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拔高练习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拔高练习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30.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18 17:51: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南宋著名判例集《名公书判清明集》记 ( http: / / www.21cnjy.com )载,南宋年间一出典人想在土地典出多年后以原价赎回,而求赎时货币已大为贬值,典主不同意,因而成讼。当时法定必须采用纸币交易。法官胡颖判日:“法意、人情,实同一体,徇人情而违法意,不可也;守法意而拂人情,亦不可也。”于是判决出典人以出典时的铜钱回赎。这反映了南宋时期( )
A.货币体系混乱 B.法律实施注重社会效果
C.中华法系确立 D.儒家思想逐步融入法典
2.如表所示是两汉时期部分学者对社会治理的相关言论。据此可知,他们的言论( )
学者 言论
陆贾 夫法令者所以诛恶,非所以劝善。故曾、闵之孝,夷、齐之廉,岂畏死而为之哉?教化之所致也。
王符 民亲爱则无相害伤之意,动思义则无奸邪之心。
戴德 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
A.反思了以法治国的道德局限 B.开启了法律儒家化的历史序幕
C.表达了礼法结合的思想内涵 D.探讨了教化对国家治理的功效
3.西汉时期的官僚队伍中同时存在着循吏和酷吏两大群体。下表为循吏与酷吏的比较,两者的差异反映了这一时期(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下表
群体 出身 执政风格
循吏 孝廉贤良方正 下顺民情,宽容忠信,毋使民惧,除害兴利,慈爱万姓,均徭赏罚。
酷吏 刀笔吏文法吏 专任刑罚,以暴理奸,刻深少恩,以酷为能;直法行治,斩伐不避贵戚;专以人主旨意为狱;定诸律令,务在深文。
A.集权与分权之争 B.察举制度已经衰落
C.教化与法治合流 D.治国策略灵活务实
4.刘邦进入关中后,“与父老 ( http: / / www.21cnjy.com )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西汉建立后,刘邦令萧何制定汉律。萧何在秦律基础上进行修订,合为九章,称作《九章律》。这反映了2-1-c-n-j-y
A.汉初缺乏对秦亡教训的深思 B.秦律与大一统国家治理相适应
C.西汉延续了秦朝的治国理念 D.汉初立法缺乏充足的思想资源
5.复仇之风在秦汉时期非常流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后世统计汉朝时的血亲复仇,已确定的就有59例:如《后汉书》记载,酒泉郡女子赵娥,其父为恶霸李寿所杀。赵娥扼腕切齿、悲涕长叹,夜夜磨刀,于都亭前手刃仇敌。两汉法律严厉禁止复仇,在司法实践上却又格外包容。这种前后矛盾的现象根源于( )【出处:21教育名师】
A.两汉尚武的社会风气 B.法律价值的内在冲突
C.儒学影响立法观念 D.官员法律意识淡漠
6.下表是早期文献中关于德刑关系的记载。这些史料反映了( )
摘录 出处
“惟殷之迪,诸臣惟工乃湎于酒,勿庸杀之,姑惟教之。” 《周书·酒诰》
“议事以制,不为刑辟”,“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 《左传》
“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 《后汉书·陈宠列传》
A.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 B.中华文明的本质特征
C.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 D.礼法之争的发展演变
7.唐初,御史崔仁师审青州 ( http: / / www.21cnjy.com )谋反的囚犯,他下令脱去犯人刑具,给予饮食、沐浴,在处罚了带头作恶的人的同时,对其他犯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进行教育感化,此事得到皇帝赞赏,时评“杀人断脚,也都有礼可循”。该案例体现了当时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制度严谨 B.礼法兼用 C.轻罪重罚 D.法治松弛
8.汉代《王杖诏书令》记录了如下案件:“汝南郡男子王安世,坐桀黠,击鸠杖主,折伤其杖,弃市(古代死刑的一种)。”这说明汉代( )21*cnjy*com
A.令不具有法律效力 B.采用严刑峻法治国
C.重视优抚高龄老人 D.教化已与法律合流
9.引经注律,是指汉代儒家学者根据 ( http: / / www.21cnjy.com )儒家经义来研究、解释法律,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是重要的变化。下列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法律的言论中,反映了 “引经注律”趋势的有( )
①“律法断罪,皆当以法律令正文”(《晋书 刑法志》)
②“峻礼教之防,准五服(血缘亲疏)以制罪也”(《晋书 刑法志》)
③“齐之以法,示之以礼”(《魏书 刑法志》)
④“(南朝陈)不孝及内乱者……终身不齿”(《隋书 刑法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宋史户婚律婚田人务》记载:“ ( http: / / www.21cnjy.com )所有论竞田宅、婚姻、债负之类,取十月一日以后,许官司受理,至正月三十日住接词状,三月三十日以前断遣须毕,如未毕,具停滞开狱事由闻奏。”材料实质上反映了宋代
A.立法思想受到经济基础制约 B.集权制度造成审判效率低下
