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拔高练习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拔高练习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19 10:49: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考古学家在今中国辽宁朝阳、韩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庆州地区的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也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这表明当时( )21·cn·jy·com
A.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B.中西交流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
C.丝绸之路已延伸到朝鲜半岛 D.中国与东罗马建立了外交关系
2.据晋朝的史料记载,一些内迁的少数民族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说自己是黄帝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种现象说明
A.汉族人已全部被赶出中原 B.晋朝对内迁各族实行了仁政
C.内迁民族全部实行封建化 D.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3.唐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维护边疆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区的稳定;元朝设立了宣政院统辖吐蕃事务;清朝推行“改土归流”,维护西南地区的安定。据此可知,唐至清朝的边疆治理措施( )
A.强化了边疆的军事管理 B.贯穿了“大一统”思想
C.确立了因俗而治的方针 D.消除了边疆地区的隐患
4.史学家翦伯赞诗云:“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作者盛赞的历史事件是21·世纪*教育网
A.汉武帝大破匈奴 B.汉朝和亲匈奴
C.窦宪出击北匈奴 D.张骞凿空西域
5.汉朝时,交领右衽、束发戴冠成为社会服饰 ( http: / / www.21cnjy.com )规范,极少能见到左衽服。而在魏晋时期墓壁画中却有很多贵族和平民穿左衽袖衫的画像。这一变化主要是源于
A.审美标准的差异 B.佛教文化的传播
C.绘画风格的影响 D.民族文化的交融
6.乾隆九年制定的《管理澳 ( http: / / www.21cnjy.com )爽章程》规定:洋船出入,严行盘验;夷人有事不能拜见督抚等大员,也不准由“熟识商人”代为传达,必须由澳门县丞申报海防衙门。清政府制定这一章程的主要目的是21*cnjy*com
A.加强澳门管理
B.取消外交活动
C.严控中外接触
D.禁止海外贸易
7.下列唐朝时期官员统计表(部分)信息,可以用来说明唐朝( )
姓名 出身 官职
契苾何力 铁勒部族可汗 镇军大将军
高仙芝 高句丽人 河西节度使
李光弼 契丹人 太尉兼侍中
元稹 鲜卑人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李彦 大食人 翰林学士
A.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渐趋稳定 B.民族政策呈现因俗而治的特点
C.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初步显现 D.统治政策具有包容性与开放性
8.1133年,大理曾主动向南 ( http: / / www.21cnjy.com )宋提出“请入贡且卖马”,被南宋拒绝:“令卖马可也,进奉可勿许,安可利其虚名而劳民乎?”对于过去朝贡往来频繁的东南亚诸国,更采取了却而不受的态度。这反映了南宋( )21cnjy.com
A.偏安江南而不思北伐 B.朝贡体系稳固
C.较为务实的贸易思想 D.民族政策开明
9.中国自古以来便是一个多民族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国,为管理民族事务,各个朝代都设立了不同的管理机构(官职)。下列机构(官职)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大鸿胪、典客、宣慰司、理藩院 B.鸿胪寺、大鸿胪、理藩院、宣政院
C.典属国、礼部、大鸿胪、理藩院 D.大鸿胪、礼部、四夷馆、理藩院
10.晚明时期“建州等卫女直 ( http: / / www.21cnjy.com )(女真)夷人奴儿哈赤等一百八员名,进贡到京,宴赏如例”。而建州女真头领阿突罕(王杲)由于数次盗边,“巡抚都御史张学颜请绝杲贡市……”。由此可知,晚明政府在民族政策上( )【来源:21cnj*y.co*m】
A.因地制宜 B.恩威并用 C.厚往薄来 D.民族歧视
11.《文姬归汉图》系南宋陈居中以东汉 ( http: / / www.21cnjy.com )才女蔡文姬深陷匈奴的一段坎坷经历,作为创作轴心的历史故事画。画中文姬、匈奴左贤王、汉使皆以织毡为坐席。左贤王去卑盘腿朝南,居于画面上首的位置,汉使则跪坐面北,居于下位(如下图)。此作品(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A.反映出浪漫主义唯美画风 B.体现了程朱理学的核心理念
C.旨在厘清汉匈关系的演变 D.蕴含着托古喻今的讽谏之意
12.明初西南地区的地方行政设置 ( http: / / www.21cnjy.com ),除了与内地一致的府、州、县之外,还有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等行政机构。而到了清朝,此类机构的设置大大减少,如云南省就由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的50个减少到清朝雍正末年的13个。这一调整旨在( )
A.将西南地区纳入中国的版图 B.加强国家对西南地区的控制
C.实现西南与内地管理一体化 D.变革边疆地区地方管理机构
二、材料分析题
13.【边疆治理】
材料一 针对众多的边疆民族,唐王朝在边 ( http: / / www.21cnjy.com )疆治理上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予抚慰),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广置都督府和州、县;以边疆民族的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并可以世袭;羁縻府州辖有的边疆民族百姓不向唐王朝缴纳赋税,户口也不上报户部,但各边疆民族的部落首领要向唐王朝缴纳贡赋,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
