7%8A%B9%E5%A4%AA%E5%85%AC%E4%BC%9A / _blank )由71位犹太长老组成的立法议会和最高法庭。)不满耶稣基督自称为上帝的独生子、唯一的救赎主,贿赂犹大,把耶稣出卖给罗马统治者,钉死在十字架上;死后第三天复活,显现于诸位门徒,复活第40天后升天;还会于世界末日再度降临人间,拯救人类,审判世界。因被12使徒中的犹大叛徒出卖并受难,受难日为星期五,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讲述耶稣与12门徒共进晚餐后遇难,连同耶稣有13人,所以在西方,13是人们忌讳的数字,并且与星期五一起视为凶日。
(耶稣曾说:与我共用一个碟子的人将要背叛我。“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我。”犹大右手拿着钱袋,左手伸向盘子,处于黑暗中。)
2.基督教发展历程:
①1世纪诞生
②“三百年教难”(统治者打压)(早期教义:平等、博爱、互助、鄙视富人权贵)
③统治阶级改信基督教
④313年,罗马皇帝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
(众所周知,罗马帝国在宗教上吸收了许多希腊成分,如我们所周知的天神朱比特、爱神维纳斯( 爱神维纳斯(Venus),是美和爱的化身,是欢笑和婚姻的女神。她掌管着人间的爱情、婚姻、生育。据说天神朱庇特也追求过她,被她拒绝后强行把她嫁给了丑陋的火神伏尔坎。维纳斯瞧不上丑陋的火神,就与高大威猛的战神私通,生下了小爱神丘比特。)等,这显然是一种多神教。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帝国原来所信奉的诸神(包括罗马帝国皇帝这个神)已不再像过去具有“万神之王”威灵显赫的地位,以至必须寻找一个“兴旺”的宗教来鼓舞民心。(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和挽救帝国统治的需要,认识到需要一种服务于统治的宗教。)于是,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313年正式承认了基督教,彻底结束了此前被罗马皇帝不断迫害的历史)
⑤4世纪末,基督教被定为罗马国教。
【思考】为什么罗马皇帝将基督教定为国教?
基督教起初是穷人的宗教,是为穷人说话的。统治者担心基督教会成为穷人造反的旗帜,所以当时统治者竭尽全力要消灭这种异端邪说。
但由于它宣传末日,末日不在今生,而在死后,因此不会对现时的统治者构成威胁。统治者意识到这一点时,就接受了基督教的说法,并力图将其转变成对自己有利的工具。
其实宗教从来都是双向的,它既可以为政权服务,也可以成为推翻政权的武器;在多数情况下,宗教很容易为统治者所利用,特别像基督教这样的宗教,它的基本观念就是忍耐,等待上帝的最后审判。
——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
(由于基督教对犹太教教义的超越,使不同民族、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都可以从基督教中寻找到精神安慰。正是由于基督教“毫无差别地对待一切民族,它本身就成为第一个可行的世界宗教’,①,加上基督教在将近二百年的发展中,也努力摆脱自身的“反抗”气息,以求能够取得统治阶级的谅解和信仰。在这段时间里,基督教会史上称之为“护教士”的人竭力宣传帝国利益和基督教利益的一致性,一再表白拥戴皇帝,愿为帝国效劳,以阐述神学的形式向罗马帝国统治者频送秋波。就这样,基督教由一个饱受迫害的宗教逐渐为罗马帝国统治集团的某些人所注意或信仰,并为君士坦丁皇帝所利用。到公元四世纪,基督教最终取代了罗马多神教而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七言八语】你所知道的基督教的节日
圣诞节:圣诞节是基督教最重要的节日,为庆祝耶稣诞生,定于每年的12月25日为圣诞日;
复活节:为纪念耶稣复活的节日;在每年春分月圆之后第一个星期日。
受难日:受难日是纪念耶稣受难日;复活节前的星期五为受难节。
感恩节:感恩节为美国基督教的习俗节日,起源于1921年,初为迁就美洲的清教徒庆祝丰收的节日。具体日期多经更改,1941年起定为11月第四个星期四举行。
法兰克封建制的形成
(“法兰克”一词源于古日耳曼语“frreh”或“frec”,意为勇敢的或是野性的。)