C.司法审判重点在于婚姻家庭 D.部分司法审判存在时间限制
11.下列律法中,可能较多体现了早期国家法律治理的是
A.《九刑》 B.《九章律》 C.《法经》 D.《二年律令》
12.云梦睡虎地秦简的法律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书有《田律》《工律》《军爵律》等18种。其中《金布律》有载,从事手工业和为官府出售产品的人,“受钱必辄入其钱缶后(陶制容钱器)中,令市者见其入,不从令者费(罚)一甲”;《法律答问》记载:“五人盗,臧(赃)一钱以上斩左止(趾)。”这表明秦律
①文书丰富而细致②规定具体而严苛
③鼓励民间工商业的发展④注重维护治安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国至秦,儒法两家所据以对立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仅仅是社会主张,而且也涉及了社会实践。特别是法家,把儒家的礼视为迂阔的说教、过时的主张而加以排斥,无论治国治家还是安民,都主张用严刑峻法。正是这种社会主张及其实践,使得“礼”与“法”这对本非对立的东西形成了非此即彼的关系。这种对立情况至汉武帝以后开始发生变化,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礼、法关系的角色得以转换。他主张德刑并用,侧重于儒家德治教化的统治原则,开启了“礼”“法”结合之端倪。魏晋南北朝时期“礼”与“法”的结合,既是西汉以降的继续,也是这个过程发展的新阶段。……在这种结合中,“礼”“法”本身都发生了变化,“礼”具备了不可违背的法的权威,“法”具备了服务人文的礼的精神。
——摘编自梁满仓《论魏晋南北朝“礼”与“法”的结合》
材料二从国家法的地位来看, ( http: / / www.21cnjy.com )传统社会的国家法律不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与传统社会的自然经济基础相适应。传统社会是礼治社会,已有的法律呈现二元性,即官方制定法(王制刑律)和民间的家族法。……从传统法律的性质来看,贯穿于官方制定法和民间法的礼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对象,体现了身份的不平等,也体现了地位的不平等。
——摘编自曹建军《中国传统法律的近代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礼法关系的阶段性特征并分析其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化转型的角度,谈谈礼法传统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及其对我们的启示。21*cnjy*com
14.法律与社会
材料一 瞿同祖的《中国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律与中国社会》被誉为“中国法制史研究发展中最重要的一个里程碑”。该书成书过程中广泛采用了《汉书》《晋书》《旧唐书》中的《刑法志》篇目及相关的人物列传,又大量引用了《唐律疏议》《明律例》《清律例》等。此外,像《颜氏家训》、宋代钱易的《南部新书》、苏洵《嘉祐集》、明代祝枝山的《野记》等私人撰述也被大量征引。该书运用家族、婚姻、阶级、巫术及宗教这些社会史的范畴,将中国古代自汉至清2000多年间的法律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分析,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及其主要特征,以及这种精神和特征的变化轨迹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释,由此而形成了一种新的学术研究体系,它可以被称为“法律社会史”。www-2-1-cnjy-com
——摘编自王健《瞿同祖与法律社会研究—瞿同祖先生访谈录》等
(1)依据材料一,举例说明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成书过程中所采用文献史料的类型,概括这部著作的编纂特点。
材料二 中国法律并不是自上古时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来即为儒家思想所支配。秦、汉的法律是法家所制定的,其中并无儒家思想的成分在内。曹魏而后每一新的朝代,必制订一套本朝的法律。法典的编制和修订落入儒臣之手,于是他们把握时机,可以大刀阔斧的方式为所欲为,有更多的机会尽量将儒家之精华“礼”糅杂在法律条文里,一直到法律全部为儒家思想所支配为止。此种程序自魏晋便已开始,而北魏尤其是一大关键,至南北朝已大体完成,不待隋、唐始然。比如晋代时期出现的按照“服制”定罪、父母诉子不孝处死;北魏时期对于犯死罪者祖父母、父母老又无亲戚赡养可以免除死刑等。
——摘编自瞿同祖《瞿同祖论中国法律》等
(2)提炼材料二阐述的中国古代法律的主要特征,并加以解释。
三、论述题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明律》对救助稣寡孤独有专门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律条规定:“凡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
材料二 赵城妪,年七十余,止一子。一日入 ( http: / / www.21cnjy.com )山,为虎所噬。妪悲痛,几不欲活,号啼而诉于……宰问虎曰:“某子尔噬之耶?”虎领之。宰曰:“杀人者死,古之定律。且妪止一子,而尔杀之,彼残年垂尽,何以生活?倘尔能为若子也,我将赦之。”虎又领之。乃释缚令去。
——《聊斋志异·赵城虎》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D B B B B C D A