——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边疆 ( http: / / www.21cnjy.com )危机,清政府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军事压力及其近代领土的要求,而清政府对于边疆地区松散的统治,已无法克服眼前的危机。因此,清政府只能在武力面前重新建立一个更为严密、集中、强有力的统治体制。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推行与内地相同的行政体制。1885年,在台湾设置行省,在澎湖设立总兵,并修筑新式炮台。1907年,清政府在东北置东三省总督巡抚,废除旗官,民事政令划一,统归于州县;军政事务归东三省总督掌管,统一军队指挥权力;并设置了许多兵备道,负责边务和对外交涉。
——摘编自张峥荣《清末治边政策的转变与近代中国的国家整合》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羁縻府州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清末治边政策。
14.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元朝时来华的外国人中最著名的是意大利旅 ( http: / / www.21cnjy.com )行家马可·波罗。他于1275年来华,旅居17年。根据他口述记录的《马可·波罗行纪》展示了一个富庶而神奇的东方世界, 同时, 围绕《马可·波罗行纪》真伪的争论也从未停歇。
材料一:通观国内外学术界的马可·波罗研究史 ( http: / / www.21cnjy.com ),怀疑论者否定马可·波罗到过中国的主要论据是两点:一是在元代的中文文献中找不到一个名字叫马可·波罗的欧洲人,二是马可·波罗漏写了若干中国所特有的事物,如万里长城等。【来源:21·世纪·教育·网】
——黄时鉴、龚缨晏:《马可·波罗与万里长城》
材料二:元朝旅华的西方人基本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是按宗教、民族各成聚落,且互相矛盾,彼此隔绝。这就决定了马可·波罗在中国逗留的时间哪怕长达17年之久,他的人事活动范围却只能很小。元代的中文文献保存下来的实在很有限,即使马可·波罗的名字曾经被记载下来,在文献大量佚失的情况下,他的名字也可能消失。
——周良宵: 《元代旅华的西方人》
材料三:修建于秦汉时期的长 ( http: / / www.21cnjy.com )城,在魏晋以后已失去了标志疆界和防御外敌的作用。到了元朝,长城建筑已破败不堪。蒙古本来是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过去中原王朝建立长城就是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蒙古族统治中原后,原来的长城位于蒙古帝国的内腹之中,蒙古的统治者自然没有修筑长城的必要。除了极个别的关隘被人们加以修缮利用外,长城的绝大部分都已成为荒芜的遗址。
——朱偰:《万里长城修建的沿革》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可·波罗行纪》遭到学者质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学者认为《马可·波罗行纪》具有真实性的理由。
三、论述题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 http: / / www.21cnjy.com )始终处于重要地位。其发展趋势是,各民族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交往越来越密切,交融越来越明显。从统一和分裂看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在统一时期,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为统治民族,都是中国的统一;在分裂时期,是同一个国家内的纷争。从历史上民族政策看民族关系,多种管理制度与多种类型的社会经济文化体制并存,保证了民族共聚于一个国家之内。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摘编自史金波《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刍议》
解读材料,围绕“中国古代民 ( http: / / www.21cnjy.com )族交往交融”确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阐述。(要求:写出论题,合理、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B B D C D C D B
题号 11 12
答案 D B
1.C
【详解】在中国的朝阳、韩国庆州地区唐代的墓 ( http: / / www.21cnjy.com )葬中发现了大量的胡俑,这生动地反映了罗马人、波斯人、回鹘人、粟特人在朝鲜半岛的生活情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这是唐代丝路畅通发达的结果,故选C项;墓葬中出现胡人俑,这只是当地人对胡人形象的一种记录,据此看不出当地风俗深受外来文化影响,排除A项;唐代海上、陆上丝绸之路畅通,“中西交流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之说,有失片面,排除B项;“外交”是近代伴随着主权国家的形成才诞生的,中国古代王朝只有藩务和夷务,而没有外交关系,排除D项。
2.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晋朝时,一些内迁的少数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说自己是黄帝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表明这些少数民族主动认同自己与中原汉族同族同宗,体现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表明当时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故D项正确;“汉族人已全部被赶出中原”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晋朝对内迁各族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故B项错误;“内迁民族全部实行封建化”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www.21-cn-jy.com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至清(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从唐至清边疆治理采用不同措施,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贯穿了“大一统”思想,B项正确;宣政院、改土归流不是军事管理,排除A项;改土归流不是因俗而治,排除C项;消除了边疆地区的隐患,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材料“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 ( http: / / www.21cnjy.com )十年”是对昭君出塞带来边境和平的描述,这主要和汉朝和亲匈奴有关,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