(一)封建化的开始——克洛维时期
【过渡】罗马城——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395年罗马帝国分裂——476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
3世纪来自北部的“蛮族”日耳曼人大举入侵罗马帝国,4世纪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4世纪,匈奴人西侵,直接引发了欧洲的民族大迁徙。民族大迁徙历经200多年,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西欧奴隶制社会的结束,开始进入封建社会,“蛮族”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了许多国家。
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成为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直接继承者。后面第10课具体再讲。
在这段大混时期乱,基督教就充当了秩序的代表。在众多的蛮族国家中,唯独墨洛温家族克洛维建立的法兰克王国存在的时间最长,封建化过程完成得最早,对西欧的影响也最大。在众多的蛮族国家中,唯独墨洛温家族克洛维建立的法兰克王国存在的时间最长,封建化过程完成得最早,对西欧的影响也最大。究其原因,是与法兰克人饭依基督教(公元496年)、利用基督教分不开。
(在这三百年内,教会实际上起着封建国家职能的作用,并帮助那些刚从氏族制解体阶段走过来不久且毫无国家统治经验的法兰克人逐渐建立和发展起了一套适合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封建政治制度。)
(公元前481年,“海滨法兰克人”克洛维继承了父亲的王位。他立下大志,要壮大自己的力量,统一法兰克。五年后,二十一岁的克洛维从高卢北部动身,向南部的罗马残余部队发动进攻,双方在巴黎南部的苏瓦松展开激战,结果,罗马军队被杀得大败,法兰克人夺取了高卢南部的大片土地。苏瓦松战役是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它为法兰克王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克洛维也成为名副其实的国王。)
【过渡】如果你是克洛维:你将如何稳固自己的统治,实现霸业?
1.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当时的时局:
(1)大量罗马遗民信仰基督教,与日耳曼多神教信仰相冲突。
(法兰克人与勃良第人、哥特人一样,早年信仰的是日耳曼多神教。据《法兰克人史》记载,“这一族人似乎一向崇拜偶像,对真正的上帝毫无所知。他们把树林、河水、飞禽、走兽以及其他白然要素都当作偶像,甘心奉若神明,加以崇拜,并且向它们贡献牺牲。”)
(2)原罗马大地主为了保卫自己的土地,奋力抵抗“蛮族王国”的统治。
(3)南部地区富庶,但小大国林立。
克洛维巩固统治的措施
思想上:皈依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王权与教权开始结合】
(公元400年,法兰克国王克洛维饭依罗马基督教,从此,克洛维在对外征服中得到了罗马基督教会的大力支持,而教会也在他的保护和支持下加快了在新征服地区的传播。罗马教会与各地的世俗政权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扩大了他们在各地的影响和力量。从此,罗马教会成为西欧社会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支力量。随着蛮族王国纷纷饭依基督教,西欧国家的基督教化,不仅减少了征服者和被征服者之间的敌对情绪,而且促进了民族间的彼此融合,)
【历史故事】
①克洛维娶了美丽的勃艮第公主克洛蒂尔达为妻。虽然克洛蒂尔达笃信基督教,但是法兰克人并不信仰这个宗教。可是克洛蒂尔达讲述着一讲再讲,不停的讲,直到最后,他觉得法兰克人都应该信仰基督教,于是克洛维当机立断受洗成为基督徒。从他开始所有法兰克人都改信基督教,王权和基督教教会之间因此建立紧密的关系。并且维持了数个世纪之久。