题号 11 12
答案 A C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法意、人情,实同一体,徇人情而违法意,不可也;守法意而拂人情,亦不可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司法审判中既遵守司法审判程序,又兼顾人情关系,这体现了司法实践中情法兼顾,法律实施注重社会效果,B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司法实践中情法兼顾,法律实施注重社会效果,未体现货币体系混乱,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律疏议》标志着中华法系的确立,排除C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司法实践中情法兼顾,法律实施注重社会效果,未体现儒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21·cn·jy·com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汉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夫法令者所以诛恶,非所以劝善。”,“动思义则无奸邪之心”,“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陆贾认为法律的作用在于惩治恶人;王符认为民众道德水平提高有利于犯罪率的降低;戴德强调“礼”可以防患于未然,“法”是处理罪犯的有效手段,主张立法结合。以上三者都在探讨教化对国家治理的功效,D项正确;王符认为民众道德水平提高有利于犯罪率的降低,并未反思以法治国的道德局限,排除A项;“春秋决狱”是礼法融合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中国法律儒家化的开端,排除B项;只有戴德主张立法结合,C项以偏概全,排除C项。故选D项。www.21-cn-jy.com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西汉时期,存在孝廉出身的循吏和专任刑罚的酷吏两大群体,说明西汉既重视教化,又重视法律,体现了治国策略灵活务实,D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大一统,实现了集权,排除A项;汉代察举制兴起,并未衰落,排除B项;材料说明教化与法治对立,无法体现合流,排除C项。故选D项。2·1·c·n·j·y
4.B
【详解】材料反映了在法律上汉承秦制,结合所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知,其主要原因在于,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国家,其所创设的制度体系与大一统国家治理相适应,所以西汉很多方面沿用秦制,故选B;汉初统治者深刻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休养生息的统治政策,故排除AC;材料不能说明汉初缺乏法律方面的思想资源,故排除D。21·世纪*教育网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两汉时期重视法律建设,已能认识到血亲复仇对于国家的消极影响,故而立法厉行禁止,但自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孝义即为两汉法律之重要价值之一,其法律价值存在内在冲突,B项正确;仅凭复仇不能代表尚武的社会风气,排除A项;儒学影响的是司法实践而非立法观念,排除C项;D项属于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D项。故选B项。【来源:21cnj*y.co*m】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 ( http: / / www.21cnjy.com )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强调用教化、德治及礼义来教化百姓,进行国家治理,而刑罚作为其辅助手段,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本质特征,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少数民族对华夏的认同,排除A项;汉武帝时儒学独尊地位确立,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体现古代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未涉及礼法之争,排除D项。故选B项。
7.B
【详解】根据材料“唐初,御史 ( http: / / www.21cnjy.com )崔仁师审青州谋反的囚犯,他下令脱去犯人刑具,给予饮食、沐浴,在处罚了带头作恶的人的同时,对其他犯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进行教育感化,此事得到皇帝赞赏,时评‘杀人断脚,也都有礼可循’”,可得出,该案既严惩了带头作恶的人,又对其他犯人以礼感化,这说明该案例体现了礼法兼用,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制度严谨,故A项错误;“重罪轻罚”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法治张弛有度而不是法治松弛,故D项错误。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汝南郡男子王安世,坐桀黠,击鸠杖主,折伤其杖,弃市(古代死刑的一种)。”及所学可知,汉朝时期,统治者授予高龄老人击鸠杖。王安世折伤了击鸠杖,被处于弃市的惩罚。这折射出了汉朝重视对高龄老人的优抚,C项正确;汉代的令具有法律效力,排除A项;材料并不是强调严刑峻法的治国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明清时期法律与教化合流,排除D项。故选C项。