5.D
【详解】根据“而在魏晋时期墓壁 ( http: / / www.21cnjy.com )画中却有很多贵族和平民穿左衽袖衫的画像。”可得出服饰的变化主要得益于民族间的融合,D项正确;ABC项都不是根源,排除。
6.C
【详解】试题分析:依据材料可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洋船出入中国海岸需要严格审查,外国人也不能直接接触清廷大员,办理事务必须由澳门县丞申报海防衙门,通过这一系列的管控体现了清政府严格控制中外接触的目的,加强澳门的管理也是为了严控中外接触。A不是主要目的;BD项说法与材料相互冲突。故答案为C。2·1·c·n·j·y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清朝时期对外贸易的发展
7.D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 ( http: / / www.21cnjy.com )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唐代中国。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契苾何力、铁勒部族可汗、镇军大将军”“高仙芝、高句丽人、河西节度使”“元稹、鲜卑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可知,少数民族以及外国人在唐政府中担任重要的文武官员,可见唐朝统治政策具有包容与开放的特点,D项正确;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渐趋稳定是在元明清时期,排除A项;因俗而治的特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外重内轻局面的出现与藩镇割据有关,排除C项。故选D项。www-2-1-cnjy-com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 ( http: / / www.21cnjy.com )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南宋时期(中国)。从材料中可知,南宋对大理和东南亚的贸易请求,从不干扰民力的角度,态度较为谨慎,反映了南宋较为务实的贸易思想,C项正确;偏安江南不思进取与材料描述的务实思想不符,排除A项;朝贡体系是一种外交关系秩序,与材料“大理”不符,排除B项;材料除了涉及民族关系,还包括对外关系,表述不全面,排除D项。故选C项。2-1-c-n-j-y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 ( http: / / www.21cnjy.com )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到清朝。结合所学可知,典客、典属国是秦朝设立,大鸿胪是汉朝设立,礼部和鸿胪寺是隋唐开始设立,宣政院是元朝开始设立,提督四夷馆是明朝设立,理藩院是清朝设立。宣慰司是元朝对西域所设的管理机构,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D项正确;其他选项排序混乱,排除ABC项。故选D项。【出处:21教育名师】
10.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明代(中国)。明朝对于东北地区的少数民区,或赏赐,或者绝贡市,这属于恩威并用,B项正确;材料仅仅涉及到东北一地,没有体现出因地制宜的特点,排除A项;厚往薄来主要体现在对外朝贡贸易中,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明朝政府对于建州女真的举措不属于歧视,排除D项。故选B项。【版权所有:21教育】
11.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 ( http: / / www.21cnjy.com )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北宋灭亡时,徽宗、钦宗两位皇帝和一干后妃们,均遭金人所挟持。情况和文姬当年的际遇,颇为类似。描绘“文姬归汉”的故事,正好符合了南宋臣民祈盼皇帝归来的心情,且图中“左贤王去卑盘腿朝南,居于画面上首的位置,汉使则跪坐面北,居于下位”,仿佛暗示着当时胡、汉之间的关系,业已呈现出“主从异位”的质变,故此作品蕴含着托古喻今的讽谏之意,D项正确;A项“浪漫主义、唯美画风”不符合材料所示画风,排除A项;程朱理学的核心理念是“理”,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C项“旨在”理厘清汉匈“关系的演变”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和作者本意,排除C项。故选D项。21*cnjy*com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 ( http: / / www.21cnjy.com )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是少数民族地区带有羁縻性质的土司机构,从明至清其数量的减少是清朝对西南地区改土归流的结果,此举加强了国家对西南地区的控制,B项正确;西南地区早在秦朝时就已经纳入中国的版图,排除A项;西南地区与内地的管理还是存在一些不同,并没有完全一体化,排除C项;材料所述内容确是边疆地区管理机构的重大变革,但是表面现象而不是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3.(1)特点:恩威并施;因俗而治;笼络上层贵族;羁縻府州具有较大独立性。
(2)评析:清政府为了应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加强对新疆、东北、台湾等边疆地区的管理,使边疆行政管理体制与内地趋同,并增强了边防。这些政策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发展和稳定。