②按格雷戈里所一记,克洛维信仰的转变实际上是较为曲折的,他的妻子克洛提尔德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克洛提尔德为她刚出生的长子英戈梅尔施洗礼,英戈梅尔却不幸在受洗过程中死去,这让克洛维大为震怒。此后克洛提尔德仍坚持要为他们的次子克洛提梅尔施洗,引起克洛维的反感,竞说“这个孩子既然以你的基督的名义接受洗礼,就只能像他哥哥那样,马上死去。”《法兰克人史》可见克洛维起初对基督教还是抱有相当不信任的,仅仅凭借口常的单纯劝说,一时还无法使克洛维完全动心。那么这一转变又是如何完成的呢?据说转折点是经历了一次激烈的战争。496年,克洛维与阿勒曼尼人在托尔比亚克交战,战况惨酷,眼看身陷逆境,情急之下才想到求助于克洛提尔德平时一再规劝信奉的耶稣基督,由于他的虔诚祈祷,最终竟奇迹般地反败为胜。此役过后,上帝之神力令克洛维蟠然醒悟,他后来将此事告诉了王后,并决定正式改信在他看来法力无边、极为灵验的基督教。克洛提尔德秘密召见了兰斯主教雷米吉乌斯,由他为克洛维施洗入教。(克洛维的改宗很是突然,一个不信教的蛮族人在战场上临时向圣子祈祷求助,其可信度似乎不高,除非他在战前已有一番可供借题发挥的计划。笔者认为,克洛维大约是把一场事前胜负难料的古代战争结果一子以神化了,借此转败为胜的战场变局而大做文章,向他的族人展示他决定信仰的神所具有的非凡力量和主宰战场的能力,以此来让他们信服,并随同他一起饭依基督教,此种可能性是很大的。)
政治上:保留原来罗马大地主的土地,把国有土地和无主土地赐给亲兵和官吏,获得广泛支持。
(3世纪罗马帝国经历了一场全面的危机,其根本原因在于奴隶制下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矛盾。此外,对外扩张的停止所造成的奴隶来源枯竭,奴隶的价格也不断提高,这些都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原有的土地制度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出现了以庇护制为基础的大地产制。这种大地产制为进入高卢的法兰克人提供了现成的经济基础,使之不仅仅改变了土地的占有权和使用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新的贵族集团。这种以庇护制为核心的大土地占有形式不仅在经济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越来越成为一种政治性的社会组织)
由于法兰克人口数量少,所以高卢地区原有的军事力量还是被法兰克人保存下来,③大土地制也因之被保留了下来因此,法兰克人的军事占领也没有引起当地罗马人激烈的反抗,高卢原有的统治阶层没有被排除在新形成的权力圈之外。在被占领地区,原有的高卢一罗马土地占有者“欢迎这个对自身利益没有多大损害的新的统治者,把其看作是自己的统治。”王亚平《权力之争》,这就为法兰克王国提供了提供了一个较为稳定的社会基础。
【以庇护制为基础的大地产制,构成了后世贵族和教会大地主占有的基础,推动了欧洲封建制度兴起。】
(3)对外政策:不断扩张。
(有了精神的武装和制度的保障,克洛维就开始继续对外扩张。克洛维去世时,法兰克王国的版图已经延伸至高卢南部地区以及莱茵河以东至多瑙河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实力强大。)
3.作用:
(1)在他的带动下,整个法兰克王国都信仰了基督教;
(2)得到了罗马教会、信仰基督教的高卢罗马人和部下的广泛支持;
(3)法兰克王国的版图不断扩张,实力强大。
【过渡】克洛维以后的法兰克,从六到八世纪末的绝大部分时间里,王权软弱,封建主各自为政,名义上的国家首脑—国王“没有和任何一个固定的地域发生联系”,正如法国史专家瑟诺博斯所说,封建制度是“君主的瘫痪’。人们称他们为“懒王”。在这三百年内,教会实际上在行政与司法上起着封建国家职能的作用,如在行政方面:教会上层直接参与政府决策,并兼管行政事务,而地方主教们除管理自己的教会外,还负责娠济灾荒、组织学校教育、管理金库和修建城堡等行政事务。在司法方面,公元511年,克洛维召集奥尔良宗教会议,制订了宗都法规,该法规具有国家法律的性质,不论僧俗都得执行。教会就这样把政治分散的法兰克纳人一个松散的政治体系中,直到封建化完成和封建等级制的确立。
师:除了宗教的力量,世俗权力的掌管与谁的手中?