9.D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魏晋 ( http: / / www.21cnjy.com )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引经注律”是以儒家经义来研究、解释法律,①强调的是依据法律条文定罪,没有体现儒家思想,排除含①的选项,排除A、B、C项;②强调赋予服制以法律效力,是维护人伦秩序的中国传统法的一大特点,③强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④强调不孝是让人终身不齿的行为,②③④都体现了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D项正确。故本题选D项。
10.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知,宋代法律规定,相关诉讼应该集中在十月一日至三月三十日之间,这时是农闲时节,之所以这样安排是为了不耽误农时,这从实质上反映了宋代立法思想受到经济基础制约,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集权制度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涉及田宅、婚姻、债负等多方面,无法得出“司法审判重点在于婚姻家庭”,排除C项;“部分司法审判存在时间限制”体现的是现象,未反映本质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1.A
【详解】《九刑》是西周时期成文刑书的总称, ( http: / / www.21cnjy.com )全书共分9篇。九刑基本沿袭商朝的五刑制度(墨、劓、剕、宫、大辟共五刑),又增加了赎、鞭、扑、流等四种刑罚,称以上的九种刑罚为为西周的九刑。故A项符合题意;《九章律》是汉代的,《法经》是战国时期的,《二年律令》是汉代的,这三项都与“早期国家”不符合,排除BCD。
12.C
【详解】据材料“受钱必辄入其钱缶后(陶制容 ( http: / / www.21cnjy.com )钱器)中,令市者见其入,不从令者费(罚)一甲”“五人盗,臧(赃)一钱以上斩左止(趾)”可知,秦律对各种违法现象做了详细的规定,文书丰富而细致,①正确;据材料“五人盗,臧(赃)一钱以上斩左止(趾)。”可知,规定具体而严苛,②正确;材料未涉及“鼓励民间工商业的发展”,③错误;据所学可知,《秦律》的目的是注重维护治安,维护统治,④正确;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13.(1)战国至秦:礼法对立。原因:儒家的礼治学说代表了保守的政治观念,法家学说适应了统一的历史潮流。21教育网
两汉时期:引礼入法(或礼 ( http: / / www.21cnjy.com )法开始结合,或出现礼法结合的趋势)。原因: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汉代统治者吸取秦严刑酷法而早亡的教训;礼法都维护等级制度,本质上是一样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机结合。原因:分裂的政权形势下,各统治者为了自存和进取,加强虽政权建设;少数民族政权受到汉民族文化的熏陶;门阀士族把持朝政,血缘宗族对政权的影响。【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影响:礼法传统与自然 ( http: / / www.21cnjy.com )经济基础相适应,不利于近代工业化转型;维护专制统治,不利于近代民主政治的建立;倡导尊卑有序的等级秩序,不利于近代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
启示:要以中国国情为基础,在加强法治社会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弘扬民族传统道德文化,对传统礼法要批判地继承。【版权所有:21教育】
【分析】
【详解】(1)本题根据材料一“战国至秦 ( http: / / www.21cnjy.com ),儒法两家所据以对立的不仅仅是社会主张,而且也涉及了社会实践……董仲舒……开启了‘礼’‘法’结合之端倪。魏晋南北朝时期‘礼’与‘法’的结合”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战国至秦、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三个时期概括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礼法关系的阶段性特征。再从战国时期的统一趋势、汉代中央集权的需要、魏晋南北朝士族制度等方面分析其历史原因。
(2)本题根据材料二“与 ( http: / / www.21cnjy.com )传统社会的自然经济基础相适应……从传统法律的性质来看,贯穿于官方制定法和民间法的礼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对象,体现了身份的不平等,也体现了地位的不平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回答礼法传统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再从立足国情、法治建设、传统文化等方面回答其对我们的启示。