【详解】(1)根据材料“‘羁’就是用军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政治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予抚慰”得出恩威并施;根据材料“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广置都督府和州、县”得出因俗而治;根据材料“以边疆民族的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并可以世袭”得出笼络上层贵族;根据材料“羁縻府州辖有的边疆民族百姓不向唐王朝缴纳赋税,户口也不上报户部”得出羁縻府州具有较大独立性。
(2)根据所学可知,19世纪中后期清政府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现了严重的边疆危机,清政府采取的治边措施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根据材料“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推行与内地相同的行政体制……并设置了许多兵备道,负责边务和对外交涉”可知清政府的措施使边疆行政管理体制与内地趋同,并增强了边防。而这些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发展与稳定。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14.(1)原因:元代文献缺乏对马可·波罗的记载;马可·波罗漏写了许多中国特有事物。
(2)理由:元朝旅华西方人的活 ( http: / / www.21cnjy.com )动范围狭小;元朝中文文献存留有限;元朝长城已破败不堪,统治者也不重视对长城的修缮。因此,马可·波罗没有在文献中留下记载,或遗漏一些中国特有事物也属正常现象。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空是元朝时期的中国。据材料一“一是在元代的中文文献中找不到一个名字叫马可·波罗的欧洲人,二是马可·波罗漏写了若干中国所特有的事物,如万里长城等。”可得出元代文献缺乏对马可·波罗的记载,马可·波罗漏写了许多中国特有事物。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空是元朝时期的中国。据材料二“元朝旅华的西方人基本上是按宗教、民族各成聚落,且互相矛盾,彼此隔绝。这就决定了马可·波罗在中国逗留的时间哪怕长达17年之久,他的人事活动范围却只能很小”可得出从元朝旅华西方人的活动范围狭小;据材料二“元代的中文文献保存下来的实在很有限,即使马可·波罗的名字曾经被记载下来,在文献大量佚失的情况下,他的名字也可能消失。”可得出元朝中文文献存留有限;据材料二“到了元朝,长城建筑已破败不堪。蒙古本来是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过去中原王朝建立长城就是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蒙古族统治中原后,原来的长城位于蒙古帝国的内腹之中,蒙古的统治者自然没有修筑长城的必要”可得出元朝长城已破败不堪,统治者也不重视对长城的修缮。由此得出,马可·波罗没有在文献中留下记载,或遗漏一些中国特有事物也属正常现象。
15.示例:论题:民族交往 ( http: / / www.21cnjy.com )交融推动古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阐述:夏商周时期,在中原地区形成了华夏族;春秋战国时期,通过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原周边的戎狄蛮夷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并逐渐融入华夏族,为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和汉族的形成创造条件;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内迁、北民南迁,尤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推动少数民族汉化,汉族也吸收了少数民族文化,这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政权在长期对峙期间交往交流交融,造就元朝空前的疆域;明清时期,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综上所述,古代中国历史是各民族相互交往交融的结果,持续的族群交流互补、冲突融合,推动了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21教育网
【详解】本题是历史事物阐释类论述题。时空 ( http: / / www.21cnjy.com )范围为古代(中国)。材料表明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一直处于发展演进的过程,民族交融不断加深是其趋势,民族间的交流交融极大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而民族政策是一个重要的保障。据此可以提出相关论题:民族交融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积极有为的民族政策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的重要保障等。然后列举历史上各时期民族融合的史实及影响予以论证,言之有理即可。如阐述:民族交往交融推动古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结合史实:夏商周时期,在中原地区形成了华夏族;春秋战国时期,通过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原周边的戎狄蛮夷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并逐渐融入华夏族,为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和汉族的形成创造条件;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内迁、北民南迁,尤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推动少数民族汉化,汉族也吸收了少数民族文化,这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政权在长期对峙期间交往交流交融,造就元朝空前的疆域;明清时期,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综上所述,古代中国历史是各民族相互交往交融的结果,持续的族群交流互补、冲突融合,推动了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