“王室久已失去了一切权力,除了国王的空洞称号以外,什么都没有了,因为国家的财富和权力都落入宫廷长官——宫相之手,他们操纵全权。”——(法兰克) 艾因哈德《查理大帝传》
宫相原本不过是国王的大管家,负责管理宫廷财务和王室地产。后来随着诸“懒王”的衰败,宫相权力日重,逐渐掌管了国家的军政大权,将“懒王”作为傀儡操纵,到七八世纪之交,宫相俨然已是国家实际统治者。到公元 737 年,查理 马特成为法兰克王国唯一的宫相,独掌朝纲。
国内依然四分五裂,一些地方大贵族拒不承认查理·马特的最高权力;国外阿拉伯人直接威胁法兰克国家安全,莱茵河以东地区的一些部落也发动叛乱。查理·马特面对内忧外患并没有惊惶失措而是实行以采邑制为核心的军事改革。加强了加洛林家族对贵族的控制,加强了中央王权,从而为加洛林王朝的建立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知识拓展】加洛林家族
加洛林家族是由墨洛温王朝时期两个重要的贵族家庭联姻后而逐渐形成的。到7世纪晚期,加洛林家族在奥斯特里亚获得了大量的土地,在法兰克王国中树立起优势地位。
采邑制的实行打破了原有的政治格局,加洛林家族成为新的权力中心。加洛林家族在墨洛温王朝宫廷中的地位,有利于他们在奥斯特里亚所拥有的大量土地财富转化为合法的政治权力。各种地方上的斗争都围绕着墨洛温王朝宫廷展开,因为各种势力都可以通过与加洛林家族的联系获得官职、特权和土地。查理·马特去世时,法兰克的大部分贵族与加洛林家族建立了政治联盟,这是加洛林王朝建立的必要政治基础。
加洛林家族依靠采邑制改革和没收教会财产的方式攫取了对土地的占有权,从而为登上王位奠定了基础。为了巩固所获得王权不仅需要社会各个阶层的支持,同时还需要得到社会上合法的承认。罗马教会支持的英国传教士在西欧大陆的传教为其提供了“君权神授”的神学政治理论因此,支持传教、推行教会的改革成为自查理·马特之后的重要决策,查理大帝时期更是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国策实施。
在加洛林家族崛起的过程中,还面临着如何解决加洛林家族所面对的权力合法性问题。
。而对于罗马教皇来说,寻求一个可靠的保护者是当务之急,面对着加洛林王朝逐渐统一法兰克王国的局势,其可选择的范围越来越小,所以一个己经获得实际权力的又有能力提供这种保护的统治者是教皇争取的对象。
(二)封建化的发展——封君封臣制
【过渡】查理·马特的烦恼
法兰克王国多次将土地进行无偿赏赐。
查理·马特:“气势汹汹的敌人正在威胁这个国家,我希望有人可以为了法兰克而出征。”
领主:“我虽然受赐了土地,但我没有义务为了你而战斗。”
查理·马特:“在国家危难之时,你们这些无偿受封的人却不愿派出一个骑兵。我要改变这种局面!想要土地必须为我服兵役!”
(外部入侵,但是领主认为自己没有义务为他出征。)
1、土地分封的改革: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分封形式改革,不再无偿赏赐土地,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
2、封君:赐地的人是封君。
3、封臣:接受封地的人是封臣。
【角色扮演】
①行臣服礼(解下武器,脱帽,下跪,双手放在封君合拢的手掌之中):阁下,我是您的人了。
②宣誓效忠:(行礼完毕,封臣起立,把手放在《圣经》或其他圣物上进行效忠宣誓),誓词是“从现在起,我将像一个封臣对封君那样真诚无欺地效忠于您”。
③封君(拉起封臣,亲吻他的脸颊):我的封臣,我会尽我所能保护你。
4、权力与义务:
(1)封臣义务:封臣对封君要忠诚,在封君需要的时候,要无偿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
(2)封君义务: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当封臣受到外来攻击时,封君必须提供保护。
【思考】在西欧曾流传这样一句话“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每个领主只可以管辖自己的附庸,但无权管辖自己附庸的附庸。附庸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人为领主,对自己的封主的封主则没有臣属关系。
以土地封赐为纽带取代了原有的氏族血缘关系,
5、封君与封臣关系(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
严格的等级性
(大大小小的封建主逐次分封,层层效忠,从而形成了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权利、义务交织在起
(封臣对封君要忠诚,要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封君有责任保护封臣,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等。)
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封君与封臣关系一经缔结,必须按契约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若封君封臣一方不履行相应义务,其封君与封臣关系就会按契约而结束。)
师:封臣制加强了封建社会的人生依附关系,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采邑制的实行打破了原有的政治格局,加洛林家族成为新的权力中心。