14.(1)史料类型:史书,如《汉书 ( http: / / www.21cnjy.com )》《晋书》《旧唐书》;法律典籍,如《唐律疏议》《明律例》《清律例》;文集、笔记,如《野记》《南部新书》《嘉祐集》;家训,如《颜氏家训》。特点:引用史料丰富,将社会史与法律史相结合。
(2)特征:律令儒家化。解 ( http: / / www.21cnjy.com )释:由于儒学成为主流思想,魏晋时期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儒家思想逐步融入法典,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律令的儒家化体现了儒学在我国古代法律中的深远影响,是“礼法结合”的历史过程,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详解】(1)史料类型:根据所学知识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知,从文献史料类型角度来说,材料一中“《汉书》《晋书》《旧唐书》中的《刑法志》篇目及相关的人物列传”属于史书;材料中“《唐律疏议》《明律例》《清律例》”属于法律典籍;材料一中“宋代钱易的《南部新书》、苏洵《嘉祐集》、明代祝枝山的《野记》等私人撰述”属于文集、笔记;材料一中“《颜氏家训》”属于家训。特点:根据材料一“该书成书过程中广泛采用了《汉书》《晋书》《旧唐书》中的《刑法志》篇目及相关的人物列传,又大量引用了《唐律疏议》《明律例》《清律例》等。此外,像《颜氏家训》、宋代钱易的《南部新书》、苏洵《嘉祐集》、明代祝枝山的《野记》等私人撰述也被大量征引。”可知,引用史料丰富;根据材料一“该书运用家族、婚姻、阶级、巫术及宗教这些社会史的范畴,将中国古代自汉至清2000多年间的法律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分析”可知,将社会史与法律史相结合。
(2)特征:根据材料二“秦、 ( http: / / www.21cnjy.com )汉的法律是法家所制定的,其中并无儒家思想的成分在内。曹魏而后每一新的朝代,必制订一套本朝的法律。法典的编制和修订落入儒臣之手,于是他们把握时机,可以大刀阔斧的方式为所欲为,有更多的机会尽量将儒家之精华‘礼’糅杂在法律条文里,一直到法律全部为儒家思想所支配为止。”可知,律令儒家化。解释:根据材料二“曹魏而后每一新的朝代,必制订一套本朝的法律。法典的编制和修订落入儒臣之手,于是他们把握时机,可以大刀阔斧的方式为所欲为,有更多的机会尽量将儒家之精华‘礼’糅杂在法律条文里,一直到法律全部为儒家思想所支配为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儒学成为主流思想,魏晋时期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儒家思想逐步融入法典,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律令的儒家化体现了儒学在我国古代法律中的深远影响,是“礼法结合”的历史过程,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15.现象:古代重视老有所养体现了儒家的伦理道德。
阐释:老有所养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受 ( http: / / www.21cnjy.com )到历代的重视;儒家学说提倡仁爱,重视孝道,讲求尊老敬亲,成为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汉代以来,儒学受到尊崇,其相关价值追求逐渐渗透到社会方方面面;程朱理学更是将儒家伦理道德世俗化、社会化,成为官民日常行为规范;《大明律》对救助鳏寡孤独有专门的律条规定,违背者要受到惩戒,体现出儒家伦理道德对法律的深刻影响;《聊斋志异》的相关奇异传说从侧面反映了儒学伦理道德的根深蒂固。总之,儒学作为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主流价值观,深刻地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21cnjy.com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据本 ( http: / / www.21cnjy.com )题空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历史现象:古代社会重视老有所养,这是儒家伦理道德的体现。在《大明律》中,对于救助鳏寡孤独有专门的律条规定,违背者要受到惩戒。这表明古代社会对于老有所养的重视,是儒家伦理道德在法律上的体现。儒学在古代社会受到尊崇,其相关价值追求逐渐渗透到社会方方面面。材料二中的赵城妪在失去了唯一的儿子后,向官员哭诉,官员不仅表现出对她的同情,还提出了让她收养一只老虎作为儿子的建议。这表明儒学的尊老敬亲、仁爱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儒学对古代社会的影响深远。材料一中提到了《大明律》对于救助鳏寡孤独的规定,这是儒学对社会生活影响的法律体现。而材料二中的赵城妪的故事则从侧面反映了儒学伦理道德的根深蒂固。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儒学作为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主流价值观,深刻地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强调的尊老敬亲、仁爱等价值观念,不仅是古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也是现代社会应该借鉴和发扬的优良传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