(采邑制起初是终身享用的,后来逐渐变成了世袭,世袭的采邑通常称为“领地”。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阶级是领主阶级和农奴阶级。领主阶级的来源有:罗马奴隶社会留下来的大土地占有主、日耳曼原始社会的军事首领、扈从队和其他军事首领转化而来的大土地占有者。农奴阶级来源有:罗马帝国晚期的隶农制和日耳曼社会的奴隶制。)
11世纪以土地封赐为纽带的封建制度普遍存在。
【采邑制是西欧封建制度发展的重要基石。】
【合作探究】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有其特定的内涵,与我们习惯上所说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是截然不同的,试分析不同点有哪些?(西欧中世纪封建制度与中国西周时期分封制异同)
(1)中国封建社会形成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强调的是政治。“率土之滨,莫非王土”。
(2)西欧的封建制度是一种政治、经济合一的制度。
①封建主之间形成了特殊的封君封臣关系;
②形成了与封主封臣制相适应的封土制度;
③中央权力衰落,各封建主在其领地内有独立的政治权力
(欧洲的封建制与我国西周时期的分封制有相似之处,但绝不能将它等同于常说的“古代封建社会”的“封建”。欧洲封建制度,依我之见,政治上更像周时的“封邦建国”,权力更为分散;经济上则像后来讲的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由地主私有。要理解西欧的封建制,不能将它与平常的“封建”概念相混。)
【小结】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
等级森严,但在不同等级贵族之间,逐级保护和负责,没有严格的上下级制约关系;(2)以土地为纽带;
(3)层层分封。
【过渡】“丕平献土”[pī píng] ( https: / / www. / javascript:; )
查理 马特死后,按惯例把国家平分给两个儿子卡罗曼和丕平。卡罗曼是个虔诚的基督徒,他放弃权力,去修道院做了修士。法兰克王国的实权便落到丕平一人手里,这丕平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矮子丕平”。
法兰克的大部分贵族与加洛林家族建立了政治联盟,这是加洛林王朝建立的必要政治基础。
这时,尽管丕平掌握实权,但法兰克名义上还由克洛维王朝的国王统治。丕平深知,要想名正言顺地登基称王,教会的支持不可缺少。恰在此时,伦巴第人攻陷罗马帝国控制的拉文那总督区,直接威胁教皇辖地。教皇不得不在“蛮族”国家中寻求支持力量,他转向了当时比较强大的法兰克王国,希望与法兰克王国结成宗教和政治联盟。宫相丕平和教皇互有所求,一拍即合。
丕平按照法兰克国王可以由贵族推举产生的习俗,上演了一场“推举”国王的戏码,被贵族们拥立为国王。就这样墨洛温王朝毫无抵抗地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所谓由贵族推举出来的国王,显然不够权威和神圣。为了巩固丕平的地位,新即位的教皇斯提芬三世亲自到高卢为丕平举行加冕仪式。教皇为丕平和他的妻子、儿子涂上圣油。这一仪式使新王朝的国王具有一种神圣的色彩,表示国王是“蒙神之恩当选”的国王,从而使丕平成为神在世间统治的代表,反对国王就是反对至高的神。这是历史上教皇第一次为国王举行加冕仪式。经过这一系列活动,既得到贵族“拥护”又具备神圣色彩的加洛林王朝终于宣告诞生。
丕平在教皇的支持下,当上了法兰克国王。当然,他没有忘记与教皇的政治交易。在公元 754 年和 756年,丕平两度出兵意大利,大败伦巴第人,逼其交出了以往侵占去的土地。为了感谢教皇对自己的支持,“矮子丕平”随即将这些土地慷慨地赠送给了教皇。这便是流传史册的“丕平献土”。教皇以此为基础,在意大利中部建立起政教合一的教皇国。教皇国便是今日梵蒂冈城国的前身。
丕平献土后,教皇国建立,罗马教皇掌握了土地,他既是天主教会的领袖又成为教皇国的君主,权势日增,逐渐成为能与世俗君主相对抗的强大势力。此后数个世纪中,世俗君主的权力和教权此消彼长,时而联合、时而斗争。他们的分分合合影响了几个世纪以来欧洲政治和基督教进程。“矮子丕平”只是进行一次政治交易,利用教权为自己的王冠涂上一层神圣色彩,他未曾想到,自己的这一举动却把世俗政权引上一条与罗马教权长期纠缠不清的漫漫长路,中世纪乃至近代西欧的众多政教问题莫不溯源于这场政治交易。
(三)封建制度的形成——查理曼帝国
【过渡】图片展示
1.查理曼的墓志铭上写道:“在这座坟墓之下,安息着伟大的信奉正统宗教的皇帝查理,他崇高地扩大了法兰克人的国家,隆盛地统治了四十七年。”
此墓志铭精华了查理曼的一生,法兰克国家版图的扩展正是查理曼军事征服不懈与宣扬
基督教普世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2.查理以宝剑和《圣经》(十字架)推行其扩张政策,他的军队推进到哪里,基督教就传播到哪里,被征服居民皈依基督教是服从法兰克统治的重要标志。
查理出生于法兰克贵族家庭。8世纪,他成为法兰克王国国王。他从统治法兰克王国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领土扩张行动时,法兰克王国成为当时西欧空前强大的国家。
(查理为了得到教会的支持,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什么影响?)
1.查理在政举措:
(1)扩张: 查理四处征伐,800年前后,法兰克王国的版图与原来西罗马帝国的欧洲部分基本相当,成为当时西欧最大的国家。法兰克扩张到今天的意大利北部,西班牙北部和德国西部的港大地区,成为当时西欧最大的王国。
(随着法兰克王国各地局势的稳定,军事扩张的步伐也在逐步放慢,如何有效地管理统一后的帝国成为当务之急。)
巩固统治的措施:实行鼓励基督教发展的政策,把王国划分为很多教区,命令每个教区的人民把每年收入的1/10贡献给教会,称为“什一税”。教会因此变得富有起来,势力也越来越大。(为王权与教权之间的矛盾埋下了隐患。)
【思考】为什么实行鼓励基督教发展的政策?
①教廷鼎力支持,教会出钱出力
②鼓舞战士士气,征服进展顺利(宗教信仰的鼓舞)
(查理曼的征服战争因基督的福音而进展迅速,基督教的福音则借助查理曼的刀剑而向边远地区广泛流播)
③扶植宗教势力,稳定征服地区
(查理在推行采邑制的同时,借助基督教的宗教力量,以使国王与臣属的关系神圣化,以此来巩固新建立起来的君臣关系。因此,随着查理的军队征服到哪里,就强迫被征服地区的居民信仰基督教,把教会的势力扩张到哪里。)
④教会势力膨胀,征战遭遇掣肘
(3)加冕称帝:800年的圣诞节,教皇在罗马为查理举行了加冕礼,称查理为“罗马人的皇帝”,查理被称为“查理大帝”或“查理曼”,他统治下的法兰克王国史称“查理曼帝国”。
(“欧洲之父”查理曼)
(查理称帝不仅标志着查理曼帝国的建立,更标志着西欧新兴封建国家的独立地位得到确认,并与罗马教会联手共同统治西欧。)
【思考】法兰克王国与基督教的关系
封建地主阶级通过基督教,完成了封建化。
教会宣传”君权神授“观念来维护国王的权威;而国王通过物质、军事力量来维护教会的权威。它们之间相互利用,借助对方的力量巩固自己的地位。
王权与教权结合起来,共同维护统治秩序。
【教权与王权相结合,相互合作、相互利用;教权高于皇权】
教皇为国王加冕,国王为教皇加餐!
【本子目升华】查理帝国时期是法兰克封建制的最后形成,其标志:
【相关图片展示,教师讲述】
土地的封建化:
查理大帝继续发展查理·马特时代的采邑制度,将土地及其耕种土地的农民分封给亲信,受封者向他宣誓效忠。土地的分封开始不是世袭的,到后来就世代相传,附庸的势力增大了,附庸只能直接与领主发生关系,而且不能越级。因此,采邑制和附庸关系的发展,从而形成了封建的等级制度。
农民农奴化:
土地分封后,出现了大小封建领主,自由农民减少,农奴迅速增加。农奴制成为当时主导的生产关系。
经济庄园化:
(下节课讲)
思想文化基督教化
法兰克封建化的过程中,基督教会既是文化知识的垄断者,又是神学体系的传播者。基督教成为法兰克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代表。
(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在取得官方教会地位后,霸占思想文化领域,对古典文化破坏严重,为了巩固统治,查理曼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出现了加洛林文艺复兴,为欧洲后来12世纪文艺复兴及14-15世纪的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
(总之,查理统治时期,由于土地不断分封,农民大多沦为农奴,庄园经济普遍建立,以及为封建领主服务的教会垄断一切,到公元9世纪,法兰克的封建化过程已经完成。)
2.法兰克王国的分裂:德意志、法兰西、意大利
814年,查理曼去世,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条约,将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意大利三个国家的形。三个王国彼此间不存在隶属关系。至此,这三个现代西方的主要国家就步入了历史舞台,开始扮演各自的角色了。
(查理的军事征服带来教会势力的膨胀导致国内教俗势力混战不已,征战培养教会“资本”式的性格导致主教,修道院对查理忠诚度的下降,国家政令不行,局势危如累卵,只因查理生前魄力尚在,国家一息尚存。待查理仙逝,帝国统一瞬间即逝,分崩离析顷刻显现,教俗之争不期而至。)
【本课小结】
西欧封建制度是中古欧洲历史的一项核心内容,而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基督教在西欧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历史时期,在促进西欧封建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